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故事:跨學科專業只是聽起來很美

才智咖 人氣:8.04K

轉眼已是12月,2014屆高校畢業生早已踏上求職征程。優秀研究生幹部、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志願者……南師大計算機專業陸彬其的簡歷上記載了他獲得的豐富榮譽,可迄今為止,他投出的大部分簡歷都毫無迴應。從陸彬其和其他幾位畢業生的求職經歷,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就業難”的一些癥結所在。

求職故事:跨學科專業只是聽起來很美

面試的打擊:

“面試中的實戰題,好多都不會”

為增加成功機率,陸彬其“海投”,在網上向四五十家企業投遞了簡歷。遺憾的是,並不成功。

“好不容易來了幾家公司的面試通知,但自我感覺基本都沒戲。”陸彬其說,上週三,他參加了甲骨文公司的面試,考官要求現場寫一段程式。

“我沒有寫出來。”陸彬其說,當時感覺就像國小生在做數學課本里的最後一道思考題,要用到的基礎知識都學過,但自己不會解題。

還有讓他更囧的。參加一家電信企業面試時,對方採取“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方式,“15人坐成一圈,面試官給一個主題,讓設計一款老年人手錶,面試官全程在旁邊圍觀,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基本沒能說上話,更別提有什麼很好的表現了。”陸彬其對自己的表現直搖頭。

市場行銷專業畢業生高靜在參加了幾次群面後,也備受打擊。“我把自己和陌生同學界限劃得太清,不能和他們好好討論,大家提出的意見我也沒有認真聽,很難融入新團隊。在一次房地產營銷工作的面試中,一位面試官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專業能力不夠。”

【點評】面試中的挫敗,源於在校學習的缺陷。高校有的專業教學和社會實際脫鉤嚴重,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過於理論,有些知識對企業來說甚至是過於陳舊。這也是不少在校品學兼優的學生反而不被用人單位看重的重要原因。

學科的尷尬:

“跨學科的專業,聽起來很美”

南財勞動經濟學的碩士研究生範雨菲也投出去了一堆簡歷。

“有些職位無論從專業吻合度還是薪水上來說,自己根本就不滿意,但煩不了這麼多,因為我們專業求職太尷尬了。”範雨菲告訴記者,他學的勞動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勞動力市場,但招聘中企業的專業要求很具體,要麼是人力資源,要麼是財務,他的專業處於劣勢。

“面試時經常有考官問,這個專業到底是學什麼的,我每次都要‘耍個小聰明,如果對方要求的是人力資源專業,就往人資靠,如果要求的是財務專業,就往財務靠。”

剛讀研時,範雨菲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對金融方向更感興趣的他不僅考取了證券從業資格證書,也找了相關的企業實習,可在面試時,還是難敵專業度更吻合的學生。

同樣,國民經濟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衛佳佳也遇到了這個尷尬狀況。“我之前去參加雙選會,一家證券公司的面試官因為我的專業和他們的崗位吻合度並不高,認為我的職業規劃方向不明確。”衛佳佳說,其實她知道自己既不屬金融,也不屬管理與財務,投哪個崗位都是打擦邊球。“跨學科的專業,真的`只是聽起來很美。”她說。

【點評】高校在開設交叉學科時真結合了學科特點,還是僅僅起了好聽的名字?應該說,開設交叉學科,要求相關學科都有較強的優勢,導師或學術帶頭人也須有多學科背景,否則很難發揮結合優勢,也不會被市場認可。從這點上看,不少高校開設交叉學科更多的只是趕時髦,有其名而無其實。因此,考生在報考時需睜大眼睛,仔細辨別。

還有這些問題:

“也許我的眼光太高了”,“沒有提前職業規劃”

採訪過程中,畢業生們提到最多的就是“今年競爭太激烈,崗位比去年少”。

“交通銀行去年在全國招了5000多人,今年只招了4100多人,工商銀行今年在南京也只招了二三十個人。我去建行參加筆試的時候,一共10個人,除了兩個本科生和我,其餘全是十大名校的碩士,我的學歷一點競爭力都沒了。”衛佳佳瞄準的崗位都是南京地區的大公司,“蘇南也可以考慮,但公司必須是叫得響的。”她說。

南師大數學師範專業的袁波更是堅定地表示“要留在南京”,他決定“背水一戰”,將全部希望壓在明年1月份南京四城區教師招聘考試上。“儘管競爭會很慘烈,但只要通過了這次考試,就可以參加面試,能留下來的話還可以有編制。”他充滿期待。

“也許是我選擇工作地點太侷限、要求太高了。”袁波說,班上一些回老家的同學,工作已經定下來了,“也是老師,收入也不會差。但我總覺得回去不甘心。”

衛佳佳分析,現在的就業競爭力不夠,和自己“臨時抱佛腳”有關係,“如果,我提前上網瞭解下就好了,不管是學什麼經濟學的,只要考到CPA(註冊會計師)之類的證書,找工作也不至於這麼費勁。”

【點評】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自我,合理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其環節有兩個方面:認識自我、認識職業環境。學生從進大學起,就應該開始考慮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本專業的特點、面向的就業市場、就業市場在當前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人才的需求等。到畢業時,才能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而不會盲目提出地域、薪資等要求。盲目追求在長三角就業,難度非常大,作為一個理性成熟的大學生,應該能意識到中小城市所蘊藏的事業機會和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