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讀書的故事15篇

才智咖 人氣:2.81W

名人讀書的故事1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覆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名人讀書的故事15篇

名人讀書的故事2

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到達事事精通。一本書的資料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瞭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名人讀書的故事3

匡衡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他從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裡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夜裡,他正躺在床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時,發覺鄰居家燈火通明。匡衡羨慕在燈光下讀書的人,他靈機一動,把鄰居家的燈火借過來就可以讀書了。

匡衡正在思索著該如何借到光看書,燈光把巨大人影投身到牆上,酷似一個個怪物,怪模怪樣地在牆上晃來晃去。小匡衡靈機一動:我如果在這邊偷偷鑿個洞,隔壁燈光就能穿牆而過,照射到我這小屋裡來,我不就可以藉著這點亮光讀書了嗎?

他高興地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找來一把鑿子,在牆壁下方偏僻處鑿了個小小的窟窿。頃刻間,燈光照亮了一小塊兒地方。匡衡連忙從床頭翻出《詩經》,湊到那一小塊兒寶貴光亮處,專心致志地苦讀起來。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別欣慰,同時又倍感酸楚。

從此以後,匡衡白天幫大人忙田裡的農活,夜晚藉著那一小束從隔壁人家借來的燈光,孜孜不倦地讀書,經過不懈地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學者。

感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外界條件不是制約我們成功決定因素,自己努力才是成功關鍵。學習中遇到困難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這些困難,要有吃苦的精神,培養自己的學習毅力。

名人讀書的故事4

愛因斯坦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個性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一齊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名人讀書的故事5

讀書讀到57歲了,當然有些經驗可談,希望能提供讀者一些參考。

讀書的方法大體上要看自己是為了什麼目的,有為學習而讀書,有為研究而讀書,有為創作而讀書,有為娛樂而讀書。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免有些差異。

為學習而讀書,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的基本要求。一個人自發蒙以採,到學成一種技藝,養成一種人格為止,所受的教育,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學校的課程,大體上都是強迫性的,非讀不可。進步的國家要培養健全的國民,一定有周密的國民教育課程,每個人都必須經歷,這是無庸置疑的。

一個人有相對的擇業的自由,但所學的課程,一經擇定,便必須完成一定的職業教育課程,這是不由自主的。例如我在大學時代學的是醫學,則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細菌學以及各種臨床或應用醫學的教科書,便非讀不可,不讀你便不能成為醫學家。即使學校畢了業,學問也不能畢業,你必須向這方面鍥而不捨地追求,然後才能進步,不然你便只好落伍了。我自己因為兩耳重聽的關係,大學畢業後便中止了醫學,故今天不敢自命為醫學家,別人也不這樣看待我。

為研究而讀書,這或許是狹義的讀書方式。譬如研究一門特殊學問,或者特殊問題,凡關於那門學問或那個問題的一切書籍和資料,必須儘可能把它們全都蒐羅,把它們讀到滾瓜爛熟,這樣,你對於那個問題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就可以成為該門學問的權威。

在研究上,你自然有充分的自由,但如果你是有責任心的人,你的自由依然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例如我有研究古代史的志趣,為了完成這志趣,我下了一番苦功,把甲骨文字和青銅器上的銘文完全征服了。這些都是進步人士視為落後的東西,一向被人認為是一些吃飽了飯沒事做的古董家拿來消磨時日的東西,因此當我在研究這些資料的時候,也曾受過進步人士的非難,指責我為玩物喪志的人。然而我忍受著這些斥責,把我的志趣貫徹了。在今天凡是有志於古代文化研究的人,似乎都沿著我的舊路走。

為研究而讀書,我的方法是:

1、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束縛。

2、蒐羅一切資料,集腋成裘。

3、對於資料毫不容情、毫不惜力地加以檢查,而且必須徹底,絕不放鬆。這樣研究才會有成績。

我也是搞文藝工作的人,不自量力,差不多一切的文藝形式都嘗試過。詩歌、小說、戲劇、評論,我都大膽地寫過一些。為了培養寫作能力,我曾耽讀過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作品。這樣的讀書,自可以說是為創作而讀書,但在這兒我有一些體會,我想把它表白出來。

我自己在寫作上每每有這樣的一種準備的步驟。譬如我要寫劇本,我便先把莎士比亞或莫里哀的劇本讀它一兩本;要寫小說,我便先把托爾斯泰或福樓拜的小說讀它一兩篇。讀時也不必全部讀完,有時僅僅讀幾頁或幾行,便可以得到一些啟示,而不可遏止地刺激我寫作的興趣。

別的朋友有沒有這種習性,我不知道,但我感覺到這的確是很有效的一種讀書方法。

為娛樂而讀書,這應該是人人所有的經驗。那些在街頭巷尾貪讀公仔書的朋友們,應該都是這種型別的讀書人。的確,讀書本身就是一種娛樂。文體輕鬆的書,插圖多的書,讀熟了自己喜歡的書,版本好、裝潢精美的書,研究有素而資料豐富的書……,在工作的閒暇,讀起採的確可以使人忘卻疲勞而增進生活樂趣。當然,這是應該有限制的。書本種類繁多,質素不一,必須加以選擇。濫讀一些無病呻吟,而又對身心有害的讀物,反而會得不償失,弄巧反拙。

我拉雜地寫了這些,不願再從這兒總結出教條來,請讀者們自己去吸取吧。

名人談讀書的故事(二):

名人讀書的故事6

李四光是新中國的地質學家,開拓了新中國地質學的新篇章,為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實他小時候艱苦讀書的故事早已激勵著我們。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家裡很窮,是家裡的第二個兒子,家裡供不起他上學;村裡有個老秀才叫陳二爹,李四光經常去他家玩,跟著他讀書識字,算是啟蒙。

李四光聰明好問,受到陳二爹的誇獎,就免除李四光的學費,免費授課。李四光更是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那個時候農村裡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裡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就會薰得人的鼻孔裡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薰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李四光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開啟自己的書包,卻先看了看油盞裡的燈芯。媽媽在裡面放了兩根燈芯,李四光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 李四光說。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李四光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裡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

名人讀書的故事7

唐汝洵苦讀書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時候是個既聰明又可愛的孩子。誰知,他5歲那年,不幸得了天花,這場病使唐汝洵的世界從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麗風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夥伴們臉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了。他痛苦極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適應了沒有光明的日子,並且開始積極地面對生活。

哥哥們上課時,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細地聽,用心地記。雖然他很堅強,但是在學習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因為他看不見,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別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時候,課文很長,他憑耳朵聽根本就記不住先生講的內容,只好學古人用結繩記事。他還喜歡上了詩歌,因為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體味到。經過不懈努力,唐汝洵終於成為了明朝著名的學者及和詩人。

【感悟】唐汝洵沒有埋怨命運的不公,更沒有生活在別人同情的懷抱裡,而是用不屈的精神與堅強的鬥志去激勵與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殘缺的身軀顯得高大、偉岸。一個健康的人要獲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個歷經坎坷的殘疾人都能如此面對生活,我們正常人不更應該熱愛生活嗎?

名人讀書的故事8

2.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讚歎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名人讀書的故事9

我今年八十七歲了,從七歲上學起就讀書,一直讀了八十年,其間基本上沒有間斷,不能說對於讀書沒有一點經驗。我所讀的書,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別是哲。我的經驗總結起來有四點:

(1)精其選。

(2)解其言。

(3)知其意。

(4)明其理。

先說第一點。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真是多極了,真是浩如煙海,但是,書雖多,有永久價值的還是少數。可以把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僅供翻閱的。所謂精讀,是說要認真地讀,紮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所謂泛讀,是說可以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麼就行了。所謂翻閱,是說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不要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也不要一頁一頁地讀。就像看報紙一樣,隨手一翻,看看大字標題,覺得有興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沒有興趣的地方就隨手翻過。聽說在中國初有報紙的時候,有些人捧著報紙,就像念五經四書一樣,一字一字地高聲朗誦。照這個辦法,一天的報紙,念一天也念不完。大多數的書,其實就像報紙上的新聞一樣,有些可能轟動一時,但是曇花一現,不久就過去了。所以,書雖多,真正值得精讀的並不多。下面所說的就指值得精讀的書而言。

怎樣知道哪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對於這個問題不必發愁。自古以來,已經有一位最公正的評選家,有許多推薦者向它推薦好書。這個選家就是時間,這些推薦者就是群眾。歷來的群眾,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書,推薦給時間。時間照著他們的推薦,對於那些沒有永久價值的書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價值的書流傳下來。從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書,都是經過歷來群眾的推薦,經過時間的選擇,流傳了下來。我們看見古代流傳下來的書,大部分都是有價值的,我們心裡覺得奇怪,怎麼古人寫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其實這沒有什麼奇怪,他們所作的東西,也有許多沒有價值的,不過這些沒有價值的東西,沒有為歷代群眾所推薦,在時間的考驗上,落了選,被刷下去了。現在我們所稱謂“經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書都是經過時間考驗,流傳下來的。這一類的書都是應該精讀的書。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這些書之中還要有些被刷下去。不過直到現在為止,它們都是榜上有名的,我們只能看現在的榜。

我們心裡先有了這個數,就可隨著自己的專業選定一些須要精讀的書。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讀,所以在一個時間內只能讀一本書,一本書讀完了才能讀第二本。在讀的時候,先要解其言。這就是說,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語言。語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別。就中國的漢語籠統地說,有現代漢語,有古代漢語,古代漢語統稱為古文。詳細地說,古文之中又有時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兩漢的古文,有魏晉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國漢族的古書,都是用這些不同的古文寫的。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漢字寫的,但是僅只認識漢字還不行。我們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寫的書。這叫語言文字關。攻不破這道關,就看不見這道關裡邊是什麼情況,不知道關裡邊是些什麼東西,只好在關外指手劃腳,那是不行的。我所說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這一道語言文字關。當然要攻這道關的時候,要先作許多準備,用許多工具,如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之類。這是當然的事,這裡就不多談了。

中國有句老話說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思是說,一部書上所寫的總要比寫那部書的人的話少,他所說的話總比他的意思少。一部書上所寫的總要簡單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說的話那樣羅嗦。這個缺點倒有辦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羅嗦就可以了。好在筆墨紙張都很便宜,文章寫得羅嗦一點無非是多費一點筆墨紙張,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盡意那種困難,就沒有法子克服了。因為語言總離不了概念,概念對於具體事物來說,總不會完全合適,不過是一個大概輪廓而已。比如一個人說,他牙痛。牙是一個概念,痛是一個概念,牙痛又是一個概念。其實他不僅止於牙痛而已。那個痛,有一種特別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範圍,有一定的深度。這都是很複雜的情況,不是僅僅牙痛兩個字所能說清楚的,無論怎樣羅嗦他也說不出來的,言不盡意的困難就在於此。所以在讀書的時候,即使書中的字都認得了,話全懂了,還未必能知道作書的人的意思。從前人說,讀書要注意字裡行間,又說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這都是說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這就是知其意。司馬遷說過:“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如果僅只侷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死讀書的人就是書呆子。語言文字是幫助瞭解書的意思的柺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以後,最好扔了柺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過河拆橋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上面所說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下,還可再加一句“意不盡理”。理是客觀的道理;意是著書的人的主觀的認識和判斷,也就是客觀的道理在他的主觀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觀客觀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總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觀上的反映、體會和判斷,和客觀的道理總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錯誤。所以讀書僅至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於為前人的意所誤。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當然也是主觀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觀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較,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就可能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意。這個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處理事務,解決問題。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裡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讀書到這個程度就算是能活學活用,把書讀活了。會讀書的人能把死書讀活;不會讀書的人能把活書讀死。把死書讀活,就能把書為我所用,把活書讀死,就是把我為書所用。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

從前有人說過:“六經注我,我注六經”。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觀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這就是“六經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而至於沒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只有達到“六經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經”。

名人讀書的故事10

素龍圩建於明朝崇禎十五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建立人為黃世臣。

黃世臣,字起白,號覺虛,素龍鎮上池岡人。世臣家貧嗜學,少年時養鴨為生,在田裡放鴨期間,經常手不釋卷,邊放鴨,邊讀書。由於勤奮好學,明萬曆三十五年,考進歲貢,並被委任為江南婺源縣縣丞。由於政績顯著,以後世臣又先後被提為雲南易門縣知縣、尋攝昆陽州篆、雲南通安州知州。

名人讀書努力的故事6: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名人讀書的故事11

3.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衚衕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名人讀書的故事12

唐汝洵苦讀書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時候是個既聰明又可愛的孩子。誰知,他5歲那年,不幸得了天花,這場病使唐汝洵的世界從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麗風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夥伴們臉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了。他痛苦極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適應了沒有光明的日子,並且開始積極地面對生活。

哥哥們上課的時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細地聽,用心地記。雖然他很堅強,但在學習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因為他看不見,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別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時候,課文很長,他憑耳朵聽根本就記不住先生講的內容,只好學古人用結繩記事。他還喜歡上了詩歌,因為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體味到。經過不懈努力,唐汝洵終於成為了明朝著名的學者和詩人。

【感悟】唐汝洵沒有埋怨命運的不公,更沒有生活在別人同情的懷抱裡,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堅強的鬥志去激勵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殘缺的身軀顯得高大、偉岸。一個健康的人要獲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個歷經坎坷的殘疾人都能如此面對生活,我們正常人不更應該熱愛生活嗎?

名人讀書的故事13

魯迅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因為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車胤

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但是因為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裡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裡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製的口袋裡,掛在案頭。從此,他每一天藉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可以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瞭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一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一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特別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 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一起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孫敬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一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睏,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髮,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幹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樑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匡衡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但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名人讀書的故事14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名人的讀書的故事: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名人讀書的故事15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瞭解某一個方面。

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一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然有些笨,但是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TAGS:名人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