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逝水年華經典語錄

才智咖 人氣:2.25W

戀人分手之際,還能把話說得平和得體的,肯定是已然變心的那一個。

擁抱逝水年華經典語錄

——阿蘭·德波頓《擁抱似水年華》

心靈是個極不穩定的器官,說不準何時就會出現一片空白或是心神不屬,唯在靜定或無所事事時才會冒出思想的火花。談話時的節奏卻不允許思維停頓,因為他人的在場要求我們不斷地作出迴應,於是我們總覺脫口而出的盡是些蠢話,真正想要說的卻沒說出,為此我們懊惱不已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當你閱讀之際,友誼忽然間回到了原本的純淨。面對書本,我們用不著虛情假意。假如我們整晚與書相伴,那只有一個原因,我們喜歡。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一物在眼前,我們往往不會去留意它,真正要想欣賞,倒是見不著為好。事實上近在眼前也許正是促使我們視若無睹的重要因素,因為我們總覺得一直能見到就儘夠了,用不著再去琢磨。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人間過於矜熟,結果往往是滋生出厭倦,因對對方知道得太多而生厭倦。反諷的是,問題也許出在我們對對方還不夠了解。始入愛河,我們惟有新奇之感,對彼此的關係自然茫然無知,定情之後終日廝對,朝朝暮暮的`日子又讓我們生出幻覺,以為一切不過如此,實在平淡無奇。最大的錯覺莫過於因日日晤對而自以為對對方已無所不曉,諾亞在世上活了六百年,若非洪水降臨讓他以別樣眼光看世界,他還不知此理。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普魯斯特原話:好書了不起而又美妙的特徵之一即在於,對作者而言,書也許可說是“結論”,對讀者而言,書則是“激發”(由此可見閱讀在我們精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書本當然重要,但也有其限制)。我們會強烈地感受到,作者離我們而去之際,正是我們自己的智慧萌發之時。作者所能做的一切是激發出我們的慾望,我們卻盼望他提供答案……這是閱讀的價值,同時也就是它的侷限。要讓原本只是一種激發的事情變成一項訓練,這是強使閱讀扮演它擔當不起的角色。閱讀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門,它可引導我們進入精神世界,卻不構成精神世界本身。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智慧是教不出來的,只有我們通過自身的經歷去發現,沒有人可以分擔,任何人也不能代勞。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敘述者和我們所有人一樣,都是習慣的奴隸,對任何事物,總是容易一經熟悉即不再當回事兒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再聰明的人年輕時都說過錯話,做過錯事,或竟過著荒唐的生活,凡此種種,晚年想起真是令人汗顏,恨不能將其從記憶中盡皆抹去而後快。可是我們真不該悔不當初,將過去全盤否定,因為誰也不能肯定現在的自己已經大徹大悟(當然是就我們能夠企及的智慧而言),除非我們已犯過種種錯誤,經歷種種缺憾,由此抵達了智慧的彼岸。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我們的表達方式實與我們的感受方式息息相關,而我們描繪這個世界的方式必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們最初怎樣體驗這個世界,正因為如此,陳詞濫調之害,委實不可等閒視之。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我們想象得出,有的人有詩人的憂鬱卻又世事洞明,有的人誇誇其談卻很迷人,有的人有口臭卻讓人想親近,這些都是可能的。但是人往往是敏感的,這意味著如果說出負面的看法,多半會危及彼此的交情。我們總以為人家背後對自己的議論多是出於惡意(或是不滿之意),而對剛剛與我們閒聊的人就覺得近乎,我們會嘲笑他的習慣,卻依然對他有好感。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我們只對新鮮事兒感興趣,只有突然闖入我們意識、令我們大吃一驚的陡然變調才會令我們動容。一旦習慣取代了新奇,我們便掉頭不顧。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他認為應該為了特定的理由閱讀,不是為了打發時間或是無謂的好奇心,也不是純粹只想知道羅斯金有些什麼感受,而是為了回到自我,找到自己的感受:“要喚起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將大師感受到的東西在自己心中重新創造出來,實在是再好不過的法子。”我們應該為了領會自己的感受而去讀他人的書,我們應該延展的是我們自己的思想,儘管也許是某位作家的思想幫助我們達到了這一目的。因而,一種完滿的學術生涯就要求我們做出判斷:我們著手研究的作家在其書中表達的東西是否與我們自己所關注者相合,而且即使在經由翻譯或註釋去對其理解的步驟中,我們也該同時注意理解和延展其內在一面。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他有他的王國,她也自有她的塗鴉之地。

——阿蘭·德波頓《擁抱似水年華》

普魯斯特認為愛情可以天長地久?A:那倒未必。不過難以永久的事多了,不獨愛情這一項。要做到對身邊的人與事保持一種欣賞的態度總是很難的。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