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積極推進畢業生就業 高等教育被質疑

才智咖 人氣:3.05W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吳晶)針對總量多、壓力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出了一系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

我國高校積極推進畢業生就業 高等教育被質疑

記者從教育部瞭解到,當前,各地高校正在通過加快專業調整、強化就業指導服務等形式,逐步形成一套從“入口”到“出口”的“一條龍”就業服務體系,努力為畢業生求職鋪就輕鬆路。

近年來,用人單位需求與高校畢業生技能錯位的現象使我國高等教育飽受質疑。從過去國家統一設定高校專業、包分配,到今天“冷熱專業”隨著社會需求迅速轉換,作為人才培養單位,高校也在經歷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面臨巨大挑戰。

應對新時期新形勢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各地各高校紛紛依託自身特點,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促就業工作:中國石油大學以國際石油合作專案為平臺,與企業合作將學生送至國外大學進行合作培養,同時還與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大型國有企業聯合培養開拓海外市場的新生力量;同濟大學針對本校的專業設定特點,引導學生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組織學生參與到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工程的課題研究和專案設計中;中南大學對初次就業率低於90%的專業控制招生規模,對低於80%的專業酌情減少招生數量,將畢業研究生就業率與導師招生數掛鉤,推動人才培養與市場緊密銜接;江西財經大學採用“專案負責制”的辦法拓展人才需求市場,兩年來共派出工作組分赴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省的20多個城市開拓就業市場;陝西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抓住自身作為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特點,定期對用人單位實行回訪調研,及時調整各類專業課程設定。

教育部就業指導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自2009年9月起,教育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總結宣傳工作。經過申報推薦、專家初選、社會調查和實地調研等環節,每年從全國範圍內遴選50所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在先進經驗的示範和帶動下,一系列促進畢業生就業的創新方法正在形成。

雖然地處經濟欠發達且遠離省會的贛州,江西理工大學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卻“一路通暢”。2006年,學校首創了“3+1”創新教育模式,即前三年根據學校教學計劃培養,最後一年與企業合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畢業生到了工作單位,馬上就能上崗工作,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3+1”模式也因此被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批准為2009年度全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專案,在國內4所高校得到推廣。

在大連海事大學,學校邀請專家凝練出“智商、情商、技商、體商”的“四商”培養新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招得進、走得出、幹得好”的畢業生。“要努力成為對學生最好的大學,學生就業工作一定要擺在首位。”大連海事大學校長王祖溫說:“我們堅持就業與人才培養聯動,一方面嚴抓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就業反饋資訊‘倒推’機制,科學制定招生和人才培養方案,形成招生就業的良性迴圈。”

以往,人們往往認為,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論科研能力比不過重點高校畢業生,而實踐操作水平往往又不如高職學生,處於“上不著天,下不靠地”的尷尬境地。

“我們的學生要想受用人單位歡迎,專業能力和自身素質必須過硬。”淮陰工學院院長朱漢清說。

近年來,淮陰工學院對傳統專業在保持優勢的前提下加強改造更新;對新辦專業不斷加強內涵建設;對社會需求較少的專業及時調整招生計劃,使每個專業的畢業生不愁沒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如今,該校現有的44個本科專業絕大多數都是面向地方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應用型專業,實現了與江蘇特別是淮安地方產業結構之間的良好對接。

不僅是公辦高校。不少民辦高校抓住自身“船小好調頭”的特色,順應市場需求“量體育人”。據黃河科技學院執行校長楊雪梅介紹,該院今年新增了三個本科專業,包括車輛工程,臨床醫學和光電資訊管理。

“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基層醫院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這會使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更為搶手。”楊雪梅說,“另外光電資訊管理、車輛工程是應用技術性強的專業,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符合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用人單位需求缺口大,就業前景也很好。”

據瞭解,黃河科技學院自1997年開始就在校內設立多種形式的招聘會,從用人單位那裡瞭解人才需求情況。得益於這種機制,2009年和2010年黃河科技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6.01%和93.97%,均高出全國高校平均就業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王玲強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不能孤立來看,而要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放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07年,教育部印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