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社會實踐報告

才智咖 人氣:8.73K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支教”社會實踐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

本次社會實踐歷時 5天,經過水田壩鄉初級中學,水田壩國小,馬營希望國小,茅坪國小,吸引了來自聯營村,馬營村的64位學生。為滿足山區孩子的視野需求,開發他們的思維,發現並培養他們的興趣,支教團開設課程涵蓋“文,體,樂,美,紅” 等。調研當地,針對具體情況,支教團安排上午上課,下午一對一輔導(輔以娛樂活動),並在中午為留守兒童,家住較遠學生提供愛心餐。

課程安排

1.文化課程:我們開設了語文、英語、數學三門基礎課程,分析學生基礎成績,加大了英語課程的投入,另外針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展開了針對性的輔導,對成績相對落後的同學,起到了較明顯的成效,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認可。文化課程共計30餘節,前後受益學生近百人。

2.素質拓展課程: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綜合素質,我們同時也開設了手工製作、紅色教育、地理文化、影視欣賞、安全教育、歷史故事、健康知識、美術、音樂舞蹈和體育活動等 0門興趣班課程。此舉更加受到廣大學生的青睞。由於時間和人力有限,我們各科分別開設了2節課,學生興趣濃厚,現場氣氛高漲。

3.支教聯誼會:為了紀念我們這些天來的支教生活,給本次支教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支教團在 3日下午舉行了一個小型彙報演出活動。其中,有學生的美術展、手工展,歌唱表演,秭歸特色花鼓舞,學生t臺秀,老師們的合唱,音樂伴舞,學生方言相聲,家長致謝詞等。山裡雖下著大雨,卻絲毫遮掩不住學生們的激情。他們的表演雖然看似稚嫩,可他們在場上的認真與執著的態度,深深地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志願者。聯誼匯演結束後,我們留影依依惜別,將那股不改的熱情和美好的回憶都留在了老師和學生的心裡。

感恩行動之走訪

為了融入當地,瞭解學生,我們深入開展了走訪活動。由於山高路險,走訪之路無疑是困難的。時常翻過幾座山,冒著大雨,踩著泥濘,艱難挺進約兩個小時才到學生家裡。走在走訪路上才體會到學生的艱辛與堅強。

在走訪活動中,我們共計走訪中共老黨員2位,貧困學生家庭5家,留守兒童家庭xx年都外出務工,所以留守學生很多,由於家庭的貧困,家長們只能被迫讓孩子輟學。聽著他們的故事,我們無數次落淚,卻也無能為力。

走訪中,我們也向部分學生贈送了課外書籍和學習用具,雖然我們不能給予他們太多物質幫助,但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的關心傳達給他們,幫助他們重拾信心,鼓勵他們自強奮進,為改變現狀而奮鬥。

支教成果(收穫)

1. 文化課堂上,我們帶去了普通話,成語新說,英語角,奧數和趣味數學,彌補了他們學習(受教育)的空白,提高了學生對英語的認識和口語表達能力,瞭解到說普通話的意義,接觸到不一樣的數學。

2. 素質拓展課上,我們盡力引進新東西,帶領他們自己摸索,培養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優點。不少學生愛上了美術,學會用廢品做環保手工品,手語操讓他們懂得感恩,並瞭解了黨史,黨政等紅色歷程,並能反用革命蘇區紅色故事。不僅豐富了他們的課餘文化,也為他們的童年回憶增添了樂趣。

3. 思想交流上,我們以平和的語氣,謙恭的姿態,隨和的態度,以一個朋友或哥哥姐姐的身份進入他們心裡,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敢於和他人交流,使他們走出山區貧窮孩子的自卑心理的陰影,建立自信心。記得我們剛來時,孩子們從不敢和別人說話,上課不敢發言,課堂氣氛始終調不起來,經過我們的引導交流,把課堂交給他們,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最後他們上課都能踴躍舉手發言,見到老師主動打招呼不再跑遠,和不認識的學生也敢去認識了,回家也主動關心父母和爺爺奶奶。

4. 陽光愛心餐:由於當地留守兒童較多,且地廣人稀,部分學生家住教遠,為解決學生中午吃飯問題,我們每天中午都會多做飯,讓不能回家吃飯的孩子和我們一起吃飯。此舉不僅使孩子們體會到了家的溫馨,給留守兒童心中添了一抹陽光,更是受到當地學校領導,村委會,學生家長的高度讚揚。

5. 支教團自身:支教結束後,不少隊員都說“我們得到的遠比付出的多”。隊員在支教中扮演了老師的角色,增加了大學生的責任感,學會從多角度鼓勵他人,從事社會志願服務,對農村基層有了更明確地認識,也提高了自身的志願服務水平,遇到問題懂得如何多方面多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

支教團團結協作,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團隊成員不怕吃苦,敢於挑戰,互幫互助,每項工作都順利進行,並努力塑造大學生形象,影響國小生。

大學生短期支教困難及發展

1. 資金短缺。資金來源方式一般有學校撥錢、志願者自費、贊助合作、當地政府補助、公益基金等。由於支教公益專案運作所需經費較多,志願者不能高額承擔,贊助合作所需宣傳力度大,偏離公益主旨,當地政府以及學校經濟有限,支援力度下降。資金短缺,專案運作困難,成為公益專案發展的瓶頸。希望有更多愛心人士參與進來,傳遞愛心,回饋社會。

2. 當地學校、村民的觀望態度。部分校方認為短期支教不能給學生帶來什麼改變,無論是知識還是方法,校方認為還需為此提供場所,承擔風險及一定的接待費用或支教運作資金。也有村民則認為支教對學生成績沒有太大幫助,只是暑假的培訓班。在素質拓展與文化課中,家長們更傾向於文化課的成績提高。

3. 支教團隊的自身不足。

(1)志願者知識儲備不足,不能及時解決學生們的疑惑難題

(2)非專業老師,未經培訓或培訓力度不夠,不能很好達到教學效果

(3)志願者自身的思想程度,心理承受力,吃苦耐勞度不高,當遇到困難時,情緒容易波動(歸結為支教定位)

4. 如何帶去“新”?幾乎所有支教團隊認為,短期支教不能給學生知識上以幫助,卻可以將大學生的新思想,新世界帶去大山。然而,如何推陳出新呢?其中大學生能力有限,國小生接受能力有限,新怎樣體現?怎樣均衡有意義和有意思?在考慮公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受益。

5. 持續性問題。一般支教持續性差,後期工作沒有收尾。山區學生心理產生落差,支教效果隨之消逝,學生的學習狀況及當地村民的生活仍然得不到改善。所以,後期合作專案(助學,學生交流,支教資訊反饋)一定要有。學習華中農業大學貴州老師來漢培訓、社會公益資助等措施。

6. 支教定位。大部分支教志願者返回後都覺得自己所做的和自己出發前所想的相去甚遠,多少都有點失望,他們懷疑自己的支教行動到底有多大的效果。那麼這就需要為支教準確定位,志願者也要擺正心態。支教體現的是一份愛心,不在於你做了多少,造成多大影響,而是讓愛心成為一種信念,本著鍛鍊自我的心態從事公益。

支教感想(節選)

俗話說窮人孩子早當家,這裡的孩子很懂事,在這裡的孩子大多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因為父親或是雙親都在外地打工賺錢,為了養活這個家可能一年都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會讓孩子早些學會自己處理一些小事,可是這也會帶給孩子另一種負面影響,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會讓孩子心理更加孤獨,有時候孩子們只是需要一個傾訴者,聽他們傾述他們自己心中的煩惱,就算這些煩惱在大人們眼裡什麼都不算,我有一個學生,平時不管課間還是上課都很活潑,有一次她不舒服,我把她送到村裡的小診所,我準備給她媽媽打電話,孩子拉住我說不要跟媽媽打電話,媽媽很累,我細問的時候她才告訴我她父母離異了,平時只有媽媽在家裡,什麼都是媽媽幹,很心疼媽媽,自己卻無能為力。說著說著眼淚就留下來了,我抱著她,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在那,生活過得簡單而充實。和隊員一起,早上上課,下午輔導,一起做飯,一起吃飯,一起討論,感覺幸福來得就是這樣簡單,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收穫著滿滿的感動!縱然一切都不那麼順利,每頓飯要幾個小時才能熟,菜沒炒熟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吃著炒糊的麵條也能傻樂,面煮一半爐子壞了去買泡麵。到現在還記得那麼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青年也下廚了,還把手燙出了一大水泡,全才隊長任勞任怨地撿柴生火做飯,女隊長曼姐的腿因出去了一趟蹭得紅一塊青一塊。困難很多,麻煩很多,但我從沒聽到任何人有過抱怨,在與他們的同行中,我似乎也學到了些什麼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學會承擔,清楚的認識到還有很多窮人掙扎在生活的邊緣,還有很多孩子因為父母外出掙錢而留守,還有很多孩子在迷茫自己的未來,還有很多像聯營,馬營這樣的山村需要社會的關注。我們已經從這個社會享受了太多,應該學會感恩,回饋社會。支教只不過是愛心活動裡面普通的一件,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蔘與進來,我們在一起。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2

一件事情,有這麼多人在做,就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一定有被需要的理由。只不過是做的人大多沒有明確自己“能做什麼”、“要做什麼”和“怎麼去做”的問題,沒有思考如何把“短期”轉化成“長期”的支教行為,僅僅是憑著一腔熱血去做,這種對公益的熱愛和所做的事情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加上理性的思考並進行合理化的轉化,出現一些問題是必然的。

今年是我們支教團支教的第八年,我們是屬於典型的暑期短期支教型別,但是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大家所擔心的問題。因為我們在支教之前會進行充足的準備,支教的過程中進行嚴格的控制,支教之後會進行持續的跟蹤和反饋。

我將就我們團隊支教的一些經驗,與大家一同分享,希望能對這個話題的討論有所幫助,能給需要的人一些參考。

先說我們支教的一些基本原則:

【我們只致力於支教】很多公益組織不明確自己想要做什麼,今天覺得支教好,那就支教;明天覺得環保好,那就去做環保,後天又覺得敬老活動不錯,又去做敬老活動去了。什麼都想做,最後什麼都做不好,反而因為枯竭式的使用團隊的時間、精力和資金,使得團隊無法繼續進行良好的執行。我們只做支教,並在做的過程當中不斷的發現一些問題而加以改善,以便最大程度的去發揮我們的力量。但同時也會保持和其它公益組織的聯絡和合作,在有我們用不上的資源的時候,可以介紹給其他的公益組織。如,有人想要捐書,我們會把捐書助學網介紹給他;有人想要捐衣服,我們會把可以接受衣物捐贈的公益組織聯絡方式給他。我們不做其它類別的公益,但是我們與其他團隊進行資源的共享。

【在同一個地點進行持續的支教】這點很重要。雖然每次支教的時間短,但是所有的支教內容都是明確並有針對性的,所有的課程都是按照學校的課程表和程序進行授課。很多支教團去了很多地方支教,今年發現這個地方貧困,就去這個地方,明年發現一個更貧困的地方又去了那個地方,後年又發現還有一個地方更貧困、更需要幫助,於是又更換了支教的地點。這是很多支教團的通病,橫向做到很多(涉及的面廣),縱向做得很少(深度不夠)。要知道,中國的貧困地區太多太多了,僅憑一己之力,所做的連九牛一毛、杯水車薪都算不上,不如我們在一個地方,把這個學校需要我們做的事情做好,那才是公益最終的目的和意義。我們支教團XX年組建,每年都到石岔中學支教,直到XX年石岔中學撤校併入上一級學校,才改到同一行政區的馮莊中學支教,直到現在。持續的才能進行鍼對性的幫助,才能對上一年的工作進行改進,才能對資助的學生進行反饋等等。

【志願者心態的準備】每一屆新的支教團,領隊一定是去進行支教過的老隊員。在第一次例會上就會進行一些培訓,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支教的認識。我們會告訴我們的支教隊員,支教不是體驗,也不是作秀,更不是表演,去獲得別人的表演和讚美,我們只是去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會告訴我們的支教隊員,不能因為我們想去見識貧困就成為貧困存在的理由,當我們看到學校的硬體設施很好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家訪的孩子家庭情況很好的時候,我們應該由衷的為他們感到高興,我們應當更多的關注學校的軟體設施如何、貧困孩子的家庭如何、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是什麼,等等;我們也會告訴我們的支教隊員,不要去同情孩子們,他們擁有他們的快樂,他們會一起爬樹、一起玩陀螺、一起扔雞頭、一起滾鐵環、一起玩泥巴、一起抓螃蟹、一起捉泥鰍,也許他們的生活貧困,但是他們的快樂是真的,他們並不會覺得自己是可憐、是需要幫助的;我們同樣也會告訴支教隊員,支教本身是快樂的一件事情,我們也要快樂的去做,因為只有快樂的人才能給身邊的人傳遞快樂,這些心態的準備,會幫助支教隊員在支教的過程中,以正確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問題。

【不輕易改變支教計劃】我們每年的支教時間是8月下旬和9月上旬,但是每年的支教團隊最遲會在4月初定下所有的支教隊員,然後著手進行支教期間相關的事情,包括教學計劃、活動詳細策劃、所需購買的物資、家訪方案、安全預案,等等,所有在支教過程中的行程,都進行詳細的安排,除非不可控的原因,否則不允許變更支教計劃,更不允許在沒有策劃的情況下舉辦任何活動。

【對每一個問題都要進行反饋】支教學校、資助人、受助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問題需要進行解答,我們要求所有的支教隊員都要保持與這三方的溝通,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要進行反饋和協調,如果無法解決的,需要交由團隊一起處理,出現爭議要進行溝通,直到最終解決。

最後,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團隊對於短期支教意義的理解:

“教”的目的並不是要教會孩子很多課本上的知識,而是改善他們薄弱的環節(比如英語音標,因為他們英語老師不會教音標,以至於九年級的孩子都不會讀有音標的單詞),教會他們一些新的並且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對於學習的興趣。

成為孩子們的朋友和夥伴。支教回來,我們會保持與孩子的聯絡。大多數孩子家裡沒有電話,他們會用公用電話打過來給我們,我們看到是那個地區的區號,會把電話掐掉再打過去,這樣孩子們就不用花錢也可以和我們通話了。當然更多的是寫信。我XX、XX、XX年去支教的地方都是在石岔中學,帶的都是同一個班的孩子,我能夠看到他們每一年的變化和成長。我們一直保持聯絡,現在這群孩子已經上高三了,他們一直和我保持聯絡,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的困惑,包括不知道和同學怎麼相處啊,和朋友鬧彆扭啦,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啦,談戀愛啦等等,他們會給我打個電話,讓我給他們一些建議,當然,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偉大,但是我知道,也許有時候就是一句話,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能成為他們的朋友,成為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可以信賴和依靠的人,那是我最大的收穫。

如果有一天,你支教的孩子告訴你:“哥哥姐姐,以前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學習,每天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但是現在我知道了,我以後要成為和你們一樣的人。”那就請你歡呼吧,這便是支教的意義之一,孩子們不知道什麼是夢想,什麼是未來,他們只知道讀到什麼時候就上到什麼時候,讀不好、考不上就不讀了,但是因為有你,是你給了他們一個榜樣的力量,也許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但是因為有你,給了他們一個正確的人生導向,你就是他們的夢想,對他們而言大學不再遙遠,夢想觸手可及。

寫下這麼多,我無非是想說,如果覺得短期支教沒有意義,那是因為我們沒有以正確的方式去進行。我也希望能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相互學習,一起成長和進步。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3

實踐方式:暑期支教

時間地點:歷城區**鎮留守兒童服務站

實踐時間:7月4日至7月19日共16天

一、實踐目的

1、給留守兒童送去愛心,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社會遺忘,讓他們知道還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關心自己,從而幫助孩子們樹立健康的社會觀,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2、村裡的留守兒童不像城裡的孩子,可以在暑假裡上輔導班,我們的支教活動正是為了解決留守兒童在暑假無人看管、無處讀書的問題。大學生志願者在暑假當起留守兒童的“家教”正好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學習成績,不輸在起跑線上。

3、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培養鍛鍊才幹的好渠道,一來,我們擺脫了“一放假就沉迷網路”的日子,過上了真正有意義的生活;二來,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瞭解社會,從而更好的投身社會。

二、實踐內容

根據本次活動的組織者——商學院城鄉互助工作組的整體安排,我們計劃利用7月4日至7月19日這寶貴的16天對歷城區西營鎮白炭窯村留守兒童進行集中的學習輔導。我負責輔導孩子們語文和數學,其他志願者也各有所長,根據孩子們的具體需要,我們進行了分組,結果如下:

國小一到五年級

國中一到三年級

高中組

崔**負責語文和數學

楊**負責英語

邢**負責語文數學

劉**負責英語

吳**負責語文

程**負責數學

劉**負責物理化學

當我們真正走進孩子們的臨時教室時,我們發現,原先“一個人上一節課”的計劃是行不通的,因為孩子多,各個年級的孩子都有,而且只有一間教室,所以我們臨時決定,分組同時上課,這樣做雖然會使教室內稍顯混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干擾,但卻是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指定的最合適的方案。

我們將自己的支教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對於整體安排,我又根據我們教學組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調整:

1、堅持每天佈置作業,堅持認真批改,每份作業都寫批語和鼓勵的話;將一小時的課堂分成幾個小部分,學一段玩一段,解決孩子們課堂疲勞的問題;

2、通過各種形式,鍛鍊孩子們的各種能力,比如在人前發言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3、根據我對各個年級課本的瞭解,我為各個年級分別制定了十六天的學習計劃,不同的年級,要求的難度也有所不同。一到三年級的主要任務是背誦經典課文,學習生字、組詞、造句;而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孩子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知識之外,還要求對課文進行理解。注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實踐結果:

1、分組上課的策略

我們面對的情況是:從國小到高中幾個教學組都有學生,而且所有學生都擠在一間教室裡。我們意識到,原先“一個老師一節課”的計劃是行不通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按照分組同時上課,這樣做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有助於老師們近距離的接觸學生們,給他們更多有針對性的幫助。

2、針對學生的特點合理調整計劃

眾所周知,一到五年級的國小生最多能在三十五分鐘之內集中精力,我經過分析和對孩子們的觀察得知,我負責的國小組的學生不能做到在一個小時的課堂上保持精力集中。針對這個問題,我做出了以下調整:

(1)將一個小時的課堂分成兩部分,前半個小時我給學生們講解課本的基礎知識,而後半個小時則用來做練習,這樣既有利於孩子們在課堂上及時鞏固學到的知識,而且這種聽課與做題結合的.方法能夠緩解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疲勞,從而對學習更感興趣。

(2)下午第四節儘量在室外上課,這樣做既可以使孩子們感到新鮮,從而更容易集中精力,而且可以減少孩子們的讀書聲對高年級學生們的影響。在最後一節課上,我們一般會集體背誦課文,然後讓孩子們挨個在大家面前講故事,以鍛鍊他們當眾發言的能力。如果孩子們表現得好,學得快,我們還會做一些小遊戲。我始終認為,教育國小生,要針對他麼爛漫愛玩的天性,在遊戲中教會他們知識,而填壓式的教育只會是孩子厭惡學習。

3、注重孩子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教授課本知識之外,我們還特別注重孩子們綜合素質的提高,我們教孩子們下象棋,玩魔方,唱歌,跳舞,給他們的課餘生活增添了很多歡聲笑語。另外,我還特別注重對孩子們陽光性格的塑造,我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不以學習成績論學生,以求學生們不會產生自卑感。比如說我的學生於**,他自尊心比較強,平常在課堂上,如果有個知識點別人都學會了,就剩他沒有學會時,於**就會急得大哭。這時我會先讓其他同學做練習,我單獨用各種方法教會他,決不讓他落後!久而久之,於**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一大截,成績也非常優異了!不過於**還是有些內向,課間和小夥伴鬧了矛盾,他就一個人坐在教室裡不出去玩,這是我會動員其他孩子組織一個好玩的遊戲,然後讓於**的好朋友邀請他去玩,笑容就又會在於**的臉上綻放。

4、對專業知識的運用

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怎樣將專業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呢?我的教授物件為國小生,理解力有限,所以我沒有選擇向他們講授具體的法律條文,而僅僅告訴了他們一些“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則性的知識,讓他們對法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村裡,我們積極向村民講解實用的法律知識,比如《債權法》《物權法》等,努力在村民心中樹立“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觀念。

5、與身邊的人相處

(1)我們七個志願者住在領導的母親家中,與老人在一個廚房做飯。怎樣與兩位老人相處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在學校我們身邊只有同齡學生,在家中爺爺奶奶都寵著我們,很少與我們計較。所以,為了樹立大學生良好的形象,更好地與兩位老人相處我們自覺改掉了大聲喧譁、用水不節儉、睡覺晚等不良習慣,並時常為兩位老人做一些家務,贏得了老人的喜愛。

(2)一起支教的六個同伴對我們來說也有不同的意義,因為我們要一起生活十六天,一起做飯一起吃飯,有人刷碗,有人打掃衛生。又髒活累活大家都搶著幹,有什麼好吃的都給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在共同生活的這些天裡,我學會了關心別人,學會了為集體的利益作貢獻,真正讀懂了“出門靠朋友”這句話!短短十六天的相處,卻讓我們這七個原本不認識的年輕人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我們在暑假裡都還保持著聯絡,不時的關心一下昔日的“戰友”的最新動態,感受友誼的無比珍貴。

四、實踐總結:

大學生志願支教活動,一方面能為孩子們帶去一份光明,一份希望,同時,也能鍛鍊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表達能力。

支教不單是教孩子們學習課本知識,更是要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孩子們認識外面的世界,教會他們愛和感恩……其實,在教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學會了付出與無私的愛,學會如何面對孩子,學會不因聰慧愚笨而寬容平等的接受孩子,我們從孩子天真稚嫩的臉上看見了美好的未來,也從孩子身上學到了我們已經漸漸失去的真實與純潔……

雖然這次支教只有十六天,但卻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也給我留下了太多的感受。正如西部優秀自願支教者馮艾所說“有一種生活,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4

在酷暑中迎來了暑假,當然,也是我第一次經歷社會實踐。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敢於接受挑戰是一種基本的素質。雖天氣炎熱,烈日當頭,我毅然踏上了社會實踐的道路。想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更進一步瞭解社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想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現在有許多留守兒童,而作為未來祖國的棟樑,我們必須要時刻關注和關心他們,讓他們能夠儘可能的想普通孩子一樣快樂學習。所以我們求索學社的幾位成員志願來到了漕橋鎮新康村兒童快樂家園,開始了我們這個假期的社會實踐——支教。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只學不實踐,那麼所學的就等於零。理論應該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後找工作打基礎。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學到一些在學校裡學不到的東西。

因為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現在在中國,就業是一個十分熱的話題同時也是一個難解決的問題。而對於大學生而言,面對的壓力就十分的大,所以往往在人潮人海般的面試當中,只有人才,既有能力有才學的人才能鶴立雞群,才能牢牢站穩。

同時現在各個企業公司對於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我們不只要學好學校裡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他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已,表現自已。在實踐的這段時間裡,是我這一年最快樂的,能夠和一群活潑朝氣的孩子們一起上課,聽他們嘰嘰喳喳的討論著,想象力豐富,開心的笑著,這給了我們每一位志願者信心和動力,能夠有勇氣的實踐下去。

回想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學到了很多,從我接觸的每個人身上學到了很多社會經驗,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這些在學校裡是學不到的。

在社會上要善於與別人溝通是需要長期的練習。以前沒有工作的機會,使我與別人對話時不會應變,會使談話時有冷場,這是很尷尬的。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過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別人給你的意見,你要聽取、耐心、虛心地接受。在工作上還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誇,而是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會經驗缺乏,學歷不足等種種原因會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實有誰一生下來句什麼都會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那一切就變得容易解決了。

知識的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識猶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

這次接觸的釀造業,對我來說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須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對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瞭解,才能更好地應用於工作中。這次親身體驗讓我有了深刻感觸,這不僅是一次實踐,還是一次人生經歷,是一生寶貴的財富。在今後我要參加的社會實踐,磨練自己的同時讓自己認識的,使自己未踏入社會就已體會社會方面。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5

 一片葉子屬於一個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誰說意氣風發的我們年少輕狂,經不住暴風雨的洗禮?誰說象牙塔裡的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七月流火,酷熱難耐,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支教版)。正是這樣的盛夏時節,濟南大學的第一次暑期社會實踐正在火熱進行中。我想自己不是因為一時的好奇和衝動而參加這次義務支教的!聽過很多大學生下鄉支教的故事,我常常被他們感動。他們為了幫助貧困的孩子,從城市來到了農村,遠離了舒適的生活,僅僅是了心中那份美好的信念——幫助他人。同時在我心裡,始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好老師。但是自己心裡又不清楚是否會是一個好老師,所以想借這次機會證實一下自己。

早晨,在學校為我們舉行完暑期社會實踐出征儀式後,我們就踏上了去三明湖村中學支教的路。看著校領導對我們充滿期望的眼神,耳邊迴響著他們的再三叮嚀,我們都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次支教活動做好。經過十個多小時的顛簸,晚上八點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因為那山路正在修理當中,變得更加的崎嶇了,大家暈的暈,吐的吐,一個個有氣無力的。我們把行李拖到我們住的地方,望著破舊的宿舍,我們心裡不禁有些犯堵,因為這裡就是我們即將生活的地方:遠離了家的溫暖,沒有電風扇,床只是木頭做的,用水、上廁所都很麻煩。雖然條件艱苦,但是當地人的熱情彌補了一切。

10天的支教生活從第一天晚上到湖村的那頓飯開始,我們就和那裡的村民打上了交道。他們的淳樸,熱情使我們很快融入他們的集體中,雖然語言有時存在一定的障礙,但我們的心是彼此相通的,那就是讓他們的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對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更廣的瞭解。雖然時間有限,但是我們會盡我們那一份微薄的力去給他們我們所知道的,社會實踐報告《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支教版)》。

一路的疲勞經過第二天的休整早就煙消雲散了。第三天早上我們開了動員大會,學生們都很踴躍地報名,接著我們幾個班主任就到自己負責的班級開班會,選班委,打掃班級衛生,各個科任老師做自我介紹等。下午我們的支教生活便正式開始。那天走進教室給我們印象深刻的是那群孩子渴望知識的眼睛,還有村裡孩子那份質樸與純真。看著這樣一群孩子,我們怎能不盡我們那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試圖開啟學生的視野,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書法、音樂、健美操、手工製作、繪畫、奧運知識、西方文化等,讓他們通過學習瞭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學會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來看待生活、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生活的環境,這才是泱泱大國國民的胸懷。外面的世界不是伊甸園,但也絕不是洪水猛獸。我們希望學生能更加自信,從厭惡學習到喜愛學習。

很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每天都有新學生加入到我們這個暑期夏令營中。原來只設八年級和九年級班,根據家長的反應我們又增設了國小班。國小班的人氣實在太旺了!到最後一個班竟然有一百多人,都做不下了,只好三個人做一張桌子了!在這裡我要跟所有報名參加暑期夏令營的學生們說謝謝了!謝謝你們對我們的支援!

在支教期間,我們除了每天有課的老師去上課外,沒課的老師也要去旁聽並做好聽課記錄。每個班的班主任還要每天都到班點名,這樣學生有什麼事情也可以及時向老師反應,老師也可以深入學生了解他們的需求,對授課老師的意見及建議等。此外我們實行每天一會制,這些都是我們的領隊胡老師提出來的,我覺得是個好主意,對我們的幫助也很大。每天上完課,大家就集中在一起開個簡短的會議,談談今天上課的感想,自己覺得有那些不足需要改進,去聽課的老師也發表自己的見解,覺得授課老師哪裡做的比較好,哪個地方做的不好,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鑑的,都可以提出來。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不斷地進步,做到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對第二天上課的同學也有幫助。我們除了白天上課外,晚上還有幾個老師幫一些學生補課,像真真、陳荔、巖峰,他們顧不上白天上課的辛苦,晚上還堅持為學生補習。特別是真真,她那股肯幹、認真的勁,真的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她做什麼事情都很積極,一旦做了就要把它做好,這才是我們實踐隊的老師,我真應該向她好好學習!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6

最簡單的行囊,最飽滿的熱情,八點鐘,準時出發!

——題記

經過四個小時的車程,頂著似火驕陽,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河源市曾田鎮中心國小。這裡四面環山,遠遠望去,山頂鬱鬱蔥蔥。小朋友指著美麗的山巒告訴我們:“那就是最高的五指山。”是這裡了,我們將在這裡經歷人生中難忘的半個月。

教學篇

支教,讓我們醫學生也來體會一番“三尺講臺話世界,一隻粉筆繪人生”的酸甜苦辣。

來時,國小早已放了暑假,召回學生便成了最開始的工作。在到達曾田鎮的第一個下午,志願者分頭奔走,宣傳此次的支教活動,大家都擔心第一天會門可羅雀。結果很令人鼓舞,最讓我們欣慰的莫過於,到了第三天,連附近的國中生和學前班的小朋友都來聽課,直到教室爆滿。看著支教活動逐漸得到當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我們暗暗告訴自己“值了!”

課程總共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生活、科學、體育、文化、愛的教育和自救與互救,還準備了逃生演練。希望我們能從新的角度為孩子們拓寬視野,並教會他們如何應對突發事件。

短短几天時間,我們無奈過,但依舊堅強著;我們很辛苦,但痛並快樂著。

生活篇

借用了國小的宿舍,我們十個人住一間宿舍,每人一卷草蓆,一簾蚊帳,便能安穩的睡去了,書本就兼職充當枕頭。剛開始適應不了晝夜溫差,第一晚就被凍醒了,只能翻出所有的衣服全部蓋在身上。

飲食的簡單,讓國小食堂一度懷疑我們這群大學生能不能適應。從最開始連喝水都成問題,到後來早餐啃饅頭,簡簡單單的中餐、晚餐,也能使大家吃的很開心。

我們穿著統一的鮮紅的志願者隊服,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有小朋友經過,都是一張張無邪的笑臉,伴著脆脆的一聲“老師好!”甘泉般清冽。就是這一件件鮮紅的志願者隊服,不僅活躍在校園裡,還活躍在田間地頭。

勞動篇

我們一行28人,每天除了授課,還要幫食堂擇菜、洗菜,另外一群人還要去進行支醫支農活動。

在支農的途中,我們看見勞動力缺乏的農戶都會去幫忙。有一家子女都外出打工,只剩下一個老婆婆和兩個小孩子在田裡做活。“海鷗”即將登陸,老婆婆一個人要用最原始的鐮刀搶收三畝水稻。我們二話不說,開始下田農作。眾人拾柴火焰高,看著一片片水稻倒在我們的鐮下,老婆婆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硬要留我們吃飯,被我們婉拒。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讓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我們的面板都鍍了一層“銅”,雙臂被水稻劃上一道道“功勳章”。

作為醫學生,我們還以傳播健康知識為己任,宣傳健康小常識,力圖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

後記

時間像水一樣從指間溜走。我們無法回答“老師,你們能不能遲些走?”“老師,你們明年還來不來?”……我們和這山、這水、這孩子,有這一種情愫,一種牽絆。那種不能釋懷的心情,讓人無法忘記,一年、兩年,甚是一生無法忘懷……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7

一、概述

隨著國家對義務教育的大力扶植,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教育條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一些受地理和經濟條件限制的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狀況仍然令人擔憂。在這些地區,由於師資隊伍的缺乏,教師的教學手法較為傳統,家長的思想認識水平不高等因素,造成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學習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壓抑的後果,學生整體呈現出內向、自卑、封閉、不善於與人溝通等特點。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特自發組織了 “愛在川西”義務支教隊,預計在涼山州德昌縣大灣中心校進行為期15天的支教活動,但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最終只開展了8天。“愛在川西”義務支教隊,系四川師範大學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學生內部自發組織形成的支教團隊,我們以“情繫川西,帶愛旅行”為主題,本著“寓教於樂”的原則,在學校和學員領導的大力支援和幫助下於七月的彝族鄉里進行一次愛心之旅。

此次支教活動集調研、家訪和教學三者為一體,在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特長的同時,幫助當地彝族國小生樹立成才意識。在短短的8天內,在當地的教育局、鄉政府和學校的支援和幫助下,我們團隊克服當地條件不足,充分發揮團隊特色,在強化期末複習的同時,進行了成語沙龍、趣味地理、安全教育、心理輔導、素質拓展等課程教學,加強了山區孩子們思想、道德、觀念的正確樹立和培養,使他們學到了一些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開闊了眼界。在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我們團隊還利用課餘時間帶領孩子們進行唱歌、跳舞、打籃球、跳健美操等綜合娛樂活動,豐富了他們的課餘生活。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在此次活動中,我們團隊利用休息時間對離學校較近的同學進行了家訪,在攀山登巖中感受到了當地自然條件的惡劣和孩子們上學路途的艱難,並對被訪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成員關係狀況有了大致的瞭解。此外,我們還參觀了當地有名的黑龍潭,同當地鄉長、村長、書記、校長、名流、群眾一起探討當地的現狀,暢想德昌的未來。

通過此次活動,一方面傳達我們對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愛心,並給他們帶去外界先進的思想觀念,教會他們對於一些課程的初步認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豐富貧困山區的文化建設。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能夠感受當地的風土民情,瞭解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境況以及當地自然經濟地理、教育發展現狀等,鍛鍊我們的毅力,加深自身對山區自然經濟地理及教育等各方面的認識,提升自身的素質,以便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再則,此次支教活動也得到了當地彝族朋友的高度認可和讚揚,通過和彝族朋友各種方式的交流在某種加深了彝漢兩族人民的感情,從一聲聲優美的民族歌曲中,我們體會到了濃濃的民族情誼。

二、支教簡介

(一)、活動概況簡介

本次支教活動萌發於今年4月底,接著我們組隊,聯絡當地學校,並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寫策劃,拉贊助,做宣傳,為孩子們買小禮物等做好了充分準備後於6月 29日奔赴梁山州德昌縣大灣中心下校,由於學生安全、學校停水、交通不便,食堂伙食購買困難等多因素的影響,以致此次活動進行時間較短,只有短短的8天 (從6月30日到7月7日)。

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地方,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但大家都齊心協力,遇事群策群力,集體商量探討解決的辦法,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特別是到了支教學校以後,很多實際情況有變動,需要我們靈活處理,如學校停水,孩子們不能來上課;怎樣解決複習和其他課程的設定安排之間的時間衝突問題等一系列問題,但在我們的共同協作之下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當然,這也離不開學校的支援和配合。

(二)、活動開展地區經濟地理概況簡介

此次活動開展地點大灣鄉中心校隸屬涼山州德昌縣大灣鄉,位於海拔2200米的高山之上,緊鄰大灣鄉鄉政府,氣候較為宜人,風景秀美,平時多雲霧繚繞,恍如仙境,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後,民風純樸,熱情好客,各家分散居住。

(1)、氣候狀況——該地區隸屬亞熱帶高原季風為基帶的立體氣候,年均氣溫18攝氏度,年均降水1049毫米,有明顯的雨季,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水資源極為豐富,無霜期300天以上,常年日照數為2147小時,森林覆蓋率高達40%多,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夏季白天陽光明媚,由於海拔較高,所以紫外線較為強烈,當地居民膚色普遍較黑,雖陽光強烈,但也有陣陣清風伴隨著太陽光,讓人不會感到太熱,氣溫雖相對晚上較高,但相對山下則較涼爽;晚上風比較大氣溫則較低,有時還需穿長袖。

(2)、經濟發展狀況——由於地形複雜,山高路陡,交通極為不便,只有一條從山下盤上山頂,再從山頂盤下山崎嶇不平的開闢於樹叢陡山中的盤山公路通往山上,成為當地彝族朋友們通往縣城唯一較為寬闊的交通線路,從山裡到縣城每天只有一班車錯過了就只有等第二天出去。其次摩托車也是他們的好朋友,把他們從山裡帶出去,據當地朋友介紹,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擁有一輛甚至兩輛摩托車以便其出行和簡單買賣。雖然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較高,但森林保護任務艱鉅,尤其是公路兩邊的植被保護,一旦破壞,公路將會被毀,甚至更大面積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災害將會影響山區朋友的正常生活,即便他們好好保護植被,目前公路兩邊滑坡、崩塌現象仍屢見不鮮,要保證正常的通行,每年還需要進行多次檢修。由於交通不便,該地區所有人家幾乎住的都是用土磊的屋子,一到夏天下雨住起來就有點危險了,雨水隨時都可能流進屋,若風雨太大,牆就面臨倒塌的危險了。只有極少的靠公路的家境很好的人家才能修磚房或樓房。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該地區亞熱帶高原季風為基帶的立體氣候也鑄就了該地亞熱帶立體農業,高度差是每個層次的分隔標準,高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層次的類似於梯田的臺階種植地,不同海拔高度所種植的農作物也不同。烤煙為其主要的經濟作物,種植地側重於海拔相對較高的中間帶和較低地帶;玉米是其次要糧食作物以供其飼養家畜,它在該地區種植面積較小,種植地區較為分散,沒有明確種植地帶分割槽;花椒、辣椒、核桃等則是其次要的經濟作物,核桃種植地側重於海拔較低的地區,處在最低層次,花椒、辣椒種植規模也很小,所以分佈區域也不明顯,一般都間插種植於烤煙地之間。每家每戶幾乎都要種幾畝甚至是幾十畝的烤煙,而烤煙也幾乎是整個家庭的所有收入,每年八、九月份是收穫烤煙的最佳時期,也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時期,家中所有人員都要為烤煙“服務”,整天都奔波於烤煙地和烤煙房之間。烤煙房是由泥土磊砌而成的,高約5.5米,房頂有的是用塑膠蓋上後再蓋上泥土,而有的則用瓦直接蓋上,從整體看給人小巧精緻的感覺。煙烤好後大約在每年十月份由政府按市價統一安排收購,減輕其出售負擔。而花椒、辣椒、核桃等則需當地彝族朋友們自己運往縣城銷售。

在大灣鄉還有一塊旅遊勝地——黑龍潭。黑龍潭是一個堰塞湖,四周由高山包圍,潭水來源於山上,特別清涼,手伸進水裡都會有一種涼得刺骨的感覺,夏季的時候到此來避暑會是不錯的選擇。雖然潭周邊都是樹,但是潭中卻沒有一片葉子,這就是其神奇所在。據當地彝族朋友介紹,潭中魚很多,最大的有一米多長,將近一百斤,他們都視這個潭為神潭,不會去侵犯潭中生物,不會捕捉潭中魚,任其自由生長,但有些村民偶爾也會拿起魚竿去釣上幾條當作佳餚。但由於經濟落後,交通不便,宣傳力度不夠,幾乎沒有開發出來,承載能力有限,知道該地點的人除了當地人之外還很少,到此地來遊玩大人就可想而知了。我們想,如果交通有所改善,當地人或政府願意出一筆資金將此地加以開發,未來必將成為當地旅遊的黃金勝地,必將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當地人民思想的進一步解放。

(3)、風土民情——大口大口吃肉,大口大口喝酒。

初來乍到,第一天校方用當地的最高禮節(殺豬請我們吃烤肉)為我們接風洗塵。對此我們既感到新鮮,又感到激動,吃著彝族特有的“砣砣肉”和現烤的手抓肉,喝著那香甜的梅子酒,我們打心底的感受到了彝族朋友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以及“大口大口吃肉,大口大口喝酒”的彝族特色。在後來的家訪過程中,我們對彝族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體會,彝族朋友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爽性格,讓我們十分欽佩。

涼山是歌舞之鄉,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坨坨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對此,我們深有體會。

雖然我們這次支教的時間短暫,但是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個笑容,一個招呼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發現自己深深的喜歡上這裡了,這裡的土地,這裡的人們,讓我們無比尊敬和喜愛。我期待著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繼續完成我們未完成的使命,給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們送去幫助,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德昌縣彝族山區教育發展現狀簡介——雖有所發展,但還存在較多的問題。

隨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和西部大開發地推進,我國山區教育事業雖有所發展,但效果卻不明顯,涼山州德昌縣彝族山區教育事業發展情況如下:

(1)、教育觀念總體提高,但還存在部分男尊女卑的思想。九年義務教育的大力推行和西部開發的深入推進,社會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彝族山區學生家長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極大地提高了對孩子上學的支援度。不同知識結構層次以及自身經歷不同的家長對下一代教育關注程度不同,受過教育的家長一般都能意識到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但不管怎樣所有的家長都有一個希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學習,將來能擺脫條件惡劣的家鄉走出大山去。所有的家長多一致認為: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能考出去,他們都願意支援其繼續讀書,直到唸完大學。而在關於男女孩子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方面,從我們的家訪和與孩子的交流中我們還聽到了一個極為可怕的訊息——男尊女卑。某些家長和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還保留了傳統的女孩不接受教育或直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讀書時間不能太長,除非她學習成績非常優異,因為在他們眼裡女孩子要嫁出去,最終還是別人家的人。

與此同時,也有些家長思想觀念較為開放,不管是男還是女,他們都會在孩子很小時候想盡一切辦法送孩子走出山到縣城裡去讀書,其中王大哥就是最典型代表,王大哥自己熟讀得不多,但是經常在外面打工,深知知識的重要性,所以在孩子三歲時就把她送到現成的幼兒園裡學習,但這樣的家長在山區是屈指可數的。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持放任的態度,他們關注更多的是家庭的生活問題,而孩子更多的時間則是花在了農活上面。這部分家長他們一般都不識,漢話也都不怎麼會說的,他們雖然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但由於生活的壓力,孩子們不得不將過多的時間投入到幹農活中去,另外,由於機長其自身不識,沒受過教育,對孩子的學習輔導為零,加之孩子畫在學習上的時間過少,進而導致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自信心受打擊而破罐子破摔放任自己,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最終不得不輟學。

(2)、辦學條件大大改善,但教學資源地區分佈差異極大。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推進,涼山州的教育也迎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教學資源,教育資金分佈差異極大,極為不平衡。縣城的中國小教學資源和資金分配非常充裕,大力興建教學樓、宿舍、食堂等,並配備圖書室。但偏遠的山區就好像有些被冷落了,孩子們的教室仍然是被例如危房名單的土牆或修築極為不穩固的磚瓦房。師資力量也很弱,由於山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文化各方面相對落後等原因,在老師的招聘往往很困難,教師十分缺乏,師資力量相當薄弱有些學校就幾個老師任教,甚至有“一校一師”的情況,且大多數都是專科畢業,實際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有限,教師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特別是鄉村國小。學生伙食方面質量雖有所提高但還是不盡人意,有待改善。圖書室也雖然自各個學校都有,但是設定在高年級的教室裡,而且裡面就只有極少量的書,根本不能保證孩子們課外閱讀的需要,所以圖書室實際上就是名存實亡的空殼子。再次,一村一校的教育建設目標還未實現,孩子們上學還需長途跋涉,極為不便。

我們所去的大灣中心校就是最好的例證,破舊不堪的教室,泥濘不堪的操場,擁擠簡陋的學生宿舍,經常性停水間歇性停電,教育設施少的可憐,很多設施基本沒有。學校師資力量很缺乏:校長兩名,教師八名,食堂人員兩名,而校長還要負責另外一個鄉村國小。目前有98名學生: 一年級23人;二年級43人;四年級17人;五年級15人。三年級因選拔考試(類似於畢業考試,由縣教育局統一出題,考試成績優異的則可以到縣城裡讀書,成績較差的則留下來繼續在大灣中心校讀)和六年級畢業考試完畢已經提前放假了,好多都是兄弟姐妹兩人、三人或四人在一起讀書,老師的宿舍和學生的教室早已經被列為危房,鮮紅的“拆”格外醒目,可是學生們仍然要在四面透風,屋頂漏水的教室學習。

(3)、 教學方式比較陳舊死板,不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家極力倡導素質教育,主張教育改革,在全國各地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的當今,涼山州彝族自治州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馬不停蹄地開展著。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後的彝族山區的文化交流、教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封閉性。雖然國家教育部門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倡導新的教育方式,但由於教育設施落後,師資力量缺乏,受教育程度有限等原因,這些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卻很難被山區教師接受,特別是在鄉村國小,就更難得到落實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大關係幾乎還停留在很傳統的類似於私塾先生和學生的關係,老師靠的是扳尺來維持上課秩序,老師仍有過去私塾裡“先生”的架子,部分體罰學生的現象仍然存在,但是體罰過後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學生和老師沒有建立起師生之間的真感情,老師始終認為自己是至高無尚的,學生永遠處於從屬地位,只能聽老師的安排,這樣下來,師生之間的互動就無從談起。在老師心中,教育學生似乎只有用武力威脅,用板尺敲打才會讓學生好好學習,始終信奉“黃金棍子出好人”,但結果卻事與願違,學生不會打心底服老師的管教,當著老師一套,揹著老師一套,這樣下來,師生之間的隔閡就越來越嚴重,學生也破罐子破摔,成績便越來越差。剛到大灣中心校時,孩子們正在上課,只聽見老師聲音特別大,起初我們還以為老師在和學生吵架呢,後來一問才知道在這裡老師向來都是這樣的,因為孩子們比較調皮,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認真聽課。當然,這種“單向威脅式”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是和國家提倡的改革開放式教育是相違背的,在這種落後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教育方式也不太可能適應當今教育的需要。這種傳統式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缺少師生互動的單向式的講課方式,使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學習積極性也倍受打擊。

此外,在以電視為了解外界的主要工具的山區,國小英語教育水平幾乎為零,我們所在的大灣中心校也如此,只有五六年級才會開設英語課,而且課程也非常少,一週只有一節,英語老師水平也不高。但這種現狀也是沒辦法的,無論是傳統式的教育觀念還是幾乎為零的英語水平,都是受當地條件所限制的,要改變這種現狀不僅需要國家教育部門的努力,更需要社會這個大家庭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支援,需要更多的兄弟姐妹們踏入山區,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式以及更多先進的東西帶到山區去,和山區朋友們好好交流,把這些先進的東西教給他們,為山區教育事業和興旺發達貢獻一份力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支教隊伍開始利用假期時間深入山區,企圖把自己的知識帶給山區孩子們,和他們分享我們的快樂,好好的和他們交流,讓他們學會怎樣學習,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找到自己的奮鬥目標,而我們只是其中渺小的一支。

(4)、政府雖加大對教育的關注力度,但具體政策落實不到位。

雖教育部門加大了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和“兩免一補”政策的宣傳力度,政府相關部門人員也深入到各鄉村宣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注重少數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傳承,但政策在各少數民族山區的落實卻不到位,一方面是因為政府資金分配不均衡,將大多數資金用於打造縣城學校,只將少部分資金用於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是由於山區條件受限,使得修建教室材料等運輸困難。

(5)、山區兒童輟學率有所下降,但失學現象還是比較嚴重。

由於家長在教育方面的思想觀念不斷改變,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觀,山區孩子輟學在下降,但有些家庭由於孩子過多,經濟負擔過重,輟學現象仍然屢見不鮮,尤其是女孩子輟學。一般是由於負擔不起過高的學雜費或家裡幹活人手不夠,家長則讓孩子在輟學在家幫忙幹活(女孩輟學多是這方面的原因),或是學生自己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成績差,自己不想繼續讀書。一些孩子國小都未畢業就輟學在家,一些孩子則讀完國小就再也沒上過學了。我們家訪中的拾葉子古的二哥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家中一共有五兄妹,大哥二十左右,早已沒上學了,二哥也因家中經濟困難國小還未畢業就輟學在家,他和四妹再讀一年級,家中還有一個沒上學的妹妹。

(四)、大灣中心校簡介

學校位於海拔2200米以上的德昌縣大灣鄉半山腰處,緊鄰大灣鄉政府。由於學前班和三、六年級學生早已放假,學校目前有學生98名,一年級23人,二年級43人,四年級17人,五年級15人。2名校長(同時還要管理另外一個村小),教師8名,食堂人員2名,師資力量非常缺乏。原來學校的宿舍食堂也是和教室一樣破爛不堪,被列為危房,近年來,在周教育改革之風的推動下才有了一絲改變,修建成今天的兩層樓房,學生住在裡面才有一絲絲安全感。而教室依舊是與烈日同行,與風雨相伴的貼著格外醒目的紅色“拆”標籤的用土和瓦築成的已有較長年生的危房。夏天陽光很強,雨水很多,陽光直接從窗戶射入教室內,十分刺眼,對孩子們學習和視力極為不利,一到下雨孩子們就要慌了,教室一直漏雨,泥質地面就變成河,桌凳被淋溼,孩子們上課便成為了一個難題。同樣,泥質操場積滿了水,孩子們活動的空間都沒有了。而在晴天,孩子們下課了就在滿是泥水的操場上玩耍。籃球、羽毛球、兵乓球這些基本活動器材都沒有,課餘時間可供他們玩的只有彈珠,圓紙片之類的小東西。唯一的圖書櫃在五年級的教室裡,裡面只有簡單的兩排圖書,大概只有幾十本,這對於那些渴求更多知識的孩子們來說是很可悲的。

此外,學校經常性停水,間歇性停電,給孩子們生活學習帶來極大不便,停水時,孩子們連水都沒有喝,我們聽見孩子喊要喝水,我們把自己買的水給他們。一二年級教室裡燈也是壞的,有些愛學習的孩子晚上摸黑也在教室裡學習,即使這樣對他們視力極為有害。學校住校生一般早上七點左右就要上早自習,晚上七點上到八點,八點半就關燈睡覺,但由於太早。孩子們根本睡不著,大家聚到一起聊天或做其它事,所以需要老師守著睡。這些學生一年級一般在九歲左右,有些孩子由於成績較差,多次復讀十二歲還在讀一年級;二年級一般在十一歲左右;四年級一般在十三歲左右;五年級一般在十四歲左右,六年級一般在十五歲左右。而在山外的我們一般在十二歲就上國中了,十五歲已經國中畢業了,可山裡的孩子卻還在上國小。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8

大二的暑假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回顧一下,我覺得我還是做了一點有意義的社會實踐的,我在暑假做了類似於支教的活動。具體情況是這樣:我和孫驍同學在暑假搞了個類似於支教的性質的補課班,感覺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主要負責教室管理以及主講英語課程。

為什麼說它是個類似於支教的性質的補課班,因為我們是自己招生,自己找教室,然後只收取少量的管理與教室費用,所以我們這個補課班與以往的補課班不同,我們並沒有以盈利為目的,這個補課班就相當於支教。

為什麼我們做這個支教呢。當然,一方面為了響應國家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號召;另一方面我覺得自己對教學(主要是教英語)特別感興趣,因為我自己對英語學習研究多年,可以說有點心得吧。於是我就希望我與家鄉的學生們來分享,同時我又想做的與別人不同,就想自己開班來講課。還好,最後我和我的高中同學孫驍一起辦了起來。

我簡單說明一下教學情況,我主講英語我就說明一下英語教學情況。由於我們招的學生人數不多(只有十來個人),所以我感覺上課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我在第一節課的時候先總的講了下英語學習的方法論問題與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我認為,大多數中學生沒有好好學習英語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目的還不是很明確。還有一個太不注重發發音了,沒有培養語感的習慣。因為我從高中就開始學習李陽瘋狂英語,所以我一直很推崇他的方法,所以這次我上課時儘量向同學灌輸這樣的思想。下面說明一下補課班的情況。

下面是補課班的一些情況。

補課班的情況說明:

負責人:李曉虎孫驍

試講時間:20xx年7月18日上午

課程內容:八年級數學,物理;國中英語(會考英語);

英語主講:李曉虎

數學,物理主講:孫驍

課程時間:20xx年7月19日到20xx年8月7日共20天

英語課程內容說明:

1.語法的基本內容:詞性知識(名,動,形容,副詞等),時態,不定式,動名詞,從句,虛擬語氣等等

2.會考英語題;英語小短文十篇

3.英語發音-五大發音祕訣;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9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以來,我校大學生志願者們頂烈日、冒風雨,深入農村、社群,關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度過快樂的暑假時光,志願者們用真誠和付出展示青春風采,在實踐和奉獻中昇華了理想信念。

他們走過梯田,翻閱山樑,懷著沉甸甸的責任,走向大山深處,為孩子們托起一片片藍天。他們給大山帶去光明與溫暖,給孩子帶去春天與希望。

向陽之花,花開郟縣。7月17日,我校“美麗中國”向日葵愛心支教服務團在經過120多天的緊張準備後,向日葵支教團分為三支小隊,共計37人,分別去往支教地洛寧縣西山底鄉西山底學校、汝陽下河國小、平頂山郟縣安良鎮溝李國小進行為期兩週的支教。臨別之際,向日葵支教團義工紛紛跟隊友擁抱告別,互相鼓勵,隊員們情不自禁留下了淚水,團委副書記劉湉湉和幾位老師為他們送行並加油打氣。

一路奔波,來到溝李國小時,一所尚未完工的學校映入眼簾,校長親自迎接並對支教團的到來表示感謝。校長向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國小的情況,學校一共六個班級,共200多名學生,包括校長在內一共9名老師。支教團隊的隊員們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課外讀物,體育器材,學習用品等禮物。

第二天,向日葵支教團在溝裡國小附近進行招生工作或深入村子,向村民和學生們宣傳招新。

團隊派出多支小分隊在廣場張貼海、簡章,並去學生家中介紹,校內接待進行宣傳。宣傳團隊所到之處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熱烈,報名的學生和家長從早上7點到下午5點絡繹不絕。學生和家長對於課程安排等一系列支教方面的疑問,志願者們一一進行了耐心和細緻的解答,孩子們都積極並期待著早日上課學習到新知識。

招新結束後,向日葵支教團舉行了開學典禮。開學典禮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開始。升國旗結束後,溝李國小李校長髮表了講話,之後向日葵代表向孩子和家長們簡單介紹了一下向日葵支教團,希望給孩子帶去知識和希望。隨後義工們為每個孩子帶上了象徵感恩和愛的藍絲帶,並帶孩子們跟隨班主任進入教室正式開始上課。

第四天,向日葵支教團在溝李國小對入學新生進行了軍訓。早上8點,教官和同學們整齊的集合在溝李國小的廣場上,孩子們對軍訓表現得既陌生又好奇。汗水無聲的落下,堅毅的表情刻畫在孩子們的臉龐上。天氣很炎熱,但大家的熱情卻絲毫不減。軍訓在會操中結束,孩子們的眼中卻流露出那番意猶未盡。支教團對錶現較好的班級進行了表揚,頒發了獎狀,站在獎臺上的孩子笑得是那麼天真。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0

(一)年月號

今天起了個大早,開學第一天,什麼都有點陌生。即然有兩個學生比我還早,洗漱完畢準備動員大會!大會上校長的發言還是很給力的,我們志願者自我介紹那樣偉大!下午,大家哄哄烈烈的把惟一的一小塊髒兮兮的操場用水衝乾淨,抬水有點辛苦!還是有點累下午三年級的第二節課是我的,我上的是體育課!我叫大家上講臺在黑板上寫上自己的名字與夢想,但同學們很害羞,基本上不說話,偶爾有學生說也只是寥寥幾字:大家好,我叫!同學們基本上的夢想都是成為一名老師,少部分同學希望成為一個好學生,有一個同學希望成為一名警察為人民服務,有一個同學希望能好好讀書!同學們的夢想與他們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自我介紹完後,我帶他們去站隊,我給他們說我上辦公室去拿羽毛球與一些玩的東西,如果我回來隊沒有站好就不能完,結果我回來他們站得好整齊!我都有點覺得是不是他們怕我,也許我有一點嚴厲了吧。

(二)支援教育活動是我們此次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們決定在孩子們進行一些活動,給孩子們編排臨時課表,給孩子們上課,為他們講一些平時接觸不到的東西,豐富農村孩子的知識面,開闊孩子們的視野。我們在國小15天的支教時間裡開展了作文大賽、書畫大賽、歌詠大賽、運動會、文藝匯演等,讓孩子們見識一些沒有見過的東西,同時也是為了增強更多的學生自信心。支援教育期間,我們為孩子們開設了多門課程,其中音樂、美術、體育、生物、手工為孩子們平時基本接觸不到的內容,針對情況,我們酌情為這些科目增加了課時,而英語、語文等科目,由於受當地方言的影響,普遍存在發音等方面的問題,我們側重對其糾正。

(三)年月日 晴

今天是情人節!無感覺,今天印象最深的是去家訪,我和去總共家訪四家!總共學生13人!我們去家訪,他居然叫我在這裡教他們了,我說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是學生,也要回去讀書,老師還有幾年才能畢業!老師還有幾年才能畢業,老師回去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他說畢業以後來這裡教書啊!我說看吧,因為小孩子真的不能給他承諾什麼,特別是他對有感情的人說的話會記得特別清楚。所以呢,不能亂承諾!我覺得呢,這裡的小孩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不禮貌,我想是以前學校老師根本沒有東西借給他們玩,通過我糾正了幾次,現在借東西會先叫老師了,情人節21歲我在國小支教,有點累,也有點小感動!每天都很高興!一年級的很多小同學還給我糖吃,真好玩,他們讀書你聲音有多大他們就有多大!一個感覺,他們讀書聲音太有激情了!很喜歡教一年級!

(四)我們在出發之前就精心計劃準備了有關支援教育的事項。

我們實踐隊每位隊員都針對自己負責的課程認真準備了有關電子課件,積極豐富課堂內容;我們還準備了籃球、羽毛球、跳繩、跳棋、乒乓球等多種體育器材,豐富孩子的活動內容;此外,我們還為孩子們準備了獎狀、筆記本、鉛筆等文具,獎勵優秀,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課堂經歷式教授語各方面的課程,引起孩子們的廣泛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學習中。同時,實踐隊隊達外界資訊,為孩子講述山區之外的世界,引導孩子們產生對大學的嚮往,認識到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促變命運、創造未來美好生活的必要性,從根本改變

(五)年月日

來已經家近10天了,我感覺我們的教育不夠嚴格,有點娛樂化了!我有一點不滿意,我自己上課我有點不滿意,學生多了許多,學生年齡與知識水平上也有一定的差距,上課有點不好把握。這裡的學生通過這段時間的家訪,我們發現這裡的學生有幾家相當貧困,但我們的力量真的微不足道!我們能提供的幫助是那樣的渺小,這裡的學生非常懂事,也許這就是他們高於城裡的人的財富!但我又想起了高中老師說的她親身經歷的一個學生給她說的一句話:人什麼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錢,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病,對於他們我們真的有點傷感,一個是,我們的老師去他家家訪的時候,他可能害怕我們去他家家裡,他怕我們嫌棄他家太簡陋了,早早地就把椅子抬到門前來給我們坐,他父親去世了,我們也不好意思去追問,他說他母親去外面打工了,由於一些顧慮我們沒詳細問,因為我們猜測他母親應該是不管他了!他和他爺爺住在一起,有些我們也不好意思詳細問,怕引起他內心的傷痛!畢竟他還只是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他還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來讀書,他給我們的感覺像這個家的小主人一樣,但他真的太小了!

(六)我自身的不足:

有時上課過於嚴肅,以至於有時候想活躍一下班上氣氛都感覺有點彆扭!上課的連線跨度有時有點大,另外一個原因這裡的條件受限,因地制宜啊!我原先打算的是來這裡開體育課與數學課!但由於是冬天,加上的天氣,基本上每一天都是小雨,這裡的可用的操場一個簡陋的的籃球場!所以我的備課基本上行不通,對於一年級我開始交他們《三字經》,但他們聲音太大,很讓我震撼。的連線跨度有時有點大,另外一個原因這裡的條件受限,因地制宜啊!

通過前後十五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我想實踐隊的每一位隊員都會學到很多東西。

大家體會到了深厚的友情。從來自各個班級、各個學院,到相識、熟悉、互相配合、一起工作,這個過程讓大家享受到了合作的愉快,體會到友誼的可貴,同樣讓大家更進一步認識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