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的名人故事

才智咖 人氣:2.82W

良心的名人故事1

良心的名人故事

1986年,世界盃在墨西哥舉行。在阿根廷與英格蘭的四分之一決賽中,球朝阿根廷主將馬拉多納這邊飛了過來。他凌空飛躍,跳起來企圖頂球。但由於個頭矮小,情急之下,他用手將球砸進了對方球門。

當時,這一細節逃過了多數人的眼睛,就連裁判納塞爾也宣判進球有效。英格蘭門將希爾頓捶胸頓足,發出了嚴重的抗議。但事已成定局,容不得更改。結果,英格蘭隊士氣低落。阿根廷隊趁勢追擊,再次贏得了一粒漂亮的進球。最終,阿根廷隊以2∶1戰勝了英格蘭隊。英隊慘遭出局,而阿隊則加冕當屆世界盃。馬拉多納本人也由此成為了本次賽事的最佳球員。

馬拉多納載譽而歸,得到全國人民的擁戴。可以說,他因“上帝之手”而紅極一時。不過事後,曾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但馬拉多納的解釋卻相當狡猾:“這完全是上帝的舉動”“這粒進球一半出自迭戈之腦,一半出自上帝之手”……眨眼間,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上帝之手”似乎再也無人提起。

作為一名橫掃千軍的球壇大腕,馬拉多納經常會被問及同一個問題:對於您和貝利,您認為誰更配得上“球王”的稱號?每次,他都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要麼無可奉告,要麼支支吾吾地搪塞過去。一時間,攪得他很心煩。這天,鬱悶的他來到一個教堂裡,參加了一個禱告。“一個人可以騙過全天下的人,但卻唯獨騙不了自己的心。”當這句話一個字一個字地從他嘴裡蹦出後,他腦海中當即浮現出了當年的那個手球。突然,他怔住了,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此後的半年裡,他因無法忍受內心的煎熬,而近乎崩潰。

20xx年2月1日,他終於鼓起了勇氣,公開向英格蘭隊道歉。時隔22年,雙方握手言歡,前嫌盡釋。他在英國《太陽報》上刊登了一封致歉書,其中有這麼兩句話:你犯下過錯,縱使逃過了法律和道義的懲罰,但卻永遠逃不過良知的拷問。在良心的檢票口,每個殘缺的靈魂都會被卡住,然後等待著懺悔前來救贖。等做完這一切後,他對著天空,長長地吁了一口氣。至此,懸掛在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一個記者用“誰才是球王”的問題,故意刁難過馬拉多納。因為在他們看來,馬拉多納就是當之無愧的“球王”。

良心的名人故事2

良心是一種良知的體現,有良心的人一定誠實可靠,也一定有一顆善良的心。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家裡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自己說:“我一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裡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麵包,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晚上,他在小油類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長大後,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他什麼活兒都幹,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幹過伐木、劈木頭的重力氣活兒。不管幹什麼,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實而且守信用。

他十幾歲時當過村了裡雜貨店的店員。有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這幾分錢跑了十幾里路。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就跑了幾里路把茶葉送到那人家中。他誠實、好學、謙虛,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當律師以後,由於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當地很有聲望。很多人都來找他幫著打官司。但是他為了當事人辯護有一個條件,就是當事人必須是正義的一方。許多窮人沒有錢付給他勞務費,但是隻要告訴林肯:“我是正義的,請你幫我討回公道。”林肯就會免費為他辯護。

一次,一個很有錢的人請林肯為他辯護。林肯聽了那個客戶的陳述,發現那個人是在誣陷好人,於是就說:“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辯護,因為您的行為是非正義的。”

那個人說:“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請您幫我打這場不正義的官司,只要我勝訴,您要多少酬勞都可以。”

林肯嚴肅地說:“只要使用一點點法庭辯護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勝訴,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當我站在法官面前講話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林肯,你在撒謊。’謊話只有在丟掉良心的時候,才能大聲地說出口。我不能丟掉良心,也不可能講出謊話。所以,請您另請高明,我沒有能力為您效勞。”

那個人聽了,什麼也沒說,默默地離開了林肯的辦公室。

良心的名人故事3

過去40年裡,威廉·菲茲西蒙斯親手為哈佛大學挑選每一個本科生。可連他自己都覺得諷刺的是,當年他試圖敲開哈佛大門的第一個迴應,是一句響亮的不可能。然而威廉不僅進了哈佛,還留在哈佛,成為招生最高長官。

威廉在上中學時,從街坊鄰居口中,聽到的對哈佛的定義是:哈佛是一所別人的學校,它屬於那些讀得起預備學校的富家子弟,從來不是為我們這種窮人而設立的東西。那是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哈佛還被認為是一所為精英階層量身定做的大學。

對威廉的家庭來說,哈佛完全是陌生的。他的父母都沒上過大學,父親做過許多份工作,白天開出租車,晚上在橡膠廠上班。不過他們家的生計主要還是靠經營一個加油站及旁邊的小便利店維持。對威廉這個窮人區的孩子來說,生活就是每天睜開眼睛後,開始為當天的麵包而努力。從6歲開始,家裡排行老二的他就得工作了。他挨家挨戶地送過報紙,在加油站幫爸爸給汽車加油。這個沒人管的少年漸漸失去了求學的興趣。從9年級起,威廉開始逃課,躲在小樹林裡發呆。

高中畢業前夕一次偶然得到的面試機會,讓威廉親身見識了哈佛的生活。第一次踏進哈佛校園,威廉吃驚地發現了另一個世界。回到家裡,威廉做出了決定:要到哈佛大學讀書。他說服了歷史老師羅伯特·奧布萊恩為自己寫推薦信。最終,他憑藉自己優異的成績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長,被哈佛大學所錄取

畢業後,從1972年開始,威廉正式進入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工作,並於1974年開始擔任招生負責人。在過去的40年,這位錄取官推動了一場哈佛的革命:這個曾經幾乎看不到女生的地方現在有一半的女生,校園裡不同膚色的人也多了起來;大力度的獎助學金政策和公正的招生制度,有效抹平了學生在入學前的差異。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每個走進哈佛的學生,都會收到來自威廉的禮物。其中一項禮物,是一筆資助間隔年的獎學金。威廉鼓勵新被錄取或者剛畢業的學生申請,拿著這筆錢,用一年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到全世界旅行,去接觸完全不同的人生。

威廉改變了人們對哈佛的看法。前校長伯克這樣評價威廉。如今,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已經可以驕傲地在公文中寫道:哈佛以能夠給予每個人公平機遇為特色。而推動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老校長盛讚為大學的良心。

TAGS:良心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