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致富能手事蹟材料

才智咖 人氣:7.39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想擬事蹟材料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村致富能手事蹟材料,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致富能手事蹟材料

農村致富能手事蹟材料1

肖海山,從昔日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成為今日白城市膨潤土廠的廠長。十幾年來,他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憑藉勇氣和誠信,在商海中奮戰搏擊,闖出了一條利民裕家的致富路。

經受磨礪

1967年,年僅16歲的肖海山,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美好向往,邁進了中學的大門。可是,就在國中第一個學期結束,第二個學期還沒有開學時,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艱難的決定——輟學務農。是什麼原因迫使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呢?就在他上國中的那年,他看到過年包餃子時,母親把家裡僅有的一點白麵從袋子裡倒出後,把口袋翻過來,又仔仔細細的掃兩遍,當餃子端上桌來,父母看著他們兄妹六個高興地吃著,而自己卻捨不得動筷時,他的心像針刺一般地難受,他再也吃不下。當他抬頭看見父母額頭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皺紋時,他體味到了父母的艱辛,作為長子,他感到自己應該為父母分擔家庭的重擔,於是,他決定輟學務農。輟學後,肖海山回到平安三甲村當了一個“半拉子”,雖然每天只拿一半的工分,但他終於能用自己年少的肩膀為父母分擔一些生活的重負!這份責任感,讓年少的他多了一種動力。在生產隊裡,為能早日不當“半拉子”,什麼活他都搶著幹,幹什麼,學什麼,學一樣,精一樣。

幹活時,別看他年紀小,可他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幹什麼都要搶個頭,佔個先。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讚賞,1969年,剛滿18歲的肖海山便當上了生產隊長,從此,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分責任。在隊上,別看他年紀輕,可處理起事情來,卻顯得少年老成,透著一種精練。幹活時,他總是把重活、髒活留給自己;隊上有什麼好事,他總是想著別人;平時無論對老對小,他都以誠相待,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他都主動幫助解決,用他的話說:“一家有難,大家都伸伸手,難關也就過去了。如果有難的是自己,沒人來幫,你想想那是什麼滋味。”憑著自己的吃苦和為人,肖海山很快在群眾中樹立起了威信,贏得了群眾的信任,1973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雖然他工作積極,努力向上,但由於家裡人口多,勞力少,又加上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他家生活過得依然十分清貧,一年到頭要為一家人的生計忙碌苦幹。但16歲務農,18歲當生產隊長的經歷,卻磨練出了他的才幹和膽識,為他日後的發展積累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商海行舟

1986年,時任三甲村村主任的肖海山,由於工作出色,被鎮黨委調到鎮建材廠任廠長。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自己一沒抓工業的經驗,二沒搞經銷的經驗,要經營管理好一個剛剛起步的工廠,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他靠不服輸的勁,在幹中學,學中幹,邊幹邊摸索,積累各種生產、銷售經驗。為了抓好生產,他吃住在廠子,同工人一道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為了產品銷售,他風裡來雨裡去,親自跑市場。使用者不瞭解他們的產品,他就耐心的向人家宣傳。他把產品賒給人家,靠他的誠信,市場慢慢的打開了,產品銷售有了門路。經過他兩年多的苦心經營,建材廠共創利17萬元。1988年,建材廠的生產經營剛剛步入正常軌道,他又被調到鎮辦植物油廠任廠長。又得一切從頭來,4年下來,共創利60多萬元。1993年,他又被調到鎮辦企業白城市特種耐火材料廠任廠長。當時,耐火材料市場萎縮,產品的銷路不暢。他上任後,根據所做的市場調查,做出停止生產其它產品,專攻市場前景看好的膨潤土生產的決定,通過朋友的幫助,他與膨潤土的使用大戶長山化肥廠建立起了供貨關係,經過幾年努力,到1997年,膨潤土的銷量突破了兩千噸,工廠有了良好的收益。1997年,他榮獲了“白城市質量管理十佳廠長”稱號。十年的商海闖蕩,肖海山家裡的日子有了一定的好轉,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經歷,讓肖海山的眼界更開闊了,膽識更大了,才幹增強了。

艱難創業

1998年,鎮集體企業實行改制,鎮政府決定用以資抵債的形式,將特種耐火材料廠通過競拍的方式賣給個人經營,經營者通過分期分批替鎮政府及鎮辦企事業償還群眾的集資款及利息的辦法,取得經營權和所有權。當時特種耐火材料廠被競拍到137萬元,有兩個城裡人競拍成功。不料,辦交接關係的那天,債權被轉到特種耐火材料廠的200多戶群眾,來了一多半,將廠子的大門堵住,不讓辦理交接手續,並說還是讓老肖來經營,我們放心,他是本鄉本土的人,靠得住,別人我們信不過。競得經營權的人一看這陣勢也撤走不幹了。但企業改制是大勢所趨,必須進行,於是,鎮黨委當晚召開黨委會,研究解決的辦法,並派人徵求肖海山的意見,看他想不想接過手來經營。讓肖海山把剛剛好轉的企業交給別人經營,他還真是從心裡往外的捨不得,這工廠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傾注過他的心血,他怎能忘記,自己在機器旁邊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提高質量、增加產量,又怎能忘記帶著方便麵與銷售人員一同跑市場,找銷路。

現在,大家想讓他來接手這個廠子,鎮黨委也有這個意思,他還真動了心。鎮領導找到他,讓他把廠子接過去經營,但要再多為鎮裡還20萬元的'債。他深知,這157萬元的本金加利息多達234萬元,對剛剛好轉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包袱。但作為有一定經營經驗的企業經營者和黨員,他感到這也許是一個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絕佳機會,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還可以為鎮裡減輕負擔,盡一個黨員的職責。經過反覆思量,肖海山決定接管經營耐火材料廠。從此,他走上了一條全新的個人創業的道路。廠子是接過來了,但要償還234萬元的債務,不擴大生產不行,不上新產品不行,不開發新的市場不行,而這一切都要錢,不踢好這頭三腳,廠子就沒有前途,所說的一切也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徒勞。面對這一切,他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向親戚朋友借了30萬元,對原來的生產裝置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又購置了一套輸送帶、一臺翻斗車,兩臺四輪車,新建了4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兩個新庫房,提高了工廠的生產效率和庫存能力。

經過改建和擴建,工廠的膨潤土年產量可達4000噸。生產中,他更加註重抓產品質量,使產品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所產膨潤土在2001年被省質量萬里行評為省級質量放心產品。為了給產品找到銷路,開啟市場,他一方面加強與老使用者長山化肥廠的關係,幫助化肥廠在三甲村搞了三年的化肥試驗,使農民認識了長山多元素複合肥,使化肥廠在當地打開了銷路,在他的建議下,長山化肥廠在當地建了一個年收益100多萬元的化肥分廠。

為了增加膨潤土的銷售量和加快資金的週轉,他又主動提出以貨易貨的建議,用生產的膨潤土換回多元素複合肥,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給農民。這樣,他不但幫助化肥廠增加了銷量,也讓自己的產品有了更穩定的銷售渠道和銷量,加快了資金週轉,又讓群眾買到了質優價廉的放心肥。同時,他又根據化肥廠的需要,上了生產矽鈣鎂的專案,現在年可生產銷售矽鈣鎂600噸。另一方面,他不斷的開拓新市場,由於在鑄造、防水、鑽井、型煤生產等上都需要大量的膨潤土,他親自到白城市的五個縣(市、區)、突泉和通遼等地的膨潤土使用者處,推銷產品,讓人家免費試用,一次不行,就再去,直到用自己的誠意打動對方。只要使用者有用貨的需要,不論用量的大小,他都保證按時送到,逐漸的,他在使用者中樹立起了良好的信譽,使用者們與他建立起了信任。現在,這些地方都有他穩定的老客戶,他用誠信建立起了自己的銷售渠道,佔有了市場。通過幾年的努力,他已經償還了167萬元的債務,自己的固定資產也增加了50餘萬元。

無私奉獻

肖海山在努力經營,搏擊商海的同時,沒有忘記養育了自己的這方土地和與他朝夕相處的鄰里鄉親,更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時刻用黨員2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誰有個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他都會盡力去幫助解決。

在工廠用工方面,他一方面處理好原廠職工的就業問題,一方面注意吸納農村剩餘勞力和貧困戶子女。現在,共從本鄉鎮招工18人,其中14人來自貧困戶。他每月都按時為每名工人發放500至600元的工資。哪個工人家裡困難,他都主動幫助解決。老工人潘貴財的房子不行了,他拿了一萬多塊磚,出工出資幫助他重新建了三間磚房,老潘激動地說:“這輩子我都沒敢想能住上這樣的好磚房,這全仗著肖廠長啊!”貧困職工鄭慶武的父親病了,是肖海山借給鄭慶武4000元錢,幫他給老父親看好了病,並說:“錢,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還。”工廠女工呼蘭英兩口子沒有房子住,是肖海山借了3000元給她在鎮上買了房子,去年,他還出工出料幫助她家重新維修了房子。

對職工是這樣,對貧困戶和公益事業他同樣十分熱心。2000年,平安村劉佔海家,沒錢買化肥,眼看著種不上地了,肖海山聽說後,給送去了價值2400元錢的化肥;2001年,給平安村的貧困戶宋寶軍送去了價值1100元的化肥;2002年,給三甲村的楊春林解決了1400元的化肥……幾年來,他累計為貧困戶無償解決化肥14噸。2001年,鎮敬老院搞維修,他為敬老院更換了所有的照明燈具,併為一對新結合的老人購買了一套高階席夢思床墊。2002年,他又捐資2600元,購進10噸水泥,為鎮中學硬化了籃球場,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的場地。

肖海山,作為企業的經營者,在商海中奮力搏擊,以進取為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以奉獻為榮。在他身上體現著新時期共產黨員的風采。

農村致富能手事蹟材料2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云鎮徐莊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裡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資訊: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裝置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髮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幹就幹,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08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2000只雛鴨,準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餵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淨賺2萬餘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資訊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餘隻,創利100萬餘元,戶均收益5萬餘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