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國小科學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1.29W

湘教版國小科學說課稿1

[說教學目標]

湘教版國小科學說課稿

(1)引導學生通過憋氣、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認識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產生,瞭解呼吸的路線和呼吸的意義。

(3)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製作呼吸模型來初步瞭解呼吸過程;

(4)能相互質疑對人體參與呼吸的器官和作用進行推測

(5)意識到探究呼吸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愛護自己的呼吸器官。

[說教學重點]

使學生對人體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呼吸實際上就是人體通過呼吸器官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說教學難點]

推想人體通過呼吸器官實現體內同外界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換

[教學準備]

“製作呼吸模型”:飲料瓶一個、氣球、氣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掛圖

[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暑假裡,,很多同學都喜歡到游泳池去游泳,學習游泳時練習都要先練習憋氣,請同學們像學游泳那樣,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提示學生不可憋得太久),

學生活動,談感受。

(出示課題)

二、探究過程

(一)感知呼吸

1、剛才同學們感受到了憋氣的確比較難受,我們來放鬆一下,請同學們像老師一樣做深呼吸,想一想:你們認為直接參與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學生活動, 相互質疑,彙報.

指導學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體上的位置

(出示一張呼吸掛圖或課件 )

2、我們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麼我們吸氣呼氣會依次經過哪些器官呢?請同學們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在教材P1圖上標出進出的路線

學生活動後進行彙報,教師重點小結: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鼻、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組成。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其餘的器官是氣體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裡面有許多肺泡,總數有7.5億個,如果把肺泡展開,表面積可達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氣泡表面密佈毛細血管網,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吸入和撥出的氣體都在這裡進行交換呢

3、學會提問:關於我們的呼吸,你還想知道什麼?誰知道我們的呼吸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二)體味呼吸

1. 請同學們把雙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讓學生手按胸部進行深呼吸,感受吸氣和呼氣時胸廓腹部的如何變化。請你談談吸氣的時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麼變化, 呼氣的時候呢? 那麼胸廓變化與吸氣、呼氣有什麼關係呢?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自己得出結論。

2.你認為呼吸是怎樣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據是什麼?

3.呼吸時胸腔是怎樣變化的?這與呼吸的形成有什麼關係呢?

吸氣 ——→胸廓腹部擴大

呼氣 ——→胸廓腹部縮小

學生活動, 相互質疑,教師彙報

(三)、製作活動

1.學生按教材P6步驟進行製作

(可以將飲料瓶先為學生開個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學生手拉和放開橡皮膜,你有什麼發現?

思考為什麼手拉橡皮膜,氣球就擴大?而鬆手,橡皮膜回縮,氣球則縮小?

學生討論分析

3.請同學們再對照我們前面的分析,你認為我們的飲料瓶相當於我們人的什麼?氣球呢? 通過形象直觀的媒體動畫和教師進行演示實驗。

胸廓擴大——→外界氣體入肺——→吸進新鮮空氣

胸廓縮小——→肺內氣體排出——→撥出廢氣

三、課堂總結;

大家一起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關於人的呼吸,我們還知道些什麼?

四、課外延伸

1.對於我們的呼吸,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還想了解些什麼?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在後面的教學中我們將進行繼續研究。

2.如果較長時間呆在人多而空氣不流通的房間裡,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

[板書設計]:

我們在呼吸

鼻→喉→氣管→支氣管→肺↗肺泡

吸氣 ——→胸廓腹部擴大——→外界氣體入肺——→吸進新鮮空氣

呼氣 ——→胸廓腹部縮小——→肺內氣體排出——→撥出廢氣

湘教版國小科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本課與《生命離不開水》、《家鄉的水資源》《地球上的水》一起組成生命之源——水這一單元。本課在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同學觀察水的一些性質。首先通過對一杯水的觀察,讓同學描述水,並能鑑別六種液體;然後引導同學觀察方塘在水中的變化,發現水能溶解一些物體;最後引導同學觀察水中紙巾變化和硬幣上杯口上水外表的變化,從而瞭解水的毛細現象和外表張力。課時佈置二課時,根據實際情況,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體作為另外一深時的教學內容。本課的中點是我定位為:讓同學經歷水的毛細現象,外表張力的探究過程,並體驗樂趣;難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外表張力。要根據科學課程規範要求,以和同學全面素質發展的需要,從情感、知識、等方面制訂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能力方面,學會用多種感官認識水,能區分什麼是假改,什麼是事實。

情感方面,在探究過程中,能探究過程中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他人的意見,喜歡研究與水有關的現象,願意與同學交流看法。

知識方面,瞭解水能發生細水現象,瞭解水的外表張力。

二、說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環境下,在教師和同學夥伴的協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自已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對本課的說課稿和學法指導作如下考慮:

直觀教學,依據本課教學思路,聯絡同學生活實際,通過分組實驗和(實物展示)讓同學動口、動手、動眼、動腦,充沛重視同學的直接經驗,感受獲得。

情境教學從兒童身邊自然事物,生活中關於水一些有趣的現象,開始探究活動,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營造科學探究的學習情境,倡議讓同學經歷科學探究拓學習活動,在探究中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強調主動參與,小組合作,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大量的時間讓同學進行參與或探究活動,促使同學自行獲取資訊,讓同學自已找水喝。

繼續運用觀察分析,總結等方法。

三、說教程式

本課的教學準備主要是教師準備,噴水實驗器材,各種液體、硬幣、餐巾紙、滴管、回形針等。本課堂的教學力圖體現基於現代建構主義理論下,運用多元智力理論,將以往“個體戶”式的單向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小組活動,並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根據教材教學物件分析,教學目標等回來採用如下教學流程。

情爾尋入,利用噴水實驗,刺激同學感官,集中同學的注意力,迅速讓同學進入角色,激發同學對水的探究慾望。

交流已有儲藏,出示一杯水提問“水是一種怎樣的一種物體?”喚醒同學對水的已有認識;通過“找水遊戲”,讓同學從六種液體中鑑別出水,這是對已有的知識的一次綜合運用,並且辨析找水的過程與方法,讓同學建立科學的鑑別液體的方法“看聞嘗”。通“過讓同學說一些生活中關於水的一些有趣現象”這一設計,讓同學從已有的儲藏中檢索並提取出生活中的有關水的現象,滲透了讓同學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每一樣事物,關察生活這一思想,並且教學也是從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現象,進入了另一個環節,體現了新課程探究從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的思想。

探究交流,首先是對毛細現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紅墨水的水,讓同學想方法讓水往高爬,一來是發散同學的思維,二來是為毛細現象的特徵出現,作鋪墊,當同學一時想不到讓水自已往上爬時,教師適時出示餐巾紙,有了抓手,同學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被喚醒,方法有了,都並沒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陳設給同學,體現給同學的思維和自由。這一實驗結束後,同學提出“水為什麼會往上爬”這一問題,鼓勵同學分析與交流,並且辯析一此原因,儘量讓同學能找到餐巾紙中有小孔和縫隙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麼辦,(結合課)這裡就牽涉到“對一個問題探索到什麼程度才停止?”的問題,我們都希望同學能針對某一問題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進行螺旋式的、順暢的探究,最終找到原因,圓滿完成,但有時在教師引導下,同學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認為不必急於讓同學強行記住這一概念,日後適當的時候,同學會明白這一道理的,我認為只要同學根據現象亂舉出生活中的例子,這一探究過程能給同學留下痕跡就可以了。其次是對“水”外表張力的探究,共兩個實驗,硬幣裝水和滿的水杯中加回形針,都是讓同學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並由同學提出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然後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這兩個實驗之前充沛讓同學進行猜想,作出假設,通過列數字的方式,讓假設和事實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震撼同學的心靈,關於水的外表張力在腦中刻下永久的痕跡,水的外表張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讓同學體驗探究的過程、樂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學知識方面我認為是次要的,只要同學能觀察到水面發生了變化,水面鼓了起來就可以了,至於外表張力這一概念我認為不一定要揭示。我認為“一節課下來教師不一定給同學一個肯定的、標籤式的結論”,這也是一種“留白藝術”,希望所課堂上引發的科學學習延伸到課外。4歸納總結,讓同學談收穫,談感受,也主要是偏重於情感態度價觀方面,再讓同學提出觀察研究的關於水的問題,讓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外,使同學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成為同學新的探索的起點。當然,這只不過是我的單相思,課例沒出好,只會與這裡,說課以和課堂中有很多問題存在,希望大家毫不儲存地給我指出來。

湘教版國小科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食物包裝上的資訊》是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後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一)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二)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三)調查瞭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資訊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學概念: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過程與方法:

學習蒐集、整理資訊的方法,並在分析處理資訊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選擇食物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收集資訊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資訊的能力;

4、教學難點:

探究怎樣的食品資訊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三、說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乾的配料表。

四、說教、學方法及手段

1、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採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資訊科技融為一體,把資訊科技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資訊。

2、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並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 一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佈置學生收集家裡近一週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同型別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於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結構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該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緻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資訊。怎麼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資訊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彙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彙報自己收集到的資訊,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對資訊的觀察、收集、整理、彙報,初步瞭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份、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內容。注意:淨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誌、質量合格標誌等這些資訊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後,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並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瞭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三)、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麼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同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並且完成老師給的統計表。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儲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嚐美味可口的達能餅乾,然後,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並把探討內容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佈置學生通過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通過電腦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慾。然後,讓學生運用瞭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了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籤別偽劣食品的能力及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最後,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況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己出去旅遊,到北京都遊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 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並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通過對內容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後形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資訊

包裝上,資訊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湘教版國小科學說課稿4

一、 說教學內容:

《磁鐵的磁性》是湘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內容,本課指導學生 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

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鐵。 這部分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及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 在什麼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學生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 磁鐵、磁現象有一定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己的經歷和體驗的願望。教學時要充分利 用學生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通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 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部分: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部分首先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後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 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麼材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 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部分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 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部分滾,以檢驗磁鐵哪部分磁性強。 相信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

強”。在探究 了磁鐵各部分磁性強弱後,教材通過文字告訴學生“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 兩個磁極。”這時,學生們可能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 等等,藉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學生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通過探索,讓學生知道磁鐵的磁性。 2.指導學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認識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

(二)發展目標: 1. 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並能通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 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帶有磁性烏龜的魚鉤及幾條帶鐵環的塑料做成的魚。 觀察演示準備: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形狀不同的磁鐵。 分組實驗準備:磁鐵、瓷湯匙 、鐵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料尺、鐵 尺、紙片、棉花等。

三、說教學策略、方法及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 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

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 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 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6 個環節。下面, 我具體說一下這6 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伊始,我會引導學生談一談他們的生活經驗。“同學們,你們釣過魚嗎?誰能說說 你是怎樣釣魚的。”然後請學生談一談。接著我會說:“今天,老師也想來釣魚,只不過老師的魚杆上綁的不是魚鉤,而是一隻小烏龜,可老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這時老師演示, 讓學生仔細觀察並猜猜為什麼,估計學生能說出是因為磁鐵的原因。然後板書: 磁鐵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及教師的表演,激發學生的 探究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 首先老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學生可能說: 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麼形狀的呢?誰來說?” 估計學生會說: 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 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並請學生拿出與老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學生根據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並結合板 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交流自己所見過的磁鐵,讓學生根據磁鐵的形狀為 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 主體地位。

(三)、學生猜測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首先教師設疑: 桌上有很多物體, 你們猜一猜, 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學生各抒己見。這時 老師提示學生可以通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學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實驗材料區選 取不同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 “表示出來。 瓷湯匙 瓷湯匙 瓷湯匙 大頭針 鐵釘 牙籤 橡皮 塑料尺 鐵尺 紙片 棉花 在這裡對實驗材料區和記錄單進行說明(我在實驗室設定了實驗材料區,放置如:鐵夾、玻 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學生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讓學生填寫從實驗材料區選取實驗 材料的物體名稱。 學生分組實驗並彙報結果後,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 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學生回答後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師生共同探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並板書磁性的概念。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大膽猜測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學生能就磁鐵能否吸引 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 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 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 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

整理、彙報,得出了“磁 鐵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 概念,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 老師繼續引導: 像剛才老師表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麼磁鐵各個部分的磁性是 不是一樣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說一說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並交流。 估計學生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部分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 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部分滾,以檢驗磁鐵哪部分磁性強等等。 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各種方案,對於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並讓他們按照 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後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後得出結論並板 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五)、擺弄磁鐵。 首先由老師引導學生繼續探索。“同學們,如果我們繼續擺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現、 更多的問題可以研究。比如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起,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 請同學們自己擺弄磁鐵,如果有什麼發現和什麼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並進行研究。” 學生可獨立或小組合作擺弄磁鐵,研究發現的問題,最後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及“擺弄磁鐵”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意為學生創造一個活潑、嚴謹的氛圍,讓學生去思索、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 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裡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學 生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 釐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麼反應,可能有的學生髮現了環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學生髮現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 象,還有的學生髮現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 4 個而是 2 個,學生的這些發現是通過自己的實驗來證明的,應該說,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思維的 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六)、總結延伸。 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並讓學生思考問題“一塊磁鐵斷 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學生所 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 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 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 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 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 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例如: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這兩個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 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學生猜測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 強弱”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