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研究論文寫作的若干個人體會

才智咖 人氣:8.19K

對於一些初學者朋友而言,實證研究論文寫作常常不得要領,其中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寫作時像中學生做數學作業那樣,按照八股文的套路從前操練一遍,忽視了這是一種研究,是需要創新的,以下小編蒐集整理了實證研究論文寫作的若干個人體會,供大家參考和探討。

實證研究論文寫作的若干個人體會

在交流之前,特別需要先把態度端正一下:首先,實證研究論文不是模仿、不是在做數學題,而是一種研究,特別是一種對假說進行驗證的研究。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討論的實證研究特指,基於計量模型和資料的實證研究。其次,心中必須揣著理論,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證研究註定是無功而返的。其中,實證研究與理論緊密相關,而不僅是對某個影響因素或變數是否顯著的關注或討論,也就是說,實證研究同樣要強調理論性。再次,實證研究很繁瑣,必須要有耐心和毅力。實證研究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很多,研究者即使有百密都會有一疏,因此時刻準備著彌補,精益求精才是正道。在我看來,把態度端正了,才有可能把研究做好、把論文寫好。

下面的文字主要圍繞論文寫作展開,但並非說論文前期構思及準備工作不重要。這裡略談一二:

(1)構思是一種思維活動。就實證研究論文而言,就是在理論層面構思一個故事,將所研究的問題講得更加清楚,這就需要先了解理論,閱讀相關文獻,最好還能深入實踐、增進一些實感。其中,前期構思的主要工作是要提煉出將要檢驗的假說以及自己可能的創新點。需要反覆強調的是,構思一個故事,必須先有(理論)框架,然後再“融入”(經驗)素材。

(2)準備工作主要是梳理文獻、整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計量分析,看看假說檢驗結果到底如何。這些工作可能需要較多時間才能理出個頭緒來。其實,在準備階段,有的時候“倒著來”也蠻不錯的,即先估計資料和解讀結果,後寫文獻綜述;此時,就能很好地圍繞論文的基本命題或是自己研究的特點來歸納相關文獻,做到點點對應,如此一來,評述起來就更加有針對性和具體性,也更能凸顯自己研究可能取得的貢獻。

如果有人問我,實證研究論文寫作有什麼要點?我的回答是,至少以下這三點是必要的:第一、創新性,這是核心和靈魂!創新體現在很多方面,如:問題、理論、方法、資料及建議等。而論文寫作必須要圍繞創新來展開。第二、證偽性或可比性,要能放在一個可比較的平臺或空間對自己所研究的內容進行檢驗,也能和其他相關研究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做到“貨比三家”,優秀的論文實際上是“比”出來的。第三,論證性,這一點主要是針對思維方式與寫作方式而言的,論文從設計上講要有被推翻的空間,而接受的僅僅是指目前所掌握的情況,因此寫作更像是在與人交流和討論,論證及其說服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通常,一篇實證論文的內容主要包括:題目、摘要、關鍵詞、引言、文獻回顧、實證分析、結論、註釋及參考文獻等。根據上述順序,接下來逐一講講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題目

1. 最好能反映問題或將要檢驗的假說,如果題目能夠昭示論文的創新點那就更好了。一定要記住:一個題目只能有一個焦點,不能有多個焦點!

2. 可增加副標題,以顯示論文所選擇的方法、模型及資料等。

3. 題目要能反映、涵蓋論文的主要內容,一般來說,題目能反映文章的內容量和主要思路及方法。切記:不能牛頭對馬嘴,要前後一致。

4. 題目不能過長,要儘可能地壓縮字數。

5. 題目不能有歧義。

二、摘要

1. 獨立成文,要從一篇小文章的角度來構思和寫作摘要,而不是將論文主要內容按一定比例來壓縮,可以說,它就是一個小盆景。

2. 摘要共有四句話,或有四層意思要表達。第一句是目標或問題句,即要講清楚這篇論文的目標是什麼。第二句是思路、方法及特點句,即要講清楚這篇論文的研究思路、所選的方法,其中要指明研究特點。第三句是研究發現句,即要講取得了哪些結論。最後一句,要講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其中,經常被初學者忽視的就是:在寫摘要時對其研究發現隻字未提;當然,很可能是論文字身就是沒有展開研究,也就得不出什麼結論來。

3. 摘要這四句都要緊緊圍繞論文的創新來寫,寫每一句的時候,都要想著這一句和創新點有什麼關係,對創新點的支撐是否到位、有力。

4. 寫這四句的時候,不能用“套”的方式,而要寫著這篇論文的具體個性來;實際上,把握住創新點,這個其實也不難。

三、關鍵詞

1. 關鍵詞不易多,5個為限。

2. 關鍵詞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理論方面的,主要是與理論假說和理論基礎有關的核心概念;二是實證方面,主要涉及計量模型、估計方法等。

四、引言

1. 引言可獨立成文,要按一篇小文章來寫。引言寫得好,不僅具有概括全文的作用,而且還能起到引人入勝的功效。好的引言,讀者讀完後就大致瞭解這篇論文的內容、創新點及價值了。因此,引言絕不能按照一篇論文的開頭部分來寫,而應有全域性的視野!

2. 在我看來,引言至少可以用5段來寫,當然,有的段可能包含的內容多些,可以分成更多小段來處理。

(1)第一段依次交代:背景——現實問題——矛盾——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即要提出問題。

(2)第二段是文獻述評。針對所提出的問題,回顧一下已有相關研究以及目前的研究現狀,可以分層或分點來寫,但要緊緊圍繞該問題展開,具體展開可按時間順序或正反來寫。同時,需要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突破的方向,可以按點來寫,儘可能與本文的創新點對應起來。一定要注意:

其一,這兒的寫法與下面的“文獻綜述”不同,它更多的是為凸顯你這篇論文的貢獻和價值。

其二,這裡要有評價,最好要有針對性,即下文能做到的,這部分就要寫出別人沒有做到的。

(3)第三段要闡述文章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以及研究特點。可以分三層來寫,第一層寫目標,第二層寫內容,第三層寫特點,這三層都需要圍繞創新點來寫。其中,目標要明確,而內容一定要具體,可以考慮分條來寫。關於特點,一定要寫出你這篇論文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切記:思路和特點不能“凌空出世”,一定要與上述文獻回顧緊密聯絡,要對應起來,要注意呼應。

(4)第四段是寫價值與意義,針對可能取得的創新,論證該研究所取得的發現及其價值與意義。

(5)最後一段是內容安排,而不是將下文的目錄或小標題又重新羅列一遍,要寫出設計與計劃的味道來,要有研究設計或分析策略的感覺,給人的感覺是一種部署,而不是指路牌!

3. 很多時候,初學者都以為這是個引子,以為這是個介紹,介紹這篇論文的相關情況,其實這是個誤區。我在這裡要特別強調,引言的寫法是論證:首先要論證所研究問題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其次要論證這篇論文的內容、思路及方法的創新性,其中要以已有研究為參照進行比較。再次要論證這篇論文結論的價值與意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個是理論方面,另一個是政策方面。當然這仍然要結合已有文獻展開。從表現形式來看,論證主要有兩個進路:一條路徑是研究本身的邏輯自洽性,包括經驗邏輯,另一條路徑是自己研究與已有研究的比較。所以說,引言不僅是在為讀者交代背景以及有關情況,更是要論證,去說服讀者接受、認同這篇論文的結論及創新。

4. 引言要出彩,關鍵在於要將問題靶子立好,這樣使得對創新的論證都有一個圓心,所有的內容都圍繞問題這個圓心展開;而且,還要將文獻基點立好,這使得將論文的創新置於一個可比較的框架中,可以貨比三家了。很多時候,初學者都將精力和篇幅花在了背景和現實問題上了,而忽視了文獻基點的確立,從而導致對創新的論證缺乏說服力。

5. 在引言部分,作者還需要將問題——理論——方法統一起來考慮,很多實證研究往往將重點集中在問題與方法上,而忽視了理論,不僅導致整個研究很散、缺乏重心,而且還導致整個研究停留在影響因素分析或描述性分析的層次上。

6. 引言部分的寫作要有全域性觀,而把握全域性的牛鼻子就是研究目的。因此,在引言部分特別是第一段就要明確文章的研究目的。我個人比較喜歡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文章內容散亂,缺乏可讀性的很大原因就是目的不明確。所謂全域性觀,就是要在題目及各級標題名稱中體現出作者實現其研究目的的安排和步驟。同時,全域性觀還要完整,即必須要在總結研究發現時,對研究目的或研究問題給予正面的回答。

五、文獻回顧

實際上,在寫作這部分之前就需要圍繞研究主題開始蒐集、梳理相關研究文獻了。這個工作的具體步驟如下:

(1)先蒐集相關文獻,應不少於30篇,並陳述關注理由,要做到重要文獻不遺漏。其中,務必要做到:第一,要有與自己研究最相關的研究文獻1-3篇,並能說出自己研究和它們之間的異同;第二,要有近期最新文獻,特別是要有近期最新英文文獻。

(2)按照視角、問題、目的、思路、方法、結論及建議等角度整理文獻,打出具體表格;

(3)結合自己的思考,根據自己的評價標準或創新點完成文獻模組圖,即將相似文獻進行分類,將相同文獻及其內容放到一起。

(4)完成文獻綜述,以文獻模組圖的內容為小標題,然後以將根據表格歸類後的內容整理為段落內容,做到分類與比較。

在具體寫作這一部分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體會以下方面:

1. 文獻回顧的有四個基本作用:第一作用是展示作者對相關領域研究的熟悉及思考程度;第二個作用是給出Gap及可能前進的方向;在這一方面,應圍繞研究目標,評價已有相關研究以及可能改進的空間與方向(與本文相比,要凸顯自己研究與已有研究的“同”與“不同”)。第三個是提供研究背景和討論的平臺,更具體的作用就是提供了可比較的參照,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研究,這是對別人研究的歸類,它代表了別人是如何看待和解決這個問題的。第四個是提出待檢驗的假說。對於一篇實證性論文,文獻回顧最後要引出下一部分研究的假說來,從文獻回顧中提煉出一個有價值的待檢驗假說是其最重要的工作目標。

2. 文獻回顧最好要分節來寫。光禿禿地直接來個次級小標題,難道是讓讀者自己去領會嗎?因此,在標題下先來一段,交代兩點是特別有必要的:第一,說明文獻回顧這部分的目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係,關鍵是要說這些方面或內容與研究目標的關係。第二,要有對比感,即讓人能分辨出你的研究與已有研究在某個方面的不同,顯然,視角就很重要了。

3. 文獻回顧要圍繞研究目標來寫,更進一步來講,是要圍繞創新點來佈局。很多時候,有些文獻回顧部分所列出的內容實際上都有些跑題,總之,不能湊字數,而是確確實實需要這部分內容,它既是對已有研究思路和結論的評價,也是對論證論文創新起到支撐作用的。在這一方面,文獻綜述要緊緊圍繞研究目標,最好是按照研究內容來綜述,切記:不能只顧方法或技術,而忽視了問題與結論。

4. 文獻回顧本身也是研究,要寫出研究的味道來。其實,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和評述,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思考深度,它是從另外一個側面(與他者的交流和探討)來論證論文創新價值,即要理清楚自己研究與已有研究的區別與不同,並說出這種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文獻綜述同樣也是一種研究(它可視為與後面的實證分析一樣,也是要為所研究的問題提供答案,只不過這是別人的回答),可以說,有了這部分內容,整個文章才更加全面和豐滿。

5. 文獻回顧要有層次和結構,這反映出作者對文獻的掌握和梳理水平。這一部分文獻綜述要有分門別類,即要歸納和整理。顯然,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的文獻回顧能讓人一眼“瞧出”這一研究現狀及問題之所在。

6. 要有評述,對相關文獻要有評價,而不僅是描述與介紹。要Critical,一定要有針對性。所謂針對,一要針對論文的研究目標;二要針對論文可能取得的創新或貢獻。

7. 文獻綜述的最後其實是要匯出待檢驗的假說來。這種“匯出”不是僅僅指出來那麼簡單,要分析和論證。實證性文章一定要有對自變數作用於因變數的理論分析,主要是利用文獻資料來對作用機理進行闡釋,然後才是利用資料資料進行驗證。因此,務必要能說出與假說最相關的理論來,其中,要能想清楚自變數作用於因變數的機理來,要有一定的經驗觀察和描述性統計來支撐;同時,一定要注意是否存在競爭性解釋?

六、實證分析

1. 這一部分的寫法,最好是腦海裡有一個研究設計的框架,而諸如計量模型等僅是研究設計中的一部分。這樣寫起來,才會統籌考慮,並且注意到不同部分之間的照顧和呼應。

2. 最好能有一段來講講,這一部分的火力攻擊點在哪裡,要想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解決的思路是什麼。在解決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什麼難題,以及自己處理這樣難題的絕招是什麼。總之,需要一個帽子,把方方面面的情況都提前預告一下。

3. 一個要點,就是要切記:提出並檢驗一個(僅是一個)假說或假設!計量分析不是一項影響因素分析,因此腦海中最應該出現的關係是:誰是因變數,誰是自變數(其餘都是控制變數,一般而言,核心自變數只有一個),以及誤差項會出現什麼問題?——特別是,與這組因果關係最相關的理論是什麼?是否存在競爭性的理論假說?

4. 以下的寫作要有思想準備。即合理並有說服力地檢驗一個假說,需要從問題、理論、資料、經驗觀察及類似研究五個方面做準備。

(一)計量模型

1. 首先需要交代說明選擇某個計量模型的依據,包括理論方面的考慮、文獻上的考慮或者是問題上的考慮等。具體而言,給出所使用計量模型及估計方法的依據,即使是“遵循”或“Follow”他人的模型或方法,也要交代所選用模型和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至少考慮:第一,該計量模型的理論基礎;第二,該計量模型是否能有力支撐研究設計?第三,該計量模型是否與所研究的問題、所使用的資料匹配(3)計量模型與所要檢驗的假說之間是如何配合的?

2. 給出計量模型的具體形式,要有完整的公式、變數符號都要有所交代,並保持前後一致。

3. 變數的定義、含義及指標都要介紹。其中,有必要說明選取該變數的文獻支援。給出變數定義、指標、單位、描述性統計及預期方向。其中,關於預期方向的探討要結合已有相關研究。在這一部分,至少要製作三個基本表:

(1)變數定義說明表;(2)描述性統計表;(3)相關係數表。

4. 最關鍵的是要具體闡述檢驗假說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對核心自變數是否顯著,符號正負的含義是什麼等進行闡述。

5. 對於多數計量模型而言,在其應用過程中,都會遇到諸多計量問題的困擾,如內生性問題等。此時,仍有必要交代一下本文在這些經典問題上的具體處理思路。

(二)資料

1. 有必要交代一下資料來源,以此來佐證資料的權威性、代表性等。

2. 圍繞所研究的問題和待檢驗的假說,可以做一些描述性統計。描述性統計的基本功能有三個:一是介紹樣本資料的基本情況,側重於資料方面;二是利用資料來概括假說檢驗的經驗背景。三是利用分組或列聯表初步分析所提出的假說。(4)散點圖或相關係數表。考察一下核心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相關性。

(三)分析結果

1. 在分析計量估計結果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計量模型實用性的檢驗思路及其結果。選擇某類計量模型,需要做相關檢驗,如多元logit模型,則需做IIA假定檢驗。

2. 結果分析要圍繞假說展開,而不是完整地讀一篇估計結果(這時候,八股文的正規化是不起作用的!)建議從統計意義、正負號、經濟意義、已有研究、經驗觀察和競爭性假說等方面展開對估計結果的分析。針對估計結果的考慮之一:在基準迴歸中,待檢驗的假說是否通過了統計意義上的檢驗,經濟意義上呢?擴充套件至經驗觀察與其他相關研究呢?其中,要與計量模型部分檢驗假說的思路部分要對接起來,明確給出假說是通過了統計檢驗,還是沒有。不管是哪種情況,都要給出相應的解釋。最忌諱的是,看圖表說話。

3. 估計結果的解釋和討論要圍繞研究設計的思路來展開,有層層推進或緊緊咬住假說的感覺。此外,競爭性假說的排除也是需要考慮的,包括其他與此相關的研究的解釋也需要對比分析。

3. 不要喧賓奪主,對一些不關緊要的控制變數及其估計結果下大力氣進行估計結果進行解讀。建議:圍繞核心自變數與因變數的關係展開!控制變數的估計結果不是重點。

4. 很多時候,為了達到一種(為更精準檢驗假說的)設計或實驗的目的,作者會選擇一些不同的估計方案,以期達到他的目的。

5. 計量問題考慮。針對估計結果的考慮之一是要考慮內生性等問題之後的估計,結果是否依然成立?

(四)穩健性檢驗

1. 目前,一篇實證性論文如果沒有穩健性檢驗部分,一般都難入審稿人的法眼。穩健性檢驗的目的是保證結果在其他情境下同樣成立,即論文結論的`“保護帶”。

2. 穩健性檢驗主要包括:計量模型、函式形式、變數增減、變數指標替換、樣本量(包括期間)、估計方法等。至少,先完成類似研究的穩健性檢驗再說。

(五)討論

1. 討論是在一個更大的範圍內討論假說的成立性問題。基於計量模型與資料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講,它代表的是統計意義上的檢驗,還需要從經驗上入手來進行檢驗。

2. 討論還需要與其他競爭性假說結合起來,並與此展開比較。這就需要從理論基礎、計量模型、資料等方面來統籌討論了。

七、結論

1. 結論部分要有概括,應概括主要發現。從已完成的語氣來概括全文的工作,尤其要表明所提出的假說是否通過了檢驗。

2. 總結研究發現,分條來寫,針對引言提出的問題給出明確的答覆。

3. 論證可能的創新點或可能貢獻:理論上,是完善或推動了什麼;經驗上,提出了什麼不一樣的建議,與已有研究有什麼區別。

4. 寫著一部分時一定要牢牢記住三個詞:概括、總結和論證。記住兩個“不要”:一是不要再將實證分析部分的結果分析重抄一遍,這是無益的。二是不要將別人的東西,或者是與本文實證分析不相干的東西納入或整合到這一部分來,這也是無益的。終歸,一篇論文的結論還是自己做出來的。

八、註釋及參考文獻

1. 為了不影響行文流暢,建議使用註釋。什麼時候需要運用到註釋呢?例如,對某個概念的進一步解釋等。

2. 文中所引用到的文獻都需要完整列出。

3. 參考文獻能夠反映作者對這一領域研究現狀的把握。

九、修改與完善

1. 文章要好好排版。

2. 要注意研究和寫作的規範性。可參考一些期刊論文的格式,如陸正飛、吳世農等。例如,可借鑑的主要地方有:

①論文框架安排;②圖表名稱、結構及細節;③行文交代,如引入模型、結果分析等)。總之,別人有的,都要有!

3. 甩掉柺棍。用自己的話,簡明扼要地講清楚,同時儘可能地不要靠改造別人的句子,或引用他人文獻來組織文字。切記:每一句都是自己深思熟慮的,自己寫出來的,每一句都是有用的,特別是每一段的第一句!

4. 要不斷檢查,精益求精。檢查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每一個部分、每一個細節是否都與“研究目標”息息相關?將多餘尤其是重複的內容刪去。切記,一篇論文只有一個重點。第二個要點,檢查部分和部分之間是否相容,是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第三個要點是,從結論入手,倒推一遍,看看能否通過前文的分析一步一步得出來?

5. 用最平常的語言說清楚。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或經驗事實聯絡起來。時刻提醒自己,所研究的問題一定是發生過的事情,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自己壓根就不瞭解,坐在書桌前臆想的)即使用很高深的理論和精密的方法來,也沒有什麼價值。

十、結語

概括起來,一篇實證性論文寫作應把握住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創新是靈魂,所有內容都需圍繞創新來取捨、組織和安排,其中理論創新是最高階的,若退而求其次,那就是觀點創新了。

第二、論文寫作要體現出整個研究是一個設計的結果,而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更精準地檢驗假說。評價一篇論文,不僅要看其結果和結論,還要看其研究設計。

第三、論文寫作是論證。論證的寫作方式是:無論是一節還是一段,都要按照總-分框架來寫,先擺觀點,然後提供支撐依據。

同時,從寫作的角度來講,有以下四點值得重視:

1. 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時刻記住文章的中心是什麼。所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表、註釋、參考文獻等)都要緊緊圍繞這個中心展開;同理,一個段落也只有一箇中心,該段的所有內容也要圍繞該段的中心展開。

2. 按重要性排序。一般而言,文章或段落的佈局最好按照內容與“中心”的緊密程度或對“中心”的重要程度來排序。關於整篇論文的結構安排,需要在以下地方注意:

(1)引言部分的結構安排;

(2)每一節的標題設計上要考慮內容之間的聯絡和順序;

(3)每一節的收尾要注意上下文之間的銜接。

(4)結論部分的“全文總結”要能包含“內容安排”。

3. 要交代“每一部分”的目的及內容。每一節下面要有一段話,這段話至少要講清楚三點:第一點是這部分內容的目標或目的是什麼。第二點是這部分內容的鋪開順序或邏輯是什麼。第三點是這部分內容是如何安排的。當然,必要時也會講講視角或特點之類的。

4. 每一段話都要按“總——分——總”或“總——分”的方式來構思和寫作。也就是說,每一個段的第一句應是“中心思想句”,而其他句是對該句的闡述和支撐。從這個角度來講,更受歡迎的寫法是“開門見山”,而不是一步一步進行鋪墊,繞來繞去。針對這種“總——分”的寫作方式,需要注意兩點:第一點是有必要看看該段的其他句子是否能有效支撐該段的“中心思想句”;第二點是有必要將每一段的“中心思想句”放在一起,看看它們之間是否有邏輯性,是否能支撐整個文章的研究目標?

拓展:支架式音樂教學模式及其實證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探討支架式音樂教學的內涵和基本環節,並將其付諸於教學實踐。作者以陝西富平迤山中學高一年級的兩個班共計108名同學為受試物件,對在高一音樂教學中所採用的支架式教學模式進行了實證。結果表明,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採用支架式音樂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成績。筆者還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通過支架式音樂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審美意識、能力都有所提高,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交流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 支架式教學 環節 實證研究

一、引言

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過於強調教師的作用,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近些年來音樂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學生為本”的發展原則[1]已“深入人心”,但許多音樂教師又走向了另一種極端:過於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淡化甚至放棄教師的作用,過分誇大其他教學輔助媒介的作用,過於形式化,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之所以會出現這兩種極端,是因為沒有很好地理解和界定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和地位,特別是教師角色的界定,沒有在“教”與“學”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點。由美國建構主義心理學家布魯納在借鑑和吸納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基礎上所提出的“支架式”教學模式[2]就為我們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金世餘在2006年的《藝術研究》上便以“支架式教學模式與音樂教學”為題,對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特色及如何將其應用於音樂教學等進行了一定的論述和分析[3]。筆者在這項研究中,基於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結合我國音樂教學本身的特點,探討了在教學實驗中所具體用到的支架式音樂教學的基本環節,並對這種教學模式應用於高中音樂教學進行了歷時一個學期的實證性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相關結論。

二、支架式教學的內涵和支架式音樂教學的基本環節

關於支架式教學中所包括的基本環節,各專著和文獻中並沒有統一的論述,有的定為五個有的定為六個。筆者在這次的支架式音樂教學實驗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六個基本環節:

1.搭建支架

搭建一個合適的支架是支架式教學模式中的一步。按“最近發展區”的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從原有的音樂能力水平向更高的即第二發展水平攀升,所搭支架的高度不能太高,應建立在實際能力和原有水平之間。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前瞭解學生原有水平、分析教學任務、確立合適的教學目標。

2.創設並引入情境

創設情境是支架式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對於音樂學科而言,“創設情境”更顯得尤為重要。音樂同其他學科相比,是比較抽象而非語義性的,因此在進行教學時,音樂教師利用了豐富課程資源、藉助生活現象、自然現象、音樂史實與其他藝術學科如電影、文學、戲劇等,拓寬學生視野、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

3.嘗試探索

音樂教師由剛開始的引領者與合作者變為一定程度上的觀眾和評論者,使學生變為主角、嘗試投入到探索中去,讓他們感受、探索音樂教學中的內容及意義並發現問題。

4.協作學習

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作用,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構建)起著關鍵性作用,這是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在音樂教學,尤其是音樂鑑賞教學中,每個人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過集體討論和合作可以使學生分享彼此的探索結果、借鑑別人的可取見解。這樣不僅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全面;而且在討論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反思,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構建。

5.獨立探索

音樂教學強調的就是個人體驗。因此音樂教師在給學生搭建好支架,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及教師的作用“淡化”之後,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個體獨立體驗,去感受、分析音樂作品。

6.效果評價

支架式教學對學生評價是多方面的,既關注學習結果,也關注學習過程中變化的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這也是該教學評價較為突出的地方。

三、教學實證研究

(一)研究物件

為了探討支架式音樂教學的可行性和具體效果,我們利用實習時間選取了陝西富平迤山中學高一年級的兩個班共計108名學生作為研究物件。高一(1)班為實驗班(54人),高一(2)班為對照班(54人)。學生的年齡分佈從15至17歲。這兩個班級均非藝術特長班。

(二)研究工具

由於這是階段性總結測試,所以本次支架式教學實驗中課程結束後的自我評價和集體評價不在此做具體討論。這次研究筆者採用了筆試和問卷調查。前後兩次筆試均為自行設計,其中包括聽辨(20分)、作品分析(20)、樂理知識(30分)、音樂史(30分),共計100分,前測試卷信度為0.83,後測試卷信度為0.84,均達到了含主觀題的評價標準。問卷也為自行設計,主要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課堂氣氛及對課堂的滿意程度等方面做出調查。

(三)研究過程

據該中學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兩班入學時是隨機分班,學習程度應相當。為了確保實驗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在進行教學實驗前我們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前測筆試,結果見表一。實驗班和對照班使用的教材都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音樂教材》(於潤洋、吳斌主編) (高中一年級使用),兩個班的教學時數、教學進度等都是一致的。筆試均是由一個非本校的音樂教師進行評分的,消除了評分教師如果是代班教師或研究者教師而帶有主觀傾向的可能,評分結果可靠。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後,在學期末我們進行了一次後測筆試,結果見表二。另外,我們還對兩個班後測筆試的各大項(即音樂學習主要的幾個方面)得分進行了統計,結果如表三。在這次後測筆試前,我們將問卷發放下去,最後全部收回,結果見表四。

(四)結果分析及討論

由表一可以看出,教學實驗前的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音樂學習程度無顯著差異。表二使我們不難發現,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驗後,兩個班學生的後測成績的Z0.05=2.46>1.96,這說明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成績已有了顯著差異。從這裡可以看出支架式音樂教學對實驗班的學生在音樂學習上產生了顯著的影響,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成績,對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表三向我們顯示,實驗班學生在後測筆試中的各大項平均分均大於對照班學生的,表中Z值與查表理論Z值2.58進行的比較均大於2.58,又依據Z值與差異顯著性的關係表,我們可知道兩班之間的差異是非常顯著的(p<0.01),這就可以證明實驗班學生經過支架式音樂教學後,其音樂學習的主要幾個方面均優於對照班學生。

由表四問卷的資料可以說明支架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學習氛圍等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四、結論

結合上述對支架式音樂教學實驗基本環節的論述、教學實驗前後測筆試成績分析、後測筆試各項得分情況分析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及討論,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支架式音樂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審美意識並提高音樂學習的成績;雖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支架式音樂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但總的來講,支架式音樂教學在對“音樂課標”中劃分學生音樂學習的四個方面[5]都產生積極的影響,是一種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模式,它對中學音樂的教與學是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的。

參考文獻: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S].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光華. 論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文化教育[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4):92-93.

[3]金世餘.支架式教學模式與音樂教學[J].藝術研究,2006(2):96-97.

[4]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