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說課稿大班範文彙編五篇

才智咖 人氣:2.11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範文彙編五篇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

一、選材

此活動的選材來源於生活,筷子是幼兒比較熟悉的一種餐具,他們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進食是我國的一大特點。

常言道,心靈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細協調動作。用筷子夾食物時,不僅是5個手指的活動,腕、肩及肘關節也要同時參與。從大腦各區分工情況來看,控制手和麵部肌肉活動的區域要比其它肌肉運動區域大得多,肌肉活動時刺激了腦細胞,有助於大腦的發育。可見,及早進行手的活動功能訓練一方面可以讓幼兒享受用筷子進餐的樂趣,另一方面對幼兒的智力發育也有好處。中班幼兒的小肌肉不斷的發展,可以掌握多種動作技能,而且會比較協調。但班裡大部分幼兒不會使用筷子吃飯。因此,我選擇此教材讓幼兒在遊戲練習中學會使用筷子,並體驗其中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瞭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

2、鍛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協調性。

3、嘗試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根據活動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定位於:使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為此,我作了以下的準備:幼兒人手一雙筷子、一隻碟子;每組一隻托盤,內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賣湯圓》音樂磁帶和錄音機。

三、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本次活動中,我還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示範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動作要領,通過教師準確的示範動作讓幼兒掌握學習內容和基本動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練習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此時不必強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勢,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有個逐漸改進的過程,學會主要動作要領就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會越來越準確。第二次操作是實踐活動,通過品嚐食物進一步練習和鞏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並體驗其中的樂趣。

3、遊戲法:中班幼兒處於遊戲的高峰時期,好動是他們這一年齡段的突出特點。因此,我設計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遊戲,讓幼兒充分體驗筷子帶來的樂趣。

說學法:

1.操作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動中我就引導幼兒練習筷子的使用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對教師示範的觀察進行練習,他們不一定會使用的很正確,那也不要緊,在第二次的實踐活動中,幼兒通過品嚐,強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師適時的個別指導,就鞏固了練習方法。在嘗試筷子進行各種活動時,孩子們通過使用筷子打擊節奏、搭建遊戲等活動中,他們的創造思維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過程:

我採用了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式,活動流程為:

匯入活動——學習筷子使用方法——練習筷子的實踐活動——筷子游戲

1、匯入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我就採用謎語引起幼兒對筷子的興趣,“姐妹雙雙一樣長,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熱熱都經過,酸甜苦辣一起嘗。”這個謎語形象的講述了筷子的外型特點和用途。在孩子們興趣勃勃的猜出謎語後,教師出示筷子,簡單介紹它的來源和用途,激發幼兒操作筷子的慾望,為下一環節打下基礎,並落實了第一個目標。

2、學習活動。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標準,因此,我在幼兒第一次練習前,先示範講解使用筷子的動作要領,再讓幼兒練習自由練習。第二次的學習,我配上了音樂,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裡練習併攏筷子撥飯、張開筷子夾菜等動作。

3、實踐活動。

學習筷子的目的在於在實踐活動中的運用,在這環節裡我為幼兒提供了豆類食品,讓他們通過品嚐鍛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協調性,落實了第二個目標,在音樂中,孩子們無拘無束的使用筷子,邊吃邊和同伴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最後是小結使用筷子的好處。

4、遊戲活動。

《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絡,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在幼兒使用筷子品嚐活動即將結束時,教師隨音樂用筷子敲出歡快的節奏,吸引幼兒一起來打擊節奏樂。這個遊戲活動滲透了藝術活動,在幼兒跳完節奏舞后,教師提問:“筷子還可以怎麼玩?”這個問題的設計為幼兒提供了創造發揮的空間,在這環節中幼兒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遊戲活動。

五、活動評價

縱觀整個活動,各環節緊密相連,相互滲透,所有環節都是圍繞“筷子”來進行。本次活動,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體現了“整合”的設計思想,有效貫徹了《綱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我相信,通過這個活動,能讓幼兒真正體驗在活動中享受使用筷子的樂趣。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

尊敬的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說說我家的人》。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次活動來源於明天出版社《山東省孩子園活動教材》第二個主題第一個活動。

家是每個人生活的港灣,家庭的溫暖和親情關係會影響孩子對人和社會的態度,孩子對家庭的感受也將影響其人生的道路。孩子自己家裡的人,孩子並不陌生,但是孩子對家庭成員的生日、職業、愛好等並不是很瞭解。“說說我家的人”是通過孩子熟悉的人物來激發孩子對調查的興趣,並通過調查及記錄增進孩子對家人和家庭的瞭解,幫助孩子樹立對家人、家庭的愛。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孩子的生活,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孩子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孩子生活,有服務於孩子生活。所以我選擇了本次活動。鑑於對以上內容的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激發孩子調查的興趣,增進對家人的瞭解。

2.技能目標: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調查結果,並能有條理地講述。

3.情感目標:培養孩子對家人的愛。

根據《綱要》中教育目標及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將激發孩子調查的興趣,增進對家人的瞭解和愛作為重點,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調查結果,並能有條理地講述作為難點。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特做以下準備:

1.知識準備:事先讓孩子調查家人的生日、職業、愛好等並於活動前和孩子討論調查的結果。

2.教具準備:

(1)請孩子每人帶一張家庭成員較全的全家福照片

(2)提供擺放照片的版面

(3)孩子人手一份彩筆、畫紙

二、說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孩子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理念,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本活動採用的教學法有:

(1)啟發提問法:這種方法在各活動中是最常見的。通過啟發提問激發孩子的調查興趣。

(2)討論法:通過師幼、幼幼之間的討論,使孩子對家人有了一些瞭解,也讓孩子在討論中解決問題,達到教學目標。此外還有繪畫法,通過繪畫製作小冊子,來增進孩子對家人的瞭解和愛家庭的情感。

三、說學法

孩子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孩子能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圍繞目標,主要運用的方法有:

(1)調查法:通過對家人的調查,激發孩子瞭解家人的積極性。

(2)記錄法:通過動手、動腦記錄家人的生日、職業、愛好等更直觀形象地加深印象。此外還有動手操作法,用畫筆來記錄家人並做成小冊子,能進一步鞏固對家人的瞭解。

四、說活動過程

1.匯入。老師這裡有一張我的全家福照片,上面有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我,小朋友有這樣的照片嗎?教師用一張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給孩子介紹,從而引出孩子自己的全家福,並讓孩子分組交流。孩子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孩子通過對照片上的人的瞭解,激發孩子主動調查的興趣,孩子很快進入主題。

2.介紹家人。

(1)請部分孩子展示照片和調查表,教師通過提問照片上的人是誰、做什麼的、喜歡什麼、生日是什麼時候啟發孩子介紹對自己的家人的調查結果。此環節體現了孩子對家人的初步瞭解。

(2)請孩子說說自己的記錄方式。教師引導孩子觀察討論並得出結果。如:爸爸可畫男人的頭像、媽媽可畫女人的頭像;生日可用數字,可以畫上蛋糕或蠟燭;喜歡的衣服、食物可直接畫出來;喜歡的顏色可用相應的彩色筆塗畫出來;職業可以畫相應的標誌等。《綱要》中指出“寓教育於各種活動中”,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討論增進孩子對家人的瞭解和愛以及記錄的方式,既鍛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動腦筋積極思考記錄的方法,又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起交流經驗、分享快樂,在說中學、聽中學、思考中學,以孩子為主體,孩子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

3.製作家庭小檔案

(1)請孩子通過繪畫製作自己的家庭小檔案,必要時補充對其他家人的調查結果。本環節通過孩子自己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了對家人的瞭解。

(2)在家庭小檔案的首頁畫上自己的全家福,與補充的其他家人的調查結果裝訂成小冊子。

4.課堂小結,對孩子製作的家庭小檔案進行展評。

5.延伸活動

(1)將全家福照片佈置在牆面上,供孩子自由欣賞、介紹和交流。

(2)家庭小檔案可根據孩子需要隨時添畫內容。

延伸活動不是一個活動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因此,通過延伸活動可增進孩子對家人的瞭解和愛,又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新知識新經驗的獲得。

以上活動過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既關注了孩子原有的生活經驗,又有新經驗的獲得。

我說課的內容到此結束,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注:在說課時要聲音洪亮,要有起伏,要與評委進行眼神交流,要在半脫稿的情況下完成說課。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3

一、分析教材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樣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大班幼兒在與同伴共處時,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不開心,這樣負面的情緒會造成小夥伴間關係緊張。所以本次活動《我有開心法寶》,我將以小故事《高興袋》為載體,從兩方面入手,既教育幼兒在與小夥伴交往的過程中發生爭執或不開心時能通過多種方法排解氣憤、難過等不良情緒,初步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同時又引導幼兒學會運用這些開心法寶關愛同伴,幫助同伴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是朋友間的友誼不斷加深,培養初步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活動目標

介於以上我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大班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特點,我主要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制定了以下目標:

1、知識:瞭解情緒的變化,知道自己有喜怒哀懼惡等不同的表情(重點)

2、能力:能說出自己不開心時的感受,並會用2-3中方法調節自己和同伴不高興的情緒(難點)

3、情感:喜歡快樂的情緒,願意幫助同伴開心起來

三、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主要做了以下準備:

1、經驗:讓幼兒提前回憶一些自己過去不開心的事情及自己內心的感受,並且尋找解決辦法。

2、物質:

(1)主題牆“開心樹”

(2)哭、笑、怒、懼、惡等不同表情的圖片製成多媒體課件

(3)生活情境圖片3幅製成多媒體課件,情境圖1:小朋友在商場裡看中了一個玩具,媽媽不給買,他很生氣;情境圖2:自己的好夥伴離開了,小朋友很難過;情境圖3:用水彩筆在牆上亂畫的事情不是自己做的,卻遭到老師的誤會與批評,小朋友很難過。

四、教法

接下來我來說一下我的教法

著名教育家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恰當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幼兒的發展,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將運用以下教法:

1、圖片觀察法: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到幼兒學會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以及幫助他人快樂起來。

2、問題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學會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

五、學法

根據綱要精神,教師應該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會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運用以下學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1、觀察體驗法2、交流討論法3、遊戲法

六、活動過程

最後我來說一下我的活動過程

針對本次活動我設計的目標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玩一玩,讓幼兒玩變臉的遊戲,使幼兒瞭解不同的情緒及其變化。

在這一環節,我將主要完成我的第一個目標,解決本次活動的重點,具體步驟如下:

1、在這一環節我將會運用圖片觀察法,運用多媒體向幼兒逐一播放哭笑怒懼惡的表情圖片,引導幼兒直觀形象的感知體會這些表情所對應的心情,比如說哭表傷心,笑代表開心,怒代表生氣,懼代表害怕,惡代表討厭,在播放的過程中我讓幼兒玩變臉的遊戲,比如說我播放哭的圖片,幼兒表演哭的表情,然後我又播放笑的表情,幼兒馬上由哭變為笑的表情等等,讓幼兒在玩一玩的過程中瞭解不同的表情及變化。

2、運用問題討論法向幼兒丟擲問題:“小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哪個表情,為什麼?”來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表情。

3、最後我會做一下總結,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懼惡等不同表情,大家都喜歡高興的、快樂的表情。我會運用引導語:“小朋友們,那麼怎樣來把不高興的表情變為高興的呢?讓我們來聽一個小故事吧”來匯入下一環節。

(二)聽一聽,組織幼兒聽故事《高興袋》,讓幼兒知道把生氣的事情說出來情緒就會好起來。

在這一環節我將會運用問題討論法來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內容回答問題,初步瞭解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具體入下:

1、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運用問題討論法向幼兒丟擲問題:“故事中的高興袋是什麼?美麗的花被冰雹打壞了,小老鼠的心情怎樣?最後小老鼠運用了什麼法寶變開心了?”來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內容回答問題,知道把不高興的事情說出來也是一種開心法寶,可以使不高興的情緒好起來。

2、最後我會以過渡語:“小朋友們,小老鼠不高興了運用開心法寶:把不高興的事情說出來使情緒變好了,那麼小朋友你們有什麼開心法寶嗎?”來進入下一環節。

(三)說一說,請幼兒說一說調節自己不良情緒以及幫助他人解除不良情緒的方法,擁有開心法寶,做關愛同伴、快樂的孩子。

在這一環節我將完成本次活動的第二個目標,解決本次活動的難點,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我會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分組交流自己不開心的事情以及感受,討論自己調節情緒的方法,如:玩玩玩具、聽聽音樂、去戶外玩一玩、看一看動畫片等。幼兒交流討論後,我會讓幼兒個人講述自己調節情緒的方法,在這時我會做好記錄,組成幼兒排除自己不良情緒的開心法寶。

2、接下來我會運用圖片觀察法,運用多媒體向幼兒一一播放生活情境圖片,引導幼兒說說圖中小朋友的心情,讓幼兒幫助這些生氣難過的小朋友想辦法使他們的心情變好,學會幫助他人。如:情境圖1中的小朋友可以為他講道理,讓他想通了就高興了;情境圖2中的小朋友可以和他玩,幫助他開心起來;情境圖3中的小朋友可以和他一起去找找老師,解釋清楚,在這一過程我會隨時做好記錄,組成幼兒幫助他人的開心法寶。

(四)畫一畫,讓幼兒把自己的開心法寶畫出來,裝飾主題牆“開心樹”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我預見可以使幼兒學會排解自己不良情緒的方法以及幫助他人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瑞吉歐主張"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認識樹葉》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樹葉身上怎麼會有花紋""為什麼樹葉會掉下來"等等,孩子們有問不完的問題。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擴充套件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經驗,葉子是我們生活中唾手可及的教育資源,它的內部構造也非常有趣,此我設計了此活動。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層層深入開展活動。從不同角度出發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能用觀察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2.瞭解葉子的構成葉肉、葉柄和葉脈,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3.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重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難點:瞭解葉子的構成,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葉子的不同,接著通過比較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通過實驗讓幼兒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三、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

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撿落葉來引發活動、激發興趣。

2.問題設定法

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裡來的?激發情感的提問: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顏色?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裡?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

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從而獲得感性經驗。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第二部分:引導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通過讓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啟發性合理想象,來引發出一片葉子有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扇子""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第三部分:讓幼兒感知不同的葉子都有相同的結構

讓幼兒觀察樹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主要運用小組交流--個別交流--結合掛圖展示葉子的各部分構成讓幼兒瞭解。再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問題: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裡?來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脈、葉柄。

第四部分:是為幼兒創造實驗的機會,瞭解葉子的成份

葉子除了這些葉肉、葉柄、葉脈,葉子還有什麼祕密呢?讓幼兒進行實驗,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放適量的葉子,把葉子捶爛後,引導幼兒觀察和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後教師進行小結:葉子捶爛後會出現了一些綠綠的汁,是因為葉肉裡有許多的綠色素,它叫葉綠素,這些葉綠素能夠製造出氧氣,還可以幫助我們淨化環境。葉子如果沒有了葉綠素就不能吸收水份就會離開樹媽媽。

本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著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而教師不再是教練式的指揮者,也不是混同於幼兒的玩伴,而是與幼兒協調著,合作著去探究發現問題。

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製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5

【活動目的】

1、讓幼兒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民勤勞勇敢,他們都是中國人。

2、主要從服裝上嘗試辨認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四個民族,瞭解他們的主要生活習慣及居住地。

3、培養幼兒熱愛少數民族的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活動準備】

1、課前豐富有關地理知識與音樂舞蹈方面的技巧。

2、自制投影片,中國地圖,四個民族娃娃(彩色圖片),居住地標記(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圖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掛圖,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出示中國地圖,複習兒歌“中國地圖”,鞏固以前所學的地理知識。

2、讓幼兒知道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

第一次嘗試: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請幼兒說一說知道有哪些民族,居住在地圖上的什麼位置?

幼兒討論。

3、出示朝鮮、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四個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們居住在“大公雞”的什麼地方,並將民族娃娃與他們居住地的標記貼在地圖上。

二、基本部分

1、放映投影片,並出示掛圖,認識四個民族的服飾特徵並瞭解其生活習慣。

(1)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讓幼兒通過觀察、討論,瞭解蒙古族人的服飾特徵與主要生活習慣。

第二次嘗試:幼兒觀察討論蒙古族人穿什麼樣的衣服?他們的服飾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他們愛好什麼?……

(2)出示蒙古族的掛圖,深入引導幼兒觀察,並能用完整的語言描述其服飾、生活、樂器等部分特徵。然後由老師小結,加深幼兒印象。

教師小結:蒙古族人身穿長袍,斜開衣襟,頭上扎著頭巾或戴著皮帽子,腰間束絲帶,腳穿皮靴。他們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為生,住在可以隨拆隨搭的蒙古包裡,他們愛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蒙族人喜歡唱歌、跳舞、彈馬頭琴。

(3)用同樣的方法,介紹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

2、利用投影片,組織添色遊戲“為民族娃娃穿花衣”,讓幼兒再辨認不同的民族服飾及居住地,鞏固所學知識。

遊戲規則:利用投影的套色方法為民族娃娃戴漂亮的服飾,然後請小朋友辨認所出示的民族娃娃並送到相應的佈景下。(在教室四周準備雪山、蒙古包、城堡、花園的佈景)

3、欣賞四個民族的音樂,嘗試創編民族舞蹈。

第三次嘗試:幼兒根據平時的知識與上課的認識邊聽音樂邊跳舞,區別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風格,鼓勵幼兒創編。

三、結束部分

1、培養幼兒熱愛少數民族的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師:我們今天認識了幾個少數民族,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中國人,我們五十多個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勞動,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建設我們的國家……

2、(放映民族大團結的投影片),幼兒隨音樂自由舞蹈,結束。

【說課稿】

我選擇的是一節常識課,如何擺脫枯燥、單調的形式,讓幼兒心情愉快地得到知識、開闊眼界,我便在活動的設計、教具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動腦筋。

具體地說,認識少數民族這樣一節常識課,大體可以分為三部分。

開始部分主要是利用幼兒的以往經驗,從複習兒歌認識中國地圖開始,知道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重點是讓幼兒知道除了漢族外,其他的各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教師用意在使幼兒理解民族大團結),引入本課的具體內容,(請來四個做客的民族娃娃,讓幼兒猜一猜他們來自哪裡,客人說出自己從哪裡來)認識四個民族在地圖上的大概位置。這樣通過大地圖(中國)→許多民族→四位客人。一步步深入到課題,吸引幼兒,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

基本部分是讓幼兒認識各民族的服飾特徵與生活習慣,通過認識、鞏固加深幼兒印象。可以先讓幼兒觀察幻燈片,由教師的導語讓幼兒嘗試,進一步仔細觀察掛圖,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由教師小結,由此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然後是複習鞏固,通過自制幻燈片的添色遊戲,調動幼兒興趣,快速辨認並參與遊戲,這樣幼兒既動手參與了遊戲、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複習了新課。最後為了豐富知識,讓幼兒大致瞭解他們的音樂及舞蹈,這樣滿足孩子愛唱愛跳的慾望,培養音樂的感受力及欣賞、創編的能力,老師應跳出各民族的舞蹈風格,用情緒與動作感染幼兒,活躍課堂氣氛。

結束部分既要與開頭呼應,又是全課的“點睛之筆”,再一次理解“民族大團結”的含義,通過淺顯的講解與歡快的動作,讓幼兒感受“團結”、“歡樂”的氛圍,由此完成教學目的。

環境創設能夠吸引幼兒,活躍課堂氣氛。我首先引導兒童在地圖上找位置,複習所學過的地理知識,也可以為以後的學習打基礎。其次在認識幾個民族時我運用幻燈片與圖片相結合,因為一組反映一個民族的幻燈片內容雖然豐富、認識全面,但細節不夠突出需要圖片的補充認識。最後在課中游戲時,需要彩色的民族娃娃,居住地的佈景,這樣才能吸引幼兒參與遊戲,複習知識,並且加深印象。

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選擇了“嘗試教學法”,因為通過平時的實踐我認識到孩子先說先做、多動手、多嘗試比老師教一句幼兒跟一句效果會好得多。這節課讓幼兒三次嘗試,首先說一說四個民族在地圖上的什麼位置居住,因為孩子在幼兒園、家庭、社會不時地會聽到、看到、學到一些知識,讓幼兒說可以滿足他們表達的慾望、激發他們以後有求學的情趣。其次通過觀看幻燈片、觀察圖片,幼兒第二次嘗試,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與表達能力,說一說自己所看到的。最後讓幼兒第三次嘗試,欣賞不同民族的音樂後,創編舞蹈,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想像力、創造力、鑑賞力。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認識少數民族的社會活動,主要通過認識維吾爾族和蒙古族,萌發幼兒熱愛祖國大家庭的情感。引導幼兒在比較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的不同之處中,促進幼兒觀察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初步認識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的服飾,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慣,知道他們是我國的少數民族。

通過課後自己的反思,這次活動孩子已經很好的掌握了兩個少數民族的名稱。認識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的服飾,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慣,知道他們是我國的少數民族。整個活動幼兒的興趣都很高,通過圖片讓幼兒直觀的認識、瞭解了維吾爾族和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