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忠厚的名人故事

才智咖 人氣:1.01W

篇1:忠厚的名人故事

關於忠厚的名人故事

廉頗,趙國人,這次太史公的評價是: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以勇氣聞於諸侯。這個評價淡淡的、毫無感情可言,這是在介紹他時,順帶捎上的,還不能算是太史公的一些看法,我們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最後只有太史公對藺相如的一些評價、隻字不言對廉頗的褒貶,我們也無法從書面得知太史公對這位良將的其他看法,我們可以推理一下。大家會有一個發現,太史公對廉頗藺相如那段將相和著墨特別多、還很詳細,接著發現太史公在寫這段的時候可能是含淚寫完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在寫將相和時,會想到他自己和李陵的故事,奧!對啊,這兩個故事多少還是有點相似的。太史公在寫藺相如時好像在寫自己一樣,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一個人的勇氣不在於敢於去死、而是在生不如死的環境下能活下來,這個是太史公對藺相如評價,多像他自己啊!在寫廉頗時,太史公懷著一種嚮往、一種對朋友的精神寄託的感情去描述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正是如此,朋友功過還是讓後世來評說吧。

在廉頗身上我們要學習些什麼?這個才是對我們有營養的東西。

第一、要學習他的知錯就改,他和藺相如那點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大家想想廉頗當時是什麼地位、上卿,還是掌兵大將,真正的位高權重,人家都不怕因為負荊請罪而丟臉。再想想我們自己,只要犯了錯誤,第一件事想的就是推辭、嫁禍。芝麻點的錯誤,我們能扯到國家大事,最後推到領導人的身上,說他們領導無方,還自己在那意淫,看我多厲害,沒我事了吧,被我糊弄過去了吧,在別人看來你這個人太不行了,這種事你直接承認大家就原諒你了,你還找千百種理由,關鍵是你找就找吧,至少你的理由得說服你自己吧。還有一個壞處就是人家已經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別人問你就是想試探試探你這個人,結果你就上當了。所以我們犯了錯在沒有大的損失下,我們能承認就承認,我們也不提倡啥錯都承認,在承認錯誤之前,你要權衡利弊,簡而言之就是,當你不承認錯誤所受到的傷害大於等於你承認錯誤所受到的傷害時,你就承認。我不是在教大家做偽君子,我的目的是讓大家多幾種保護自己的辦法,最多屬於利己不損人。

第二、要學習他的表現自己,“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個故事不敢保證大家都知道,我也不打算把這個故事完整的給大家呈現出來,儘量避免盲區。廉頗當時恐怕有六十多歲了,這個年齡在當時已經屬於很老很老的人了,我們想一下現在的六十多歲的老人,也就是我們爺爺輩的人,看看他們一頓飯能吃多少,你要說廉頗平時一頓能吃一斗米、十斤肉,那是打死我我都不信,但使者來了,人家廉頗硬生生的吃下去了,這就是潛力,大胃王的潛力,為了重新獲得君王重視,真拼!

第三、要學習他的適可而止,這一個故事簡要說一下,廉頗當時在外領兵,趙王想要排樂乘去代替廉頗,結果廉頗受夠了欺壓在半路截殺了樂乘,最後逃到魏國。適可而止?咋看出來的?廉頗當時在外領兵,依他的威望,想必他手下的那些兵將都是些只知有將、不知有君的主,他不會是受樂乘的欺壓,可能是受趙王或者平原君的欺壓,也只有這倆能欺壓廉頗了,以廉頗忠厚的表現,一定是受了不小的委屈,但他只是把樂乘殺了,意思是打狗給主人看,並沒有進一步逼宮或者殺了平原君,請相信廉頗有這個實力,如果他那麼做了,他必定不溶於趙國,但他把樂乘殺了以後棄兵權逃到了魏國,趙王或平原君也沒把他怎麼地,這就為以後可能重新得到重用有了可能。我們在平時做事時也是這樣,當上級無故欺壓我們,我們不能一味地忍受,但是也不能強烈報復他,我們要做的就是這種打狗給主人看,既向他表明了我們不是好欺負的,如果你再這樣下去,我不敢保證我不會把報復在你身上施加,又向他說明了我還是有能力的,不如拉攏我,我是能幫助你的,我比你那些手下要強得多。適可而止是有利於我們的,就算現在與我們無利,再把眼光拉長一點。

那有人問了,廉頗值得我們去學習,難道他沒有我們值得借鑑的地方嗎?當然有了。

第一、借鑑量力而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裡面的故事不僅要學習,還要借鑑。後來使者說他吃是吃得多,但是拉的也多,史記說這是政敵運作讓使者這樣彙報給趙王的,我想說的是這有可能是實情,一個曾經東討西伐的將領,到老了是不大可能完全健康的,而且老人腸胃大多數不太好,廉頗為了表現出自己還可以繼續為國效力,又吃那麼多,拉得多也在常理之中。有時候我們要在上級或者朋友面前表現自己一定不要超過自己所能承受的限度,不然不僅不會使我們得到想要的結果,有時還會起相反的作用。

第二、借鑑把心放平,後來為什麼會有負荊請罪,那是因為開始廉頗看不起藺相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對每個人不熟悉的人給予充分尊重,因為我們不熟悉他、不深入瞭解他,就從外在形象上給予定位,有時眼睛是會欺騙我們的。如果後來你曾經看不起的那個人草雞變鳳凰了,你想攀龍附鳳就相當困難了,所以對不熟悉的東西要一視同仁的給予尊重。

現在廉頗說完了,我還想說個有趣的話題,我在百度貼吧上經常看到別人討論如果長平之戰是廉頗對上白起是否還會同樣結局。後來在無事時,我也想過這個有趣的話題,要是長平之戰真的是廉頗對上白起,且無論誰勝誰負,那都將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奇觀,名將對名將,嘖嘖...想想都興奮,那我們來來看看誰勝誰負吧。

戰場上的`事瞬息萬變,沒有真實發生過的,其最後結局都要可能,關鍵是我們要算出來這個可能誰佔得多、誰佔得少。

首先、廉頗對白起不會存在一邊倒的情況,名將實力都是差不多的,區別在於他們的側重點不一樣,關鍵是要看外在的環境與條件,兩個人在戰爭經驗上應該說差別不大,廉頗公元前285年開始獨自領兵作戰,白起是公元前294年開始領兵作戰,長平之戰是在公元前261年開始的,兩個人都有二十年以上領兵打仗的經驗,其經驗方面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單兵作戰能力,白起時代的秦國與列國作戰,只要不是白起領兵,其勝負參半,可見那個時候的秦兵並不像後來王翦時代的秦兵,不比其他國家的士兵更強。而戰國,有人說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國的軍隊比秦國的士兵強,我說句公道話,趙國是進行軍隊改革了,而且也變強了,但那是騎兵,長平之戰要是趙國騎兵參加的,廉頗會堅壁不出嗎?要知道騎兵的作用是野戰,廉頗會這麼不會用兵嗎?所以長平之戰,趙國的也是步兵,而趙國的步兵可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所以在這方面沒啥差別。

第三、君主方面,既然我們都假設廉頗對陣白起了,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把這方面的變化給假設掉了。

第四、糧草方面,雙方都不是本土作戰,在這方面也沒有誰是優勢。

第五、白起善攻、廉頗善守,所以一個攻一個守,最後會平局,但是白起是不正義的戰爭發起者,久攻不下,士兵會出錯,而白起方面一出錯,廉頗雖然善守、其攻的方面也不弱,他必不會放棄機會,會出兵打秦軍,而秦軍一看趙兵出戰了,會調整過來,這樣就變成了野戰,而野戰白起是很強,但是廉頗同樣不弱,看他倆的簡歷,都沒有敗過,無法在這方面比較誰強誰弱。

兩個人在能比較的方面都不佔優勢,不能比較的方面無法比較,所以除非他倆真的幹一場,不然真的很難取勝負。

篇2:忠厚的名人故事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大家熟悉的范仲淹、歐陽修等宋代大詩人,都曾經當過他的學生。

晏殊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以博學多才出了名。後來,他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讓他去面見皇上。

事情巧得很。當晏殊趕到京城時,正趕上科舉會試。參加會試的都是各地選拔上來的名列前茅的才子。晏殊是作為“神童”選來見皇帝的,本可以不參加考試,但晏殊覺得只有經過考試,才能檢驗自己有沒有真才實學。於是,他主動要求參加考試,並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參加考試的有1000多人。有的是連考多年、兩鬢斑白的老學者,有的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書生,年齡最小的就是晏殊,他還不滿14歲。開始,他心裡有點不踏實,可他馬上又想到,自己年紀還小,如果考試成績不好,說明自己的學問還不夠,那就需要自己繼續苦讀,有什麼可怕的呢?

當考題發下來之後,晏殊認真一看,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考試題目自己曾經作過,當時寫的這篇文童還受到好幾位名師的稱讚。這時候,晏殊的心裡很矛盾。按說,那篇文章的確是自己獨立寫成的,現在把它照抄下來,當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應該算是作弊,再說主考官和考生誰都不知道。但是他又想,那篇文章是自己在家裡寫成的,寫作的條件比考場上要優越得多、如果在考場上寫,就不一定能夠寫得那麼好。晏殊又想起老師曾講過的話:做學問必須老實,如果對自己放鬆,那隻能害了自己。想到這裡,他決定把實話講出來,要求主考官給自己另出一個題目。可是,考場上的規矩太嚴了,晏殊幾次想說話,都被監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章為基礎,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寫好之後,交了卷。

幾天之後,十幾位成績最好的考生被召到皇宮大殿上,將接受皇上的複試。晏殊也是其中之一。在對晏殊複試時,皇上高興地對他說:“你的文章,我親自看過了,沒想到你小小年紀,竟有這樣好的學問。”

不料晏殊卻跪下來,連忙自稱有罪。接著,他把考試的經過講了一遍,並且要求皇上另出一個題目,當堂重考。

晏殊說完後,大殿上鴉雀無聲。人們被驚呆了,心想這個少年真是傻到極點了,別人想找這樣的好事都找不到,自己卻要求另換題目,再考一次。

過了片刻,皇上突然大笑起來,說道:“真看不出,你這孩子不僅學問好,還這樣誠實。好吧,我就成全你吧。”

當下,皇上與大臣們一商議,就出了一個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晏殊剋制著內心的緊張,集中全部精力,很快把文章寫好交了上去。大家一看,交口稱讚。皇上十分高興,對晏殊讚不絕口,並當場授予他一個相當進士的學位,還吩咐人給晏殊安排一個官職,先讓他鍛鍊一下,希望他日後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晏殊做官之後,開始只在翰林院裡擔任一個小小的祕書職務,官位低,薪俸少,日子過得挺清苦。

當時,天下太平,京城裡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朝廷官員幾乎都是三日一宴,五日一遊,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晏殊也喜歡飲酒賦詩,願意同天下的文人們交往,可是他沒有錢,無法參加這些活動。於是,他每日辦完公事,就回到住地讀書,或者和他在京城求學的兄弟們一起討論古書中的問題。

過了些日子,朝廷要選拔協助太子處理公務的官員。條件是:學問高、品德好。負責選拔的大臣們非常慎重,反覆篩選、考察,一直也定不下來。因為選不好,就要受到皇上的責備。

一天,忽然傳來皇上的一道御旨,要選拔官們把晏殊算上一個候選人。不少大臣都不知道晏殊是誰,一打聽,才知道是翰林院的一個小祕書。大家都挺奇怪,皇上怎麼就看上了他?

原來,皇上聽說晏殊閉門讀書,從不吃喝玩樂,又想起晏殊在考場上的表現,認為他是一位既有才氣,又忠厚勤勉的人。選這樣的人到太子身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就親自點了晏殊的名。

晏殊上任前,照例到皇上那裡去謝恩。皇上勉勵他一番之後,又誇他閉門讀書,不參加遊樂,是個好青年。

晏殊聽完皇上的誇獎後卻低下了頭,並向皇上說:“臣並非不想和文人們宴飲遊樂,只是因為自己家貧無錢而不能去,如果臣有錢,肯定也會去的。我有愧皇上的誇獎。”

皇上聽後深為感動,一定要重用這樣誠實的人!

從此以後,晏殊的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來越高,可他一直保持著誠實、勤勉的作風,至死都沒有改變。

TAGS:名人 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