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孝心少年主要事蹟

才智咖 人氣:1.88W

【文章導讀】孝心是對雙親長輩孝敬的心意,是中國孝道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麼他的為人就可想而知了。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最美孝心少年主要事蹟,供您參考和借鑑。

最美孝心少年主要事蹟

【篇一】最美孝心少年主要事蹟

孝道原心,誰說家貧無孝子?

今年秋季開學,15歲的林章羽進入宣恩一中學習。林章羽上高中後,她的弟弟——11歲的何秀巡悄悄地給遠在天堂的媽媽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媽媽,您知道嗎?姐姐對我非常好,她上了高中,我真為她高興。媽媽,你放心,我會做個男子漢,讓家人過上好生活……

林章羽、何秀巡是宣恩縣萬寨鄉大河村一對命運多舛的姐弟。2011年,他們的母親被癌症奪去了生命。母親病重期間,曾將林章羽叫到病床前,叮囑她好好照顧弟弟、幫爸爸分擔家庭重擔。

母親去世後,姐弟倆的父親不得不外出打零工,以掙錢養家並償還為妻子治病欠下的債務。林章羽便擔當起照顧弟弟和家庭的重任。她領著年幼的弟弟上山割豬草,下地採茶、收玉米,還替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年事已高的外婆。

其實,林章羽、何秀巡姐姐弟倆一直是挺懂事的孩子。在媽媽去世的前幾個月,姐弟倆還用攢下的零用錢給她買了個生日蛋糕。

在媽媽生日前一個月,姐弟倆商量:以前從沒給媽媽送過禮物,這次媽媽過生日,一定要送一個生日蛋糕給她。當時,姐弟倆每人每週有5元零用錢,買蛋糕的30元錢就是他們一元、兩元地攢下來的。媽媽生日當天,姐弟倆走了十幾里路,到集鎮取頭天就訂好的生日蛋糕。當姐弟倆拿出厚厚的一沓零錢交給蛋糕店老闆時,老闆被姐弟倆的孝心所感動,還退給他們兩元錢。看到姐弟倆提著生日蛋糕,媽媽嘴上責備他們亂花錢,臉上卻露出了笑容。“這是媽媽第一次吃到生日蛋糕,也是她吃的最後一個蛋糕。”林章羽說。

自強不息,嫩肩撐起一個家

林章羽、何秀巡姐弟的父親是上門女婿,外婆自然由父親照顧。如今由於外婆年事已高,加上父親經常不在家,姐姐又在縣城上學,何秀巡每天放學回家後不但要自己做飯,還要承擔餵豬、掃地等家務和照顧外婆。

去年9月,外婆打豬草回家途中意外跌倒後,掙扎著給放假在家的何秀巡打來電話。何秀巡聞訊趕到,艱難地攙著外婆回家。安頓好外婆後,他又給在附近打工的父親打電話告知情況,然後來回好幾趟把豬草揹回家。

由於父親忙著打零工掙錢,姐弟倆不得不相互照顧。

何秀巡除了照顧外婆外,有時還要到山上採山貨、茶葉,上學時帶到集鎮上換成錢用來補貼家用。

何秀巡每星期有5元零用錢,可他儘量把錢存下來。他說,外婆身體不好,有時候病了可以貼補著給老人家買藥。

林章羽告訴記者,弟弟有時會用零用錢給外婆買點糖。外婆喜歡喝豆奶,弟弟有時候也會給外婆買一些。

何秀巡的孝順,與父親的教育分不開。儘管家境貧困,但父親總是告訴孩子要尊老愛幼、樂於助人。每次父親回家,何秀巡都會忙著端茶、倒水、搬凳子,還給父親捶背,與父親聊天。有一次父親告訴兒子:爸爸不能給你什麼,只能盡力供你和姐姐讀書,將來把家裡的房子留給你們。何秀巡卻對父親說,我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讓您和外婆過上好日子。看到兒子如此懂事,父親眼中噙滿了淚水。

樂觀積極,陽光少年正長大

在學校,樂觀積極、奮發向上的何秀巡不但是老師的好幫手,在同學中也非常受歡迎,不少同學都得到過他的幫助。

有一次,班上兩個同學因為瑣事打架,其他同學怎麼拉都拉不開。作為安全班長的何秀巡為了分開兩個同學,硬是站到這兩個同學中間,用身體當“肉盾”。拳頭像雨點一樣砸在何秀巡身上,但他卻絲毫沒有退縮。其他同學把兩人拉開時,何秀巡的臉上已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

有段時間,班上有個叫楊婧的女生不開心,總是獨自坐在牆角默默地哭泣。何秀巡發現後,走過去安慰她,並不時講笑話、扮鬼臉逗她開心。楊婧終於破涕為笑。

其實,在母親剛去世的那段時間,何秀巡的情緒十分低落,成績很快下降,受到了父親的嚴厲批評。事後,林章羽開導何孝巡:“現在媽媽去世了,家裡只有爸爸打零工掙錢,我們如果不認真學習,以後怎麼把這個家支撐起來?”經過幾小時的談話,何秀巡對姐姐說自己錯了,以後一定好好讀書。看著弟弟暗自努力學習,將落下的功課逐漸補起來時,林章羽知道弟弟長大了。現在讀六年級的何秀巡每次考試都在班上名列前茅。

【篇二】最美孝心少年主要事蹟

趙文龍大部分時間都陪著媽媽去醫院透析。媽媽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症,這麼多年,他幾乎從未有過玩耍時間,最大的樂趣就是生日那天去趟八一公園。

12歲,正是一個男孩貪玩兒好動、頑皮叛逆的年齡,可在趙文龍臉上,這些特質都沒有,很多時候他都在默默地沉思。不在校的大部分時間裡,他都陪著媽媽去醫院透析。雖然只有12歲,趙文龍幾乎會做所有家常菜。因為媽媽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症,這麼多年,他幾乎從未有過玩耍時間,最大的樂趣就是生日那天去趟八一公園;他是包鋼八中一名普通的七年級學生,而他每天需要承擔的卻是一般學生父母雙倍的責任。

來到位於少先路31號街坊的趙文龍家,家裡幾乎沒什麼電器,只有臥室裡擺放的一臺老式冰箱,這是為了給李英存放藥品用的。李英正在整理醫院的收費單,與媽媽的大床相隔一張桌子的小床是趙文龍的,床頭整整齊齊碼著三十幾本書,雖然陳設簡單,家裡卻收拾得一塵不染。李英說,每天早上,即使時間緊張,龍龍也會收拾完家,給她做好早飯再走,他自己則在學校買早點吃。

雖然家庭負擔如此沉重,可趙文龍在同學和老師的眼中卻是天真、開朗、幽默的,只要學校有什麼開心事,龍龍也會第一時間告訴媽媽,母子倆總會開懷大笑。在這樣的說笑中,龍龍常常因為忘記了正在燒菜而把鍋燒糊。

醫生告訴李英,她的`病目前無法治癒,最基本的維繫就是一個星期三次透析,每次需要700元左右,每個月8000多元。為了保證最基本的生活,李英只得一個星期透析一次,每次透析,文龍都像丟了魂似的守在搶救室門口,李英每次都覺得心疼。但只要看她轉危為安,趙文龍還掛著淚珠的臉上馬上會露出笑容,他告訴她:“媽媽,您一定要好好活著,只要您陪著我,再苦的日子都是甜的。”

趙文龍打算考一所自己心儀的軍校,當軍人是他的夢想,更重要的是國家還會補貼學費。“省下一分錢,媽媽的病就有一分治癒的可能”聽著兒子這番言論,李英沉默了,生活讓兒子過早地承擔了太多的沉重,她除了支援,什麼都幫不了他。每年六一,李英都會帶龍龍去八一公園玩兒,有時龍龍會說:“媽媽,咱們什麼時候才能將這裡的遊樂設施都玩兒一遍啊?”李英聽了心裡酸酸的,龍龍就立即轉換話題安慰媽媽說:“等我工作掙錢了,咱們就好好出去玩兒一趟。”對於李英和龍龍來說,這樣類似的對未來的期望已經成了他們母子倆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