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人故事大全

才智咖 人氣:2.28W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後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為後世所知,人們永遠記著他們。這,就是名人。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宋朝名人故事大全,希望有所幫助!

宋朝名人故事大全

宋朝名人故事1

元昊稱帝反宋以後,宋仁宗抽調一批禁軍到陝西去幫助防守。在這批禁軍中,出現了一個英勇善戰的將領,他就是北宋名將狄青。

狄青是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本領高強,擅長騎馬射箭。他剛到陝西,還是一個低階軍官。當時,將士大多膽小怕死,只有狄青藝高膽大,因此經常擔任先鋒。

狄青打仗的時候,有個特點。他每次上陣,都披頭散髮,臉上罩著一個銅面具。他在敵陣中往來衝殺,勇猛異常,西夏軍沒有一個抵擋得住,以為是天神天將下凡,因此給他起了一個外號,稱他“狄天使”。

狄青打仗,也很有智謀。有一次,狄青率領少量軍隊,在涇原和西夏軍作戰。西夏軍人數很多,狄青想,敵眾我寡,如不採用奇計,無法取勝。於是,他下令軍中,出戰時不用弓箭,都拿刀槍,以鉦(古代軍隊中所用的打擊樂器,用銅製成)聲作為號氣,第一次敲鉦,全軍停止不動;第二次敲鉦,全軍退卻,但仍排好陣勢;鉦聲一停,全軍轉身向前,大喊大叫,向敵軍衝殺過去。宋軍士兵還都按照這一辦法,作了演習。

第二天,宋軍出戰。他們還沒有跟西夏軍接戰,軍中第一次鉦聲就響了,宋軍士兵全部停下來不動。第一次鉦聲剛過,第二次鉦聲又響了,宋軍士兵又突然退卻了。西夏士兵一向懼怕狄青,這次看了宋軍的出戰情況,不覺大笑說:“哪有這樣的打法,誰說狄天使勇猛善戰!”

就在這時候,宋軍的鉦聲突然停止了,宋軍將士頓時轉過身來,大聲喊殺,衝入西夏軍陣中。敵人措手不及,亂成一團,嚇得四散逃奔,很多人都自相踐踏而死。這一仗,狄青以奇計制敵,取得了大勝。

陝西有個官員,和狄青談論軍事,非常賞識他的才能,就把他推薦給韓琦和范仲淹。

韓琦和范仲淹召見狄青,向他問了一些問題,覺得他確是一個人才,只是讀書不多,缺少見識。

於是,范仲淹就勸告他說:“你如今當了將官,要多讀點書才行。做將官的,不知古今,不懂兵法,只是個人之勇,怎麼能為國家建立更大的功業呢?”

狄青聽了,連連點頭,便請范仲淹指點。范仲淹就拿出一部《左氏春秋》,送給狄青,要他先好好了解古代的一些戰爭歷史。

狄青非常感激地接受了這部書。打這以後,他刻苦學習,讀完了這部《左氏春秋》,又讀完了秦、漢以來的很多兵法著作。他的軍事學識更豐富了,名聲也更大了。

他在西北的四年當中,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二十五次,身上受了八次箭傷,也為宋朝立了不少功勞。

宋仁宗對狄青很看重,除了提升他以外,還很想召見他。恰巧西夏軍又侵犯渭州,狄青要去抗敵,不能去京城。宋仁宗只好叫人給狄青畫了肖像,送到朝廷。

後來,北宋和西夏訂立了和議,宋仁宗才把他調回京城,讓他擔任了馬軍副都指揮使。

狄青出身士兵。宋代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在他們臉上刺上字,再塗上墨做記號,面板上留下青黑色的字跡,稱做面涅。狄青當過小兵,臉上也留有面涅。

宋仁宗召見狄青,看到他臉上的面涅,覺得跟他如今的身份很不相稱,便命他敷上藥,把臉上的字跡除掉。

狄青不同意這樣做。他回答說:“陛下不問我的出身低微,按照功勞提拔我,我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這些字跡,我願意留著,讓士兵們看了,知道應該發奮向上。”

宋仁宗聽了,非常讚賞,對他也更加看重了。

西夏戰事平息後不多幾年,南方又出現了一個割據政權。廣源州酋長儂智高起兵反宋,他攻佔邕(yōng)州(今廣西南寧),建立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隨後又一連攻下了九個州,還進犯廣州。宋朝的許多守城官吏,嚇得丟掉城池逃跑了。有些地方的百姓逃到山谷中避難,儂智高追到山谷中,放一把火,把避難者一齊燒死。

宋仁宗非常憂慮。狄青就上書朝廷,請求前去作戰。第二天,狄青上朝,對宋仁宗說:“臣出身行伍,沒有別的可以報答國家。我只要帶領一支精銳騎兵,再調撥一些禁軍,就可以平定儂智高。”

宋仁宗馬上任命狄青為宣撫使,率領三萬人馬前去。第二年,狄青攻破了邕州。儂智高逃到大理,被殺死了。

狄青平定儂智高割據政權,又立了大功。宋仁宗拜他為樞密使,讓他掌管軍權,還賞賜他一所住宅。

宋朝名人故事2

蘇軾是個悲劇人物。他重氣節、有志向。博通經史,關心時事,以圖強國。21歲那年中進士,沒想到剛剛踏入仕途,便捲入了一場沒完沒了的政治的風波之中。

蘇軾做主簿、籤判一類地方官的時候,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蘇軾反對“新法”。他寫了幾篇文章如《商鞅論》、《擬進士廷試策》,或是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是借題發揮,旁敲側擊,而在《上神宗皇帝》萬言書中則是公開的全面攻擊了。

王安石是敬重蘇軾的,認為蘇軾“乃當今奇才”。雖然,蘇軾和他政見不同,但王安石畢竟是王安石,他和蘇軾的交情依舊。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一些新王安石的人不停地在打蘇軾的小報告,在王安石的耳邊添油加醋地“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三人成虎”,王安石便也有些相信了。待皇上問“可用蘇軾時”,王安石說:“如果要推行新法,就不能重用蘇軾”。蘇軾呢,也感到京城難呆,便再三請求外調。之後幾年,他做過通判杭州、密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待王安石罷相,追求高官厚祿的投機者越來越多地混入變法派。嚴肅的政治鬥爭部分地變成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傾扎和報復。蘇軾成了其中的不幸者。諫官李定等人摘出他一些諷刺新法的詩句,加以彈劾,他被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過了七年,司馬光等舊黨上臺,蘇軾雖未能完全消除對王安石變法運動的敵意,但又不滿於司馬光舊黨集團的倒行逆施、舊黨中的一些人便把他看作第二個王安石,他在舊黨中也無法容身,於是又請外調。到宋哲宗執政、新黨再度上臺,蘇軾的日子一天比一到難過,一貶再貶,從惠州直到遙遠偏僻的海南島,後死在遇赦北歸的途中。

TAGS:宋朝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