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元宵節東城區非遺廟會活動

才智咖 人氣:2.02W

在東城新春非遺廟會上,不僅現場售賣各色非遺小吃,還有傳統手工藝和民間歌舞表演,市民可觀看非遺專案展演、參觀非遺博物館實物展覽外。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2017元宵節東城區非遺廟會活動的詳細指南,歡迎閱讀!

2017元宵節東城區非遺廟會活動

2017元宵節東城區非遺廟會活動

記者今天從東城區瞭解到,從9日起,東城區第二文化館和崇文劇場將舉辦持續三天的“非遺鬧元宵”第7屆東城新春非遺廟會,而不少街道也將在轄區內邀請百姓參與元宵燈會。

在東城新春非遺廟會上,不僅現場售賣各色非遺小吃,還有傳統手工藝和民間歌舞表演,市民除了觀看非遺專案展演、參觀非遺博物館實物展覽外,還可以聆聽非遺傳承人的現場講座。

已經舉辦17年之久的東城區花市元宵燈會也將在國瑞城五合一文化活動室舉行,屆時將推出燈籠展、燈謎展、民間文化展、遊藝等元宵活動。此外,龍潭街道、交道口街道、前門街道、東四街道都將在轄區內舉辦燈會或小型遊藝會。

另據瞭解,正月十五下午2時,通州西集鎮還將有一場精彩的民俗廟會和特色燈會,除小車兒會和高蹺表演,還有獨具特色的有獎猜燈謎環節。

【延伸閱讀】

廟會到底如何靠文化攏人氣?

廟會是年俗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尤其是農曆正月期間,走進人湧如潮的廟會,那歡聲笑語中的新春氣息、民俗韻味,還有無盡的鄉情濃濃地包圍著你、溫暖著你,即使不買東西,哪怕只是感受一下廟會的那份喧鬧也是心滿意足的。廟會有著怎樣的傳統和傳承發展呢?廟會應該如何提升文化內涵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傳統 逛廟與消費、娛樂緊密相融

廟會一詞,《漢語大詞典》釋義為:“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周代宗廟之旁便有廟會了,這就是《考工記》上所說的“匠人建國……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祖即宗廟,社即社稷,市乃交易的地方,交易之地與宗廟、社稷已經有了聯絡。六朝以後,佛教寺院、道教宮觀日漸增多,於是附於佛寺、道觀的廟會也逐漸興盛起來。原屬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相關活動也由鄉間里社轉移到佛寺和道觀中進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苑利表示,古代廟會有三個功能。第一,辭舊迎新,為了保平安一定要祭祀神明,祈求風調雨順。第二,由於廟會客流量較大,廟會有商品流通的功能。第三,娛樂功能,人們可以吃吃喝喝,買一些“玩意兒”。曲藝表演和唱大戲成為廟會常見的表演活動。

在北京人的心目中,逛廟會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據《北京廟會》記載,北京地區的廟會源於遼代,發展於元末明初,興盛於明清兩代。過去人們談論北京的春節風俗,無不言及正陽門關帝廟、東嶽廟、大鐘寺、五顯財神廟、廠甸、白雲觀和雍和宮7處廟會,借用五大定期廟會和四大節期廟會的說法,可稱之為七大春節廟會。比如,廠甸廟會始於明代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京城眾多廟會中,廠甸廟會以“文市”特色而獨樹一幟。從創立之初,廠甸廟會就以經營書籍字畫、書帖金石而蜚聲京城。根據北京檔案館記載,明嘉靖年間,統治者為了皇宮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東華門、燈市口一帶的燈市部分移到琉璃廠附近。到了清代,宣武門外聚集了各省的會館和來京趕考的外地考生,因此在琉璃廠附近,一些售賣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應運而生並形成一定規模。

專欄作家、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媽祖(天后)文化是天津城市生命裡重要的人文現象之一,家喻戶曉,早已成為天津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津沽媽祖信俗源於繁盛的河海漕運。早在明代宣德至成化年間(1426至1487年),老城裡就有5處集市(鼓樓寶泉集、東門內仁厚集、南門內貨泉集、西門內富有集、北門內大道集),隨著天津商品經濟的發展,弘治六年(1493年)在原基礎上於城區附近又增設了5集1市。宮前集位於海河天后宮前廣場,分為宮南、宮北二集。廟會古稱廟市,七年級、十五忙上香,天后誕辰出皇會,宮前集市廟會的應運而生使這一帶更為熱鬧,至清康熙年間達到繁盛。如果說天津人過大年是一場民生大戲,那麼天后宮前廣場以及宮南、宮北大街、估衣街就是最大、最熱鬧的舞臺。人們在過年期間若不去天后宮一帶走走,甚或只去感受一下那份喧鬧,就好像缺了點什麼。

宮南、宮北大街的市面多為經營香蠟紙張、絨絹花、素食、金銀首飾、玩具、土產雜貨、醬菜的店鋪和攤販,玉豐泰的絨絹花、修竹齋的劉海牌風葫蘆、萃文魁的南紙、楊記的蠟燭、伊德元的刻花紙樣子等遠近馳名,獨佔鰲頭。重要的是,天后宮終年不斷的香火為街市帶來了相當的客流,而天后宮廟會也不獨春節大集,每逢吉日或慶典,宮中的香火與宮外的商業活動也是交相輝映,“數日之內,廟旁各鋪所賣貨物,亦利市三倍”,讓其他街區望塵莫及。

天后宮市兼具了城鄉物資交流的性質,進而形成了一種內外互動的民俗與商業文化交叉發展的社會現象。天津人逛廟的同時購買了生活必需品,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民俗特點。正月十五天後宮內外鬧花燈,正月十六天津婦女逛廟會遛(掉)百病等民俗活動也具有鮮明的特點。逛廟與消費、娛樂優勢互補,緊密相融,一座廟宇聚攏了人氣,一座廟宇繁榮了市井,這便是地理、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綜合發展的必然結果。天津廟會、燈會民俗以她頑強的生命力傳承至今,依舊為人喜聞樂見。

變化 融入時代氣息 帶動旅遊業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經濟綜合型廟會活動形式的增多,廟會環境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也更願意參與其中。

在北京,今年的廟會有東城區的龍潭廟會、地壇廟會、大觀園廟會,朝陽區的朝陽公園廟會,石景山區的八大處、遊樂園廟會,通州區的運河文化廣場廟會,密雲區的古鎮廟會和平谷區的丫髻山風情廟會,既有延續多年的傳統廟會,也有深受市民遊客喜愛的新興廟會。比如,龍潭公園2017年春節廟會,龍潭湖畔的民俗表演、花會、車展、書市,以及小吃一條街等內容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該廟會如今已成為北京城“一南一北(北指地壇廟會)”兩大廟會之一。地壇春節文化廟會首屆舉辦於1985年,廟會以古壇風貌為依託,每年都有的活動是掃年貨、祭地和文娛節目,空竹、古彩戲法、口技等老北京絕活兒,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場上有東巴陶藝、剪紙、皮影、土布織造等藝術製作的全過程。

有專家指出,如今在北京逛廟會重又成為百姓春節期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許多地方的廟會,區別於過去在寺廟進行的傳統,改為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不少廟會保留了舊時廟會固有的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民俗形式,加入了健康豐富的現代生活內容,更適合新時代民眾的審美傾向。

在天津除了天后宮廟會之外,薊州獨樂寺廟會和塘沽潮音寺廟會也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治邦介紹,獨樂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獨樂寺廟會是京東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興起於明代,到清代達到鼎盛,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集民間藝術、地方習俗、佛教文化於一體。自2003年恢復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2009年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廟會期間,廣大遊客欣賞了傳統的.觀音賜福表演,商家少林棍、皮影等薊州1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大秧歌、毛驢會、小車會等30道特色花會表演。最具新年特色的,還要說“古剎祈福”。正月七年級,眾多香客在獨樂寺前上香許願,為新年祈福。其中,不少遊客在福帶上寫上名字,系在枝頭,祈求新年幸福好運。去年,累計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30萬人次遊客參與。

潮音寺地處濱海新區塘沽,海河西岸。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是潮音寺“觀音菩薩”的誕辰日。潮音寺廟會除了有祈福上香活動之外,還有各種精彩的民俗文藝表演,飛鑔、高蹺、秧歌、舞獅、落子等多項民間傳統花會分別展示。五花八門的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和不少京津冀遊客前來參觀。

據瞭解,位於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中信國安第一城在春節期間舉辦了“京津冀中華大廟會”,廟會以“去皇上家逛‘新’廟會”為主題,廟會上宮廷美食、各地名吃,歐美、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幾十種海外美食雲集,還在“北方峨眉”大安寺隆重舉行了新年祈福,點燃世界最高香柱,為萬人許願增添祥福。不難看出,既豐富廟會文化又能帶動京津冀旅遊業的廟會將越來越多。

發展 還俗民間 廟會不應失去“靈魂”

不少市民反映,在廟會琳琅滿目的攤位,賣的卻都是平時常見的物件,在美食攤位前,棉花糖、冰糖葫蘆、大碗茶等這些老百姓所熟知的小吃在廟會現場唱起了主角兒,而由民間技藝所衍生出的文化產品卻少之又少、難覓蹤影。儘管廟會年年有,但年年雷同,處處雷同,也幾乎成了北京廟會的通病。“現在的廟會像大賣場,反映傳統民俗文化內涵的元素越來越少,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廟會活動也越來越少,‘味道’變淡了。”北京市民陳女士說。

苑利認為,近些年,中國廟會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廟會似乎迅速崛起,又迅速索然無味。究其原因,第一,沒有找回歷史上屬於自己的傳統文化,對於文化的挖掘工作做得不夠深入。比如,春節期間到廟中祭祀,祈福祝願,是廟會原始的意義。這一意義賦予了每一處廟會屬於自己而區別於別人的特色。第二,現在的廟會不敢談“廟”,大部分功能就在娛樂和賺錢。

如何使廟會更加鮮活,更富創意,是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苑利表示,要想恢復這些廟會的文化個性,首先要注重活動的策劃,主辦方要對廟會內涵進行深入發掘,發揮出廟會應有的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經濟功能。其次還需要大力發展地方傳統文化產業的方式,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手工藝資源、娛樂資源和餐飲資源,豐富採購渠道來破解廟會商品品種單一、處處雷同的問題。廟會應該還俗民間,結合舉辦地點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傳統來策劃不同文化主題的廟會,將是未來廟會的發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