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合集8篇

才智咖 人氣:1.82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合集8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課內容。我將按說課程設定、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教學改革這六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課程設定

1、說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具有強烈後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組。學科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其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後聯絡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學期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2、 說課程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資訊,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資訊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最後,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幾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3、 說課時安排:140課時

二,課程內容

高中《地理》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教材,分三冊,課程開設二學年,計140課時。其中理論課時130課時,實訓10課時。

1, 內容取捨

本課程按照國家統編教材,依據教學大綱統一執行。

2,課程內容

本教材主要講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容,其知識內容以人地關係為線索,闡明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城鄉聚落、農業和工業生產地域、地域聯絡、旅遊活動、人類與環境、地理區域研究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難點: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的特點等。基本規律包括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和移動規律,洋流的分佈規律,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等。

三、說課程實施

1、說課程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2、 說課程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資訊。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3、教學手段

1)、多媒體。

所有教師都採用網路和多媒體等現代資訊科技手段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資訊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形式可將活潑、形象、豐富的文字、圖片、視訊資料展現於學生眼前,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2)考評。

考評不是目的、而是教學手段。通過考評,促進學生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參與討論;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期末時認真複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針對本門課程舉辦的社會調查策劃與實踐大賽,親身去體驗、踐行。

(3)作業。

以作業為手段,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受到教育。

四,課程評價

(1)學習效果考核方式。

我們改變單純以卷面考試定最終成績的做法,將學生平時對待本門課程的表現納入考評範圍,重點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綜合考核。

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佔20%(主要由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課程作業三部分構成),實踐成績佔20%(針對本門課程舉試講大賽),期末卷面考試成績佔60%(既考核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又著重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於對理論應用的考核)。

(2)、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

學生網上評價;教師期末考試成績分析;領導聽課評價;督導老師隨機聽課評價;教研室教師聽課評價。

總體來講,教學效果值得肯定,因為近八成的學生肯定了開設本課程的價值,只是價值大小的差別。

五 課程資源

(1)課程教學團隊:本課程主講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精研教學,互勉共進。

(2)教學資源: 有多媒體教室,可提供網路教學和影音教學,圖書館可提供全面的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學資源。

六,教學改革

1, 相對於傳統模式的教學,教學效果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改善。

2, 教學中有兩大不足,學生各方面地理基礎知識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實踐實習平臺,學生體會不到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鍛鍊的積極性。

3, 今後的改革中應加大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於學生的發展。為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係,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運動”第三課時——“地球公轉與季節”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兩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後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後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後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並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國小、國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絡,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程式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設計 目的

聯絡生活,展示作息時間表,設疑匯入 不久前,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進行了調整:早上上課的時間推遲了,而下午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提前了,為什麼呢? 暗示學生通過以下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激發求知慾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本節是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第六節內容,主要講述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等氣候因子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在這些因子長期相互作用下,導致世界各地區氣候特點各不相同。由於本部分內容抽象,使得學生對氣候型別的特徵理解較難,進而影響了對氣候型別的判斷。因此,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給的氣候材料,深入分析氣候圖。首先利用氣候分佈圖瞭解氣候的分佈;根據前面所學太陽輻射分佈規律、氣壓帶風帶分佈規律及影響氣候形成因子等相關地理知識原理分析各地氣候成因及特徵,並通過氣候統計圖對氣溫、降水要素的進一步分析加深對氣候特徵的理解,再通過比較法,找出易混淆的氣候型別的異同點,最終達到對各種氣候型別進行判斷的目的。本節內容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前後呼應,步步深入,有很強的邏輯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點,也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該部分是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能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後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初步根據地圖和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對本部分知識應不斷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閱歷較淺、對某些氣候不熟悉,可選取有關地理素材展示圖片可以增加學生對氣候特點的感性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世界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掌握氣候型別判斷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分析主要氣候型別的特點。

2.在活動中鍛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地理資訊的技能,

3.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氣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養成科學的世界觀。

3.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區域地理中並解決相關問題。

四、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難點:氣候型別的判斷

五、說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巨集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1、讀圖法;2、直觀教學法;3、討論式教學法。

六、說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採取如下的學習法:

(1)合作學習法;(2)討論式學習法;(3)師生互動學習法。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開場白(略)

(二)教材簡介

《地質災害及其防禦》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陸地環境》中的內容。本單元是自然地理知識最為集中、涉及面最廣的一個單元;而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陸地環境的組成要素——岩石、地貌、陸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關係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後而編排的,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從課時容量考慮,教材有選擇地講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危害、地質災害之間的關係以及地質災害的防禦等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及其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係的密切程度;特點之二,是從有利於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這與全書以闡明地理環境和人地關係為主線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知識目標:瞭解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害,以及進行監測防禦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1、培養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2、培養分析知識點內在聯絡,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3、培養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即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點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如果能抓住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質災害知識點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要把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分佈和造成的危害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

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著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性。教材以動態和聯絡的觀點分析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分析成為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絡舊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視訊和圖片,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的過程,當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優化出教學方法和手段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經歷和目睹各種地質災害發生過程,雖然他們可以從電視、報刊雜誌、網際網路上獲得有關資料、資訊,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統。由於條件所限,傳統教學也只能以小量的圖片和資料可以輔助講述,學生對各種地質災害的感受比較平淡和膚淺的。我們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地質災害現場觀察、體驗後進行教學。但在網路環境下,充分的收集資料、資訊,採用多媒體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上述的不足,強化對學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視訊素材和各種圖片資料使學生觀察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佈、危害等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討論各種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歸納出地質災害的相關性,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進而提高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防禦重要性的認識。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視訊演示、講授、自學、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由於本節內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較多,教學容量大,教師要注意控制教學進度,以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六)教學程式安排

從以上分析,本課教學應以瞭解、學習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從而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5分鐘。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為匯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列舉現實生活、生產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再介紹說明研究地質災害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可以播放視訊——加利福尼亞地震發生後的視訊一段,構建學生對地理影象的直觀感悟能力,進而稍詳細地以地震為例,說明地質災害具有分佈廣泛,危害大、傷亡多,突發性強等基本特點,接著匯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現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闡明地理過程,再逐步深入瞭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舉例項時,要強調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絡,研究地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分析,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地質災害,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現代教學論認為,地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講授地質災害應著力通過現實生活的例項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獲得更多感性認識,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迫切性,強化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加深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在培養能力方面可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學生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迴圈第一課時(水迴圈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迴圈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為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迴圈示意圖”以海陸間迴圈(又稱大迴圈)為主介紹了水迴圈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迴圈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迴圈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迴圈過程與環節。 2.水迴圈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迴圈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迴圈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絡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為以下幾個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型別,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迴圈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影象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資訊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迴圈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係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係不易理解。 四、說教法

1.創設情景 設臵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鬆得引入本課,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說學法

1、學會用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迴圈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匯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 水迴圈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瞭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佔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章中最後一節的問題研究課,前面學習了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產品是健康的產品,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前面的知識是本課研究的鋪墊。本課的研究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拓展和運用。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活動,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知道什麼是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的標誌是什麼,知道怎樣鑑別綠色食品。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調查研究的過程,學會運用各種調查的方法,培養多渠道收集資訊的能力,並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使學生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關注社會,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在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蒐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一.活動匯入: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關注。在環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許多食品商家都說自己的產品是綠色環保食品,到底什麼樣的食品才是綠色食品?今天,老師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討。

二、活動過程:

1、認識、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知識。

⑴搞清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特指無汙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 由於與生命、資源、環境相關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綠色”, 為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並能給人們帶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將其定名為“綠色食品”。

思考:

正是這綠色食品的規定,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綠色食品是農業科技進步的動力,能提高經濟發展,更能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只有嚴格執行綠色食品的標準,才能使人們吃上放心的食品,從而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

⑵識別、辨認食品包裝上的“綠色食品”標誌。

綠色食品標誌:

⑶說說“綠色食品”標誌的含義

標誌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徵自然生態;顏色為綠色,象徵著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

⑷“綠色食品”標誌的等級

AA級綠色食品標誌與字型為綠色,底色為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誌與字型為白色,底色為綠色。

A級綠色食品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新增劑、食品新增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AA級綠色食品則較為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新增劑、食品新增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

2、檢查反饋:瞭解學生掌握 “綠色食品”知識情況。

⑴判斷是否是綠色食品

出示第一組圖片:

⑵說出綠色食品的等級

出示第二組圖片:

3、在小組內展示、交流帶來的食品,首先觀察是否是綠色食品,然後判斷是A級綠色食品還是AA級綠色食品。

各小組派代表彙報。

4、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⑴要想了解更多的綠色食品,瞭解綠色食品的銷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

⑵要想了解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態度,食用綠色食品的意義,是否懂得辨認綠色食品,以及什麼樣的人群對此知識最缺乏等,我們應該怎麼做?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5、做個“綠色食品”廣告設計師。

為你喜歡的綠色食品設計廣告語,每組推薦一個。

6、讓學生了解綠色食品認證程式。

7、綠色食品打“假”隊員在行動。

8、向學生介紹生態綠色食品基地。

三、活動總結:

通過研究、探討,瞭解學生對綠色食品的態度。

提問:民以食為天,吃,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你的爸爸媽媽讓你到超市買牛奶、方便麵等,你會選擇什麼樣的食品?為什麼?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做到綠色消費,也希望你們向自己的家人、向周圍的

瞭解學生對“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的認識。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對認識地貌的形成和變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對地殼和地表形態有一個整體上的瞭解,是自然地理中關於地形要素的重要內容。對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以及選修的“旅遊地理”的地質景觀以及“自然災害中的地質災害”有著廣泛的聯絡,起著很強的基礎知識的作用。

(二)。說教材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瞭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能用理論解釋巨集觀地形的成因;

②。瞭解簡單的地質構造的概念和型別,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力;圖文轉換能力;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列表比較,瞭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與表現形式

②。運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更直觀的去理解理論,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

③。通過對地質構造示意圖的閱讀分析,學會簡單的地質構造型別的判斷和構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創新意識;培養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樹立事物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意識。

(三)、說教材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板塊運動與巨集觀地形,把板塊的兩種運動形式對巨集觀地形的形成作為本節重點之一;

②。重點之二即為兩種基本的地質構造型別————褶皺和斷層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徵。

2。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①板塊構造與巨集觀地形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從很大的尺度來介紹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係,學生直接感知比較困難,須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一年級的同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塊運動機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會有一些困難。

②地質構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於這種地貌不同於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態,學生不易理解,所以作為一個難點。

二、說學情

心理特點:進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為任然已興趣為引導,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音象、動畫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基礎:通過國中的學習,學生對地形的知識有初步的瞭解,但僅從感性上認識到地形在變化,至於地殼變化原因、運動的形式及結果等抽象的理論知識一無所知,而高一學生理性認識、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與學法

1。 例項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圖表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析和思辨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 視聽觀察法;邏輯思維法;討論分析法;圖文轉換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和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構思

匯入: 從觀看各種地形圖片,給學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過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增強學生興趣,也使匯入對本節課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1。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通過匯入,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能讓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態?”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自主的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列表比較歸納,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地表形態的變化時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列表對比分析, 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記住內外力作用的區別和聯絡,加強了形象記憶,同時增強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熱情。

2。“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承轉(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有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引出板塊學說)

①。 引導分析照板塊分佈示意圖2—10,介紹板塊學說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認識六大板塊的名稱,分佈及板塊的邊界型別(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

【教師澄清講解】①板塊是地球岩石圈被構造帶分割成的單元,而不是地殼的單元,也不是矽鋁層的單元。②六大板塊的範圍與大洲、大洋的範圍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塊都包括了海洋和陸地。板塊不是大洲、大陸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陸和大洋的名稱來命名。③消亡邊界(圖中實線)是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溝或造山帶;生長邊界(圖中虛線)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嶺或斷層。

通過“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視訊,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視聽過程,看到板塊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巨集觀地形(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會依次形成海溝,島弧,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後再演示東非裂谷的動畫,說明板塊運動與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佈,大規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溝、島弧等地貌格局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視訊動畫,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後學生根據動畫及教材討論歸納,老師點撥總結活動探究1。2。,再歸納總結板塊運動和巨集觀地形的關係,來完成對這一重點內容的突破。這裡我是採用先把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答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引出地質構造的概念,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再用動畫演示直觀認識褶皺和斷層,討論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現形式。

針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一難點,首先讓學生理解背斜與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區別,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況,岩石的堅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蝕的能力;然後再從岩層新老關係上來判斷,在此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思考沉積岩岩層新老的識別,給他們提供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機會,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於斷層,在演示動畫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斷層線兩側的運動方向,讓學生討論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斷層線上的岩石抗侵蝕強度,侵蝕後形成的地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拓展】我們學習了地質構造對地形影響的規律,在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例如,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為水道。在背斜部位採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是全冊書的最後一節,是本書的總結和昇華。這節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中國為什麼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中國怎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本章也是對模組一與模組二的總結。通過學習本單元,可以培養學生協調人地關係的意識,為“城鄉規劃”、“旅遊”“環境保護”等選修模組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

1. 知識與能力: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及其實施的基本途徑;理解迴圈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差別。

2.過程與方法:結合我國國情,分析、理解我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採取的措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際事例來分析人地關係的發展狀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生產流程圖,分析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對以後的發展,更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對待我國現存的一些問題,協調人地關係,向著良性迴圈的方向發展。

結合中國國情,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迴圈經濟。

二、說教法:

結合中國國情,利用資料、圖片,文字等資料舉例說明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危機,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通過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的比較,得出清潔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同時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用視訊資料引入,用幻燈片的形式把我國面臨的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案例資料展示出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三、說學法:

通過案例資料的展示,讓學生參與到討論、分析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說明在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使學生對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狀況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的唯一的選擇。

通過列表比較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得出清潔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提倡迴圈經濟提供更有效地依據。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用觸目精心的一首MTV《EARTHSONG》匯入新課,引出人類已經面臨嚴峻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危機。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龐大的國家,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更加嚴重。既然我們知道了可持續發展的概況,瞭解了它的發展過程,從上節課內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為人類的發展,可持續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那麼,具體到我們國家、我們周圍的生產、生活情況又該如何呢?

2.新課講授:首先,通過三則補充材料的案例和課本上的內容分別說明龐大的人口壓力,資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深刻的環境危機方面的問題,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的唯一的選擇。接著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的白皮書的過渡引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在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上,主要通過其中一種主要途徑-迴圈經濟的講解,特別是對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具體分析,總結出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事在必行,行必有果。再通過完成課本上最後一個活動題對本節內容進行深化。

3.總結本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