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地清明節飲食風俗

才智咖 人氣:2.21W

福建各地清明節都吃什麼?丨清明的這些習俗你未必知道.以下是本站小編蒐羅的福建各地清明節飲食風俗,供參考。

福建各地清明節飲食風俗

福州

清明粿

福州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這個可愛的綠色糰子是用什麼食材做的呢?

原料中有一種草,福州人管它叫菠菠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採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製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壓捏成圓餅,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或入鍋油煎熟即可。

製作方法

“菠菠粿”傳統的製作方法就是將採到的菠菠草,洗淨去根,焯水後,瀝乾水份切碎。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製而成的。菠菠草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莆田

清明龜

在福建莆仙各地一到清明節,凡在異鄉者,都要儘量回鄉祭祖掃墓。祭品除素葷菜、果盒、酒及點香燭燒紙錢外,家家戶戶要用糯米和“鼠麯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龜”,因為外形酷似龜狀,所以叫做清明龜。

“清明龜”模具

“清明龜”是蒲仙一帶最具特色的節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溫水製成,以紅綠豆或地瓜幹加糖煮熟為團餡,用龜形木質模印製做成龜狀,放入蒸籠蒸熟。成品色淡黑、質韌、味香、可口健胃,是莆仙很有特色的品。清明節那天,人們備酒饌、果品、“清明龜”等祭品上山掃墓、祭奠。

“清明龜”進蒸鍋前要點紅

據瞭解,莆田民間傳說龜與鳳、龍、麟合稱為四靈,因此“清明龜”寓含祖先靈氣長存,子孫平安長壽之意。

加糖的綠豆沙捏成橢圓狀

包裹上綠豆沙放入模具壓實

墊底的雞葉用剪刀修飾成橢圓

製作方法

1.一斤綠豆加一斤半清水,放入高壓鍋中煮熟,再加入7兩白糖,待冷卻後捏成橢圓形;2.用一斤糯米粉,加適量水揉成麵糰,再製作成外皮,將綠豆團塞入;3.放入蒸籠中蒸15分鐘即可

寧德、南平順昌

烏稔飯

閩東是畲族聚居地。說到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

烏稔飯又名烏米飯,每年三月九年級,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

畲族烏稔飯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製而成的色香味和開脾健胃驅溼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

“烏稔飯”顏色烏黑但卻米香撲鼻,別有一番風味。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而且在這段時間裡,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一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裡,烙熟為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烏稔果

製作方法

“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裡蒸煮,熟時即可食用。

(來源:海峽都市報、大武夷新聞網等 小旅原創+整理 轉載請註明出處:福建省旅遊局官方微信“福建旅遊”)

泉州、漳州

潤餅

春餅,又名春捲、薄餅,是閩南、臺灣著名的民間吉祥民俗食品。每年農曆三月三、清明前後,閩臺民眾都喜歡吃春餅,這已成為閩臺民間的一種食俗,也是閩臺習俗相近的見證。

據《北平風俗類徵·歲時》載:“富家食春餅,備醬薰及爐燒鹽醃而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現在,春餅已不是富家獨享的佳餚了,而成廣大民眾喜愛的食品。

吃時,先在圓盤似的薄面粉皮(春餅皮)內抹上果子醬,然後包上肉絲、豆芽菜、豆腐條和紅蘿蔔、韭菜、芹菜、冬筍絲、煎蛋條、冬瓜條、香菇、芝麻磨碎滲糖、花生磨碎滲糖等作為春餅的佐料,即餡,然後捲成筒狀,兩頭折攏包好就可以吃了。也有人把它再油炸成金黃色而成,更為香脆可口。

春餅皮香脆、餡香軟,香甜可口,鹹中有甜、甘鮮芳香,讓人流涎欲滴,十分爽口,吃了想再吃,歷久不衰,代代相傳。

製作方法

春餅是用麵粉加工做成的,將麵粉加清水、味精,邊攪拌邊加水,用力攪拌、摔打,直至粉槳濃如糊、有筋勁有彈性時,靜置半小時。平底鍋置中火上熱,手抓麵糰在平底鍋上輕輕旋轉一圈,這一烤,馬上由另一人抓起簿餅皮待用。

龍巖

艾餈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女人們會把它們採下來,回家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裡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餈”。

艾草

艾餈味道濃烈,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如果吃不慣,可以在做艾餈時少放些艾葉,這樣吃起來就會滿口清香,還帶著一種特有的甘味,讓人頓時胃口大開。

其實艾草做的菜並不只限於艾餈,只是艾餈太過出名讓人忽略了用這種食材烹製的其他菜式而已。艾草本身還有祛風的作用,所以客家女性坐月子時會用艾幹來燉雞,一來滋補身體、二來驅除風邪,只要放量適當,味道會非常好。對於南方潮溼的春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製作方法

1、採摘的艾葉,用清水漂冼乾淨,晾乾水。

2、艾葉放入煮大約十五分鐘左右把煮好的艾葉用冷水漂冼,去除苦澀味,搗爛。

3、搗爛的艾葉新增糯米粉和少量粘米粉揉成麵糰。

4、兩種餡,甜味和鹹味。鹹餡的是豬肉碎,蘿蔔乾碎,香菇碎,三者炒熟,再加入花生和芝麻。甜味的是炒花生米,研碎,加入炒香的芝麻和白糖。

5、將餡包入艾葉糊的麵糰中,就象包湯圓一樣,但最後壓扁並給每個艾餈附上一小片柚子葉/芭蕉葉,環狀碼放入蒸籠裡;包好的艾餈。

6、上鍋蒸,將蒸籠放入鍋裡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