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中化學說課稿4篇

才智咖 人氣:1.82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化學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國中化學說課稿4篇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題以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簡要史實引入並展開,通過水的電解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和分析介紹了水的組成,說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在認識了水的組成的基礎上,又學習了一種新的物質——氫氣,並結合前一單元所學氧氣的知識,從組成上的區別歸納出單質、化合物的概念。在課題之後還提供了稍詳細些的資料——水的組成揭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系統知識。

本節內容是為今後學習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筆,對正確書寫化學符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水的物理性質。

②通過電解水的實驗瞭解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它的化學式為H2O。

③瞭解氫氣的性質。

④瞭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區別。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和運用知識等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態度。

(2)在教學中滲透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

(3)保持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3. 教學重、難點

實驗探究認識水的組成及區分單質和化合物是本課題的重點;從瞭解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是本課題的難點。

4.教具準備

直流電源、水電解器、電解用水、火柴,木條,酒精燈,小試管、投影儀。

二、說教法

創設學習情景→實驗探究→驗證實驗→講解總結

三、說學法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方法有:

1.探究學習

學生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基礎上,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

2.多種感官協同法

化學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需要耳聽、眼看、腦想、手寫等結合起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應做好以下指導:指導正確使用教科書;指導學生正確聽課。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學習情景

在上課之初,先請同學們看一段視訊。

觀看之後,學生意識到人們對水寄予的感情和人們對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見的物質之一,不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種生物體內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資料

生物體內都含有水

2、實驗探究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水曾被看作是一種元素。直到18世紀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拉瓦錫通過對水的生成和分解實驗的研究,才確認水不是一種元素。

[引導學生看課本P45資料(水的組成揭祕)]

拉瓦錫讓水蒸氣通過一根燒紅的槍管,得到了“易燃空氣”,而我們通過電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氣”,並可以揭開水的組成祕密。

取水電解器,加入電解用水,接通直流電源,觀察與電源正、負兩極相連的電極上和試管內發生的現象。

在做實驗之前,提醒學生注意:

1.提示學生觀察兩電極產生氣體的體積有何差異。

2.為了增強水的導電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

實驗完畢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現象:

①通電後,兩根電極上都出現氣泡,即產生氣體,氣體都是無色的。

②一段時間後,與電源正、負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的氣體體積比約為1:2。

3、驗證實驗

在得出上述現象後,緊接著問:

兩極上得到的氣體分別是什麼呢? 在前一單元學生已經學習瞭如何驗證氧氣的方法,自然會想到用木條去檢驗。

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試管1中的氣體,用點燃的木條檢驗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向學生提問試管1和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分別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回答

①試管1中產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是氧氣。

②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可以在空氣中燃燒,火焰顏色呈淡藍色。

教師在學生髮現問題的基礎上講解試管2中產生的這種無色氣體叫氫氣,它在空氣中能夠燃燒且火焰顏色呈淡藍色,它就是拉瓦錫所謂的“易燃空氣”。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得出以下結論:

①與電源正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的氣體是氧氣。

②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一種新的氣體叫氫氣。簡稱負氫(父親)

4、講解總結

教師向學生提出:在水的電解實驗裡,有新物質生成嗎?水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電解水的實驗過程中產生了氧氣和氫氣兩種新物質,水發生了化學變化。

那麼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把這個變化表示出來。

這個反應的反應物為水(化學式H2O),反應條件是“通電”,生成物為氫氣(H2)和氧氣(O2),所以此反應可表示為:水 氫氣+氧氣。

由此可見水中含有氫(H)、氧(O)兩種元素,即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教師向學生提出:電解水這個反應屬於前面我們所學過的哪一種反應型別呢?為什麼?

要求學生回答:因為它的反應物只有一種物質——水,而生成物有兩種物質——氫氣和氧氣,滿足“一變多”的特點,所以它應該屬於分解反應。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氣體——氫氣,大家對於氫氣了解多少呢?

學生討論後得出:

1.氫氣是一種可燃性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

2.從網上了解到,氫氣是一種新型能源,將會是未來世紀最主要的能源;

3.查閱資料可知,若是不純的氫氣燃燒會發生爆炸,所以在點燃前必須檢驗氫氣的純度;

4.氫氣名稱的來源可能與它的密度有關,因為“輕”“氫”諧音。

看來大家對於氫氣了解得還真不少,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些有關氫氣的知識。

誰能描述出氫氣的有關物理性質呢?

1.從電解水的實驗可見氫氣是一種無色的氣體,若聞它的氣味,還會發現它是一種無味的氣體;

2.試管2內既有氫氣又有水,而氫氣的體積沒有減少,可見氫氣是一種難溶於水的氣體。

向學生展示氫氣爆炸的投影。

氫氣具有“可燃性”這個化學性質。那麼該如何去檢驗氫氣的純度呢?你能結合課本圖3—3進行描述嗎?

學生討論並總結:收集一小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燈的火焰。然後移開拇指,如果聽到尖銳的爆鳴聲,表明氫氣不純;如果聽到很小的聲音,則表示氫氣較純。不純的氫氣不能點燃,需重新檢驗氫氣純度,直到聲音很小表示氫氣較純了才能點燃。

接著提問:是不是隻要空氣中混有一點點氫氣或氫氣中混有一點點空氣在點燃時就會發生爆炸呢?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出結論

我們知道,世界上絕對純淨的物質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氣中有一點氫氣或氫氣中有—點空氣點燃就會發生爆炸。它有一個限度,我們稱為爆炸極限。若空氣中混入氫氣的體積達到總體積的4%~74.2%,點燃時就會發生爆炸,這個範圍就是氫氣的爆炸極限。

剛才還有同學說到了氫氣名稱的由來,這確實與它的密度有關。在相同的條件下,氫氣是所有氣體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說,它是最輕的氣體,因此,它的名稱為“氫氣”。

在能源逐漸短缺的當今世界,氫氣作為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國科學家看好。 展示下列資料

新型燃料——氫氣

現代世界所使用的礦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它們燃燒後產生較多的氣體汙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尋找一種不會產生汙染的燃料,是各國科學家努力的目標。

氫氣作為燃料行許多突出的優點:第一資源豐富、以水為原料;第二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多;第三燃燒產物是水,無毒、無汙染,且可以迴圈使用。所以,氫氣被稱作綠色能源。

據報道,1988年,前蘇聯採用液氫及天然氣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進行了圖—154噴氣式客機的試飛。日本研製的氫引擎汽車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德國賓士汽車公司研製的以氫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貨車已經接近實用階段,大眾汽車公司研製的10輛燃氫汽車,已試執行8萬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輛用氫氣和氧氣作燃料動力的無汙染出租汽車已在美國紐約街頭亮相。這輛名為“千年計程車”的環保汽車幾乎聽不見任何嗓音,尾氣排放量為零。

儘管氫能已在一些國家進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這種綠色能源並沒有被普通使用,這是由於氫能屬於二次能源,需要藉助別的能源來製取,加之生產成本高,經濟上也划不來,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學家們預汁,21世紀氫能將進入越來越多的領域為人類造福,城市空氣汙染狀況將因此顯著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將因此進一步提高。

可見。氫氣真是未來世紀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學習,並能為氫氣的普遍使用作出貢獻。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水電解生成的氧氣和氧氣的組成與水的組成有什麼不同。教師寫出氫氣(H2) 氧氣(O2) 水(H2O),啟發學生從元素種類的角度去考慮。

學生討論後發現氫氣和氧氣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而水卻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

你能說出以下物質是由幾種元素組成的嗎?

①鐵(Fe) ②銅(Cu) ③過氧化氫(H2O2) ①高錳酸鉀(KMnO4) ⑤四氧化三鐵(Fe3O4)

答案:分別是①1種 ②1種 ③⑤兩種 ①3種

對學生講解化學上我們把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叫做單質,如氧氣(H2)、氧氣(O2)、氮氣(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純淨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

2.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

單質和化合物就是根據純淨物中所含元素的種類來進行分類的,可見分類的方法在化學科的學習中運用的非常的多。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是由氫(H)、氧(O)兩種元素組成的。我們還通過電解水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看到水在通電的情況下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我們還簡要介紹了一些有關氫氣的知識。根據水、氫氣、氧氣等物質組成中元素的比較,我們還了解了單質和化合物。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個程式說課,主要說每個程式的要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國中化學的重要知識,也是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遇到的攔路虎。它是在學習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混合物、純淨物的基礎之上,由巨集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

本節課不僅能帶領學生走入神奇的微觀世界,學會從微觀的角度認識事物,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祕,還能為學生們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結構、元素、以及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資訊。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資訊進行加工。

(3)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慾,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實驗的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巨集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準備

教師:儀器:燒杯、試管、注射器、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等。

藥品:濃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紅等

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好課本和學具,課前預習相關內容。

四、設計理念

1、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2、主要以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結合,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順應國中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設問激趣,匯入新課

實驗探究,瞭解性質

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們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1、現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的季節,走過桂花樹邊,會聞到桂花香;

2、潮溼的衣服會自己晾乾,特別是夏天更容易晾乾;

3、糖塊放到水裡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

4、教師演示實驗:品紅在靜置的水中會擴散。

上述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你們想過這是為什麼嗎?你們會從化學角度來解釋嗎?

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從化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也就是從分子和原子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現象。

[板書]課題1分子和原子

二)、設問激趣,匯入新課

在緒言中,我知道了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也就是說,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都是物質組成的,世界即物質。我們身邊所熟悉的物質很多。

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圖片:空氣、水、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食鹽等等。

這些物質都是什麼由什麼構成的呢?為了解釋上面的這些現象,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的設想。

[板書]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

比如在緒言中,我們瞭解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和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在18世紀就提出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理論。當時這只是一種猜想,但可以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化學現象。隨著科學的進步他們的這種猜想已經得到了證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還能移動原子。

多媒體展示:視訊、教科書P49中的圖3—2和圖3—3

三)實驗探究,瞭解性質

為什麼必須藉助先進的遂道掃描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分子呢?這是因為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板書]1、分子很小

多媒體課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這1滴水裡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年才能數完。

分子除了體積和質量很小以外,還有什麼性質呢?

[實驗探究]

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步驟

[對比分析]步驟1說明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色,只能起稀釋作用。步驟2說明濃氨水可以使酚酞變紅。步驟3酚酞變紅是因為燒杯B中的氨分子運動到了燒杯A中,使A中酚酞變紅。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著。這樣,就可以解釋開頭的幾個現象了。而且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板書]2、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

激發興趣:請問:1+1在什麼時候不等於2?

[實驗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紅溶液,使其充滿玻璃管容積的二分之一,再滴入無水酒精使其充滿玻璃管。用手指堵緊兩端,顛倒數次。

現象:總體積小於1玻璃管。

[課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釋:這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

[板書]分子之間有間隔

課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時體積變化的模擬圖

[實驗探究]

一打氣筒,用手堵住出氣孔,用勁推,可以推動活塞。再吸入一針管水,看能不能推動活塞。

解釋:這是因為氣體分子之間間隔比較大,容易壓縮,而固體和液體分子間隔較小,不易壓縮。

課件展示:物質狀態變化時,分子之間間隔的變化示意圖。

說明:石油氣可裝入鋼瓶中,是因為氣體受壓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間隔減小;相同質量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體積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是因為受熱時分子間隔增大,遇冷時減小的緣故。

四)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多媒體展示:課堂練習

五)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你有哪些收穫?

六)課後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圍你看到了什麼?如果給你稍稍冷卻或加熱,你又會怎樣?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學的微觀世界中翱翔吧!

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啟迪思維,激發探究慾望。

培養學生世界是物質的哲學觀點

展示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化學物質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品質。

通過對物質構成的認識過程介紹,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是一個猜想——驗證的過程。

讓學生了解現代高科技,並培養愛國主義品質。

通過水分子的自述將分子的特性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領會分子的“小”,激發了學生興趣和好奇心理。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通過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對比、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通過腦筋急轉彎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讓學生知道學無止境,通過類比遷移理解現象本質。

便於學生直觀理解。

讓兩名學生合作完成此實驗探究,培養動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於學生直觀理解。

增強用化學解釋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化學的能力,讓自己擁有化學的眼睛。

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

給學生一個思考想像的空間。

六、板書設計

課題1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間有間隔

一般溫度越高分子間隔越大

一般壓強越大分子間隔越小

七、課件說明

課件中有很多視訊及動畫很好的幫助我把握了教學的關鍵,是用任何生動語言無法替代的,在這節課中使用課件是國中化學中最恰當且必不可少的。

八、設計反思

新課標要求,國中化學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課程過程中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與討論發現別人的長處,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不斷地提高,不斷的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酸和鹼的反應,第一部分內容:中和反應。是在學生學習常見的酸和鹼的一些性子後,又把酸和鹼的反響單獨列為一節,這就闡明白:一是評釋中和反響的重要性,二是由酸鹼中和反響的產品引出鹽,切合由淺到深的瞭解紀律。課本通過學生的運動與探究引入中和反響,爾後又通過交換與討論的方法瞭解中和反響在一樣尋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親暱了化學講義知識與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時又富厚了學生的將來生活。

2、教學目標:依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教材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②瞭解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②會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有關資訊加工處理

③會用觀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理論聯絡實際,關注社會實際問題的意識

②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酸鹼之間的中和反應

難點是: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

二、說學情:

我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習過程中,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灌輸,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才華的機會,因此,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知識。

三、說教法:

一位教育家說過:“科學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去掌握它們;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為此,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本校的學生情況,我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其模式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絡生活。同時配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視野,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這樣,不但使學生始終處幹主動的學習狀態中,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依據本課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從以下方法進行學習: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3、自主學習法。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同學們想看魔術嗎(激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教師播放課件:

①向盛有無色溶液的燒杯中,滴入幾滴無色的溶液,燒杯溶液變紅。

②再向變紅溶液燒杯中滴入無色溶液,邊滴邊用玻璃棒攪拌,當燒杯溶液剛好變成無色時停止。

驚奇的顏色變化,會引起學生髮出疑問;有了這“奇”“疑”的問題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們想知道這個奧妙嗎?要想揭開這個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三節酸和鹼反應——中和反應。

2、引導實驗,自主探究

前面同學們已學過酸、鹼各自具有一些化學性質,那酸與鹼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嗎?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用事實說話,請同學們進行活動與探究(P193)。接著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3、歸納總結

①氫氧化鈉是鹼,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顯示紅色,隨著鹽酸的加入紅色逐漸消失變成無色,所以此時的溶液不是鹼性溶液,說明有新的物質生成,進一步說明了酸和鹼發生了化學反應。(藉助FLASH動畫展示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過程),其他的酸和鹼也能發生類似的反應: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②課件展示酸與鹼的反應方程式,請同學們總結反應的特點,反應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種化合物(鹽),這類化學反應叫中和反應。

4、聯絡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應的概念,下面我們看幾則資料。

課件展示:(讓學生真正理解在人類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

①改變土壤的酸鹼性

根據土壤情況,可以利用中和反應,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鹼性物質,以調節土壤的酸鹼性,利於植物生長。例如近年來由於空氣汙染造成酸雨,導致一些地方的土壤變成酸性,不利於作物的生長,於是人們將適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②處理工廠的廢水

工廠生產過程中的汙水,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處理。例如:硫酸廠的汙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

③用於醫藥

人的胃液裡含有適量鹽酸,可以幫助消化,但是如果飲食過量時,胃會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這情況下,可以遵醫囑服用某些含有鹼性物質的藥物,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教師引導:這些資料說明了什麼?(中和反應用途很廣)

5、交流與討論(P194)

6、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和反響,簡樸認識了中和反響的原理,會寫一些中和反響的化學方程式,並認識了中和反響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7、課外作業:查資料,生活、生產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響。

8、板書計劃

第三節酸和鹼的反應

一、中和反應

1、中和反應:酸與鹼作用生鹼鹽和水的反應

2、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國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承接了國小對空氣知識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是人類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空氣汙染對人類的危害也是學生經常見聞的,而需要科學方法測定空氣組成成分帶給學生從未有過的體驗。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1. 目標確立:

⑴通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認識空氣的組成,學習從混合氣體中除去某種氣體進而測定其含量的方法。

⑵結合社會生活了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⑶通過驗證通風不暢環境中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別和認識空氣質量日報,增強關心環境、關愛自然的意識和責任。

⑷在分析空氣組成的基礎上,初步認識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

2. 重點及難點,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重點:讓學生認識空氣對人類和自然界的動植物的重要意義。知道空氣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難點:設計實驗方案,測定不同環境中空氣的成分。

突出重點方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對空氣進行重新認識,通過學習和討論較為理性、科學地整理自己對空氣的理解,並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突破難點方法:給學生講清該實驗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操作要領。最後再把學生的思維擴出去:你還能設計哪些實驗來證明這一問題?(可留作課外作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 教學方法

本節課採用了啟發式,邊實驗,邊觀察,邊討論及科學探究,自學等綜合性的教學方法。根據化學教材學科的特點,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出發,以實驗為基礎,理論為線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探究,邊實驗,邊討論,邊比較,進行探究性學習,突出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同時發展學生的智慧,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 學習方法

由於客觀條件所限九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還不是很強,為了有意識的鍛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本節課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親密合作,討論交流為主旨學習方法,真正做到了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成為了課堂小主人。

四.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按照我校“師導生探”的教學模式可歸納為: 激發情趣,出示目標---出示自學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重點)---實驗探究---活動天地(自學)---當堂訓練。

1. 激發情趣、出示目標: 課件出示①②③④

匯入新課:上課開始,教師富有激情地表白:空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物質,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空氣的“海洋”裡,離開了空氣一切生命就不符存在。那麼:(課件出示)

(1) 你知道空氣是純淨物還是混合物?

(2) 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意圖: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2. 學生積極回答對空氣的認識。(課件出示——空氣成分)

意圖:給學生一個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認識能力。

3. 在認識空氣成分的基礎上,將問題引向深入:

同學們都知道氧氣的重要性,那麼如何測定空氣的中氧氣的含量呢?同學們感興趣嗎?好!今天就給大家提供一個平臺。請你設計實驗進行證明。

4. 在教師的點撥下,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思路。同時需要學生明白:(課件出示)

(1)實驗目的。

(2)實驗原理,引 導思路:

a.如何將密閉容器中的氧氣消耗掉而又不產生新的氣體?

b.如何測得消耗掉氧氣的體積?

(3)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觀察現象,記錄資料。

(4)討論與交流,得出結論。

重點討論:同學們實驗結果差別較大,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學生各抒己見。最後教師總結。

(課外研究性學習:你還能設計出什麼實驗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意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實驗探究能力,真切體會到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5。教師小結空氣的成分,並引出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學生以具體的例子為感知物件,形成對混合物、純淨物的認識。

意圖:鞏固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

6。自學“空氣是一種重要資源”知道拉瓦錫首先得出“空氣是氧氣組成的結論”。 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7.認識空氣質量日報。學生自學,明確日報內容,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8。探究實驗:空氣質量的差別。

學會採集氣體樣品方法,學會如何驗證二氧化碳。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意圖:鍛鍊動手能力,使學生獲得深切的真實感受。

9. 當堂練習. 意圖:鞏固所學重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