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哪個朝代的

才智咖 人氣:9.39K

三字經是哪個朝代的1

《三字經》出處

三字經是哪個朝代的

《三字經》誕生於元初,直到明代才廣為流傳。20世紀80年代,《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性的啟蒙教材。然而它的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成為歷史“公案”。《三字經》流傳廣泛,家喻戶曉。《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目前難於確定。清代人多認為是宋儒王應麟所作 。

《三字經》其書作者說法大致有四種: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二,都以為作者應是宋末區適子;二、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注:“《三字經》,南海黎貞撰。”據此以為《三字經》為明代黎貞撰;三、或者又有區適子所撰,黎貞增廣之說;四、世傳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夏之翰《〈國小紺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該也。”清代賀興思《〈三字經〉註解備要敘》:“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矇者,鹹恭若球刀。”都明確認為《三字經》是王應麟所撰.

成書過程: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兒童啟蒙教材.《三字經》是“袖裡通鑑綱目”千古一奇書!相傳為南宋進士王應麟撰,自宋以後家喻戶曉,它包含了廣博內容:“先舉方事類,次及經史諸子,觀其分別部居不相雜廁。雖字有重複,稀無藻採,其啟人知識過之。”既講教與學,又講禮儀規範和名物,還講歷史和發憤求知的典故。 《三字經》的成書與<禮記>及<急就篇>有一定的淵源關係,而陳淳撰寫的<啟蒙初誦>在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上都直接影響《三字經》.該書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蒙學讀物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字經》全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名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國小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乃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楊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墮

逞干戈 尚遊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併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樑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樑滅之 國乃改

樑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三字經是哪個朝代的2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版本變化

《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存疑)先生所作,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同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時人覺得本書內容很好,紛紛翻印,因此廣為流傳,歷久不衰,成為歷朝歷代最重要的童蒙養正教材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三字經》的內容上,不同歷史時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

迄今為止所見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個版本。並出現相關注解本、插圖本。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

1949年後,又對《三字經》進行修訂。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觀內容的修訂。如:1.關於元代歷史的"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國祚廢。"改為"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2.關於清代歷史的"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舉總統,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改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三字經》內容介紹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一箇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瞭;

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

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

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國小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

《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註意。

《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字經》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間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種。我們採用的則是民國年間的增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