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屈原的小故事(精選11篇)

才智咖 人氣:3.98K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屈原的小故事(精選11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到幫助!

關於屈原的小故事(精選11篇)

屈原的小故事 篇1

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豔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繫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他抬頭順著米粒往前一看,只見一位老婆婆揹著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著,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著那小窟窿往外漏著。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老婆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說:“糟糕啦!這怎麼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繫鞋帶,靈機一動,對著婆婆興奮地說:“婆婆,你別焦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繫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說:“多漂亮的繫鞋帶,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說什麼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著,然後用繫鞋帶綁緊紮緊,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歲月洗刷過得臉,對婆婆說:“你累了,我幫你背米回家吧,你來帶路,好嗎?”說著就從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著走著就來到婆婆家了,原來婆婆是一位守著邊疆的戰士的母親,婆婆連聲給他道謝。小屈原就說:“你的兒子為國效力,我幫你是應該的。你就當我是乾兒子吧!”

小屈原已經把出來的目的——玩,拋到老遠了。他又低頭看看自己那雙少了一根系鞋帶的新鞋,心裡感到非常滿足。

屈原的小故事 篇2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

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屈原的小故事 篇3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屈原的小故事 篇4

農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但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和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在這一天裡,家家戶戶都吃粽子,南方人賽龍舟。同時,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喝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應出我國的優良傳統。

戰國時期,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後來屈原的主張受到了某人的反對,並且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聽了,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便寫了《離騷》、《天問》等不少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去請楚懷王到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詭計,進宮陳述,不料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城都。議和那一天終於來臨了,楚懷王如期赴會,結果一到秦國就被囚禁了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死於秦國。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國又來攻打楚國,楚衰王一見,嚇得倉惶逃離京城,秦兵攻佔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死於秦國和城都失守的訊息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便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中。

江邊的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羅江中,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還拿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好讓魚蝦不傷害屈原的遺體。

屈原的小故事 篇5

生平的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小故事 篇6

有一個兒童故事,說是屈原小時候幫助過一個老奶奶。小時候的屈原很是調皮,跑在路邊玩的時候看到了一名老奶奶。老奶奶揹著一袋米,走起路來很吃力的樣子。屈原心地善良,起了惻隱之心,於是就揹著米把老奶奶送回了家。

從這件事情上,既能看出屈原很尊重長輩,又能看出屈原的宅心仁厚。雖然說,故事本身的可信度是有待考證的。

屈原和大米很有緣,除了背米之外,用來紀念他的粽子也是由大米做成的。也有一個傳說,是他接濟鄉民的故事。

大旱年間,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突然有一天,屈原門口家的一塊石頭裡面滿滿的全部都是糧食。百姓特別開心,覺得那是上天的恩賜,把那塊石頭叫做“神石”。屈原的父親很奇怪,暗中調查之後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屈原做的。屈原不忍心看到人們吃不飽飯,看到人們捱餓,於是從自己家裡拿來糧食偷偷的放進了石頭裡面。

屈原爸爸雖然覺得自己的兒子心地善良,但是同時也給兒子講了一番人生道理。你可以幫人一時,卻不能夠幫助他們一輩子。如果你是真心實意的想要幫助他們,那你就應該坐到一個能夠替他們說話的位子上面,處處為他們著想,處處為他們做事。

屈原聽到父親的話之後很受觸動,從此之後好好學習,終於做了楚國的大夫,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深受百姓的愛戴。

屈原的小故事 篇7

楚國都城郢都被秦國佔領的訊息傳來,屈原心喪若死。屈原披頭散髮地遊蕩到了江邊,他在汩羅江邊一邊吟唱著詩歌一邊行走。有一個在江邊打漁的漁夫看到屈原形容憔悴,身如枯槁,於是好奇地問他:“您不是屈原大夫嗎?為什麼衣冠不整的來這裡?發生什麼事了嗎?”屈原回答道:“眾人皆醉我獨醒,整個朝堂都是昏庸不堪的,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他們不願聽見正確的聲音,所以我被流放到這裡了啊。”

漁夫追問說:“我聽說古時候的聖人,外界的事物不能影響束縛他,他融入世俗之中隨著世俗的變動而變化。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昏聵不智之人,為什麼不隱於眾人而要出來反對所有人呢,為什麼不隨波逐流呢?為什麼一定要潔身於淤泥之中,顯耀於汙穢之上,卻使得自己遭受不應該承受的流放呢?”

屈原正色道:“我們都知道,剛清洗過頭髮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塵,剛剛沐浴的人要穿清洗過的衣裳。誰會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軀蒙受塵土的汙染呢?對我來說,我寧可遠離那混沌的廟堂也不能忍受與他們同流合汙。哪怕要投入這汩羅江中葬身魚腹,我也不願讓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潔的汙垢。”於是屈原懷抱石頭,以身投汨羅江。

屈原的一生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悲傷情懷,他空有滿腔的報國情懷卻鬱郁不得志。兩度遭到流放,眼見故國淪喪卻無能為力,憤懣之情充溢他的胸懷,最後只能以身殉國。

屈原的小故事 篇8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屈原是哪國人嗎?你們知道他是什麼時代的人嗎?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哦!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出身於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屈原還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屈原的小故事 篇9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讓我想起了屈原的故事。

去年的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洋溢著粽子的清香,有紅豆餡的,有蜜棗餡的,有肉餡的,有白米的……我和爸爸、媽媽一邊吃著香噴噴的粽子,一邊談開了。媽媽問:“誰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我和爸爸搶著回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這天,為什麼要吃粽子呢?”媽媽又問。我搖了搖頭。爸爸就此給我講了關於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叫屈原,創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團結其他國家,共同抵抗秦國。可楚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將屈原從楚國放逐了。後來,楚國陷入了困境。屈原整天都非常憂愁。不久,這個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著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大家得知這個訊息後,都去尋找屈原的屍體,可沒有找到。人們害怕江裡的魚兒吃了屈原的屍體,便用米包成粽子扔進江裡餵魚。從此,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定為端午節。在那天,人人都要吃粽子、賽龍舟。”

現在想起去年端午節的這個時候,爸爸跟我說的屈原的故事,我依舊非常的感動。這位為國捐軀的愛國詩人,他的精神是多麼令人敬佩,多麼的偉大。我們應該敬佩他,向他學習!

屈原的小故事 篇10

大約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戰國時代,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裡。他青年時代就有著出色的才幹,踏進楚國朝廷不久,便受到賞識,當了[左徒]這一僅次於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被削職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現在湖南、湖北的許多地方,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憂民感情的詩篇。後來楚國亡了,屈原心裹有說不出的痛苦,便來到泊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裡自盡了。

屈原死後,人們為他建廟築墳,長久地敬仰他、懷念他。他死在農曆五月初五日,人們把這一天當作一個節日,即端午節。屈原的家鄉和中國南方廣大地區有個風俗,每到這一天就要舉行盛大的划龍舟比賽,據說劃龍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們每到端午節就要吃粽子,據說也同屈原有關。最初是泊羅江邊的老百姓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進水裡去餵魚,使魚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屍體;後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屈原的小故事 篇11

每一年的端午節都要吃粽子,賽龍舟,這種習俗還有一個傳說呢?

傳說,屈原是一位楚國的大臣,他主張富國強兵,抗擊秦國,但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流放,後來楚國被秦軍佔領,屈原悲憤而絕望,於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聽到這件事,非常傷心,因為他們愛國的大人死了。為了不讓屈原在餓肚子。當地人每逢五月初五往水裡投做好的米飯。

就這樣一年,二年過去了。不料一天晚上人們忽然夢見屈原來了。他頭上還是戴著高高的帽子,腰間掛著一柄長長的寶劍,身上還佩戴著一些珍珠和美玉,臉上的神情顯得高亢但有幾分憂慮。他對大家說:“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只是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被魚蝦龜蚌等水族吃了,我不可能去跟它們搶吧!大家問,怎麼做才不會讓水族吃呢?”屈原說:“你們可以用淡竹包飯,做成角黍,水族見了,以為吃吃菱角,也許就不會吃了。”

第二年,屈原又給人們託了一個夢說:“謝謝你們送給我的角黍,我吃了一些,可是有一部分還是讓水族吃了;”你們用船送角黍時,可以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一切水族都屬龍王管,它們一看是龍王送的,也許就不敢吃了。

從此,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傳了下來。

TAGS:屈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