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標兵事蹟材料範文

才智咖 人氣:2.19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蹟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擬起事蹟材料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勤儉節約標兵事蹟材料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勤儉節約標兵事蹟材料範文

勤儉節約標兵事蹟材料1

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可以磨意志,陶冶情操,增強人的責任感、進取心;艱苦樸素、勤勞節儉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王澤昌,家住攀枝花西里4號樓。是鴻大社群一名勤儉節約、工作認真的老黨員。

一、利用舊物環保派用場

王澤昌家住一樓,別人不要的廢舊物件常有人放在樓口,他便把它收起來,有時在道路旁,垃圾筒上也撿一些,包括各種標準件、水暖件、電器件、玻璃片、鏡片、自行車零件、廢材料、廢工具等,有的拿來修配還可以用,有的成為給鄰居修什麼的材料,這也是鄰居們看慣了的事。鄰居們便時常有人來借工具,找標準件、玻璃、自行車、車鎖,確是一種鄰里交往互通有無的渠道,方便了群眾,解決了他們的一些小事。雷鋒的遺物有個節約箱,他還有個舊品利用櫃。裡邊裝的大都是別人不要的和撿來的,不時就能派上用場,現代已經更新換代作為時尚了。可他還是修舊利廢,雖說不太時尚,他總是說可能利用的不去利用也是一種浪費,浪費不管多少,大小歸根結底是資源浪費,浪費總不如節約點。鄰居們有時也幫他積攢費舊物資,幫助鄰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他的行為也帶動了居民群眾,加入到為居民服務的行列中來。

二、庭院當中添點光

樓院中的交往雖然不像村落那樣密切,但生活在一個共同環境裡也對環境、對風氣多有好的追求,可創造好環境又要用勞動,誰會去無償地幹呢?這裡黨員確有用用武之地,給環境添點光彩,減點汙濁,自己看著順眼,大家看著喜歡、方便。於是王澤昌家的舊工具就能派上用場。一把做針線活的舊剪刀、剁菜的破菜刀,舊鋸、舊鐵鍬便成了鋤草、剪樹的夥伴。修剪過高的樹牆,歪斜的大樹、枯枝、冗枝,就量力去做。根據情況也補植樹木、花卉。維修庭院晾衣繩,設定樹下座位等。不花一分錢改善環境,公共有益,也就包括了自己享受在內,公中有己才是事實。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清理綠地菜園,他主動認領了自家門前的綠地,早晚會拔草、澆花,帶動周圍的鄰居共創優美的環境。有的群眾不理解,王澤昌告訴他們綠地是大家的,我們應該自覺栽花草,不應自種菜,並協助社群幹部拔掉柵欄,還給城市一個良好的環境。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艱苦樸素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建設節約型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做到身體力行,營造人人把節約當成“舉手之勞”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勤儉節約標兵事蹟材料2

賈秀琴,女,漢族,52歲,新華街道新民社群居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在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這一古訓仍有其現實意義,倡導“勤儉節約”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賈秀琴,作為一位普通居民,她能用生活中的點滴行動,反對鋪張浪費,熱心環境公益事業,發揚著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

她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非常強。她在家裡準備了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等廢品,對垃圾分類和回收,若看到了能利用上的東西,她就琢磨製作些小玩意兒,儘量做到“變廢為寶”。比如,她每次看到又廢舊的紙箱都不捨得扔,她將其做成收納盒,收納飾品、收納衣物、收納食材等。

在賈秀琴的帶動下,一家人都以簡約為榮,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家人從節約用電、用水、用燃氣,抵制白色汙染等細節做起,比如,用淘米水用來洗果蔬,洗完後的水再用來沖廁所,做到一水多用;不使用含磷洗滌劑和一次性筷子;電器不用時立即切斷電源;使用白熾燈代替日光燈等。年紀不大的女兒也很懂事,知道水資源是珍貴的,女兒每次洗完了臉,總會把水倒進事先準備好的桶裡,作沖廁所用;平常上街買菜賈秀琴也堅持騎自行車,她常說,這既鍛鍊了身體,又保護了環境,咱也為國家倡導的低碳生活方式做宣傳。

不僅如此,她還把節約意識傳遞給街坊四鄰。夏天天熱,家家戶戶都開著門,有一回她下樓,路過鄰居家,聽到鄰居家的水嘩嘩聲,她便敲門詢問,一看是在鄰居在用洗衣機洗衣服,好多水都白白流掉了。她建議鄰居說:“像這種小衣服,完全可以用手洗嘛,這水嘩嘩的流,得浪費多少資源啊。何況這洗完衣服的水還可以再利用嘛,如果全世界都這樣浪費水,那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就更嚴重啦!”鄰居們都佩服她的節約意識,都向她學習。她還積極參加社群環境建設,努力學習宣傳環保、節能知識,帶動周圍的'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勤儉節約的美德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地開出富裕的花;勤儉節約的美德似雨露,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賈秀琴,她已經將勤儉節約作為一種習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勤儉節約標兵事蹟材料3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勤儉節約”這個詞似乎離人們越來越遠了。現代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在物質方面家長給予孩子極大的滿足,卻使得許多孩子把勤儉節約的好傳統丟了,反而對鋪張浪費習以為常,所以作為家長更應該培養孩子的節儉習慣。

袁思寧對於節儉節約這方面能有很好的認識還是因為在他六歲的時候,黨的生活上的一篇南開大學生王超寫的文章《為兒涕血的媽媽》感動了他。王超四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下崗的母親靠打零工含辛茹苦的把他拉扯大,王超看到媽媽掙錢的艱辛,所以從來不亂花錢,一次學校開運動會媽媽給了王超十元錢,懂事的王超眼看著別的孩子喝飲料吃麵包,自己卻只是喝自來水,晚上回家把錢還給了媽媽,媽媽感動的緊緊抱住了王超。後來王超沒有辜負媽媽的希望被南開大學破格錄取了。自從袁思寧看了這篇文章,王超就成了他心目中的偶像,經常讓我給他讀這篇感人的文章,每次他都感動得眼淚汪汪。

為了能夠給袁思寧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國小一年級就把他送到縣裡第二國小讀書,八歲的他從此開始獨立。半個月回家一次做為家長心裡真的很捨不得,所以當他上學走的時候我給了他二十元錢,想以這種方式補償他,可是他只要了一元錢,這個舉動令我很吃驚。現在普通農村孩子日消費也在兩元以上啊?“兩週就拿一元錢能夠花嗎?”我疑惑的問?可是他卻回答說:“夠了”!出於好奇我真的給了他一元錢,看看兩週一元錢的零花錢他是怎麼支配,還不得第二天就打電話來要錢啊?就這樣我每天在家裡等著他要零花錢的電話,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一轉眼就是兩週,我沒有接到他打來的電話,該到他回家的日子了,我和他爸爸開車去接他,一上車他就從兜裡掏出來一元錢交給了我,我大吃一驚,怎麼?一元錢都沒有花?那別人吃零食的時候你不饞嗎?他吐了吐舌頭回答說:“有時候也饞,他們吃的時候我就出去玩,看不到就不覺得饞了,每天三頓飯我吃的都很飽,零食不吃也沒事”,接著他用小手拍了拍胸脯說:“看我的體格,再吃零食就營養過盛了!”聽了他的話我心裡即是感動又是心疼,心疼的是就我們家的生活水平還不至於壓縮孩子的零花錢吧?感動的是,他小小年紀卻能夠做到勤儉節約。

從一年到五年級,他一直保持著這個不亂花錢的習慣,所以同學們送給他一個外號:“摳門”!

XX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慘遭不幸,一場空前絕後的大地震給美麗的山城帶來了滅頂災難,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向汶川伸出了援助之手。地震過後的一天,袁思寧打來電話,讓我給他送去30元錢,我聽後感到萬分驚訝,平時連一塊錢都捨不得花的人,今天怎麼突然要這麼多錢呢?於是我就問他:“要這麼多錢幹什麼呢?”他說:“汶川地震了,很多小朋友失去了家園,失去了父母,也不能夠像我們這樣幸福的在校園裡讀書,所以我想把這30元捐給汶川小朋友。”聽了他的話我再一次被感動,他自己捨不得花錢,但卻願意拿出錢捐助有困難的小朋友,於是我二話沒說立刻給他送去30元錢。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青少年應該“勤儉節約,從小做起”,然而現實的情形卻令人擔憂。要改變這一現象,首先社會上應該形成一種厲行節約的風氣,特別是在家庭富裕的孩子中形成“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的氛圍;其次在教育方面,學校應將勤儉節約納入素質教育的範疇,在德育課程中加強這方面的教育,而不能讓其“缺席”。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引導教育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