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的不良考試心理有哪些

才智咖 人氣:2.32W

高職生的不良考試心理有哪些呢?考試是檢查教與學效果的主要途徑,能對師生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但高職生對考試有明顯的不良心理,使考試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大為減弱。文章分析了高職生的不良考試心理的型別及成因,並提出瞭解決措施。

 

高職生的不良考試心理有哪些

考試作為檢查教與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能為教與學提供反饋資訊,並調控教學方向。而高職生對考試有明顯的認知缺陷,使考試不能有效地調控教學方向。筆者依據教育理論,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對196名高職在校生的問卷調查結果,對高職生的不良考試心理加以分析,以求對高職教育教學有所助益。

高職生不良考試心理的型別

焦慮心理 焦慮是個人預料會有不良後果或模糊性威脅將出現時產生的一種不愉快情緒,其特點是緊張、憂慮、煩惱、害怕和恐懼。持有焦慮心理的學生佔被調查人數的30.2%。他們多來自農村家庭,學習認真,自覺性強,平時成績較好,有較大的壓力和驅動力,對學習和成績都給予較大的關注,希望通過學習和好成績來改變命運、改變生活現狀,所以把學習和考試看成最重要的事情。擁有焦慮心理的高職生會在考試之前抓緊一切時間複習,並做好與考試相關的知識準備。但由於總想著考試,他們在考試時不能放鬆,腦海中常會出現空白狀況,表現在試卷上開始答題時錯誤率較高。在考試過程中,他們可能因試卷上的某個小細節而斟酌再三,卻忽略了對更大問題的思考。他們會堅持到考試結束。但交卷以後,心中仍惴惴不安,想跟別的同學談論試卷卻又不敢,並會多次計算什麼題扣了多少分,且考試結果常低於他們的實際水平。

僥倖心理 有僥倖心理的學生佔被調查人數的22%。他們平時學習有一定壓力,對學習寄予希望,希望用成績向周圍證實自身價值,但學習不踏實,成績波動也較大。這部分學生的家長對子女的學習較為重視,關心其成績變化。美好的希望讓這部分高職生重視學習、重視考試,但不踏實的品質又讓他們平時學習一知半解,考試前不認真複習,考試時常會準備些作弊材料。他們拿到試卷後,首先瀏覽有沒有自己準備的內容,若有,便會滿懷喜悅,並伺機檢視材料,以最快的速度將其寫上。此時,他們的心情和思路已被剛才的喜悅擾亂,並努力為下一個喜悅尋找時機。如果該行為沒被監考教師發現,他會一直堅持到最後,以求在交卷前還能找到最後一個“好機會”。但考試結果往往令他們大失所望。本以為“竭盡所能”了,可還是達不到“預期目標”。不過,偶爾一次超過想象的結果,又會強化他們這種僥倖心理。

隨意心理 有隨意心理的學生佔被調查人數的'11.6%。他們在平時學習過程中自我要求不嚴,把學習看成是無所謂的事,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動力不足。家長讓他們來學習,他們就來學習,學得怎麼樣無所謂。持有這種心理的學生主要來源於兩種型別:第一種,未來不愁型。這部分學生家庭較富裕,但不具備實幹精神,認為自己無需吃苦奮鬥,父母會給他們安排好未來。第二種,失去信心型。這部分學生家庭未必富裕,但從國小習成績就不好,被家長、老師批評習慣了,已經失去了學習信心和自尊心,他們甘於現狀、不求進取。持有這種心理的學生往往考試之前不做準備,也毫無壓力。考試時,無壓力感和嚴肅感,隨意填填寫寫便交卷,他們堅持不到考試結束。考後不緊張,不期待考試結果。

自滿心理 有自滿心理的學生佔被調查人數的10.7%。他們自我意識較強,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平時學習中表現較積極但並不務實,樂於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來博得教師的讚許,從而維持自己的“好生”形象。這樣的學生在考試之前總把自己放在成績好的座標上,自認為要考的都是他會的,自我效能感較強,所以考前常拿著書本做樣子,但未真正複習。考試時,他們興奮但不緊張;做題時他們不是由易到難,而是不分難易由始到終,全憑自己的想法去寫。在做題過程中,他們幾乎不停頓,稍加思索,一氣呵成。做完試卷後,他們會瀏覽一遍,然後稍作休息,看著周圍同學都在埋頭作答,頓感無比優越。此時,如若周圍人向其“請教”,他們會毫不小氣;若無人問津,他們便會努力成為第一交卷人。考試成績出來後,儘管不如意,但他們總能給自己找到“失誤”之類的藉口,難以找到真正的原因。

高職生不良考試心理的成因

高職生的特殊性 高職生不同於中職生,又有別於普通高校的學生,他們有自身的優勢,如思想活躍,樂於參加校園活動等,但卻難以具備普通高校學生應具備的人格素養。特別是五年制高職學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尚處於混沌狀態,他們渴望成才,但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質較為薄弱,缺少堅定的奮鬥精神,心理處於上進與享樂的矛盾狀態。高職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難與高中生相比。並且由於會考失敗,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所以,當面臨考試時,他們難以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無法客觀地以平常心面對新的考試,便形成了不良考試心理。

原有不良習慣的沿襲 高職生的不良考試心理與他們的不良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些不良習慣往往是對國中乃至國小時不良習慣的沿襲。如在學習上養成的浮躁習慣使他們在高職時仍難以靜下心來將某一知識真正掌握,僅滿足於聽懂看懂即可,不願意預習、複習,對學習中的難點一知半解、一帶而過。他們對待考試的不良習慣則更為嚴重,平時學的知識未掌握紮實,面對考試心中沒底,多是“臨時抱佛腳”,致使緊張、焦慮、漠然等不良心理狀態存在。

外界因素的影響 絕大部分家長都很關心孩子的在校成績,會因孩子考得不好而發火或嘮叨。自我意識較強的高職生通常較在意家裡人的態度,擔心自己考得差會受到父母批評,也擔心考得差會在老師和同學面前丟面子,這使他們過於看重考試。但還有一部分高職生恰因為考試失敗的次數多了,家人的批評也多了,對考試持無所謂態度。同時,社會存在的缺乏誠信的現狀,部分高職生耳濡目染,難以抵制,所以在考試時存在僥倖心理,產生作弊行為。

克服高職生不良考試心理的途徑

開展教育疏導 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幫助高職生認清學習的重要性,制定出合理的學習目標,幫助他們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因為如果一個人把失敗歸因於那些不穩定的內因,例如情緒狀態、努力程度、重視程度等,則可能增強今後的努力和堅持行為。同時,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考試、客觀對待考試。此外,應在高職生中開展誠信教育,張揚誠實守信之風,表揚守信典型,用誠實守信的教育導向指導學生在考試中真實作答,杜絕作弊,用真才實學回報家長、回報社會。

改革評價機制 多年來,考試一直作為選拔人才和評價教與學效果好壞的重要途徑,各級各類的考試無處不在,但高職院校的考試應有所不同。高職教育是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教育重點不同於理論性、系統性較強的本科式教育,而是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培養。同樣,考試的重點也應不同於傳統的理論性考試,而應為無紙化的實踐技能考試。高職生原有的理論基礎較為薄弱,但動手能力卻相對較強,強調實踐技能考試可以調動他們學習和麵對考試的積極性。

調整用人導向 分數、證書的確可以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參考材料。但對用人單位來說,一位踏實肯幹、誠實守信、技術到位的員工創造的價值要比證書和分數來得更實在。尤其對高職畢業生來說,如果用人的標準是人品加技能而非原來的學歷加證書的話,這對他們考試情緒的調動與考試心理的調節無疑是莫大的幫助。這樣的用人導向,有利於高職在校生自身修養的加強和提升,有利於將外在的社會要求內化為高職生個體的身心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