怎麼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才智咖 人氣:6.88K

怎麼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大家應該怎麼做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怎麼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歡迎大家閱讀借鑑!

怎麼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一、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

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文化因素、社會組織因素和個性因素。文化因素主要指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知識經驗等因素;社會組織因素主要指交往者的社會地位、角色、年齡等因素;個性心理因素主要指認識水平、認知態度、興趣愛好、性格特徵、價值觀等等因素。由於交往者在以上這些因素方面的差異而常常產生人際交往的障礙,無法實現有效溝通。在人們日常的交往活動中,對人際交往成功與否的影響因素常常更多的表現在交往者個性心理品質方面。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往往具有較強的人際吸引力,比較容易與人交往並建立親密關係,反之則不然。

根據國內外心理學家的研究分析,歸結出對人際交往起嚴重阻礙作用的個性心理特徵有如下幾種:

(1) 自我中心主義,只關心自己的興趣和利益,忽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對集體和社會缺乏關心,對別人的成績和進步懷有嚴重的嫉妒心。

(2) 不尊重別人的人格,對他人缺乏感情,總喜歡控制和支配別人;

(3) 對人不真誠,浮誇虛偽,勢利眼,欺上瞞下;

(4) 以過分馴服去取悅上級,過分懼怕權威而不關心下級人員,或過分依賴別人而缺乏自尊心和獨立性;

(5) 過分自卑,缺乏自信,多疑,喜怒無常,神經質,對人際關係過於敏感;

(6) 固執,持有嚴重偏見,不聽別人規勸,不聽取他人意見,粗魯、暴躁,報復性強;

(7) 自我期望太高,狂妄自大,自命不凡,好高騖遠,對自己提出過高的目標,同時又苛求別人;

(8) 孤僻,不合群,不喜歡與別人交往,對人的態度冷漠。

當然這些個性心理方面的缺陷是可以通過自我修養加以改變的。因此可以說,有效的人際交往首先取決於一個人自己這一方多多檢點言行舉止,加強自我修養,克服心理障礙,尋求最佳的交往之道。

二、克服人際交往中的認知偏見

人際交往與人際認知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人際交往都包含有認知的因素,只有在對交往物件準確瞭解的基礎上,並根據不同的物件採取相應的交往方式,才能順利地展開人際交往。在日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由於受主觀心理因素的影響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實現對他人的客觀全面正確的認知。

影響人際知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最初印象”,是指初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印象往往最為深刻,在以後的人際知覺或人際交往時不斷在頭腦中出現,並制約著新的印象;“暈輪效應”,是指在人際知覺時,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徵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關特徵,也就是從所知覺到特徵泛化推及到未知覺到的特徵,從區域性資訊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定型傾向”,是指根據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按某個人的一些容易辨別的特徵把他歸屬為某一類人,隨後又把屬於這類成員所共有的典型特徵歸屬到他身上,並以此來知覺和判斷他;“先入為主”,是指對人知覺並非出於對對客觀物件的知覺,而是憑空臆造後又把這種主觀觀念投射到物件身上,因而就知覺到原先並不存在的東西;“投射作用”,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把自己的特徵歸屬到其他人身上,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利用自己去判斷他人;“情緒效應”,是指認知主體的情緒狀態或特定心境會使人在對人知覺時帶上一付有色眼鏡,看出來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我的情緒色彩等等。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的認知偏見會因為迴圈往復而不斷加深,以至成為交往的障礙,只有努力克服認知偏見,儘可能使我們對人的主觀印象與客觀實際相符,才能正確對待他人,喚起對方的積極反應,保證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

三、樹立積極的處世態度:

一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及其處世態度,會很大程度地影響他的人際交往態度和方式。

人生總是順利與挫折、成功與失敗、幸運與不幸、獲得與喪失等交織在一起的聚合體。然而,積極處世的人或悲觀消極的人都會對人生做出不同的解釋,以不同的態度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圍的人。這就勢必制約著他對別人是抱開放態度還是閉鎖態度,是熱情主動地交往還是冷漠地拒絕交往。樂觀者更多地看到世界的光明美好,因而積極地去生活和奮鬥,坦誠地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悲觀者則更多地看到生活的陰暗面,似乎周圍的人都在跟自己過不去,總是悶悶不樂地與世隔絕開來。

生活中有許多人由於不幸的生活經歷和心靈的創傷,而把自己封閉起來的。他們企求在與世隔絕中使精神的痛苦得到暫時的解脫,生怕在與人交往中重新觸及心頭的傷痕而換起新的痛苦。於是,他們就變得與整個環境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事實上,這種自我壓抑的方式只能受痛苦的煎熬,而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脫。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交往獲得理解和友誼,才能撫平心頭的創傷,開始新的生活。也有的人,是以清高絕俗的態度來對待人生的。他們不屑與周圍的“芸芸眾生”為伍,而只希望結交沒有缺點的“完人”,其結果只能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精神上煩悶孤獨,事業上也難以成功。

正確地對待人生,以平等的態度與人交往,學會正確地評價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並坦誠開放自己的心扉,就會達到人們之間心靈的溝通,理解的愉悅,事業的成功,人生的樂趣。

四、戰勝自卑和羞澀:

自卑和羞澀,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與人平等交往。雖然主觀上有與人交往的強烈慾望,但在實際生活中,則不敢進入社交場合,惟恐受到別人的拒絕和恥笑,對參加社交活動感到情不自禁的緊張和恐懼,迴避與人們的交流和交往,其嚴重者就表現為“社交恐懼症”。

自卑不同於自謙,它是一種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極度自卑的人往往是生理和心理上有過創傷的。一般說來,自卑感強的人較多是性格內向,勤於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們自尊心也很強,但他們不是積極進取以獲得自尊,而是消極退避以保護自尊。正是為了追求一種不使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安全感,為了不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於是不願坦率的與人交往,對集體性的或富有競爭性的社會活動採取躲避態度。自卑感強的人惟恐別人看不起自己,實際上正是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別人對他的輕視,常常正是由於他們自己的自卑和退避行為造成的。實際上,沒個人都有個自的長處和短處,與人比較是為了取長補短,促使自己進步。在共同的交往活動中,通過與人的相互作用,才能學會正確地評價別人和評價自己,拋棄自卑心理。

羞澀是大多數人都有的一種普通情緒體驗,但若達到一種不正常的程度,或者與自卑感聯絡在一起,就會嚴重妨礙人際交往。其特徵就是對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審視,不敢迎視對方的目光。他們缺乏交往的信心和勇氣,生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失態出醜,對自己的神態舉止和言談過分敏感,處處謹小慎微,自己攪得自己心慌意亂,如此惡性迴圈,形成一種條件反射般的害怕心理。

戰勝自卑和羞怯,關鍵在於樹立起成功交往的信心,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通過實踐去證明自己的力量。只有充滿自信,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放鬆,顯得坦然自若,沉著鎮定,自然大方地與人交往。要時刻記住:“我的上帝就是我自己”。

五、培養良好的禮儀和風度:

良好的社交禮儀和風度是成功交往的基本條件,因為它制約著你在交往物件心目中形成的印象,也制約著對方以何種方式做出反應。人的社交風度是其內在素質和修養的外部表現,它包括精神狀態、待人態度、儀表禮節、行為神態、言詞談吐等等,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感情、個性氣質、學識教養、處世態度乃至交往誠意。

1、需要飽滿的精神狀態

與人交往,神采奕奕,精力充沛,顯得富有自信,就能激發對方的交往動機,活躍交往氣氛。如若萎靡不振,無精打采,就顯得是在敷衍了事,即使你有交往的誠意,對方也會感到興味索然乃至不快。

2、需要誠懇的待人態度

不管對待什麼交往物件,都應以平等的態度,顯得誠懇而坦率。不俯仰討好位尊者,也不藐視冷落位卑者。交往是不卑不亢,端正而不過於矜持,謙虛而不矯揉造作,充分顯示出你的誠摯內心。

3、需要灑脫的儀表禮節

得體的禮儀能增加人的交往風度。根據人際吸引的原則,一個人禮儀秀整,俊逸瀟灑,就能產生使人樂於交往的魅力。儀表魅力不只取決於長相和衣著,更在於人的氣質和儀態,這是人的內在品格的自然流露;徒有其表而缺乏禮儀的人會給人以“繡花枕頭”的印象。

4、需要適當的行為神態

人的神態和表情,是溝通人際間的思想感情和非言語交往手段,是交往風度的具體表現。面帶微笑,是一種輕快友好的表示,而臉若冰霜,則旁人不敢親近。樸素大方、溫文爾雅的行為舉止,能贏得他人的敬重和信任,庸俗不雅的行為則令人生厭。分寸得當的交往距離能使彼此心理上都感到舒適坦然,過度親熱和冷淡則容易引起對方的誤會。在異性交往中,其分寸感尤為重要。

5、需要高雅的言詞談吐

從談吐中往往能直接反映出一個人是博學多識還是孤陋寡聞,是接受過良好教養還是淺薄無知。談吐之高雅,在於用詞恰當,言之有物,有一種自然的吸引力,使人產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然而,高雅的談吐是無法假裝出來的。賣弄華麗的詞藻,只會顯得淺薄浮誇;過於咬文嚼字,則令人覺得酸味十足。

六、良好的人際來源於經常做“角色互換”式思考

每個人具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是作為特定的社會角色與他人交往的。由於我們習慣於從自己的角色出發來看待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就可能帶上片面性。

例如,一個人在兒子時,覺得父親不能理解他的心理,當他成了父親以後,又從父親的角度來看待他的兒子;他當營業員的時候,覺得顧客老是在找麻煩,可當作為顧客去買東西時,則會以顧客的眼光來指責營業員的不盡職了……這樣,自己的看法與他人的看法因為角度不同,經常發生衝突,達不到相互間的積極溝通,彼此不能諒解對方,造成交往障礙。角色互換的作用在於克服這種角色自我中心的缺陷。學會角色互換,也就是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把作為主體的自我當作客體的自我來審視和評價,這樣就能較為公正地理解別人的想法,也較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行為得失了。

交往中的角色互換可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這樣就能通情達理地諒解對方的行為和態度。比如,你向一位朋友借用一架他新買的照相機,他有點捨不得。你就會想:“這麼小氣,不夠朋友”。但若互換角色想一想:假如你的朋友向你提出這樣的要求,你是否就一定大方得毫無難色地一口答應呢?將心比心,人同此理。意識到別人的難處,你就容易寬容和理解別人了。

另一方面,通過角色互換,以對待“客觀之我”的方式來對待他人,就能採取較為適當的行為,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希望別人在背後議論你,那你就先不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也不要輕信他人在背後撥弄是非。你願意別人怎樣對你,你就應該怎樣地去對待人。當你對別人作出某種行為或表示某種態度時,應當首先考慮到對方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和反應,並由此考慮調整或改變自己的行為,避免給對方造成傷害或帶來痛苦。角色互換能使人體驗到別人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適時並恰當地作出反應,減少很多人不必要的誤會和不愉快的衝突,使人際交往得到和諧發展。

人際交往是一種心理上的雙向互動過程,一個的行為,既是與之交往的他人行為之因(刺激),又是他人行為之果(反應)。因此,交往者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就能喚起交往物件積極的同類反應,能使彼此間隨著交往頻度和深度的增進而建立起越來越親密融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