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鄉培訓總結

才智咖 人氣:2.56W

所謂送教下鄉,就是把城市職業院校涉農專業的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把學校辦到農民的家門口,把實踐課放在田間地頭、飼養場,讓想上學的農民有學上。如下為送教下鄉培訓總結,僅供參考!

送教下鄉培訓總結

送教下鄉培訓總結一

本次學習有四位名師為我們講了兩天的課程,收穫很多,總之,就是利用多種方法以人為本,使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xxx老師給人清新、活潑、多才多藝的感覺,他分別用了四個英語中的疑問詞why who when what how講解了為什麼要學習英語歌曲,誰學英語歌曲,為什麼學習英語歌曲,怎麼學習英語歌曲,英語歌曲的作用是什麼。為我們指明瞭學習方向,介紹了一些英語歌曲以便教學使用,教給我們歌曲創編方法方便教學。馬老師的課一直是在歡快的氣氛中度過的。我在本學期計劃教會每個班級學生至四少首英文歌曲。

xxx老師講課沉穩,講解的內容較多,鼓勵學生的80句話,課堂教學組織語言,課堂日常用語,開展訓練內容常用語,詞彙教學基本用語,聽力教學常用語,口語教學常用語,閱讀教學常用語,寫話教學常用語,其它相關教學用語,上課的步驟,並且給我們留下郵箱地址作為交流平臺,為學習提供了方便。

xxx老師講課風趣幽默,用了一個蝴蝶效應很形象的說出了教學對學生的影響。用教師的苦對比學生的學習效果,使我們反思,不能只是怨天尤人,要面對現實解決實際問題,把學習的舞臺還給學生。馬老師講的內容不是很多卻是發人深省。

通過四位名師的課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個人認為這次學聽的課如果有書面材料就更好了。此次學習不但是增長了理論知識,也欣賞到了教育的魅力。教育的確是一門藝術。無論我們面對的是誰,講的一定要吸引聽者興趣,讓聽者樂於傾聽,聽的有樂趣,學有收穫樂於收穫。我想對於我們年青教師的教學之路還很長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我一定會努力加油的。

送教下鄉培訓總結二

20XX年12月22日至24日,我有幸的在新密市市直三小參加了國培計劃送教下鄉國小數學培訓。本次培訓,讓我對教育教學有了更多新的認識,也為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指引方向。經過這次的培訓,我感觸很多,下面是我的一些感受:

雖然早就聽說“同課異構”,但真正參與其中,這是第一次。22日,來自新鄉新飛大道國小和新密市的兩位優秀老師以不同的教學風格為我們展示了《線段、直線、射線和角》,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陶老師對學生的親和力,這也是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最欠缺的。陶老師還很善於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素材,用鐳射燈引導學生髮現射線的特點,讓學生充分理解什麼是射線,相信同學們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對射線的內容一定會記憶猶新。

23日,王秀玲老師和李鳳玲老師分別展示了《百分比的認識》這節課。王老師展示的是一節新知講授課,結合生活的例項認識百分比,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而李老師則利用學生已有的百分比知識經驗,邊複習,邊在複習中發現新知,從而對百分比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兩節不一樣的課,讓我學到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充分把握學情,然後根據學情設計教學內容的深度,使每一節課堂都成為高效課堂。

新鄉市楊崗國小的暢東燕老師在《空間觀念培養漫談》報告中,結合了大量優秀的課例,讓我們對“空間觀念”有了全新的感知。從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優秀的數學老師身上那種發自心靈深處的數學思想。從她分享的課例中,我感覺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手段很單一,每次遇到教學重點和難點無法突破時就無從下手,現在明白了還是欠缺多樣的教學手段,還需要多學習優秀老師的優秀教學經驗。

讓我感悟最深的是24日上午,由鄭州市港區教研室的馬明坤老師對數學課標的深度解讀。在報告中,馬老師同樣給我們分享了很多來自一線優秀老師的精彩課例,讓我深深覺得:我們在平時的教研中,對新課標的學習是多麼的膚淺,經常是遇到較難把握的疑難點了,才去翻一翻課程標準,看看要教到哪種程度。往往片面地認識了課標,就草草結束了新課的講解,這也直接導致了課堂達不到高效,隨後只有通過反覆讓學生練習以期達到預期效果。往往把自己弄得很疲憊,還不知道反思問題的根本。特別是馬老師在如何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方面給了多種多樣指導性意見,讓我對估算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在平時教估算時,我們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在教研是提出並分析過,但每次都沒有確定的結論,自己都是憑著已有的經驗和感覺進行估算教學,心裡總是沒有底。現在才明白了根本原因:對新課村學習的不透徹。今後我還要經常讀、經常細讀、經常研讀新課標,讓自己的課堂真正成為高效的課堂。

總之,我感覺本次送教活動是最接地氣的,比以往任何一次的培訓效果都是好,對我們基層一線教師來說真的是一個難得又難忘的經歷。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更加積極努力的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送教下鄉培訓總結三

雖然參加工作,登上講臺已經是一年有餘了,但迷惑、遺憾的困擾一直常常伴隨著我,特別是在這個課改的大背景之下,常常會因為找不到有效地教學方法苦惱不安至極。經驗積累必然需要時間積澱,自己摸索又碰壁無數,收效甚微。我深深惶恐:教學容不得半點“湊活”的心態。而這幾天的“國培送教下鄉”真的如一場甘霖,滋潤著我乾涸的思想。盛魯傑教授深入淺出的剖析語文教學的核心與方法,李麗娟專家睿智精彩的講座,他們既結合實際教學又巧妙的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讓我的思維豁然開朗。他們不約而同的提出新課改下教學應聯絡實際生活,教學設計問題化、對話的課堂、個性化的閱讀。僅僅這幾點,已經讓我醍醐灌頂。由此反思自己的教學,收益頗多。

一、優先人文解讀,意義走在知識前面。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突出語文學科的特色,還語文學科以語文味。

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師就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而有的教師卻誤入另一個極端,對語文中人文的東西只是蜻蜓點水一般照著參考書歸納,或者沒有深入挖掘,或者脫離於人文之外的說教,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

因此,教學中要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了短暫的困惑之後馬上就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字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著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語文課堂要“動靜結合”。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

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切實實現有效、高效的課堂僅憑几天的培訓是難以達到的,但卻為我的教學指明瞭方向,今後的教學會以此為原則悉心探索。

送教下鄉培訓總結四

11月7日、8日,我參加了“20xx年國培計劃——山西省農村骨幹教師資訊化環境下課堂教學能力提升遠端培訓專案送培下鄉”活動,我作為農村基礎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師,能參加這次培訓學習,受益匪淺:

一、聆聽專家講課,在收穫中提高。

聽了專家的報告,更是被專家們獨到的教育理論所吸引。“書到用時方恨少”聆聽了以後,自己的思想真可謂是豁然開朗,許多困擾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問題也得到了迎刃而解。他們所講的東西對我來講,我的感觸非常大,“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以後的工作實踐中,我要更加重視人文思想的滲透,使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更加完美。

二、參與教學研討,在感悟中進步。

本次的培訓,用這樣的一句詩來描述再恰當不過了,那就是“天光雲影共緋徊,”有的說學生課堂學習不能只流於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說對於出現這種現象,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充分肯定,然後再慢慢引導學生,這樣不會傷學生的自尊心,也體現了人文關懷。也有的指出這種現象是時常發生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發揮小組合作的學習功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大家各抒己見,這樣的互動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帶來的進步是任何催化劑都無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說,沒有互動,就不可能產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寬我的視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專業技能。因為交流我充實了自己;因為互動,我獲得了進步。相信通過學習,我將把自己的感悟應用於實踐,到那時,自己的工作將是更加得心應手了。

三、在反思中提升。

加強學習,促進個人的專業發展。通過學習和反思,我認識到未來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而不再是“教書匠”。教師要想從“教書匠”轉為科研型教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的充電,消除職業的倦怠。由於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面對的是一群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同時教師是要成為研究者,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課本上進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探究。

總之,這次培訓是一次對教師專業成長極有意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教學不僅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們才會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送教下鄉培訓總結五

金秋的十一月,秋高氣爽,心曠神怡,名師送教下鄉,歡欣鼓舞,頗有收穫。

自11月13日到28日,由東寶區教育局教師管理科匯同區教研室組織了東寶區14位名師分五批送教下鄉到五個鄉鎮的五所學校(石橋驛中心國小、仙居中心國小、子陵中學、馬河中學、漳河中學),受到了所到鄉鎮、學校的廣大教師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讓送課和聽課的教師倍受啟發,頗具感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我們組織的這次大規模的送教下鄉活動是按照荊東教師[XX]4號檔案精神,實施的第三步計劃。這次活動主題要求是“上好兩課,結好對”,即名師給學生上好教學課,給教師上好輔導課,拜師結對收徒弟。我們名師送去的不僅僅是兩節課,更主要是要送去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觀點,以課說法(新方法、新教法),以案明思(新思路、新思想),讓名師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各種素養,在鍛鍊中成長。同時,通過充分發揮名師的引領作用,讓全區教師都有學習名師的機會,讓他們迅速成長、成熟起來,使全區湧現更多的名師。在每個地方、每所學校,都舉辦了不同形式的交流會,在交流會上喻局長都會根據不同鄉鎮、學校的具體情況,認真做一番指導性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主要說明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開展這項的活動目的和意義;二是如何做好送教下鄉工作;三是對各鄉鎮、學校提出研訓一體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所有參會的教師對喻局長的報告聽得認真、記得仔細,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示和教育,明白自己在今後教育教學工作中應該怎樣做,才能與時俱進,才能不斷進步提高。尤其是各地(校)開展師徒結對活動,更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石橋驛中心國小、仙居中心國小師徒拜結、合影留存。馬河中學印製了“拜師貼”,讓師徒共同簽字,各履職責;漳河中學的徒弟向師傅遞聘書、送鮮花,表示他們拜師的誠意。拜師結對的活動一浪高過一浪,把活動推向了高潮,讓師徒們的心靈都受到了振憾。師傅張欣、孔德文說:“我們通過這次送教下鄉活動,也是我們自己受教育、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明確了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承擔的義務所在,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學習,才能配對‘名師’的稱號,才能擔當師傅的責任”。

馬河中學徒弟代表劉姣老師在發言中說到:“作為徒弟的我們會制定好計劃,明確發展方向,向著目標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走下去。在結對期間,我們一定會虛心向師傅學習,真誠向師傅請教。誠心、精心、細心、耐心是我們拜師學習的態度;勤學、勤問、勤看、勤聽是我們拜師學習的方法;成長、成熟、成才、成功是我們拜師學習的目的;我們深信通過師傅們的言傳身教及他們深厚的涵養、豐富的知識、精湛的教藝,一定會促使我們快速成長,在‘三尺’講臺上實現人身價值,用我們的青春之心碰撞出學生的心靈之火,用拼搏和汗水愛灑桃李,用努力和奉獻與師傅們攜手,共創東寶教育的輝煌”。

在仙居送教之時,仙居中心國小的李枝靜老師聽了名師的課之後,深有感觸的說:“名師送教下鄉,真是如久旱的甘雨,讓我們在自己家門口,真實的課堂上學到了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讓我們受益非淺,真是太好了”。石橋驛教育幹事楊昌國號召全鎮聽課的國小教師要學習名師的四種精神(認真鑽研教材、精心組織教學的精神;不斷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精神;密切聯絡生活、社會進行教學的精神;苦練教學基本功的精神,即一筆字、一口話、一臉情),在名師的引領下,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石橋驛的教育增光添彩

在最後一站的漳河中學,王理國校長在交流大會上說到:“四位名師的教學讓我們見識了課堂教學藝術的魅力,讓我們領悟了全新教育理念的活力,讓我們懂得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名師的四節課,體現了‘新’、‘實’、‘活’三個特點。“新”(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形式);“實”(教學設計樸實、課堂教學真實、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紮實);“活”(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氛圍活躍、教學的例項鮮活);他要求全校教師學習名師,自我反思,尋找差距,再掀學習高潮,再鼓研訓熱朝,再創漳河教育新高”。

專題理論講座的目的是集中解決鄉鎮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困惑。下午送教老師分別結合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經驗體會和專業發展團隊的作用發揮以及校本教研等方面做了題為《農村英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淺談國中物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自制“數學筆記”---問學案》、《注重校本教研 加快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專題講座。由於講座教師是我校的一線教師,作為市、區級教學骨幹,他們不僅對新的教學理論思想有較全面、較深刻的理解,而且他們作為教學第一線的實踐者、改革者,有將理論轉換為實踐的經歷,品嚐過在這種轉換過程中的甘苦,因而他們結合這幾節課在專題講座中講出來的東西具有地域性,針對性,更貼近鄉鎮中、國小教師的需要,而被他們理解和接受,更能進一步幫助解決鄉鎮中、國小教師的理論觀念問題。訥河市教育局的房恆如副局長做了重要講話,講話切中要害,語重心長,既闡釋了本次活動的意義,又談到了本次活動的亮點,並對今後的教研工作、教學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確了訥河市教育今後的發展方向。會上,訥河市教師進修學校的王交發副校長對今後的教研工作作了具體部署。

9月28日我們又驅車大約一小時來到了訥河市六合中心校,這是一所中國小在一起的農村中學,我們根據在永豐中心校地教學情況,對這一天的教學內容和講座又做了適當的調整,使課堂更切合實際,使講座更有針對性。

此次“送教下鄉”活動,從提高針對性、有效性角度出發,以鄉鎮教師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主要內容,以課堂教學為平臺,將先進理念的教學實際與教師培訓融為一體,採用專題講座、示範課、城鄉教師互動研討、結對幫扶、城鄉聯動互動交流等形式。在各種活動中,農村教師與城區學校教師一起上課、聽課、評課,一起參與教學研究,一起探討教學疑難,其收到的效果是顯著的。與以往的送教活動相比,本次送教工作的實效大幅度的提高。

“送教下鄉”工作使送教的骨幹教師們深切感受到了鄉鎮教師的樸實、真誠,以及他們的敬業、奮進精神,使城區教師得到了鍛鍊和進一步充實。也使所有送課教師和受教教師豐富了從教經歷,教學中無論是對課標的領悟,對新教材的把握,對教法學法的運用,對新課堂的駕馭都得不到不同層次的提升,為教師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積澱了豐厚的力量,實現了城鄉教師優勢互補,雙贏共進。

回顧本次的“送教下鄉”工作,感受收穫的同時,我們也在積極的反思。我們作為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的組成部分,形成一種城鄉互動共同提高的長效機制。因此在下一階段的送教工作,我們將對以下幾個問題在學習和實踐中去認識和解決。

反思一:城鄉知識差距仍然存在,如何利用我校現有的資源更好的做好縮短城鄉教學間差距的工作是今後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反思二:此次送教下鄉活動雖然已經結束,但城鄉校際間的互動交流應該得到延續,憑藉此次送教下鄉的平臺建立起與送教學校的長期的交流,增加雙向送教與互動性研討活動,差異本身即資源,應充分運用。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學校的能動作用,做好與鄉鎮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的互動交流,我們將在不斷地實踐和反思中力爭實現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