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護的事例

才智咖 人氣:1.46W

 事例一

自我保護的事例

據某雜誌登載:某校一國中學生其父親在外務工和母親生活,母親望子成龍心切,對其管教很嚴,該生酷愛上網打遊戲,一次因無錢鋌而走險,偸鄰居老大爺的自行車變賣,被母親責罵憤而離家出走,晚上偶遇一賈姓男子(通緝犯)說話投緣,並隨該男子在一橋洞下過夜結成朋友。後該男子一天要求到他家借宿,該同學揹著母親將其藏在家中,第二天早上發現其母躺在血泊中被人殘害,屋裡一片狼籍,經公安機關偵察認定屬該男子所為,該生為自己的行為而痛不欲生。有資料統計表明,我國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校園傷人事件發生頻繁。

在都市街頭,一個男子手抱一名四歲的男孩,不料小男孩向迎面走來的人大聲喊著:“爸爸,你怎麼剛來啊?”,好心的路人,從孩子的眼神中,看出了危險的訊號,於是,他假裝是孩子爸爸,救下了孩子,原來抱著他的是人販子。

 事例二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危險,在遇到危險時,我們應該有自我保護意識。

一天下午,爸爸媽媽去上班了,我獨自一人在家看電視,這時門鈴突然響了。

我起身跑到門口,剛準備開門時,我心想:不行,不能開,要是壞人怎麼辦?我得先看看是誰。於是,我透過門上的“貓眼”向外看去,門外站著的是一位三十多歲的阿姨。我開始在記憶中搜索著這位阿姨的身影,經過幾次的搜尋我都沒發現這位阿姨的身影,我來我不認識她,那麼我就不要理她好了。讓她誤認為我家沒人,她應該就會走了吧,我心想。想到這兒,我便把電視的`聲音調小了許多,並且沒有理她,我又開始接著看電視。

果然,過了一會兒,門鈴不響了,我以為那位阿姨走了,就把電視的音量調大了。誰知門鈴又響了,那位阿姨怎麼還沒走啊,糟了,我把電視音量調那麼大,她肯定知道家中有人,我心想,這下我想不理她都不行了。

我來到門口,向著門外喊:“請問你找誰?”“我是你媽媽的同事,今天單位請員工們吃飯,你媽媽這會兒很忙,讓我來接你去。”那位陌生的阿姨說。不對呀,要是單位請員工吃飯媽媽應該會打電話告訴我才對呀,哼,看來這位阿姨一定是壞人,我不能跟她去,我心想。

“阿姨,難道媽媽沒告訴你我的腳扭了,不能到處走動嗎?”我對著門外說道。“哦、哦,說了,當然說了,我這不是忘了嗎?”阿姨趕緊對我說,“你媽讓我來給你做飯吃,你快把門開啟。”我笑著說:“不用了阿姨,您回去吧。”我透過“貓眼”看著門外的阿姨繼續說道,“我剛才給媽媽打過電話了,她馬上就回來了,現在應該快到樓下了,要不您再等會兒,等我媽回來了,晚上到我家吃飯。”“不了,我有事先走了。”阿姨聽了我的話,神情十分慌張,馬上落慌而逃了。

經過這件事後,我有所感悟——當我們處於險境時,要保持冷靜,多動腦思考,用智慧來使自己脫險。

 事例三

記得一個星期四的下午,放學後“我”高高興興地往家裡走去。當“我”走到居委會時,看到前面在修路,於是“我”繞道而行,從另外一條小路走回家。

走著走著,忽然聽見一個聲音:“小妹妹,你放學啦?”“我”抬頭一看,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出現在“我”的面前。“嗯,放學了。”“我”隨口回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不認識我了嗎?”陌生人笑眯眯地對“我”說。“我”抬頭看了看他,心裡在回憶那些我見過的爸爸的同事,“我這有幾粒好吃的糖給你吃。”說完他拉住“我”的手,拿出幾粒糖給我。“我”心裡在想,這個人“我”沒見過呀,他是認錯人還是……。“我”靈機一動問道:“你也是開卡車的嗎?我爸爸今天開車去哪了?”“對!對!你爸爸開車出去了,叫我來接你”。說完陌生人剝了一粒糖,想往“我”嘴裡塞。“是壞人,我爸爸根本不是開車的。”“我”心裡一下子緊張起來,怎麼辦?平時在電視中和報刊雜誌上看到過不少壞人騙小孩的案件,今天被“我”遇見了,怎麼辦?他手裡的糖肯定有問題,“我”決不能吃。“我是不吃糖的,難道我爸爸沒和你說過嗎?”“我”急中生智地說,“噢,我忘了。”陌生人無奈地把糖放進袋裡,“我帶你去見你爸爸。”他拉著我的手說道。“我”慢吞吞地走著,大腦卻在高速運轉著,平時爸 爸媽媽教過我很多自救自護的方法,雜誌上也有好多這方面的文章。對了,我有辦法了。“每次去爸爸那裡,我都會幫爸爸買包煙的,我們去小店買好煙就去爸爸那兒。”“我”笑嘻嘻地對陌生人說,“那好吧,要快點,你爸爸在等你。”看著他那自以為是的樣子,“我”不禁暗暗在笑:你上當了。陌生人拉著我的手來到小店,這時,“我”指著遠處迎面而來的男子說道:“爸爸,你怎麼回來了。”一旁的陌生人臉一下子緊張起來,緊緊拉著我的手也突然鬆開了。“我”對陌生人說:“爸爸回來了,我們過去吧!”“不、 不,我有事先走了。”只見他驚慌失措地說道,然後往後面跑去,一眨眼就不見了蹤影。

這件事告訴我一個道理,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當遇見壞人時,要保持冷靜,

正確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壞人周旋,以做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學會自我保護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啊!它不但能在比必要時給予我們幫助還能令我們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TAGS: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