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用工荒”,人都哪去了?

才智咖 人氣:7.34K

每週二、四、六,是德州市人力資源市場的“人才大集”。4月9日,星期一,雖然並非“趕集”的日子,但記者在現場看到,路邊依舊人頭攢動,一大早就有幾十家企業來到這裡擺攤設點,招兵買馬。

處處“用工荒”,人都哪去了?

其實最近幾個月,相關部門組織的招聘活動接二連三,比如春風行動、“三進四送”、大學生求職專場、女性招聘專場,等等,在不久之後的4月28日,人才服務中心還將舉辦全市“贏在德州贏在未來”人才招聘大會……各種活動叫法不同,規模不一,但其主要目的無非是促進就業,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搭建供需平臺。

然而現實是,仍有大批用人單位深陷招工難困境。

◎企業喊“渴”

田盼盼大學畢業後,與親戚合夥辦了一家飼料廠,三年時間在經濟開發區站穩了腳跟。不過最近,她正在盤算著“下鄉”——老廠不再擴大規模,用閒置資金在武城另起爐灶。“畢竟咱這一行沒多少技術含量,到鄉鎮上去幹,工人好招。”談起動因,這位在業內已小有名氣的老闆直言不諱,“請工人進城工資低了沒人幹。”

說到底,還是“招工難”逼迫田盼盼思變。最近幾年,這也成為越來越多用人單位的最大感受。

3月8日,本報聯合人社局等部門,組織舉辦了我市首屆女性專場公益招聘會,當天有80多家企業主動進場招賢納士,一下子帶來2100個就業崗位。3月17日,2012年德州市綜合類就業市場暨“春風行動進校園”大型招聘活動在德州學院舉辦,活動一度吸引了481家用人單位參加。企業的積極性由何而來?其實答案很簡單:缺工。

4月9日,在人力資源市場樓下,由於長時間無人問津,舉累了寫有“招電焊工”字樣的紙板,一家企業的工作人員乾脆將其放在地上,盤腿晒起了太陽。在一家廣告公司的招聘傳單上,開出的待遇是月薪三千元,對於聘用員工的要求,甚至只有通俗的四個字:手腳利索。

不只在市區,幾個月來,記者連續走訪多個縣(市)的用工市場看到,就連普工都成了搶手貨。為了幫助企業招工,近日寧津縣人力資源市場門前的路邊,被人社部門掛出了“免費招聘員工,免費技能培訓,免費介紹工作”的條幅。“用工荒”蔓延,相關部門連年開展“春風行動”,以掃除或沖淡這種陰霾。2012年的“春風”甚至來得更早,啟動於春節之前的臘月廿五。“過完年就走,到德州給一家商場當送貨工。”啟動儀式上,家住慶雲中丁鄉的田久華已經身有所屬。

事實證明,政府部門的作為收效不小,但不可否認的是,“招不到人”仍令諸多企業頭痛不已。而“招不到人”的一個直接後果,便是導致企業開工不足。“去年要求不超過45歲,現在50歲的也要,只有身板好就行。”在運河開發區,一家物流企業的人事主管告訴記者,“人手夠的話,我們多走兩成貨。”

◎員工挑老闆

“半月前就打招呼了,肯定得走。”近日,在市區一家大型超市當促銷員的孫倩發現,自己的工作“上升空間有限”,雖然對現在的待遇還算滿意,但她依舊打算跳槽,4月9日,利用休班的半天時間,專程到人力資源市場“看看”。

與孫倩結夥前來求職的,還有她以前的一位同事。這位同事春節前就已在禹城新苗幼兒園辭職,面對人力資源市場上擁擠的人群、繁雜的工作,她一直在心裡提醒自己:一定要找個能學技術的活兒。“現在的年輕人很‘挑揀’。”德州合興境外就業服務公司工作人員時金玉稱,“早已不是老闆挑員工的年代了,變成員工挑老闆了。”

在從事過多年人力資源工作的時金玉看來,怕吃苦、嫌掙錢少、沒長勁,是許多年輕人的共性,渴望工作之餘有足夠的自由,以及擁有一份有前景的工作,是一種普遍的求職標準。

這裡的“前景”,包括成長為班組長、骨幹的心理預期,更包括“靠手藝吃飯”的期望。在3月8日舉行的女性專場招聘會上,27人登記接受免費技能培訓,便是最好的說明。

市人社局城鎮職工訓練中心科長張明霞認為:“學個技術,雖然短期來看耽誤了一點時間,但從長遠來看肯定‘合算’,現在人們都認識到這一點了。”也正是因此,記者看到本期免費培訓班學員中,四五十歲的不在少數,在保健按摩培訓班教室,從德州造紙廠下崗的武麗雲告訴記者,她已經48歲,幹了八年保潔員,打算等女兒畢業後,開一家保健按摩店。

通過創業實現就業,已經被求職者普遍接受。來自市就業辦公室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我市返鄉農民工選擇在本地就業和創業的比往年有所增加,春節前返鄉的25萬名農民工中,約有6萬人選擇“留鄉”,比去年同期增加20%。

基於此,相關部門開始出招引導農民工在家門口創業和就業。今年春季,寧津縣出臺政策,規定“返鄉人員創業享受與外地客商一樣的待遇”。寧津縣就業辦公室主任張來軍告訴記者,這進一步調動了返鄉人員的創業熱情,第一季度有300多名返鄉農民工創辦經濟實體100多個。

在“家門口”就業和創業的不斷增多,以及新生代農民工變得日益“挑揀”,“員工挑老闆”便不再難以理解。

◎必然現象

持續開工不足,讓田盼盼考慮將工廠“下鄉”,以吸引農村勞動者就近就業。事實上,許多低端產業都是這麼轉移的。

與此同時,縣域經濟的發展又助推了留鄉創業和就業人數的攀升。

而在絕對數量上,新生代農民工卻在日益減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第一代民工潮開始,第一代農民工現在的年齡普遍達到五六十歲,而第二代農民工恰恰出生在我國低生育率時期。於是,當下的現實,可用“第一代農民工變老,第二代農民工變少”來描述。以人口結構的變化為基礎,“用工荒”的`發生實際上也是一種必然的經濟和人口現象。

不過,雖然求職者很“挑揀”,雖然農民工數量逐年“萎縮”,但也並非所有的用人單位都招不到人。“想進也進不來,哪個崗位都滿員了。”近日,記者前往位於寧津開發區的美華工業有限公司採訪,這家企業的辦公室主任呂玉雷告訴記者,“我們單位不僅不缺工,其中有36名老員工,從1999年建廠至今,一個都沒有流失。”

在呂玉雷看來,老闆的魅力,以及良好的企業用工環境都起到了拴心留人的作用。

記者在山東富士制御電梯有限公司瞭解到,來自安徽等地的外地員工甚至找企業領導“說情”,介紹熟人入職。他們為員工打造上升通道,提高員工素質,以及“每一個員工都是親人”的理念,無疑具有可圈可點之處。“處在事業初期的年輕人腦子活,流動性大,這是正常的,應該得到理解和尊重。”明諾水箱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艾明濤稱,員工需要時間學習和生活,如果企業無法提供這種空間和環境,他們勢必會感到失望,頻繁跳槽也就在所難免,“這應該引起用人單位和全社會的思考”。

|評論|

“用工荒”不一定是壞事

□馬寶濤

近年來,“一工難求”令許多用人單位愁容滿面,這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產經營。

不過,事情總得一分為二地看。由於“人手不足”,有些企業開始搞技術改造,實現了“一個人幹兩個人甚至多個人的活”;有些企業從此“捨得花錢”,改善了勞動環境,保障了勞動者權益;“工資集體協商”,讓一些企業的員工有種“說了算”的感覺……

說得好聽點,這叫倒逼機制發揮了作用。直白地講,幾十年來,老闆們欠員工尤其是農民工的該還了。因為,吃人口紅利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更不是企業健康生長的基因。與此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產業進步。所以,“用工荒”真不一定是壞事。

今後,如果用人單位再“不思悔改”,將會“無人侍候”,就只能“老闆自己幹”了,那麼這樣的企業也就難逃被淘汰出局的命運。大浪淘沙沉者為金,和諧的勞動關係、通暢的上升空間,之於農民工個體,之於全社會,都意義深遠。

創業對於就業來說,具有倍增效應。那些被認為“挑揀”的新生代農民工,也不乏開辦了屬於自己的經濟實體,在解決自身就業的同時,還拉動了他人就業。這又是“用工荒”背後,人們願意看到的另一個現象。

令人鼓舞的是,全社會都在積極為此添薪助燃。人社部門出臺政策,自主創業者每年可得八千元“援助金”;寧津縣規定,返鄉農民工在家鄉創業,享受“客商”待遇;平原縣對創辦經濟實體的農民工,將貸款啟動資金送上門去;全市自主創業扶持工程,今年也將拉開大幕。

TAGS: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