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合集八篇

才智咖 人氣:2.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合集八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迴圈》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型別的介紹,水體型別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迴圈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型別以及不同型別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迴圈的型別、主要環節和海陸間迴圈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迴圈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型別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資料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迴圈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迴圈過程的學習,學會繪製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迴圈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迴圈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係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資訊,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為什麼鬧水慌”著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匯入: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為什麼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型別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佈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為什麼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迴圈週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週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於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係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係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佈不均,雨季鬧水災、乾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

第三問題:為什麼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迴圈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製水迴圈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迴圈知識後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迴圈,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汙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溼潤氣候區,為什麼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麼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儘管屬於自然地理的範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源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問題研究,該節課主要是要求同學們能夠對於前面知識的運用,能夠結合所學分析住房應考慮的因素,城市化過程中發生的負效應,對於城市化我們應該如何冷靜的分析面對,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知識目標:購房影響因素;

理解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含義及特點,能夠分析材料現象。

能力目標:能夠分析自身因素,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情感目標:樹立對於城市化應有的情感態度,結合自身不要隨意的判斷一件事物的好壞。

如何綜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說教法

小組探討、調查研究、對比歸納

課本資料、多媒體

三、說學法

1、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過對比總結得出結論,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徵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學習

課前我讓同學們調查分析了住房選擇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同學們的成果,總結出購房的原則性問題,合理地指導我們購房。

◆設計意圖:直接匯入,開門見山,因為事前已經讓同學們預習調查過了,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都期待展現成果,故直接表現同學們的內心節約時間。

2. 活動設計

課前活動:分成四組,對南京三個住房地段進行調查,新街口夫子廟、板倉、仙林,對住房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該地段的房價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為何要在該地段購買住房,基礎設施設定等等其它與居民購房有關的因素。

◆設計意圖: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瞭解知識來源於社會還能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問題設計

同學們,不知道你們在調查過程中是否發現一個問題,郊區的房子,特別是別墅,都是些高檔居所,許多有錢人的居住場所,那為什麼會這樣呢?伴隨著城市化程序中居民都往城裡擠,為什麼還會有許多有錢人往郊區搬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逆城市化。

◆設計意圖:承轉過渡知識,從購房選擇因素的學習過渡到郊區化的學習,同時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以啟迪。

五、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課程標準,聯絡學生實際,從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以及美育目標,很好的把握學生心理,考慮個體差異進行系統設計。以下是“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優秀說課稿模板

。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慾望,但認識不夠深刻需加以引導。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絡。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三維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欲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三. 教學方法和手段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絡,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資訊,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絡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整合並顯示在螢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四.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檢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絡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五. 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展示一段天氣預報的畫面)

介紹最近幾日裡齊市的天氣變化,闡述要了解這些變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匯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並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為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介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為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充套件,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為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為兩種型別)

鋒面型別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人類活動中地域聯絡的主要方式有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和郵政通訊等。地域聯絡對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各種地域聯絡方式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商品的迴圈,大大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影響”的編寫,就是選擇了交通運輸這一最重要的地域聯絡方式進行要點的講授。

本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通過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的比較,闡述了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發展趨勢,並選取了“南昆鐵路建設”等案例來說明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選擇及其發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材內容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例項,單純的講授教材中的內容並不能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交通的區位因素分析等內容進行深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交通運輸的方式及其每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

②根據運輸物件的特點及運輸要求,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及線路。

③交通運輸網的形成和特點。

④瞭解影響制約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本節知識的學習既有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表格分析五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又有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交通運輸網的發展趨勢和交通運輸佈局的區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時,具有運動的、發展的眼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加強交通環保意識,並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樹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及選擇

教學難點:影響制約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問題式討論,講練結合,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資訊,掌握知識要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學習現代幾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各種交通照片和交通網地圖,同時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合理利用選擇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時,還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愛護交通設施,保證交通安全,使交通運輸更好地為我們生產生活服務!

三、說學法:

本節課充分利用案例教學、講練結合,讀圖分析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資訊,掌握知識要點。從交通方式的選擇到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做到了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和發表意見、動手填圖並完成習題,全程投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匯入學習。開門見山式匯入人類的地域活動聯絡,並設計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內容“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講解。通過匯入,讓學生明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對交通運輸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認識,以便於下面教學內容的進行。

其次,進入新課講授。由於學生們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已經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在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方面的講解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閱讀課本的圖來學習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於交通運輸方式的掌握,僅僅知道其優缺點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匯出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並通過例項與學生共同分析,選擇出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得出要綜合考慮,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根據運輸物件的特點和運輸要求,選擇最佳運輸方式的結論。

接著,過渡轉折,引出交通運輸網,通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鐵路”,以及從“畜力-船-汽車-飛機-管道”交通工具變化來綜合分析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並結合書上的“南昆鐵路”的例項,來具體分析幾個因素對南昆鐵路的建設的影響。突出過程和方法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

最後,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主要運輸方式及其優缺點。

2、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有運價、運量、運速。

二、交通運輸佈局

1、影響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

2、南昆鐵路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基本理念,所以我們的教學方式和過程就要有新的改變。現以《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課為例,談一談我對此內容的設計與構想。

一、說課標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選自中國地圖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

新課程標準中對此節內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來,對於這部分內容從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到學生的分析和運用都不可忽視。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二、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段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的生產活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開啟地理學原理的一把鑰匙,對於指導人類生產、生活,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有重要意義。本課通過歸納幾種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對其身邊的環境問題產生關注。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全球暖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大氣環境問題的原因、後果、分佈、治理措施。

(2)能力目標:採用多種素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學習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地球環境,樹立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3、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

難點: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產生的後果及治理措施。

三、 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採用探究式學習與小組合作討論法。一方面,結合課本圖片及文字材料,使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相關資料,討論出現的原因並歸納總結。

學法:要使學生學會探究,即學會如何分析選取有價值的資訊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聯絡實際解決具體地理問題的方法。還要使學生學會合作,小組同學共同完成活動。

四、說教學程式

1、 大家都看到了,在匯入新課時,我使用了一段環境優美的視訊資料作為本課

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與本課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課標分析與教材分析兩個板塊的使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任務。

2、 教學新課: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我基於三點來進行設計。

(1)開放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汙染和酸雨等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幾乎每一個問題我都配有相應的文字及視訊資料。(觀看)再加上學生課前準備的材料,就可以進行充分的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危害了。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自己的疏漏與不足而不斷的進行修改、完善。

第二個問題是臭氧層破壞。因為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觀看了南極臭氧空洞的圖片之後以練習題的形勢來使學生鞏固次知識點。

大氣汙染和酸雨這一環境問題,我同樣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讓學生來進行加工整理。

當然,教師應及時補充資訊,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是指網路化、系統化。即重點知識小結。

(2)充分利用課件

這個課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觀性較強的文字、圖片、資料、視訊資料。他能使學生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人類所面臨的環境現狀。

(3)精心設計活動

本節活動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環境、學以致用。在教學時先由課前探索活動引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危機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課下由教師指導學生組成興趣小組關注並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環境危機。也就是此處的案例探究。學生以“荒漠化”為主題開展了小組探究活動,並在這節課上向大家做了戰士。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最後的漫畫反思將此活動推上了高潮,可以說這幅漫畫是本節課中心思想的總結與昇華。

五、 說教學效果

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全面和諧培養學生素質,從而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輸灌物件轉變成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小組討論合作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自由而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計算機輔助教學,即利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的一些靜態資訊加工成圖、色、形、聲並茂的動態資訊,形象直觀、快捷、大容量的展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興奮點,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於重難點的突破,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過使用這個課件,我有一點感觸頗深,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你是一個非專業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在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這些水果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嚐時候,有沒有想過,它們為什麼會種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們也學習過一篇語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和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農業區位的選擇有關。學習完今天的知識,我們或許就有更深的瞭解了。

好,在上課前,大家都有讀過了課文,那麼現在想請位同學告訴我一下,什麼是農業?

好,請坐下,那麼,由於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下面大家請看這兩幅圖——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則是一個牧場,從事牧羊業。

那現在我又有疑問了,為什麼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是不是和這兩個地方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關??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這兩個地方的不同選擇?要知道以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

下面請同學們找到課本里有關農業區位的兩個含義並且一起讀出來: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絡。

大家看起來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再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來解說一下這兩個含義:

一是水稻這一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們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來說,這個是世界氣候型別分佈圖,首先,我們知道泰國是位於中南半島上,而這個地方的氣候型別是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看一下這個圖片,圖片上的紅色曲線代表了氣溫的分佈,而綠色的柱形圖則代表了降水量。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氣候型別是全年高溫,而柱形圖表示降水,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間部分,也就是夏季時候,是降水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顯的乾溼季,資料《高中地理說課稿《農業的區位選擇》》。這是和水稻生長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這些條件都有利於水稻種植。我們再來看剛才的那個湄南河平原水稻種植圖,在這一個圖上,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機械的生產啊?(沒有),嗯,是不是隻有人力耕種,這也說明了這個地方的勞動力是——很豐富的。當然,它的機械化生產水平也就很低。而在這個圖上,我們也可以瞥見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也是比較低的。

好,以上資訊告訴我們,氣候包括:熱量和水分、地形、勞動力和機械以及經濟基礎等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響一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活動的。

現在我們來看課本上圖3.3——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這麼多,那哪些是屬於自然環境因素,哪些又屬於社會環境因素呢??下面請位同學給我們總結一下。

(請同學回答,課件顯示兩個總結)——板書: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和社會,然後把學生說的寫出來。

好,現在大家花一分鐘的時間把這個 圖3.3 上的各種因素背下來。因為在以後考試的試題中,無非就是要考這些因素的應用。

好,接下來到了我們的.分組活動時間,在這裡,我們就來當一次農場主,假如你今天中了頭獎,拿到了一大筆的錢,興高采烈地去白雲山腳下買了下面這塊漂亮的地皮,你準備如何去經營它?你要進行什麼樣的農業活動?還有,你是如何考慮的?可以結合圖3.3來進行思考。

好,現在大家就開始規劃。討論3分鐘後,每個小組派位代表來講講你們的意見是怎樣。

(根據學生講的,在板書上指出來)-可以在副板書的地方把學生的想法寫下來。

嗯,看來各位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看來以後每個同學都可以成為大老闆拉^_^

好,學習了這些知識後,我們來看看活動題部分。(直接在下面邊說邊分析)

首先,看第一題

第二題:先板圖,然後分層來說明綜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國江西省的千煙洲,是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位於我國的南方,這裡氣候資源優越,光熱充足,屬溼潤地區,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但是存在著地形地貌複雜,平原面積狹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

丘陵山區耕作易導致水土流失,宜發展林牧業;緩坡和谷地不易發生水土流失,可發展耕作業;窪地積水易澇,適合發展魚塘養魚業。

按照農林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因地制宜安排相應品種,不僅有利於充分發揮丘陵山地的土地生產潛力,減輕對有限耕地的壓力,把大量閒置勞動力轉移到丘陵山地的綜合開發中去,促進林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有利於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迴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地理》上冊中的第二單元第五課,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整個說課共分為四個部分。

一、 說教材

(一)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 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第八課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 能力目標:①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②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三) 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 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絡。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 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 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 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說教學方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 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絡,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 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資訊,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絡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整合並顯示在螢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 說學法指導

1. 讓學生重檢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本課文字簡潔,影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絡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影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 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如下圖:略

四、 說教學程式

(一) 匯入新課:

先播放兩段“城市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預報”的錄影。看完後,告訴學生要能夠看懂和聽懂這些天氣預報圖,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匯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一)鋒面結構與特點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介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為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為兩種型別)

(二)鋒面型別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完成表1內容)

(問題: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

②何為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後?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③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後分別在什麼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④冷、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⑤冷鋒、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絡。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天氣例項

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

五、練習與活動(略)

六、作業

七、課堂小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主要講述了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絡兩部分內容。是工業區位論部分內容的延伸,又是新舊工業區部分內容的基礎。本節內容較為簡單,沒有過於繁瑣的理論和記憶性內容,只需學生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為了獲取更大的效益而採取的經營策略。

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德育目標: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問題要顧及利弊兩方面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重點:即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教學難點:即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二、說教法

講述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內容的學習重點在於對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學習難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並且能夠應用相關理論解釋一般的工業現象。因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工業地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簡單的機械拼湊,無論是在工序上存在工業聯絡還是僅僅在空間上存在工業聯絡,它們都一同構成了具有協作關係的工業地域。所有工業集聚的原因都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獲取更大的效益。與之相對應的是工業分散的現象,它往往發生在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是現代交通、通訊技術發達以後產生的工業現象,目的是為了利用不同區域的優勢區位條件,以節約開支。在學習中需要注意,工業集聚不一定就要優於工業分散,而工業分散也不見得就比工業集聚來得高階,它們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說過程

課文引入前有必要對上一節的內容進行回顧,作為本章基礎的工業區位論的內容雖然沒有直接在本節中提到,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學的程序。接著針對本節課所講述的兩個重點內容分別提出現實生活中所對應的例子,引起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關注。例如,電子產品的原件標示了許多生產國的名字;工廠總是集聚在工業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個地塊上。兩個例子分別是對工業分散和工業聚居兩種現象提出來的,很具有代表性。我們往往很忌諱在正式的課堂上摻雜有考試的內容,這就如同學習只是為了考試一樣,其實不妨把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問題的轉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內容,讓常見的考試內容化作案例融匯在課堂中,將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接下來需要講授的是工業集聚的內容。首先要對工業集聚的兩種模式進行講解。對於工序上的工業聯絡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語道破它的關鍵所在:一家工廠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生產原料即可。而對於空間上的工業聯絡,學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現紕漏,將這種聯絡看作是布袋裡的沙子,彼此間並沒有什麼關聯,都是人為撮合在一起的。其實地域上的工業聯絡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樣需要彼此間的合作。而一定的工業區域內也並非任何企業都是可以進駐的,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導,制定一定的准入制度,所以我們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類似的企業集聚在同一工業區內,它們共同打造著一個文化品牌。因此對於本段內容的教學我將嘗試著將工業園區的先進理念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本質上去理解這一工業集聚的現象。

下面要針對工業地域內部的工業聯絡進行講解,這裡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業聯絡。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我會將鋼鐵、石化、機械加工等工業部門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於學生理解這種工業上的聯絡方式與構造,進而對於工業的發育程度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對簡單了。

緊接著需要講述的是工業分散的內容。工業分散是建立在現代的交通運輸方式和通訊技術與手段上的。它主要針對的是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目的是根據原件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生產地域,利用其各異的優勢條件以節省開支。由於案例都是針對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而提出的,因此在這段教材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避免將工業分散這一現象描述得更為高階。要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工業集聚還是工業分散,它們之間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最後將進行課堂小結,由於本節內容較少且相對簡單,可以在最後適當新增部分練習題,重點考察一二兩節的相關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