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2017

才智咖 人氣:2.94W

這次實踐,我們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任務,讓我認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自身的社會責任。通過此次實踐,我們也結交了不少的朋友,進一步認識了社會,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掌握了更多為人處世的技巧。下面是本站整理的關於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2017範文,歡迎閱讀!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2017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範文一

為了響應學校關於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也給自己一次走出校園、接觸社會、鍛鍊自我的機會,在經過精心準備之後,我們團隊一行五人,下鄉做了關於農民土地經營方式的調查研究,調查地點為湖南寧鄉橫市鎮界頭村。在這二十多天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收穫頗多,受益匪淺,對當下農村現狀有了一個全新的瞭解。

我們的調查物件主要是當地的村民,對村委會幹部也進行了訪問調查。發現,該村以往主要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而糧食作物又主要食自給自足,僅少部分通過飼養家禽等轉化為了經濟收入,土地的平均年收入食4000元左右。近年來,該村以“發展產業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充分利用當地山多地廣的優勢,引導村民對土地進行了“多樣化”經營,引入大量經濟作物,同時保證自給糧食作物的種植,每畝土地的年平均收入至少增加了500元,這種經營方式的改變為農民增收帶來了巨大效用。

村委會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大膽實踐,科學創新,為農民謀福謀利,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土地資源得到了更為合理的利用,促使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是農民生存的基本保障,但在傳統經營模式下,土地的經濟效率低下,農民對土地的重視程度不高,隨意在耕地上建房屋濫用土地的現象屢見不鮮。但近幾年來,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改革,土地的經濟效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的經濟收入日益增加,他們對土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土地非法流失的現象銳減。

與此同時,我深深的認識到,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雖然部分農民認為政府還應適當提高農業補貼,但目前來講,農村的現狀較前幾年已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生於農村長於農村,也切身感受到了國家近年來的政策支援,從出臺免除農業稅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再到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無一不說明國家的重視。土地在增產,農名在增收,農村的發展速度在逐年加快,城鄉二元格局也在逐步改變,農民可以放心進城務工,也能夠安心在家務農,不同的選擇同樣可以使農民收入得到提高。在這次實踐中,也切身感受到了國家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好處,正是由於政府對農村的支援力度在加強,才使得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幾天,但我們的收穫是頗多的,這將成為一筆不小的財富,讓我們終生受益。我也將勞勞記住自己肩上的社會責任,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建設號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廣大農民服務。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記暑期社會實踐調查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話用在我們暑期社會實踐上再適合不過了。在這個炎熱的夏天,我們暑期社會實踐團,揮灑汗水,收穫富足。

冒著三十多度的高溫,克服著語言不通的困難,我們義無反顧地來到了橫市鎮界頭村進行我們的暑期社會實踐。中南大學向來鼓勵學生在課外積極鍛鍊自己,因而我們的調查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援,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調查中,始終不忘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始終以中南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始終秉承著中南大學“經世致用”的校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我們的能力和耐力。

當然我們的付出沒有白費。在實踐中,我們不僅得到了一系列的第一手的資料和資料,更讓自己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作為我們團隊的組長,我更是肩負著更大的責任,我是團隊的核心骨,既要掌握團隊的行動方向,又要在具體實踐中起到特定作用,還要協調整個團隊,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儘管因為經驗缺乏,我在這些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經過不斷地反思和討論,我總是能在最後做出正確的決定。同時,這次實踐更讓我明白了團隊的重要性:我們是一個集體,我們的力量應該要大於我們五個人的合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每個團隊成員不遺餘力地貢獻自己的知識、時間等,並且我們需要向一臺機器的各個零部件一樣不斷磨合,才能更好的發揮好整個團隊的作用。

總之,這次實踐帶給我的記憶是難忘的,我會不把這次實踐當做結束,而是把它作為一個起點,積極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提升自我!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範文二

一直有一股股衝動,就是走上一所鄉村學校的三心講臺,去演繹屬於青春的激情與精彩。很幸運的,暑假去特呈島的三下鄉活動幫我遂了這個夙願。時光如駒,轉眼七天已經成為過去。回校後,腦海裡仍然浮現的是特呈島發生的一瞬一幕。我留念那裡的充滿活力的孩子,留念那裡質樸憨厚的人們,留念那裡碧藍的大海,紅樹林中百米長的浮橋,還有同去的熱情的.同學。

海邊童年

初到特呈,卻完全沒有初來乍道的不安與拘束,只因為特呈的孩子。放下行囊我便迫不急待地和特呈的孩子們愉快的玩起籃球來,這是我第一次和那裡的孩子接觸。有孩子的地方永遠都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特呈——也不例外。

我驚訝地發現特呈的孩子大都是瘦小而黝黑的,因為黑就顯得眼睛特別地明亮和有神。一個個瘦黑的影子在眼前飛過就像一匹匹黑駿馬在馳騁。我不知他們是不是也像我小時候一樣經常揹著父母在太陽底下玩耍?或者是去掏鳥窩,捕蟬?要不然怎麼會變得如此黑?

特呈的孩子是勤樸的。下午時分,我撐著傘站在沙灘,心底下暗暗地抱怨太陽的毒辣,卻看見海邊載著小斗笠,一手拿著小網兜,一手拿著小鏟的瘦小的身影。只見他們在太陽底下時而蹲下,時而走動,原來黑是如此而來的。身邊一學生說:“他們挖螺,這裡很多人都去挖螺,賣了換錢。”簡單一句話,讓我似有些明白,又有所不明。他們本該和夥伴們在涼爽的地方嬉戲,卻早早地被那頂硬殼斗笠壓在了沙灘,與海為伍,心裡這般想著。

突然,海邊男孩抓到一隻蝦,我們齊湧過去。大家都對著那隻晶瑩剔透的蝦喧譁著,叫嚷著,男孩默默地從旁邊撿起一個被廢棄的一次性湯杯,勺點海水,送到同學面前說:“放在水裡,就不會那麼快死了。”說完便走開了。表情是如此地平靜,不以為然嗎?那雙明亮的眼睛卻分明地告訴我們他的真誠,源於海的真誠。

或許在男孩的記憶中,這件事會像沙灘的腳印在潮來潮去中很快就得變得模糊,最後消失殆盡。在另一個人的記憶裡,海邊男孩的影子像烙印般鐫刻在浮躁的心間,久揮不去。我一直都以為,孩子都是父母撐心的明珠,在父母的庇廕下盡情的玩耍嬉鬧才屬於孩子最美的童年。但那一刻我知道我錯了。我明白了“黑”的另一種解釋,那也是另一種收穫。他的以汗水為漿,以螺為料,以鏟為工具夯築起充實而有意義的童年。他們不僅收穫了螺,也收穫了海的寬厚,海的堅強。我突然覺得自己的童年是多麼的蒼白無力。

童年已經離我相去甚遠,但我卻從那頂硬殼斗笠,從那雙明亮的眼睛,從那在沙灘奔跑的身影是重讀了童年——童年的那一份純真,樸素,無邪。

講臺迷茫

帶著幾分激情,幾分緊張,我終於走上了夢想中的講臺。初次在講臺上和學生接觸,不知道該如何坦蕩大方地面對四十分鐘,忐忑不安中看到那雙雙如海般的眼睛,我笑了。是的,我笑了。面對大海的孩子,我沒有理由不笑。

一節課下來,事實證明了我的能力。但隨之而來的教學問題也困擾在心頭。

一、對於課堂中的“沉默是金”者。語文教學就在要在課堂中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都敢於發言,並且是經過思索的發言。一個班級中,有一部分學生是比較積極思考並主動發言的,有一部分學生會思考,但不怎麼主動的發言,而且這部分學生佔的比例較多,還有一部分學生是不怎麼思考的。故而如何讓不發言的學生“開金口”,就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問題,只要他們都敢於開口了,課堂氣氛也就會更加的活躍。我當時的做法是讓他們回答問題,第一次不能回答,就讓他們再思考,等會再答。若再不能答,就課講完之後就我上課的內容談談看法。有些學生問題沒有答,但評價我上的課時卻很是中肯。再不能答的就自我介紹一下。總之就是要讓學生都勇敢地站起來發言,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二、學生對口語練習的態度。這個問題是在給五年級學生授課時發現的。口語訓練,就是用平常說話的方式把內容大膽地說出來,但學生明顯有背詞的趨向。特別是看來比較內向的學生,發言前往往已經也腹稿,故說出來時也是有明顯的書面語的趨向。

三、問題學生。我感到,一個班集體裡,最讓老師傷腦筋的可能不是普通學生,而是少數特殊的學生。他們有些性格孤傲,不願與人交往,有些言行偏激,故意與人作對,這些學生在班級裡的表現往往與眾不同,也比較容易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誤解和冷淡,從而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我在五年級班上課的時候就遇到一個男學生,同學的發言總喜歡大聲地插嘴,言語上多有對同學惡意詆譭。後來才得知這個學生平時性格比較孤僻,不合群。自卑的心理與渴望被關注的心理使他覺得只有這種方式才能引起注意,從而形成一種特殊的性格和特殊的心理。若長期下去,會影響到他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經過一週的時間和學生接觸,給了我一次實踐的機會,但也讓我更加感覺到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我知道以後遇到的問題絕對不會像現在如此簡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創造出怎麼樣的藝術品就看你下的苦功,和你獨到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