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實習的心得體會

才智咖 人氣:2.98W

實習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立業觀,適應市場,順利就業。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食用菌實習的心得體會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食用菌實習的心得體會

篇一:食用菌栽培技術學習心得

自高中迷上生物學,雖然懊惱自己因偏科不能近二本學校的生命科學院,不能身著白褂研究前沿科學。但是進入我校生物教育專業後我亦覺得老天待我還不錯,我的心願也不算落空,所以一直虔誠的學習著。

學校的裝置有限,也空有我一腔激情,最後實驗大多被侷限了,也沒有些許成果可言。於是就更注重其他不需要精密儀器的專業知識。不能自己搞科研,就時刻關心科研動態,也不枉自己的專業修為,不是個科學家,也修個皮囊裝裝樣子。

大學聯考假期在家無事,我一直關注CCTV7的《農廣天地》和《科技苑》,每天早早把菜摘好,才能在飯點前不受打擾的守著電視。也不求甚解每有創意新型農業典型就記下。我想總有一日能用上,我那“生態農場”借鑑這些可不是很好。就用這一點一滴的農業技術典型堆砌真我的“生態農場”。

《食用菌栽培技術》只是大三的選修課,且這期不知何如竟沒有開設相應的實驗課,學校附近也沒可供實習的基地,所以一開始我也想其他同學一般,並不重視,上課或看公招書或看自己的散文小詩歌甚至補補晚上失眠的空缺,在我看來這課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總之,沒怎麼放在心上。

國慶回家見習,每天跑上跑下,非常充實,我終於又找到了從前忙碌的快樂,每天追著老師聽課,請教他們的教學經驗,努力備課,只為把第一次講課做的精細再精細一點。見習的那幾天,天氣很悶熱,透著灰濛濛呢的光,但是那幾天我的心裡是亮堂的,抬頭時笑容似乎都能對應的雲團驅散。我驚喜每個老師誇獎,驚喜教過的孩子們的問好,我想要就是這種充滿挑戰的忙碌的日子,這種每天腎

上腺素會忽然急速上升的感覺,才讓我覺自己是也活生生的人。

回學校,首先必須經過暈車的洗禮,那可不比一場感冒對我的傷害小,然而我不能讓自己的生活和身體一起跌進冰窖,我不能以身體的虛弱為藉口不認真學習,我也厭倦了日無所獲得日子,我還想把見習時的亢奮狀態延續下去。

於是,我開始思考我要怎樣來對待我的課業,還是每天只帶個軀體去課堂上跑龍套嗎?那我回學校幹嘛,還不如在中學教生物,心情好願意去做好每一件事,那收穫可不比在學校少,至少我的教法會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已在學校的事實是不能改變的,那就改變自己的心境吧,好好歹歹每天都會過去,何不好好聽課,學點東西,那樣自己才算充分利用為時不多的在校時間,也免得日後遺憾。

我每天除了了帶公招書和散文詩類,也還是好好的帶上教科書,一本雜記本,方便在有新知識點時及時記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道理我還是懂的。

而在眾多的選修課中,除了因愛好植物喜歡《園林花卉學》,《食用菌栽培技術》就是最喜歡的了,且不談學到了什麼技術,就食用菌一些基本情況介紹就已經很吸引我,因為我本來就很喜歡吃蘑菇或者說食用菌。我認為那是更能讓我“清心寡慾”的食物,沒有血腥和殺戮,也不似有些青菜一般味同嚼蠟,卻又能滿足人體所學的各種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需要,而且或脆爽或綿柔。總之,我對其愛不釋手,東坡《於潛僧綠筠軒》中有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說“食可無肉,尚需有菌”。

我確乎是一個感性的人,是個唯心主義者,對於《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學習方法我也什麼成系統的學習方法,但我知道積極汲取有利於自己的“營養”。

在《食用菌栽培技術》的課堂裡,我瞭解到平時不知的食用菌常見病蟲害,以及防治方式。不僅用“未來菌農”的身份要求自己注重防治方法技術,也加強了

作為消費者對食用菌的安全問題的重視。學會了辨識食用菌的優劣好壞,當然也學會了不少挑選低毒少藥的食用菌的方法。

因為沒有實際操作,所以我的一切知識僅限於理論基礎,即便如此,我也覺得收穫頗多,還遐想萬千。我知道不常見的鮮色的野生蘑菇都得謹慎對待,也知道它們的致病原理,所以這對喜歡野外探尋的我,無疑是好事,至少我不會誤食這些毒蘑菇,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而這些大多生活在了無人煙的地方的毒蘑菇們,它們無疑也是生物界的瑰寶,更是引起我的發現欲求知欲。

佛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這些毒蘑菇之所以魔的形象示人,是因為人類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事物總是相生相剋,人類不能使其為自己服務,所以這些精靈只得高舉自己的武器予以自我防護。

比如糞鏽菌,現在是懷疑有毒,有人吃了內化為自身物資,有人吃暴斃而亡,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樣的人密碼決定著它是天使還是魔鬼?答案現在還不為人知,但一定就存在與人們的機體裡,現在的我沒有條件做研究,但我想我這些思考會是有得以驗證的一天,不久的將來會有有足夠知識有良好條件的科學家來解決這些問題。

面多眾多的食用菌栽培基質,我也有自己的選擇。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我是不贊成傳統的香菇生產方式的用大量的原木生產香菇和大躍進大鍊鋼鐵是 的道理並無兩樣。現代食用菌栽培技術原料取材廣泛,常用的有作物秸稈、果殼、蔗渣、木枝、木屑和畜禽糞便等。從理論上說,凡是纖維素或木質素含量較高,並且不含有毒副產物或抑制真菌生長物質的植物材料,都可以作為食用菌栽培的原料。

某些地區發展桑蠶業, 就可利用桑稈和蠶沙等副產品(廢棄物),作為食用

菌栽培的良好材料。此外,板栗、油茶及核桃等桂西北地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副產物,也可以作為食用菌生產的替代原料,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

再說說我對靈芝盆栽的思考,當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專案我不禁眼前一亮。一直以來我只想過用植物作盆景。比如一些景天科多肉植物,稍加修飾,配以不同的花盆、碎石塊、小玩偶營造不同的意境就可得到賞心悅目的效果。靈芝本為食用佳品,生活中不常見,雖見過也因從前不瞭解栽培方法,所以從未思考過。

課堂上看到的靈芝盆景是在靈芝造型好的基礎上加以壽星祥瑞之品,相互映襯,以求錦上添花的效果,並且經過這樣小小的加工靈芝身價就成倍增長,作為一個即將走人社會的應屆畢業生,這可是一個掙錢的金點子,可不比種普通的食用菌更具開發價值嗎?

老師的提點是,直接把靈芝菌體脫水,再配以花盆固定,附上一些基質或者塑料的“土壤”不僅可以以假亂真,還可以長期儲存,更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就可以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慾。

我的引申思考,靈芝本有滄桑古樸祥瑞之意,必定廣受歡迎,而大型的的靈芝盆景縱使受歡迎,大所面對的消費人群有限,是普通大眾購買了所不及,不如普通人每月工資才一兩千,他會捨得花幾千上萬來買個幹靈芝放著嗎?

而生活不能沒有綠色,想我一樣的小清新小文藝大有人在,既然有人在為高階消費製造“靈芝盆景”我何不為普通大眾打造一款“靈芝意境”,正好滿足文藝青年們的精神需求。

靈芝盆景以大型的株型顏色俱佳的芝體為主,對靈芝品質要求甚高。倘若以其古風作為點綴,只需一些小型而完整邊角就可起點睛之筆豈不妙哉。比如蘭花

仙骨其下藏個探頭探腦的小靈芝豈不靈動有趣,再比如假山峭壁間懸個靈芝,讓人感慨生命之頑強,亦或是仙姑道童手執靈芝倒是比玉如意更有自然之意……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我相信我今日的幡悟所學到的知識有一天會出現在某個生態農場裡,那裡桃紅柳綠,碧草青青,魚兒水中游,羊兒山上叫,我用殘草牛羊的糞便種出鮮美可口的蘑菇低毒低害綠色安全;我開塊地來專門種花,搭配靈芝配送精品花店或者送給知己好友……

生態農場是我的夢想,但現在因為《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啟發,再一次添磚加瓦,那一天這可無意間落到心上的柳條兒,定會依依舞動與繁花相映成趣!

篇二:食用菌實習的心得體會

食用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種美食,以前只是單純的認識,知道它的營養價值很高,但卻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有一天可以親臨生產食用菌的生產基地,親自動手去培養它,參與它的整個生產流程,甚至是去了解它的培養、生產還有發展等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這幾天的實習,不僅實踐了一把,還聯絡上學過的理論知識,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更好的理解了食用菌栽培學這個科目。同時,實踐還培養了我們的團結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了,並且能夠激發我們對食用菌的興趣,親身體驗是培養興趣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食用菌產業的工廠化生產,不僅帶來了美味的食用菌,給當地的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它更是科技應用農業發展的一次成功,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一條途徑,發展高科技農業,工廠化大規模生產,合理化規模化管理 ,發展現代化農業,當然這些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援和幫助。感謝老師安排了這樣的實習機會,這是大學期間一次很值得紀念的實習,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鍛鍊了自我,也讓我更好的瞭解食用菌的生產發展,對食用菌的工廠化生產有了很深入的瞭解。

 

篇三:食用菌栽培過程及心得

本次栽培的食用菌為平菇和金針菇,基本流程為配料-拌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培養-出菇-採收。具體過程如下:

1.培養料配製

1.1 培養料配方(12袋的用量)

棉籽殼3900g,麩皮1000g,蔗糖50g,CaCO350g,NaOH5g,水5000ml。調節PH至6.5,並拌勻。

1.2裝袋

裝料用袋是一端開口的塑料袋,裝袋時應儘量把料壓實對菌絲生長造成一定的壓力,使其粗壯有力,生活力強。大致裝到袋子的三分之二處即可,然後在開口處挖出一個半雞蛋大小的凹槽,用橡膠圈套口封膜並用橡皮筋固定。

1.3滅菌

在實驗室高壓滅菌鍋中120oC滅菌3h 後出鍋,放置在室溫中冷卻。

2.接種

2.1 接種

接種在無菌室的超淨工作臺上完成。在操作之前用紫外燈對無菌室進行消毒滅菌,接種之前用酒精棉球將雙手、接種夾、菌瓶消毒滅菌。然後用接種夾夾取菌種放於培養料的凹槽中,並封口做好標註。整個接種過程在火焰旁完成,確保無雜菌的侵入。

3.培養

接菌後將培養袋放於培養架上培養,要多次檢查,加強通風降溫,注意料溫變化。料溫要保持在 20~25 ℃,如超過 30 ℃,則會因受熱產生雜菌而感染病害。養菌要求無光,經 20 d 左右菌絲長滿後用散光照射,刺激出菇。

4.出菇管理

平菇現蕾後,應注意通風、增溼工作。出菇要求有微弱的散射光、溫度 10~15 ℃、相對溼度 80%~90%。增加空氣中的相對溼度,可向地面、牆壁、空間噴水,切忌直接向幼蕾噴水,一般正常天氣每天噴水 2 次,而且澆水時要注意大通風,謹防平菇在厭氧高溫的情況下感病而長出畸形菇。隨著菇體的長大,應增加溼度,每天要輕噴、勤噴,以保持空氣新鮮、溼潤。

4.1 開袋

當菌袋變軟、出現大量白色菌絲時,開啟菌袋。去除菌袋料面上的老菌塊、小菇蕾,促使新原基成叢地形成,達到整齊出菇的目的。

4.1.1溫度、溼度

在原基形成期,菇房最適溫度為10~15 ℃,相對溼度為80%~85%。在菇蕾

形成期溫度應該保持在15~16℃,相對溼度為80%~85%。子實體生長期溫度基本維持不變,室內相對溼度為85%~90%。

4.1.2光線、通風

菇蕾發生初期需光照 1~10 lx,菇蕾發生中後期需 50~100lx,每天開燈 1~2h,進行間歇控制,菇蕾催齊後停燈。整個過程都應該保持通風良好。

5.採收

子實體成熟後要及時採收,從培養料上輕輕旋下,要求輕採、輕拿、輕放,儘可能減少機械損傷。第一潮菇採收後,要將殘留菌柄、碎菇、死菇清理乾淨,停止噴水兩三天,讓菌袋中的菌絲積累養分,然後再噴水促使第二潮原基形成。

心得及建議:

食用菌的栽培最重要的就是防止雜菌感染,保證適宜的菌種生長環境。其中需要注意的有如下幾點:

1. 拌料是要攪拌均勻,水分含量應達到手捏一拳培養料能夠擠出少許水滴,拋下後能夠散開;

2. 培養料裝袋時應該壓實,裝袋虛容易造成菌絲徒長,細弱無力,出菇後期出菇量明顯下降;

3. 接種時要在無菌條件下進行,確保無雜菌感染,接種不同菌種時也要嚴格滅菌;

4. 在培養過程中注意溫度、溼度、光照的調節,並保證通風良好;

5. 即將出菇時要及時開袋,以防影響菇的正常生長;

6. 子實體成熟後要及時採收,輕輕將其旋下、輕拿輕放;

7. 第一潮菇採收後,要將殘留菌柄、碎菇、死菇清理乾淨,停止噴水兩三天,讓菌袋中的菌絲積累養分,然後再噴水促使第二潮原基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