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支教社會實踐報告

才智咖 人氣:2.13W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區支教社會實踐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山區支教社會實踐報告

山區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

大二學年的暑期如約而至,針對這次社會實踐,我有幸參加了文法與外語學院支教隊的招募,並從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這支隊伍的一員。背起行囊,帶著最初的渴望,在張晶書記和閔文副書記的帶領下,同另外13名同學一起開始了一場首踏京山支教行。在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國小,從7月7日到8月7日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一席九個女生和五個男生一起開啟新的生活篇章。而與我們朝夕相對的即是一群00後學生,小至幼兒園,大至國小六年級。

作為一個普通的班級,我參照著這所國小的課程表為這52個國小生量身打造了專屬於他們的課程表。當然,也屬於我們這14個老師。因為有的學生的家距離學校有好一段距離,所以我將課時從固定規格中的4+3模式濃縮為4+2模式。安排兩個班級的課表,可真是煞費一番苦心。而我在這個支教過程中,則是擔任高年級的作文老師和低年級的普通話老師,偶爾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太過調皮而幫著體育老師代課。

我們習慣將完整而有規律的一天安排為:上學、放學;吃飯、午休;上學、放學;吃飯、晚休,其中偶爾穿插著數個同國小生們在操場、教室、宿舍,總之在這個學校的角角落落裡鬧騰的時間。不知是不是因為面對的人是一群00後的孩子們,我這個名副其實的90後不曾感到一絲不好意思,甚至在第一次見面是就將手搭在他們的肩上,可以說在這個混熟的過程中,我如魚得水。當然這裡面不乏有難以搞定的學生,或是上課時嬉笑得不規不矩,或是一副不苟言笑的鎮定自若。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至始至終都要學會這不以大學生的姿態來高高在上的對待這群國小生,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平等交流與溝通的氛圍。

而在這裡,我也不得不在這一個月的支教活動後對支教衍生出另外的看法。畢竟網路上反對支教活動的號召不絕於耳,因為覺得正處童年中的孩子們被硬生生的剝奪了假期,更甚至是在支教隊員瀟灑的離開後徒留孩子們過多的想念。當然,我不否認這樣的說法有其根據性,但是我也想用“利大於弊”四個字概括一下我眼中的支教。

第一,學生們是自願報名參加支教活動,國小校方及參加支教行的我們並沒有硬性強求任何一人蔘與。

第二,當然,其中不乏有家長強制要求自己的孩子在暑期進行上課,但這隻佔五分之一的比例。與孩子們參加培訓班相比,也許我們帶不去太多的知識,但是我們帶給了他們更多的快樂。我們也和學生們達成了協議,如果他們之中的部分人實在不想來,我們甚至可以和其家長進行洽談,還孩子一個完整的暑期。

第三,我們不教常規知識,例如數學和語文。年級和年紀的各不同造成了我們不想教他們已經學過了的東西,也不想教他們即將會學的東西,思想彙報專題畢竟在某個時刻會減少他們的積極性。而是將手語、手工、魔術和日語這些他們鮮少接觸的東西帶進他們的生活。

第四,談談所謂的“弊”.除了給校方帶去的日常麻煩之外,似乎只剩和孩子們平日接觸中所積累的感情不曾被輕易的抹去。

山區支教社會實踐報告2

一、實踐見聞

經過兩天兩夜的顛簸,我們於7。19到達遵義,接著又是4個小時的盤山公路,到達的當地一個叫打鼓村的時候,車下面突然傳來一聲:車上有山東來的老師嗎?已經身心疲憊的我們聽到後立即興奮起來,我知道是校長來接我們了,頃刻間感受到了到家的感覺。下車後我們又是半個小時的泥濘土路終於到達了支教學校。當時學校已經放假,校長家就在學校旁邊住,達到後已經馬上天黑,校長給我們安排好住宿後盛情的款待了我們。我們也是第一次嚐到了貴州山村的家常菜。

第二天,吃完早飯我們和校長、學校老師、村委會代表、家長委員會代表開了一個座談會,會上我們雙方分別交換了意見,我們也在會上了解到了當地的教育情況和學生的基礎,為下一步的支教活動奠定了基礎。

第三天是報名註冊的時間,一早周圍幾個村的家長就帶著自己的孩子來排隊報名。開始我們只分配了三個教學班,分別是三、四、五年級,但後來因為非本校學生的加入使我們不得不另外加設六年級班。最終總報到人數近200人,超出龍源國小本來人數50多人。報到期間我發現大多數孩子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著過來的,因為大多數的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的爺爺奶奶基本都不會寫字,報道註冊時更不知道孩子的具體出生年月。報到時,我們給每位報道的孩子一支鉛筆,表示我們小小的心意,也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報道完畢後,每個班召開了班會,我是四年級班的班主任,負責四年級班的整體工作,班會上我們自我介紹,相互認識另外後,我讓他們每人寫了對這一個月對老師有什麼要求和自己的夢想,有孩子這樣寫道:我的基礎很差,我成績不好,希望老師在這一個月裡能把

我的成績提上來。還想聽老師講一講你們大學的事,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讓爸爸媽媽在我身邊,我會好好學習,以後再也不讓爸爸媽媽受苦。看了他們寫的一張張紙條我心裡十分的難受。

7月21號我們正式開始了教學工作,我教四年級的英語,第一節課我們進行了摸底考試,出的全是他們課本上的課後題,十分基礎的題目,我發現這裡的孩子基礎是十分薄弱的,英語26個字母只會從頭讀到尾,隨便拿出一個就不知道怎麼讀,單詞會讀但不會寫;數學四年級的很多同學兩位數的乘法都不會,更不用說除法了;語文方面,給我們寫紙條的時候,很難發現沒有錯別字的,句子也不通順,會背誦的古詩也很少,遠不如我們這邊的孩子唐詩三百首背的爛熟。我只好從英語26個給他們講起,因為這次支教我們的宗旨就是紮實學生基礎。

7月27號,在前期瞭解了學生的基礎上,我們開始了家訪。家訪主要物件是性格孤僻的、學習有困難的、家庭有變故的。在家訪期間,我更加了解了山區孩子生活狀況。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著一樣的生活內容:每天早上早起割一簍豬草或羊草,回到家爺爺奶奶把飯做好了,吃完飯就去上學,從上午9:40一直到下午3:30為上課時間,中間沒有休息時間,我們去了也要適應當地的時間,開始一天兩餐。家訪時間我們定在下午放學後,由學生帶路一塊去家中座談。學生回家的路都是崎嶇的山路,道路不到半米寬,有的地段一邊懸崖一邊峭壁,很是危險,尤其下雨天氣,道路更是泥濘,峭壁上經常會有碎石滾落,聽當地老鄉說因為落實曾不止一次出現人命,最遠的學生有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但是他們沒有出現過遲到現象。

大部分學生學生住的都是木房,大都有40多個年頭,屋內光線不好,白天一樣十分黑暗,孩子們就是在這黑暗的木房裡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的。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了年紀,聽不懂普通話,我們也聽不懂他們的方言,交流成了障礙,多虧了孩子們給我們做翻譯,才使得家訪順利進行。交流中,我們發現在孩子家長心中受教育的觀念不強,認識不夠,不知道上學對孩子以後發展有什麼好處。通過長時間的交流,我們給家長講解上學、增強知識水平的重要性,和他們交談大學的許多故事和城裡孩子的生活,家長慢慢堅定了孩子受教育的信心,這也是我們支教的目標之一。家訪過程中,我發現最令人心痛的是骨肉分離,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一面。一次到我班方強同學家家訪,我隨口問了一句:“還記得爸爸媽媽什麼模樣嗎?”方強回答說:“只記得媽媽胖胖的,爸爸高高的瘦瘦的,別的就記不清了。”聽到這裡我不禁心酸。方強幾乎每個星期都和爸爸媽媽通電話,但從出生到現在只見過媽媽4次。在方強一個月的時候,媽媽就外出打工了,是奶奶用羊奶將方強喂大的,最近的一次見爸爸媽媽是4年以前的事情了。山區孩子心中的爸爸媽媽可能就是電話那頭遙遠的聲音,方強作文上寫:我無數次夢見爸爸媽媽,但是每次都好像中間隔著玻璃一樣,無法感受到媽媽懷抱的溫暖。可憐的孩子與父母見上一面竟成為了一種奢侈。

7月15號,我們組織了一場文藝匯演,校長還叫這場匯演為歡送會,因為一個月的執教時間結束了,我們馬上就要走了,在這一個月了,有太多讓我們感動了事情,捨不得這裡的孩子,為他們的命運感到不服,同樣生活在一片天下,經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龍源的孩子們,上天用命運捉弄了你們,你們要用自己的拼搏給以反擊,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7月16號我們十個人走了,輕裝簡行,心情卻異樣的沉重,十個隊友都落淚了,全村的老鄉來送我們,孩子們更是止不住的淚水,沒有去過支教的人永遠體會不到那份不捨和期待。一個月我們和孩子們交織在一起,結下了很深的感情,臨來的時候我們和孩子有個約定,誰要是考上大學,來找我們,帶他們去看泰山。我希望這能成為他們的一個信念,支撐著他們努力學習,考上大學。

二、 實踐成果

1、 瞭解到龍源國小孩子們的基本生活、學習和家庭狀況,,並做好登記記錄並建立了檔案。對於孤兒或單親家庭等特殊群體予以特殊照顧,並著重對其心理缺失的狀況進行了關注,運用所學心理學方法進行心理寬慰和鼓勵,幫助他們遠離自卑、樹立自信。

2、 為孩子們帶去衣物、書籍和文體用具,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家庭困難的孩子們微小的援助。作為學生的我們,力量實在微薄,但我們相信這些簡單的物品傳達出了我們對龍源孩子們的關愛。東西不在多,讓孩子們感受到愛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我們此行也十分圓滿的完成了此目標。

3、我們在與孩子們遊戲的同時,還教他們學會了不少新東西,如太極劍、籃球、摺紙、詩詞、英語、兒歌等等,豐富了他們的課餘文化生活,為他們的童年增添新的色彩與活力;4、瞭解了本村孩子在厭學、輟學等問題上的認識情況;5、通過到學生家中進行走訪,瞭解孩子家長在供子女;6、從生活、學習、心理三方面著眼,以家長、老師、;7、我們自己親自做飯,鍛鍊了我們獨立生活的能力,;8、鍛鍊了我們自身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溝通能力;9、此次活動不負學校、系領導重望,展現了新時代大;六、心得體會;在此次實踐生活,為他們的童年增添新的色彩與活力。

4、瞭解了本村孩子在厭學、輟學等問題上的認識情況,對於有此類心理狀況的孩子進行專門的心理輔導,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

5、通過到學生家中進行走訪,瞭解孩子家長在供子女上學、培養兒女成才方面的思想狀況,對於走進誤區的家長加以及時說服教育,用具體的例子使他們逐漸認識到了原來觀點的錯誤性,這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大喜事。

6、從生活、學習、心理三方面著眼,以家長、老師、學生本人三個角度出發,針對龍源孩子進行了有關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進行資料統計和處理,得出結論,並基於此完成一項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課題,呼籲全社會對於留守兒童的關注。

7、我們自己親自做飯,鍛鍊了我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也體驗到了當地的生活,更讓我們懂得了要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同時收穫了支教隊友之間的純真友誼。

8、鍛鍊了我們自身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溝通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質;增強了團體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策劃和實踐經驗。

9、此次活動不負學校、系領導重望,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精神風貌和綜合素質,發揚“愛國愛校、質樸厚德、求真創新、實幹奮進”的農大精神,增進了與村民的交流,樹立了我校在村民心中良好的形象。

三、心得體會

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從前期的計劃、準備,到後期的總結、處理,都充分的考驗了我們的策劃和實踐能力,這是我們在學校中無法學到的。每一項內容都要由我們自己去佈置,力求做得思路清晰、有條理,這也增強了大家的動手、動腦能力。在與鄉鎮領導、村幹部、老師、家長和孩子們的交談中,鍛鍊和增強了我們的交際、溝通能力。

幾天來我們天天都在各種複雜的情緒中度過。看到十來歲的孩子們艱苦的學習生活狀況,我們感到陣陣心酸;看到有些孩子家庭命運悲慘,從小缺少關愛,我們萬分同情;看到一些家長錯誤引導、孩子心中沒有理想,我們想幫卻又感到無力;看到每天都有孩子為我們從山上摘來李子、杏兒,送來新鮮蔬菜,我們感動的流下眼??以前在報紙、電視、網路上經常見到窮山溝裡孩子們的相關報道,但總感覺他們離我們很遠,直到我們眼見了這所有的一切,我們的心靈被這山裡的一個個場景震撼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每天花著父母的錢,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幾時想起過那些被困在大山中忍受著生活的“特殊待遇”的孩子們呢?在我們手裡,10元錢可能就只是一頓飯,或者兩杯果汁,或者幾包零食,或者更微不足道,甚至微小到我們都不知道10元錢究竟能幹什麼。但是,在龍源,10元錢是一個國小一星期的生活費啊!這不是杜撰,而是我們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巨大現實反差!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擔,清楚的認識到當今的中國仍存在諸多問題,還有很多很多窮人掙扎在生活的邊緣,

還有很多很多像龍源這樣的小山村需要社會的關注,還有很多很多龍源這樣的孩子們迷茫著自己的將來。我們沒有理由再去談享樂,沒有理由再去奢侈和浪費,我們應該做的,是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保持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並用這些天的見聞時時鞭撻自己。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努力的豐富自己、強大自己,等自己將來有了實力,一定去援助那些被生活所困的人們,改變目前類似龍源的這種現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山區支教社會實踐報告3

夢遊支教

“還想表演節目的同學趕緊舉手!”我高舉右手向臺下引導示範。

“啊!!”有人尖叫道,“你幹嗎?!”

“轟……”我的腦子一下子清醒過來,趁著微弱的光線,我看到室友被我夢遊的樣子嚇壞了。原來,我是在做夢啊!夢裡,正好是昨天下午我們杭電志願者和裡商學生一起舉辦支教彙報演出時的情景。

確實,此次支教太令人難以忘懷了。

甘苦與共

這支由10名杭電志願者組成的支教小分隊,經過近一個月的前期準備,於7月16日傍晚來到了淳安縣裡商鄉里商村——一個遠離千島湖,遠離工業,遠離現代化的小山村。

由於裡商的實際情況與出發前當地提供的資料存在較大偏差,我們事先準備好的教案几乎全部作廢。在一個方圓幾十裡內都找不到一臺電腦,一臺DVD的山溝溝裡,我們只能依據自己準備的,以及學生提供的資料連續熬夜修改主課教學方案,並制定了適合當地孩子學習的演講、書法、心理、創造、街舞、手工等一系列素質課程。

重訂教案、佈置宿舍、打掃教室……一切基本打點妥當以後,我們開始招生。頭天報名一共來了90多名學生,而當我們的活動結束時,人數已攀升至近200人,差不多每天都有十多個新學生趕來要求上課的,甚至是最後一天。可想而知,我們10名隊員的工作壓力是相當大的,為了備課、輔導、家訪,我們每天只能睡5-6個小時(睡在一個沒玻璃的國小生宿舍)。

山區的路,我們來時已經領教,但那是在車上。等到去家訪以及走訪當地老師家裡時,短短的七里路,我們卻足足騎了25分鐘,總之一句話:路太彎,坡太陡。然而,鍾淳元、鍾淳熙等同學在演講課上描述自己的家鄉時,說了同樣一句話:我家住在紫水渦村,我每天早上騎40里路來上老師們的課……隊員們的心為之一顫!

雖說裡商位於千島湖畔,但山村到千島湖還有20多里路,這裡連個池塘都沒有,連條小魚,連塊豬肉都買不到。交通閉塞,沒有男廁所,每天吃土豆、豆腐,每晚被毒蚊子襲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但從整個實踐來看,這些困難都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因為,還有更苦的:

由於教學樓屬危房,教室裡能亮的燈又很少,而且門窗沒有玻璃,加上猛烈的颱風,所以一旦下雨,我們不得不暫停上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將原本儘量往視窗光亮處靠的課桌搬到雨灑不到的地方,繼續上課。

由於越來越多的學生用求知的眼神盯望我們,我們就得花更多的時間備課、改作業、輔導,就得把上課的音量提得更大,所以,缺乏睡眠後平均每人每天五六節的課把我們的嗓子都喊啞了。

由於即使趕到20多裡外的鄉政府也無法上網,我們只能考慮把報道分解開來通過簡訊的形式傳送,或直接派隊員凌晨4點半搭車去縣城投稿,並順便帶回一些教學用品。

由於隊裡的DV出現問題,而山村距離縣城實在太遙遠,所以儘管當地電視臺表示對我們的活動非常感興趣,縣團委也強烈要求予以報道,但最終我們還是不能用視訊記錄孩子們收穫知識的喜悅。

由於支教廣受好評,和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村裡的部分領導在一個夜晚用極其不友好的口氣威逼我們:你們至少再待上20天!8月之前絕對不允許離開!

由於隊裡的女生連續在半夜,甚至是凌晨三點遭受流氓騷擾,恐怖之後,男生充當起了女生的保鏢。有時有女生因給家人打電話而暫時離開我們的視線,其他人都會緊張地大聲四處尋找。

由於不想麻煩村民,我們拒絕了很多家長請“老師”吃飯的邀請,自己掏錢在學校食堂就餐。但最終結賬時卻被食堂阿姨以各種理由多收取了很多餐費。

……

當然,在身體消瘦的`同時,我們也和當地的中國小生一起收穫了很多。

苦授樂受

出發前,隊員們都發誓要把握這次機會好好過一把當老師的癮,把最好的學習精髓留在大山裡。為了這個誓言,隊員們快樂地付出著……

我們在與學生聊天的過程中瞭解到:在裡商,很多孩子甚至國小沒畢業就輟學了;國小的英語課基本處於有虛無實的狀態,很多八年級的學生甚至連26個英文字母也寫不全;“笨蛋”、“賤骨頭”等幾乎成了“差生”的代名詞;不少老師會制定體罰措施,如考試錯一題打一棍來“幫助記憶”,而“調皮搗蛋者”則會被打幾十甚至幾百下,更有人曾被倒吊在門框上打,直到拖把柄般粗的棍子打折為止……

聽聞這些現狀,寒心之餘,更堅定了我們繼續加倍努力的決心!

根據多方面的考慮,我們開設了國小4、5、6年級,國中1、2年級共五個班開展教學,每個班配備一名班主任以及一名副班主任。通常一個老師要教好幾個班的好幾門課,比如:劉洋不僅要和洪露一起教四年級的演講課和作業輔導課,還得教七年級自然科學以及八年級的英語;而虞光輝則同樣肩負了演講、街舞、數學、常識等好幾門不同課程。

可以說,每位隊員都忙得不可開交。以我自己為例吧,我是八年級的班主任,每天晨讀後給他們上演講課,休息一節課後就是國小英語,下午則是常識課、作業輔導課,以及兩節創造課。晚上又是家訪、備課……時間總是那麼緊湊,連個喘息的空子都顯得有些侷促。

當然,疲憊的我們並沒有在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個問題上少花心思。為了使孩子們能更開心、更輕鬆地上數學、英語、自然科學、常識這些文化課,各個教學小組每天晚上都要結合學生意見探討詳細的教學方案,有時甚至會為一些細節而斟酌到後半夜;為了把我們的素質課程有特色地辦好,每個任課老師都將自己的教案拿出來反覆地供大家討論、修改……

教案雖然改了又改,但我們始終圍繞著“寓教於樂”——這個我們從小期盼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我們要求,無論是文化課還是素質課,都應讓孩子們在輕鬆的環境中汲取知識,並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事實上,我們也是這麼做了。

整個活動的第一堂課是演講課,開始幾分鐘,山裡的孩子帶給我們的是意想不到的安靜。沒有笑聲,沒有舉手,沒有提問,羞澀的他們讓我們感覺似乎自己只是在演獨角戲。幸好在隊員們的帶動下,孩子們熱情的天性很快釋放出了能量,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不少。但他們還是有些放不開,幾乎每個上臺演講的同學都不敢正視前方,都不敢把聲音提響點。我們知道,他們缺乏的是自信,而“自信”,正是我們努力要培養他們的基本素質之一。

總的來說,我們與學生熟悉的過程還是比較快的,這可能得益於我們沒有架子,而且所上課程比較輕鬆有趣吧。在對國外教學模式進行借鑑和修改後,我們把唱歌、遊戲、猜謎、競賽等教學方式全部融合到了課程中去,著重強調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因此,所教書本知識大家在娛樂中不知不覺就掌握了。而素質課更是別具特色,豐富的課程設定讓孩子們興奮不已,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課進行學習,每一門素質課,老師都不是死板地教,而是聯絡當地文化特色以及大山外的新鮮知識,以提高技能,開啟思路,擺脫思維定勢,和掌握學習要領為目的進行有效引導,比如當地人喜歡貼春聯,我們就教書法;當地人思維定勢比較嚴重,我們就教創新;當地人身體靈活性較好,我們就教街舞……第一天的課結束後,孩子們普遍的一句感嘆就是:原來課還可以這麼上啊!

辛勤的勞動總是有收穫的。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文化課上,孩子們不斷地舉手回答問題,不斷地開懷大笑,不斷地刨根問底,學習興趣一天天變得濃厚起來了;演講課上,他們一天比一天自信,漸漸地抬起了頭,漸漸地提高了嗓門,漸漸地脫離了手稿,演講變得像模像樣起來了;其他的素質課上,因興趣而修讀的孩子們更是積極配合我們的教學,主動討教,令我們也越來越有激情!

23日,支教在匆忙中步入了尾聲,為了進一步提高孩子們的自信心與表達能力,展現他們的特長,以及檢驗隊員們的教學成果,我們特地安排了一場彙報演出。

匯演打破傳統演出的格式,以各年級打擂臺的形式進行,中間還穿插了頒發“學習標兵”、“學習積極分子”、“最佳口才獎”獎狀的小環節。匯演中,孩子們不再那麼羞澀,一個個踴躍上臺表演。在短短的2個多小時裡,師生一共奉獻了30多個精彩的節目,其中還有不少是孩子們臨時興起,要求登臺演出的。

匯演吸引了從遠近諸多山村趕來的許多家長和普通村民,他們以最樸實的掌聲肯定了孩子們的表現,同時,也肯定了我們的付出。

揮淚舍別

8天時間漫漫而過,等到23日那天彙報演出結束,也就是我們離開裡商的時候。

臨行,全校學生齊聚到我們的宿舍門口,哭著將我們圍住,喊著:老師,別走!老師,留下來吧!

臨行,村長來到我們的身邊,給每人送上一瓶千島湖水,說:之前的事,請不要太在意,沒想到8天時間你們能做得那麼好,很多事情,請你們原諒。

臨行,隊員們與孩子們哭著共唱一曲《朋友》以送別,孩子們把自己做的賀卡、小溪裡檢來的石頭作為禮物送給我們,哭著、喊著、追著看我們漸行漸遠。

在無窮無盡的山路上,每當手機一有訊號,我們就會接到孩子們打來的電話,電話裡,孩子們還在叫著我們的名字,還在重複著對我們的不捨。甚至一個多小時後,商曉東等孩子還在哭,我們的淚水,也不止一次地重新崩潰……

活動還在繼續

告別滿是黃土房的山村和那些孩子們,隊員們都覺得有太多的不捨,雖然支教已經結束,但是在我們看來,我們回來後要做的,其實更多。

現在,每個隊員都已經在給孩子們回信,我們成了他們的“課外輔導員”,我們希望自己在將來的日子裡能和山裡的孩子們一同成長,能給他們帶去更多新的知識,更多新的理念。

活動,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