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庭事蹟材料範文2000字(通用5篇)

才智咖 人氣:3.15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蹟材料的經歷,對事蹟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蹟材料是指黨政軍機關為了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蹟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那麼什麼樣的事蹟材料才是規範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美家庭事蹟材料範文2000字(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美家庭事蹟材料範文2000字(通用5篇)

最美家庭事蹟材料1

這是一個祖孫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互敬互愛,和睦平等,母慈子孝;夫妻遇到事情主動商量配合,互相關心扶助,理解溝通,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這就是汪順土和王春梅的家。世間萬物因和諧而美麗,因和諧而溫馨。社會是這樣,家庭也是這樣。他們家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他們是萬家燈火中最平凡不過的那一盞,但他們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努力創造自己的生活,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2014年,汪順土王春梅家庭獲得上饒市最美家庭提名獎。

一、相互理解和支援,共建幸福樂家園

汪順土與王春梅於1997年結婚,夫妻兩18年來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敬如賓,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援、相互取長補短,遇到困惑相互開導、相互幫助,有困難共同面對,出了問題共同協商解決,成為人人羨慕的模範夫婦。汪順土,1971年10月27日出生,1991年7月登上三尺講臺,至今已有25個年頭,在25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始終堅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時時以一個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熱愛學生團結同事,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深受學生的喜愛,家長的信任,並贏得同事、領導的認可。

在農村,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給孩子的學前教育是不繫統、不專業的,而且現在有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看護和教育問題越來越嚴重。於是,深受丈夫園丁情懷感染的汪春梅萌生了辦幼兒園的想法。2006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她開辦了李宅鄉貝貝樂幼兒園。這些年來,靠著他們勤奮的雙手和對孩子們的滿腔愛心,幼兒園漸漸走上了正軌,眾多的留守幼兒在這裡得到關愛與歡樂。

除了事業上的進步,他們的家庭生活也非常溫馨幸福。最讓汪順土欣慰的是,婆媳關係這個千古難題,在他們家卻不用煩擾。18年來,他的妻子從未與公婆拌過嘴紅過臉。他的母親今年63歲,父親67歲。2008年父親患了腦溢血後,留下了後遺症,半身不遂,癱瘓在床。父親出院後,他們便把兩位老人接到家裡一起生活。汪順土是個大孝子,為了使半身癱瘓的父親能儘快恢復健康,他不惜代價四處尋醫問藥。不管工作多麼累,壓力多麼大,他都堅持每天下班後為父親按摩手腳,幫助父親做運動。他使出渾身解數,讓父親能早日獨立行走、自理生活。看到丈夫那麼累,王春梅疼在心裡,她在忙完了幼兒園的事情後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搶著為公公端飯送水,以盡兒媳的微薄之力。蒼天不負有心人.值得慶幸的是,在兩夫妻六年如一日的悉心關照下,汪順土的父親如今已經能夠左手拿勺吃飯,拄著柺杖去遛彎了。

汪順土的弟弟2000年在外打工時落下了一身病,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今年已37歲還單身一人。於是,王春梅與丈夫商量,把小叔子接到家裡,悉心照顧。現在他們家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其樂融融。

二、攜手創辦普惠園,熱心公益報社會

汪順土經常對妻子說,和諧家庭不但要求在家庭中家人和睦相處,在社會上也必須做一個對社會有益,追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文明公民。因此,無論是他單位號召愛心捐贈還是同事鄰里有困難,他們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有一份愛心相送,積極參與社會捐獻愛心活動。2012年,宗儒源頭的小宇傑不慎燙傷,需要多次作植皮手術,醫藥費不少於八萬元。這簡直是給本來就貧窮的農村家庭一個致命打擊。汪順土夫婦得知這一訊息後,便四處奔走相告,呼籲兄弟園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小宇傑渡過難關。僅第一次便為小宇傑募捐一萬八千多元。如今小宇傑已基本恢復健康,又來園裡上學了。汪順土兩夫妻商議,每學期都為其減免保育費,且在生活上處處關心照顧小宇傑,讓他忘記痛苦,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成長。

三、愛國守法懂誠信,為夢匯聚正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汪王倆夫妻積極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主動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他們積極執行居委會有關規定,配合居委會完成各項工作目標。他們主動向周圍的人宣傳法律法規知識,促進農村地區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為實現大家共同的夢匯聚正能量。

在汪順土看來,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只有做到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這樣才是真正的和諧幸福的家庭。汪順土認為,能在同一屋簷下共度一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他經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而他的努力也讓他收穫了幸福和溫暖。他希望每一天都增加一個最美家庭,使得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加和諧。

最美家庭事蹟材料2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提起楊國強,認識他的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因為他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楊國強同志,籍貫鶴山市古勞鎮新星村洛社一隊,中國共產黨黨員,鶴山市政協委員、鶴山市總商會會員、古勞鎮商會副會長、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妻子葉潔芬,與丈夫共同經營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育有二個兒子,一個就讀於鶴山市第一中學,一個出國留學,成績優異。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家庭和睦,鄰里團結

楊國強夫婦家庭多年來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樂於助人,是鎮裡有口皆碑的"模範家庭".生活當中,每當發生摩擦時,他們都能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問題。妻子既是事業的好幫手,又是家庭主婦,把家庭照顧的細緻入微。長期以來,她全力支援丈夫的事業,侍奉老人,教導孩子,料理家務,受到鄰里的高度讚揚。夫婦兩人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德育人,每年特定時候,楊國強夫婦就會帶著孩子一齊來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跟老人閒談家常,送上禮品和慰問金,讓孩子們在為老人家送溫暖、獻愛心的過程中,傳承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他們的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在這個家庭裡,雖然他們各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大家能互相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的文明家風。

真心待人是他們全家的處事態度,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鄰居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建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同舟共濟,事業有成

楊國強夫婦是鶴山市知名的鞋材企業家。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援,楊國強安心的放開手腳大幹事業,1993年他通過市場調查後,決定"下海"從商,設廠加工鞋材,一邊經營鞋材,一邊照顧家庭。葉潔芬擔心丈夫一個人太勞累,也堅持要求去廠幫忙,夫妻倆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雙方老人,事業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援,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由於夫妻倆誠信經營,本分做人,鞋材加工很快打開了銷路,一年純利潤可觀,家庭收入翻番的增長,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夫妻倆成為了該村的致富帶頭人。2000年,夫婦找準時機,拓展業務,轉換經營專案,擴大規模,成立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又取得了成功,家庭收入再上一層樓,生活提前步入了小康行列。

三、勤儉持家,崇尚環保

他們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他們時常教導兒子:"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裡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儘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只要家裡或辦公室沒人就關掉一切電源,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噸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併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熱心公益,助人為樂

致富不忘飲水思源,楊國強夫婦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作為鶴山市政協委員、古勞商會副會長,楊國強多方面溝通鎮屬企業老闆,宣傳鎮委、鎮政府的政策法規,在依法納稅、做好社會公益事業及協助鎮中小型企業招收員工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多年來,楊國強積極支援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工業區廠區道路硬底化。07年上半年他搬遷新廠房時,自己拿出3萬多元將廠房前的道路硬底化,並營造好綠化、美化環境,為過往車輛和行人提供了方便。07年中秋節,楊國強夫婦偕同廠辦公室人員來到鎮慈善敬老院慰問,給老人們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並花費1萬多元為該院完善辦公裝置。四川汶川地震,楊國強慷慨捐出1萬元善款,同時積極發動員工獻愛心,捐款4000元。多年來,夫婦熱心家鄉建設,共捐款18萬多元用於學校建設、修橋築路、興建文化室和龍舟賽事等。

牽手相伴二十個春夏秋冬,楊國強夫婦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夫妻倆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楊國強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

最美家庭事蹟材料3

在寶山鄉寶山村寶山屯有這樣一戶人家,25年裡無論面臨什麼樣的處境,家人始終和和睦睦,被當地傳為一段佳話。

一走進寶山屯,就能看見一座磚瓦房,養滿雞鴨的院子雖然看似擁擠,但被收拾的乾淨整齊,走進房子,窗明几淨,各種家電一應俱全,一位年近80的老人正坐在炕上看電視,這便是高洪梅的家,炕上的老人是高洪梅的公公。每當有人與老人談起兒媳婦的時候,老人總是得意的說:“洪梅嫁到我家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跟我們老人紅過臉,早些年條件困難,有好吃的,洪梅他們三口人從來不捨得吃,都留給我吃,我體不好,洪梅就借錢帶我看病,買補品,跟我的親女兒一樣。雖然我現在去訥河老兒子家生活了,但每年春夏,我都會回來,要不太想他們了”她叫高洪梅,今年46歲,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她依託科技致富,用賢惠關愛家人,用善良和正直幫助鄰里鄉親。

1990年中專畢業的高洪梅和丈夫朱振喜結連理,兩人是中專的同學,青梅竹馬,婚後便定居在了寶山村寶山屯,剛結婚的時候,家裡條件特別困難,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結婚的婚房都是借住在別人家,平常就吃饅頭鹹菜,夫妻倆現在回想起過去的日子,依然眼中飽滿淚花,那真叫一個苦啊。但是苦難並沒有打倒高洪梅夫婦,小兩口借錢承包了幾畝農田,開始種植黃豆,她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回家還要洗衣做飯,日子雖然辛苦忙碌,但是小兩口卻樂在其中。

可是現實沒有想象的美好,那一年的黃豆遭了病,收成一落千丈,不但沒有賺到錢,欠的債務也沒有還上,雪上加霜的是高洪梅的公公生病急需人照顧。面對這些困難,高洪梅沒有退縮,她仍然保持著樂觀的生活態度,她安慰受打擊的丈夫,同時把公公接到自己家裡來贍養。秋去冬來,為貼補家用,高洪梅和丈夫朱振上山砍柴,再用爬犁拉到山下販賣,黑龍江的冬天漫長而又寒冷,最低溫度可以達到零下30多度,漫天的大雪,刺骨的寒風,都沒有阻擋住高洪梅對家人的愛,她用自己的雙手,靠著賣柴解決了冬天家人的溫飽。

那個冬天高洪梅白天砍柴賣柴,晚上回家給公公洗腳按摩,換洗髒衣服,夜深了,等公公熟睡後,她還要和丈夫研究大豆的栽培技術,希望來年的收成可以好一些。就這樣,一年過去了,1991春節過後,高洪梅懷孕了,即將為人母的她,高興之餘多了一絲擔憂,孩子出生後會不會有好日子過,黃豆能不能豐收,公公的病能不能好起來。但是很快,她就重整精神,重新振作,因為她知道只要努力的生活,一切都會變化的。果然,黃天不負有心人,在高洪梅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病康復了,身體變得硬朗起來;在鄉農技人員的幫助指導下,大豆也有了好的收成;1991年是難忘的一年,因為這一年,高洪梅和朱振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健康的大胖小子,夫妻倆給孩子起名朱小磊,希望兒子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隨著小磊的長大,高洪梅家的日子也有了起色,蓋了新房子,雖說房子不大,但那也是屬於自己的窩,自己再也不用住在借來的房子裡了。生活好了,有人勸高洪梅再生一個孩子,一兒一女湊成個“好”字,但是高洪梅沒同意,她說:咱們得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一家只生一個好,把這個孩子培養成人,讓他受教育,長大後回報社會。這是高洪梅的心聲,也是高洪梅的理想,她為這理想努力著。她在種地和照顧老人、孩子之餘,開始飼養雞鴨,起初搞養殖只是想用雞鴨蛋給老人和孩子補補身體,但是後來她發現,鄉里的飯館,都是從農戶家購買雞鴨,往往還供不應求,她決定把規模擴大,由原來的幾隻,發展到了幾十只,這樣既保證了家人的健康,又補貼了家用。

1998年農村集體分地,高洪梅家的農地變多了,種起來沒有原來那麼輕鬆了,往往要在地裡一呆就是一天,遠在訥河的小叔子一家看到嫂子的辛苦,決定把老人接去訥河照料,但是高洪梅不肯,在小叔子和老人的一再要求下,最終達成協議,每年的春夏兩季老人要回來高洪梅家,讓高洪梅繼續盡孝道。很快小磊到了上國中的年紀,寶山鄉沒有國中,要讀書只能去縣裡上學,那意味著家裡的開銷又要變大了,很多人勸高洪梅,小孩子讀完國小,認識幾個字就足夠了,別念什麼國中了,下地幹活,還能給你搭把手。高洪梅反對的說:我不僅要讓我孩子讀國中還要讓他讀大學,只要他想讀,我就一直供下去。高洪梅抱著這個信念,種地,養殖,栽木耳段,日子是過的越來越紅火,不僅給家裡蓋了大磚房,更把小磊培養成了大學生,去年小磊順利從大學畢業,現在成為了信用社的一名工作人員。而高洪梅仍在努力著,勞動著,她要讓好日子一直繼續下去。

最美家庭事蹟材料4

在凌源市三十家子鎮姜杖子村葛家溝組,有一對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女——25年前,父親含辛茹苦將女兒養育成人;25年後,父親患病,女兒放棄高薪的工作和大城市的優越條件,義無反顧的回到偏僻的小山村全力照顧身患腦出血伴股骨頭壞死的父親,不離不棄,用孝心演繹著一段沒有血脈親情,但卻有著骨肉相連的那一份難以割捨的人間真情........

25年前,經歷婚姻和家庭變故的葛玉春,在宋杖子鎮抱養了剛出生5天的女嬰,取名葛金鳳。從小懂事孝順、聰明勤奮的葛金鳳在20歲那年,被瀋陽大學食品檢測專業錄取,畢業後被大連金州區金華中外合資大酒店聘為員工。葛金鳳暗下決心,等工作穩定後,就把父親接到身邊照顧,就在葛金鳳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父親高血壓併發症腦出血伴股骨頭壞死突然發作,生命危在旦夕。接到親屬的電話,葛金鳳急速趕回來直奔醫院,所有的親戚都在醫院等她回來決定手術的事,當時有個姑姑和她說,你爸病情這麼嚴重,做手術也不一定咋樣,家裡也沒什麼積蓄,不然就別做手術了,葛金鳳果斷的說,那可不行,無論結果怎樣,我都必須給我爸做這個手術,她邊哭邊說,沒有爸爸,我就沒家了,她當即在手術單上籤了字。做完手術,葛玉春在醫院裡昏睡了7天,雖然從死神裡把他拉了回來,但是左側身體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面對殘酷的'現實,想著含辛茹苦的父親將自己養育成人,還沒享過一天福就病倒了,葛金鳳心如刀絞。她想,如今她就是這個家裡的頂樑柱了,她要用柔弱的肩膀撐起這個家,無論如何她也要把父親照顧好。於是,她毅然放棄了工作,決定在家全力照顧父親。

父親剛出院的一個月,她從沒睡過一個囫圇覺,父親躺著睡一會,就讓給抱起來坐一會,父親身體很胖,每次抱父親坐起來她得費好大的勁。剛想休息一會,父親又說大腿疼,還得給揉。一會又要拉一會又要尿的,總是反覆的折騰。就這樣,在葛金鳳沒日沒夜的精心照料下,父親的病情有很大好轉,一個月後,就能攙著拄拐下地走路了,由於父親一條腿沒有知覺,葛金鳳就想個辦法,在父親腳上拴個布袋,她在前邊拽著這個布袋,父親往前邁步。本無多少積蓄的葛金鳳連父親的住院費都不夠,但是為了讓父親儘可能的恢復好,她四處籌錢求醫問藥。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父親終於自己拄拐能走路了。父親由於病情所致,性情發生了改變,稍不順心就發脾氣,每當這時,葛金鳳既心疼又委屈,心疼的是父親剛53歲就重病在身,委屈的是,勢單力孤的她過早的經歷人生的磨難。想想自己剛24歲,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生活環境,在這個小山溝裡困著,她有說不出的委屈,有時自己鬱悶的時候,也想過把父親送到養老院去,但是又有許多的不捨。

孝心能感天動地,上天很眷顧這個孝女,正當她身處窘境、孤單無助的緊要關頭,她通過網路結識了在三十家子高速服務區工作的黎江,在兩個人的交往中,瞭解到葛金鳳的處境,她的孝心打動了這個年輕的小夥子,他深深的愛上這個無助的女孩,他決定和葛金鳳一起,承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黎江的舉動得到了父母支援,母親表示兒子媳婦結婚後,讓兒媳帶著她父親一起到婆家來生活,這樣全家人可以一起照顧葛金鳳的父親。

婚後,女婿就把岳父接到家中,專門騰出一間屋子讓他住,全家人都以葛金鳳的父親為中心,儘量讓他儘快適應這個大家庭。每年冬天,由於天短,加上家裡有個買賣,葛金鳳的婆家都吃兩頓飯,今年,由於葛金鳳的父親在這裡,儘管生意再忙,他家也吃三頓飯,葛金鳳的父親見一家人對他這麼好,對於給這個家帶來那麼多麻煩有些於心不忍,在那住了一冬,現在暖和了,執意要回自己的家,老親家一家再三挽留,葛玉春還是執意回了家。無奈葛金鳳的婆婆讓兒媳先陪父親回家住一段,讓她給父親做工作,儘早回到她們家,大家一起照顧葛玉春,也能給葛金鳳減少很多負擔。

葛金鳳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體貼、相互關愛,生活美滿幸福,婆婆待媳婦如親生女兒一般,婆婆說,金鳳從小到大喊的第一聲媽是我,我理應把她當親生女兒對待。葛金鳳從小沒享受過母愛,如今她在婆婆身上得到了,她把婆婆當做自己的母親一樣看待,啥事都和婆婆說,遇到不順心的事,婆婆就安慰她。葛金鳳的丈夫在妻子孝心的感染下,對岳父也是精心照顧。葛玉強是幸運的,上天賜給他一個大孝女;葛金鳳是幸運的,上天賜給她一個疼她、愛她、理解她的好老公的同時,還賜給她一個如親生母親一般的好婆婆,正所謂“好人終有好報”。

最美家庭事蹟材料5

陸本勝男現年53歲,中共黨員。他的家庭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也是一個幸福的7口之家,陸本勝家和大多數家庭一樣,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但是他們全家人遵紀守法,互敬互愛,積極進取、愛崗敬業、樂於助人,家庭和睦、溫馨,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一、互敬互愛,和諧維家

互敬互愛是家庭和睦的基礎,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他的妻子朱繼雲是個賢惠善良的女人,夫妻三十多年來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援、相互取長補短,遇到困惑相互開導、相互幫助。他們認為,只要互相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思考問題,那沒有什麼事情是解決不了的。常言道:“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賢惠女人的支援”。

陸本勝早年在村裡工作,家裡的一切事情無暇顧及,為了不讓陸本勝不被家中事務分心,朱繼雲主動承擔了家庭生產、做家務、種菜等很多事情,家裡家外操持得有條不紊。她既是家中的賢內助,更是陸本勝努力工作的堅強後盾。在陸本勝的這個家庭裡,雖然各自的性格、文化、志趣有所差異,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衝突,大家能互相體諒,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關愛的文明家風。

二、同舟共濟,事業有成

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有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援,陸本勝與20XX年辭掉了村裡的工作,回家辦起了茶葉初制廠,安心的放開手腳大幹事業,20XX年他通過市場調查後,決定搞茶葉初加工,這樣就可以不用在外奔波,一邊經營茶葉初制廠,一邊照顧家庭。其長子陸崇亮、兒媳閆苗夫婦二人擔心父母在家太勞累,每逢茶葉生產旺季也堅持在家幫忙,一家人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年邁的老人,事業上互扶互持,一家人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援,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由於陸本勝一家誠信經營,本分做人,茶葉初制廠很快打開了銷路,一年純利潤達10萬餘元,家庭收入翻番的增長,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陸本勝成為了面衝村的致富帶頭人。陸本勝找準時機,轉換經營專案,開始向名優茶發展,又取得了成功,不但家庭收入再上一層樓,也給本村村民探尋出一條新的致富路。為了拓展業務,方便茶廠生產,先後購置了小型貨車及中檔轎車價值20多萬,小兒子陸崇泉在一家公司打工收入頗豐,20XX年春節也購置了一輛轎車,生活提前步入了小康行列。

三、愛崗敬業,互相促進

陸本勝從事茶葉初制廠十幾年,為了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及時學習和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學習各種本領和專業知識;經常讀書看報,檢視專業書籍,在工作中,兢兢業業,竭盡全力地投入到生產中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學習各項知識,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

四、鄰里和睦,熱心公益

真心待人是陸本勝全家的處事態度,他們一家人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們一家都熱心幫助。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創造美麗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陸本勝百貨商店在平時的經營中,始終遵循貨真價實,薄利多銷的原則,對一些經濟上暫時困難的村民,主動賒欠商品給他們;對一些要求將親友贈送的禮品置換其它商品的群眾,儘量滿足他們的需要;有時村民經濟上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也儘量給予幫助。此舉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五、崇尚環保,勤儉持家

陸本勝的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他們全家注重美化環境,強化環保意識,從不亂扔垃圾,這些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併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還在房前屋後種植了樹木、花草,為家庭創造了一個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

六、愛國守法,廉潔奉公

陸本勝一家七口人,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是他全家一直堅守的信念。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都能積極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主動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生產勞動中,堅持廉潔奉公的原則,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努力。只有每個人都奉獻一點愛,家才會更溫暖,只有每個家庭都幸福了,我們的社會也才會更美麗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