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人讀書的小故事大全

才智咖 人氣:3.26W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 人精確.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 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古代名人讀書的小故事,歡迎閱讀!

關於名人讀書的小故事大全

孫敬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睏,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髮,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幹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樑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顧炎武自督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鑑》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瞭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況衡

況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覆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裡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裡,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郭沫若的讀書方法。

郭沫若曾寫過一副讀書聯:“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說,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一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王亞南苦讀成才

床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國小,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裡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TAGS:讀書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