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後感(精選31篇)

才智咖 人氣:6.54K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訊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三字經讀後感(精選31篇)。

三字經讀後感(精選31篇)

三字經讀後感 篇1

去年,爸爸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認真地讀了起來,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它講述的是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

《三字經》裡我最喜歡這兩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這兩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懂得要孝順長輩、要懂得謙讓。想想我以前,都是衣來張口、飯來張口,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幫我安排好。我知道了這兩個故事後,覺得非常慚愧,決定要向他們學習,不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並要孝順父母;在和同學、朋友們一起時,不要逞強,要懂得禮讓。

有一天中午,我放學回到家,看到媽媽躺在床上睡著了,我忽然想起媽媽昨晚上夜班,天亮了才回來。“是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我把書包輕輕地放下,躡手躡腳走到廚房,學著媽媽的樣子,繫上圍裙、淘米、洗菜……

當我把飯菜端到桌子上時,爸爸回來了,一臉驚訝地看著我:“我們家的小公主什麼時候學會做飯了?”“我不知做得好不好吃,請你先嚐一下吧!”“只要是你做的,一定是最好吃的!”媽媽不知什麼時候也湊了過來,滿眼淚花地對我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又大聲地讀起了《三字經》。《三字經》,我人生的路燈,它將照亮我前進的征途。

三字經讀後感 篇2

在誦讀課上,老師給我們讀了《三字經》,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我覺得它太有趣了,每句話都只有三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請媽媽陪著我,再一次津津有味地讀完了這本書,並且懂得了其中的含義。原來《三字經》裡面包含了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經典故事,它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事和學習的方法等等。

《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黃香九歲就知道孝順父母,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母睡;而孔融年僅四歲,就懂得尊敬兄長,把大梨讓給哥哥,自己吃最小的梨。讀到這裡,我就想起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家裡做小皇帝、小霸王,爸爸媽媽把什麼最好的都給我,我卻覺得理所當然,還一不順心就哇哇大哭威脅他們。想到這,我的臉又紅又燙,心裡真慚愧啊!

有一次,我自己定了計劃,每天自覺地練兩頁字,剛開始幾天都是工工整整地寫,慢慢地就沒有耐心了,寫出來的字好像在跳舞,正自欺欺人地想著:“兩頁太多了吧,要不還是改練一頁好了!”這時,我讀到了《三字經》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通過寫一塊沒有雕琢的玉石,如果沒有長年累月的細琢,是不能成為一塊美玉的,教育我們人也是這樣,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學習,堅持不懈,最終才能成功。我也應該學習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啊!

《三字經》教了我們善、惡、學、孝、禮、儀,我每天都要背誦它,還可以不時地提醒自己呢!

讓我們人人都讀懂《三字經》,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傳承一代又一代!

三字經讀後感 篇3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裡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裡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麼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裡,掛在自己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藉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閱讀。

三字經讀後感 篇4

國小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讀“三字經”,每天放學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們會排著整齊的隊伍,象唱歌一樣的齊聲朗讀,對於“三字經”的內容沒有太多的理解,現在,再次聽到一年級的小同學們背誦“三字經”的時候,我彷彿又看到了我們的樣子。

“三字經”教會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特別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兩句話,使我深有感觸、至今難忘。這個故事講了孟子的母親,為了讓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遷住所,孟子不好好學習,母親就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來讓孟子明白學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像孟子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家樓上住了幾個小朋友,對門鄰居叫陳方儀,我們都學習鋼琴,練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晚上我在看電視,這時響起了鋼琴聲,我知道陳方儀在練琴了,這鼓勵我馬上也去練琴,我們相互影響,已經堅持學習了四年多了,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樓上的鄰居叫朱熹,他上五年級了,跟誰都合得來,不管是上國中的大哥哥,還是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喜歡跟他玩兒,跟他在一起,我學會了要和別人友好相處。讓我更深刻理解了孟母擇鄰處的重要作用。

我像大海里的一隻小船,“三字經”就像一個燈塔,它永遠指引我行駛的方向。

三字經讀後感 篇5

寒假裡,我看了一本國學經典,名字叫巜三字經》。

這本書的作者是宋朝的王應麟等寫成的。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其中中國傳統國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其中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釋義是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差別。

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兩個兄弟,他們剛出生,一個哭了,另一個也哭了但是,他們辦滿月酒算卦的時候,一個孩子是狀元命,另一個是乞丐命。那個乞丐命的媽媽不信這命,努力教育孩子,最後變成了狀元。而另一個算卦是狀元命的孩子,媽媽忽視教育,結果則成了乞丐。他哥倆相遇的時,哥哥感到很羞愧。

我想根本沒有命中註定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孩子從小都是一樣的,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不過是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才使他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釋義是戰國時期,孟子母親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斷織機的布來教子。我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是孟子在治學方面有許多格言。學問之道,最貴用心,用心思索才能有所收穫,不然就不會有所得。

這本書讓我懂了許多道理:比如一個人不能認命,要改變環境,主動找人學習,我以後學習會持之以恆,而不能一步登天。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 篇6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我五歲生日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套國學小叢書作為禮物。從那以後,只要一有時間,爸爸、媽媽就會給我講讀,教我背誦。其中的《三字經》是我最早學習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國學經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潔精湛的哲言雋語所吸引。

從《三字經》中,我知道了三才、三光和三綱,知道了四時、四書和四方,知道了五行、五常,知道了六穀、六畜,知道了七情、八音。從“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我明白了環境對人的成長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做什麼事情都要專心致志和持之以恆;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懂得了一個人天生資質雖然是基礎,但後天學習和努力不可忽視,我們應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勇攀高峰;從九歲溫席的黃香身上我學會了感恩;從四歲讓梨的孔融身上我懂得了謙讓;看到孫敬的“頭懸樑”、蘇秦的“錐刺股”,我知道學習應該自覺勤奮,努力刻苦;讀到“犬守夜,雞司晨”和“蠶吐絲,蜂釀蜜”,我明白了做人更應該通過學習,以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來實現人生價值……

通過幾年來《三字經》的學習和誦讀,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這些知識和道理將會讓我受益匪淺,使我終身受用。

三字經讀後感 篇7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後,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國慶節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重讀,並給我講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學前背《三字經》時,其中很多語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現在上學了,經過爸爸的講解,經過每天老師的引導,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時間,要珍惜每一分鐘,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恆心、有耐心,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讀後感 篇8

在我牙牙學語之時,媽媽就經常在我面前唸叨《三字經》,久而久之,我也能有模有樣﹑搖頭晃腦地背誦其中的內容;上了幼兒園,媽媽經常給我講《三字經》裡的小故事:《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黃香溫席》……這些故事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受益匪淺;上國小之後,我識的字多了,自己讀起了《三字經》,對這本經典鉅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字經》是我國一部經典的蒙學著作,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精華。它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琅琅上口。它內容豐富,有歷史故事,有自然常識,有道德規範,也有人生哲理。它不僅教會我們知識,還教會我們做人做事,更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和如何讀書。《三字經》運用事理並舉的方法,以大量的典故故事闡述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約清正廉潔的,有勸誡謹慎持身回國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李志勤學發憤圖強的。

當我和弟弟妹妹爭搶東西的時候,“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閒置”讓我感到臉紅羞愧,我竟不如四歲的孔融謙遜,更沒有做到哥哥的友愛關心。

當我和爸爸媽媽頂嘴吵架的時候,“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讓我倍感心靈震撼,小小的黃香能如此體恤父母,而我卻無視父母的關愛,還經常惹他們生氣,慚愧!慚愧!

當我在學習上鬆懈偷懶的時候“古聖賢尚勤學”就會提醒我我: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都不忘勤學,作為在普通人的我更應該刻苦努力地學習。“頭懸梁錐刺股”則給我做出了刻苦求學的榜樣。

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臨陣退縮的時候,“玉不琢不成器”則會告誡我:玉不經過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不經過苦難磨練,是成不了大器的。

“幼習業壯致身上匡國下利民”更是為我指明瞭人生的方向: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就像一粒思想的種子,在我心中生根發芽,它將伴隨著我,成就我的夢想,完美我的人生。

三字經讀後感 篇9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候,我喜歡看漫畫書,這樣的書我一拿到手就頭疼。在爸爸媽媽面前,我迫不得已的開啟書。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著我念《三字經》,老闆著個臉,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目的並不是一味的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來是善良的,性感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瞭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裡,永遠不忘。

三字經讀後感 篇1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以前,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麼的“出名”,可其中也蘊涵著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真告訴了我不少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 篇11

從老師教我們唱《三字經》這首歌開始,就深深的被她吸引,一遍又一遍的讀。

《三字經》包含了各類知識,它分為六個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了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使我明白懂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讓我瞭解了一些名物常識;“煩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讓我快速瀏覽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我遊歷了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口而誦,心而惟”到“戒之哉,宜勉力”我深知只有學習勤奮刻苦,長大才能有所為。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香九齡,能溫席”,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年紀雖小,卻懂得子女都應該孝順父母的道理。為照顧父親,在炎熱的夏天,小黃香拿著扇子在爸爸的床邊,把枕頭、席子都扇得涼涼的,把蚊蟲都趕得遠遠的,然後才恭恭敬敬地請父親去休息。冬天天氣寒冷,黃香每天晚上替父親鋪好被褥後自己先鑽進去,用自己的體溫溫暖冰涼的被窩,然後再去請父親來睡。小黃香九歲就能如此體貼的照顧父親,我們的九歲又在幹嘛呢?

三字經讀後感 篇12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誦《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上國小以後,學校有了國學啟蒙課當我站在講臺上帶領小夥伴們一起高聲朗讀《三字經》時

心中格外的自豪。《三字經》是一部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經典作品,現在的我已經從中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知識。

走進《三字經》就像聽一位知識廣博的老者在講歷史故事;走進《三字經》就像看一部講述中華千年歷史的變遷;《三字經》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繁多;像沙灘上的貝殼一樣五彩斑斕,耐人尋味;熟讀背誦《三字經》既可以知曉天下故事。還可以博古通今,見多識廣,《三字經》讀起來朗朗上口,自然流暢,樸實無華,雖讓每句簡短但卻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告訴我們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的。父母養育我們,我們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辛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懂得一塊美玉如果不經過精雕細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緻的玉器,人如果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會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過打磨加工。用這個道理來說明要想事業有成就要經過不斷的磨練和提高,從失敗和挫折中吸取教訓,從而獲得成功,而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一有失敗就哭就找別人,這樣是成不了大氣的,因為哭永遠是失敗的表現,只有擦掉眼淚,記住教訓,不斷進取成功才會屬於你。

《三字經》是中國古老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每翻開一次《三字經》都會有新的收穫和體會,會受到傳統美德的薰陶。啊,我愛這歷史悠久的中國,更愛那經典鉅著——《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 篇13

在我五年級的暑假,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了《三字經》,翻開這本書,發現每句都是三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些趣味。

當我讀到“昔孟母,擇鄰處”時,爸爸就給我講了一個有趣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體會到了孟母的用心良苦和學習環境的重要,也讓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們不僅要學習,還應該專心學習,“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我們沒有取得好成績,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專心,注意每一個小細節,這樣才能成功。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是古人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粒思想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 篇14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三字經》裡故事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的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再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求我們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裡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三字經讀後感 篇15

《三字經》短小精悍,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它深深地吸引我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於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麼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後,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後,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學瑰寶,直到現在也不失為一本好書。《三字經》使我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要讓我的學生去學習去理解。讓孩子們學會刻苦學習,學會做人,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16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後,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歷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間傳說融入到一個個字中的。別看這小小的一個字,它裡面可有一個個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那樣,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個女神。一天,她的兒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對她說,只要她的兒子不吃地獄裡的東西,他就還給她,可是,他的兒子只是吃了一個果子。從此,冥王只能讓他一年回去倆次,回去的時候,萬物復甦,而沒回去的時候,將寒冷無比。所以,導致出了春,夏,秋,冬,這四季。

瞧,這個故事是多麼有趣啊!《三字經》還有許多故事呢!如蓋房子,孟子媽媽三次搬家這些故事都是多麼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華都包含在這幾個小小的字裡。這幾個小小的字,卻蘊含著這麼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幼不學,老何為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懂就要不恥下問,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通過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要敏而好學。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著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後就不等成大器。

經過讀《三字經》讓我知道了: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太祖興,國大明。清順治,據神京。復漢土,民國興。這些人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才去為國家作出無私奉獻。我們國家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為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祕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鬥的結合,那麼我們都會和平相處,讀了歷史書,考試時要按時記載,通過古到今,如果親眼所見者,都會明白學習的敵人其實都是因為自己的滿足。

讀了《三字經》後,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為坦白就猶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喲工友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人,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聽見遠方的呼喚。讓你去了解,去親近社會與大自然。

三字經讀後感 篇17

暑假裡,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重讀,並給我講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學前背《三字經》時,其中很多語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現在上學了,經過爸爸的講解,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特別是有一段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著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 篇18

在誦讀《三字經》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了許多的故事和道理。從“孟母三遷”到“黃香溫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昔孟母,擇鄰處”,讓我更加了解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也懂得了媽媽對我的愛。還記得,一年級下期半期考試前,我在廁所裡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裂開了一條口,鮮血直流,當時痛得我哇哇大哭!老師知道後,急忙給我媽媽打電話。過一會兒,媽媽急匆匆趕來把我送到了醫院。醫生檢查後說,傷口要縫針。媽媽身體直打抖,擔心縫針會留下傷疤,不得已還是答應了。在縫針的時候,媽媽閉著眼睛不敢看。我知道,媽媽心裡很難受,媽媽非常愛我!“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媽媽對我的愛還有很多……

“香九齡,能溫席”,讓我懂得了要尊敬、關愛自己的父母。還記得,媽媽的腰一直疼,我勸她早點看醫生,媽媽一有空,我就給她捶捶背、揉揉肩。媽媽下班累了,我幫媽媽拿拖鞋。媽媽口渴了,我給媽媽遞飲料。媽媽不開心的時候,我逗媽媽樂呵呵……

“孟母三遷”讓我感動,“黃香溫席”讓我行動。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愛我的媽媽!

三字經讀後感 篇19

記得那是在我一年級的暑假時,為了增加我們的課外閱讀量,也為了讓我們瞭解一下我國傳統的國學,增強我們的文學修養,學校給我們佈置了一項“艱鉅”的作業——背誦《三字經》。

晚上放學我回到家,開啟書架上塵封已久的《三字經》,立刻就垂頭喪氣了——這上邊都寫得是什麼呀,三字一句,三字一句,讀起來似懂非懂,卻根本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而且竟然有整整三大篇!一直拖到晚上,我再也不想看它一眼。媽媽見我這種情緒,就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媽媽知道,對你來說,《三字經》是太難了,媽媽小時候也沒背過,但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來,我和你一起背,看誰背得快好不好?”就這樣,媽媽和我一起開始了艱難的“啃骨頭”歷程。

就這樣,我們把“三字經”分開了一小段一小段的,媽媽一句一句地給我講解,理解了意思以後,背起來就容易得多了。我們按部就班地每天背一小部分,第二天從頭複習鞏固,再背下一段,真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背東西的時候總是坐不住,經常喜歡是在床上翻來滾去的背,每次看我絞盡腦汁地背誦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靜靜地躲到外邊,以免打擾了我。等到我驕傲地給媽媽背誦的時候,她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學不知道,一學真奇妙,原來這“三字經”中的內容竟然包羅永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學、歷史、民間故事,每一段都有幾個小故事,真佩服古人的惜墨如金呀,三個字就能說明一個道理或者是引用一個故事。一天,兩天,三天,我完全沉迷到背“經”這件事裡了。走也背,坐下背,躺也背,甚至半夜睡覺嘴裡都念念有詞的。

一個暑假下來,我和媽媽都成了背“經”高手。我們還經常在晚上散步的時候一人一句的接龍,走在路上,常常會引得路人向我們側目而視,直到現在,我們還能背得滾瓜爛熟,在生活中經常會冒出一句,然後我們會相視一笑。

通過對《三字經》的背誦,我不但瞭解了《三字經》中所講的道理和一些常識,讓我對祖國的國學一下有了興趣,對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三字經讀後感 篇20

《三字經》是小時候媽媽陪我讀的第一本書,其中有許多廣為流傳的故事。《三字經》三個字一句,特別朗朗上口,十分好記,我非常愛看,愛學。到一年級暑假時,我已經能背誦整本《三字經》了。在《三字經》的故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和“孫康映雪”這兩個故事。

“香九齡,能溫席”這個故事是說黃香九歲那年冬天,他在睡覺前用自己的體溫來給父親暖被子。黃香真是個孝順的孩子。我五歲那年冬天,我們全家從北京回長沙過年。長沙冬天很冷,屋子裡沒有暖氣,我們睡覺的被子冷冰冰的。我每天都比媽媽早上床,總是睡在媽媽的被窩裡。有一天媽媽問我:“陽陽,你為什麼不睡在自己的被窩裡啊?”我笑著說:“媽媽,陽五歲,能暖被!”媽媽楞了一下,然後緊緊的抱著我,摸著我的頭說:“好寶寶,真懂事!”《三字經》讓我不知不覺懂得了要從小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字經》不僅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還幫助我養成了很多好品質。“孫康映雪”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孫康家境貧寒,白天得幹活,沒有時間讀書,晚上想學習卻沒有錢買燈油,於是他就用積雪的反光讀書學習。媽媽說我在學習上從小就不怕吃苦,應該就是受《三字經》中孫康這些名人的影響。記得在我二年級的一個晚上,我感冒了,還把晚飯都吐了。爸爸媽媽十分心疼,讓我早點上床休息。可我卻想著作業還沒做完,一定要堅持寫完作業。爸爸媽媽攔不住我,只好陪著昏昏沉沉的我寫完了作業。第三天,我病好了,上學後交上自己的作業,班主任劉老師表揚了我,我覺得很光榮。《三字經》讓我漸漸養成了刻苦學習的好習慣。

《三字經》內容豐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很多給人啟迪的道理,真是一本讓我受益終生的好書啊!

三字經讀後感 篇21

春假在家休息的日子,回味著三字經帶給我的無窮快樂,讓我受益無窮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孔融四歲時就學會了尊敬長輩,把大的梨給自己的哥哥吃,把小的留給自己吃。孔融就是我們的榜樣,有些人會和長輩搶東西,而有些人則會尊敬長輩。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而我們卻一定要父母監督才會讀書。孫敬和蘇秦為了讀書竟會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孫敬和蘇秦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晉朝的車胤,沒有燈,就捉螢火蟲裝在紗袋裡,照明讀書;晉朝的孫康,沒有燈,就藉著大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雖然家境貧寒,但都沒有停止學習。而我們卻時常不想學習,不想讀書。車胤和孫康那裡沒有燈,還是那麼努力學習。

三字經,你只要去細細體會它,就能懂得許多道理。不僅是三字經,還有論語、孟子、後漢書、禮記都很值得你一看哦!讓我們一起在國學的道路上行走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22

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的,讀書能讓我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暑假,我重讀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字經》,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讀起來朗朗上口,短短的文字,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告訴我們:我們就像一塊璞玉,要想發光,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像播種一樣,只有灑下汗水,才會收穫成功的果實。

其中,讓我最難忘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講的就是黃香溫席,孝順父母的故事。這些古樸的文字把我帶入了一個愛的世界。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炎炎夏日,黃香在父親睡覺時,輕輕地為父親扇涼,用孝心吹散炎熱;寒風刺骨的冬天,他先睡到床上,用自己的體溫暖床,再讓父親睡上去,用孝心驅走寒冷。他的孝心像春雨點點,滋潤著我們的心田。讀著讀著,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孝心女孩”——陳春林。母親病逝,父親癱瘓,可這些事都沒有難倒她,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擔。用自己的孝心燃起了父親生活的希望,用細心地照護讓父親重新站了起來。她帶父上學的行為更是感動了無數的人,成為家喻戶曉的“孝心女孩”。無論是黃香還是陳春林,他們都用孝心給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這樣經典的故事在《三字經》裡數不勝數,《三字經》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又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我們要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敬父母,發揚光大,讓生活充滿愛。

三字經讀後感 篇23

三字經這本書內容豐富,讓我學到很多的知識,這本書裡有原文欣賞、精彩解說、故事連結。我們先解識一下吧,如第一句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時候,這種天性人人都相近,差別不多。但是長大後,每個人受環境和教育的不同影響,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之分。於是原來都是善良的本性,因此而相差得越來越遠,形成了有善有惡的分別。就如孟母三遷的道理是一樣的。孟子家第一次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學下葬祭祀人的樣子,孟母看見了就把家搬到了市場旁,可孟子又學小商販的叫賣聲,孟母只好又把家搬到學校旁,孟子這才開始認真學習了。

每一本書都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師讓我更加聰明起來。

三字經讀後感 篇24

我讀過很多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有歷史書,有科幻書等等。這些書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視野,還使我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這本書中的每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蘊含著一個個深刻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這樣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後天的努力、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品行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更是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從小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許多通俗易懂的哲理。《三字經》真是中華文化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每當我讀起《三字經》時,便會陶醉在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句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句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時,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媽媽告訴我,這個故事講的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

黃香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父母的點點滴滴。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呵護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著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反思、去學習、去努力做好!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孝順,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這本書給了我智慧的結晶和學習的精神,讓我在成長的路途中不斷成長、無所畏懼。

三字經讀後感 篇25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親子閱讀了《三字經》裡面的內容:“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還一起閱讀了《黃香溫席》和《藥聖孫思邈》這兩個故事,《三字經》我很早就會背誦裡面的內容,但並沒有理解裡面的意思,這次閱讀讓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非常重視孝道,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做的事情,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還能幹成什麼事情呢?

我一定要學習他們,孝敬我的父母,和弟弟友愛相處,我原來有的時候會不聽父母的話,讓他們生氣,還經常和弟弟發生爭執,不懂得讓著他,我覺得這樣很不應該,我要改正過來,做一個尊老愛幼,懂得孝順的好孩子。

三字經讀後感 篇26

《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經典讀後感一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建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裡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 篇27

當我讀到《中華少兒愛國三字歌》中的“故土熱,家鄉親,思養育,貫終身”時,便引起我一連串的思索:這句話說得是多麼深刻啊!這告訴我們一個人對於生養他的父母及家鄉的故土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而這句話也無疑批判了當今社會的“出國風”。

如今中國有許多人認為能夠出國是一件時髦的事,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而我國的裝置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確是落後了很多,所以,許多“才子”們為了自己的前途,出國去了。國外的五彩繽紛,豐厚的薪水,誘惑了一個個“才子”遠走他鄉,並且一去不復返……

再看看老一輩的科學家們,他們當中又有多少人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幾經周折,在國外學成又歸來了!他們要在自己的故土上散發光和熱!

我們不否認國外的條件好,待遇優厚,不否認中國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是個“窮”國。可是,有句話說“子不嫌母醜,狗不謙家貧。”試問那些所謂有才華的哥哥姐姐們,你們學識淵博,又為何不肯為自己的祖國添磚加瓦,把自己的祖國建設得富強起來呢?

愛國並非一句空話,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做才行。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天下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化為“易”事,不做則反之。作為一箇中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才能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只有發奮學習,將獻我們的才華無保留地貢獻給我們的祖國,才能夠使我國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已開發國家!

同學們,請記住:“振興中華靠我輩!我們不能紙上談兵,而需要我們把愛放在行動中。

三字經讀後感 篇28

“人之初,性本善”,耳邊彷彿迴盪著幾百年前,私塾裡的學童正咿咿呀呀地誦讀聲,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書,有滋有味地看起來。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彷彿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鍊、學習、持之以恆,才能成功。可我有時候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些計劃實行一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有一次,我計劃每次寫完作業就要檢查,提高正確率。開始時我還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看一遍,檢查出些小問題。三四天後,就沒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兩下,就做別的事去了。湊巧“屋漏又逢連夜雨”,有幾天作業特別多,我一寫完連看也不想看了,熱情從沸點降到冰點。後來幾天又偷懶,隔兩天檢查一次,最後還是沒能持之以恆。

《三字經》最後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這可以說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我們是國小生,愛玩是我們的天性,但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不要整天沉迷於遊戲。學習時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苟、認認真真的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回想以前,真是慚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奧數題,每一道題就像一座座迷宮,讓人看得一點頭緒都沒有。於是,我就懊惱的丟下它們去看電視了。然而,我的腦海裡卻一直沒有丟下那一座座迷宮,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電視節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緒帶到九霄雲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記起奧數題還沒做,心中一陣緊張,沒辦法,只能挑燈奮戰把它們做完了。後來,我才發現其實題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卻因為偷懶沒有認真思考。看來真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啊!學習不就在於勤嗎?要是學習不勤奮,再聰明也沒用。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並要持之以恆,不斷的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裡面還有許多精彩詞句,值得我們深思。每天讀一讀,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斷的鞭策自己,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

三字經讀後感 篇29

這個假期,我反覆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觀點、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幾句話講得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格,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回報父母和老師。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書裡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怎麼樣?快和我一起去熟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30

暑假裡,我又讀起了《三字經》。

這是一本好書,我讀了不止一遍。書中,總有一些哲理讓我們終生受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總有一些故事感動我們的心靈——“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總有一些感悟陪伴我們成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總有一些經歷讓我們心懷感恩——“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每次開啟這本書,讀到這些故事,總是讓我受益匪淺,為我在成長的道路上遮風擋雨。

三字經,小小的一本書,卻又象一個小小的階梯,帶領我拾級而上,通往知識的殿堂,教會我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後感 篇31

人們常說:“一本好的經典就是一個好朋友。”經典對人成長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好的經典往往能改變人得一生,而執著於看書和愛書的我,到今天讀過的經典已經不計其數了,使我受益無窮。

盛夏我坐在院子裡,微風輕輕地吹著,朦朧的月色,手中捧著《唐詩三百首》愜意的漸漸沉入夢鄉。小時候我懷著激動地心情,從媽媽手中接過我的第一本書《三字經》,他打破了我沉睡的心靈,讓聖潔的陽光照進來,於是我每天吟唱著:“人之初,性本善”,敲開了知識的大門,走進了經典的世界。從此,嬉戲的地方少了一個頑皮的身影,懷著一份不捨我邁出了年幼。如今,《三字經》已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於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一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使我心曠神怡,一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我對大自然充滿嚮往,對瀑布溢滿的憧憬。

我帶著對李白的崇拜,對杜少陵的嚮往……去更深的瞭解經典,也對它更多了一份期望。我深深的沉入了經典裡,暢遊在這知識裡,其樂無窮。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會更深的挖掘你,去享受更多的樂趣,貯藏更多的智慧……與經典作伴,與聖賢為友,做龍的傳人。

讀經典就是讀人生哲理,經典與我有約。經典是我成長的好朋友,它不斷的孕育著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