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化學說課稿模板集錦7篇

才智咖 人氣:2.85W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高中化學說課稿模板集錦7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國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所以,本節教材對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後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巨集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瞭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利用週期表查取一些簡單資訊。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絡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對生活中一些物質元素含量的確定,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元素週期表查取一些簡單資訊。

課時:2課時

二、學況分析

1.知識基礎: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巨集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較抽象,而且對於“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例項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別就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並與多媒體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設定問題:

(1)什麼是元素?

(2)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3)元素與原子的關係如何?

(二)新課教學

1.元素概念

通過說明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使學生對“元素”有初步的印象。進一步分析,氫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質子數的氫原子。同樣,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質子數。元素的概念在舉例中匯出。

2.學生討論

①元素的種類由什麼決定的?

學生總結: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也就是說質子數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

②單質和化合物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學生總結: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教師講解:物質的簡單分類。

3.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設疑:元素和原子有什麼關係?

分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巨集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

4.地殼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過學生閱讀教材中地殼中各物質的含量,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種類非常多,而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並不多,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100餘種;並要求學生記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利用“養閨女”的諧音,幫助學生記憶。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生物細胞中元素分佈的資料,使他們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餘種元素組成的。

(三)知識遷移

分組討論:課本P73,學生討論活動。

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麼粒子一定改變?什麼粒子一定不變 ?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總結: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

(四)本節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知識反饋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是( )

A.矽 鋁 氧 B.鋁 矽 氧 C.氧 鋁 矽 D.氧 矽 鋁

2.元素之間的根本區別是( )

A.核內質子數不同 B.核外電子數不同 C.核內中子數不同 D.原子的相對質量不同

3. 水是由__ 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構成的。

4.某物質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__元素,還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課後作業

1.從生物學或科普刊物中查詢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並列表說明。

2.查閱資料,瞭解地殼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3.背誦課本P75,常見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物件,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國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 技能: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絡。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 方法: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 態度: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對國中接觸的 “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例項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泛味感。

四、教學程式

本節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設情景 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我提前一週佈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籤,很快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複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麴、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籤。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並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 、m/v 、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為: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後在三個具體例項的練習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 1mol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第一個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的表示式;

第二個練習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間的換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實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們將在各自不同的評判與反思中,激烈的爭論,我將這個“舞臺”讓給學生,他們盡情發揮、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此練習可能會有下列見解: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 mol/L;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 此題尚須補充、新增已知條件;必須知道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後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體積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須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過溶液的質量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彼此的心靈去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乘勝追擊的幾個判斷題的設計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啟發學生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為後面的“當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了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為豐富。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通過以前章節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能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的限度、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和化學反應的自發性、以及原電池的原理等理論知識,為本節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理論知識準備。化學電池是依據原電池原理開發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廣闊的應用範圍的技術產品。小到手錶、單放機、兒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衛星通訊,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本節的教學是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延伸和拓展,將抽象的理論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感性體驗聯絡起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深入認識化學電池。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電池工業的進步,各種新型的電池層出不窮。教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類電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電池(鹼性鋅錳電池)、二次電池(鉛蓄電池)、和在未來有著美好應用前景的燃料電池。簡介了電池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效能和適用範圍。同時向學生滲透綠色環保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常見電池的組成與應用;

理解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

瞭解常見電池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過程與方法】學會用多種手段獲得資訊的方法與途徑,結合生活、生產實際,學習常見化學電池的組成、應用與原理,通過探究,學習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電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新型電池的介紹,提高學生創造欲X與學習興趣,學會利用能源與創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環保意識與節能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與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效能及應用

【難點】化學電池的反應原理及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四、學情分析

在化學必修2中學生已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初步知識,前一節又已經學過原電池的基本內容,知道原電池的定義,形成條件,簡單的電極反應等,所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化學電源的知識。 學生能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有關資料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設計理念

本節課與日常生活、生產實際聯絡得比較緊密,所以設計本節教學時,堅持以課堂為主,向課前和課後延伸,課堂教學時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學電源入手,以化學電源的發展史為線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鹼性鋅錳電池、鉛蓄電池、氫氧燃料電池等,引導學生對電池的優劣,找尋出這些電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共同探究化學電池的研究和發展方向,課前通過商店調查、上網查閱資料,瞭解化學電源的有關資訊,課後通過小組研究性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培養邏輯推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六、教學方式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採用“預習學習”為先導,通過學生自主預習、調查研究、查閱資料,初步瞭解常見電池的分類、電池的優劣的判斷、電極方程式的書寫,課堂上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探究合作、解決問題、小組歸納、提出新問題……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去體驗和感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去體驗合作探究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求真務實的探究精神。課後,通過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立足於社會大背景之下,以更開闊的視野從管理、技術、環境和消費等不同角度來分析實際問題。

七、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匯入新課

介紹化學電池的種類

展示並演示三類化學電池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課件。

製作氫氧燃料電池

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課堂練習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1.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充套件。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汙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汙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巨集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汙染的錄影,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巨集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匯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絡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汙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用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螢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資訊量的優化處理,

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汙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汙染”的錄影,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新課標人教版“選修5”第三章第一節第一課時“苯酚”

一,教材和學生分析

在設計教學之初,我首先對教材和學生進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有機物,在工業和生活中有著重要的用途,這體現著苯酚作為一種重要原料的社會價值,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酚是人教版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第三單元——《烴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節的內容,在必修2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質。而酚對於學生來說是嶄新的教學內容,教材將酚和醇安排在同一節,旨在通過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結構和性質上的對比,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並通過代表物質苯酚,遷移認識其他酚類化合物。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分析考慮,我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 和 化學性質 ,加深理解“基團相互影響”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對苯酚性質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考慮到本節課要有利於學生的終生髮展,因此我從樹立苯酚與人類的生活生產是密切相關的價值觀和培養學生對比的思維方法做了重點突破。

三,教學設計: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情景線活動線知識線

一節課的實施過程是充滿了無限激情和挑戰的,所以我的課堂應該是屬於師生思維奔跑的場地,那麼請各位老師跟隨我一起走進我的化學課堂吧。

第一個環節-生活中的酚類物質

我首先為學生展示幾張生活中常見的含酚類物質的圖片,給出結構式,讓學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學生用分類的思想,有序的認識物質。於是我引入新課:苯酚就是最簡單的酚類。

第二個環節- 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業中有著重要的用途,如生產酚醛樹脂用來製作廚房用的防火板和電器插座,生產錦綸製作登山服,還可以用作醫藥、染料、農藥的重要原料。有人評價說苯酚改變了世界,外科之父 李斯特用苯酚消毒,減少了細菌感染,塑料之父貝克蘭合成酚醛樹脂,讓生活變得更加舒適。 可見,工業上對於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經常會有大貨車在運輸苯酚。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新聞。化學與生產聯絡, 我從生活走向化學 , 從而達成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第三個環節- 苯酚的性質

情境再現 1 :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 苯酚有毒,易溶於有機溶劑,微溶於水,在 40 攝氏度以下會成為固體形態,如果不是因為雨太大,大量苯酚被地表水帶走,也許在洩露過程中就能被截留。 ”

我提出問題,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描述中你能得出苯酚的哪些性質?學生會說出苯酚有毒,可能溶於水。接下來我提供苯酚樣品,讓學生驗證歸納苯酚的物理性質。我重點提供三種溶劑:冷水、熱水、乙醇。

苯酚洩露事件繼續進行:

情境再現 2 : 環保局人員在事發 1 小時以後,趕到事故現場時,交警和消防人員已經在用石灰吸附洩漏的苯酚,用沙包、活性炭築壩攔截。

看過新聞後,我提出問題:苯酚可以用石灰吸附,這體現了苯酚的什麼性質?學生容易想到酸性。於是進入探究二:苯酚的酸性。我以苯酚的懸濁液進行有序的 2 次實驗設計和 2 次實驗。

第一次:設計實驗,驗證苯酚的酸性。

第二次:設計實驗,比較苯酚,碳酸,乙醇的酸性強弱。

下面是學生實驗的視訊呈現:

為了解釋視訊中出現的現象,我設計了 2 次對比:

對比 1:結構對比 C 6 H 5 - OH,C 2 H 5 - OH,H - OH

通過比較苯酚、乙醇和水的結構,我們發現同樣含有羥基,但酸性卻不一樣,說明羥基所連的基團有影響。由此,可以得出苯環對羥基有影響。那麼,羥基能否影響苯環呢?我設計了第二個對比。

對比 2:實驗對比

我給學生分別展示了苯與溴、苯酚與溴的反應情況及化學方程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兩個反應的不同點。由此得出結論:羥基對苯環有影響。我通過以上實驗探究、合作討論,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應用比較法,建立學科觀念:有機物基團相互作用引起性質變化,達成知識目標和過程與方法目標。

第四個環節- 學以致用

情境再現 3 :新安江是杭州重要的淡水源之一,也是農夫山泉取水地之一, 20 噸洩露苯酚流入新安江是否會影響到農夫山泉的取水? 通過新聞連結 , 我設計下面 2 個活動 。

活動 1 :角色扮演。我提出,如果你是農夫山泉的工作人員,你會如何應對?我引導學生分析,首先我們要查閱國家關於地表水制定的標準,然後再取樣品檢測苯酚的濃度,再得出結論。 我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54頁,讓學生歸納出檢驗苯酚的方法。

水質類別VIVIII二一世

苯酚濃度≤1毫克/升≤ 為0.1mg / L≤ 為0.05mg / L≤0.005毫克/升≤0.002mg / L

附:國家環境保護局地表水質量標準限值:

活動 2:模擬檢測我給學生提供三個水樣,

水樣 1水樣 2水樣 3

苯酚濃度≤0.0 0 5mg / L時0.0 5 毫克/升2mg / L時

溴水

三氯化鐵

下面為學生的視訊呈現:

同學們很快用溴水和三氯化鐵溶液進行了鑑別,他們認定,產生明顯特徵現象的為嚴重汙染的水樣,但是另外兩個水樣為什麼沒有產生現象呢?熱烈的氣氛一下子靜了下來,同學們經過分析、討論,他們認為:對於苯酚濃度較高的水樣,檢測靈敏度還是很高的,但是對於苯酚濃度很低的水樣,尤其是接近合格的水樣,就無法鑑別了。我順著提出:還有哪些更靈敏的方法來檢驗苯酚,請同學們下課後查閱資料。對於嚴重汙染的水樣,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你知道嗎?日本利用蟹殼來清除工業廢水中的苯酚,那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處理?請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

通過本環節,化學走向生活,達成情感目標 。 同學們深深的感受到:學習化學和學好化學的重要性,同時他們還認識到學習不是在課堂上就能畫上句號的。

最後我將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了總結反思:通過今天的學習

1. 我們掌握什麼知識?

2. 我們學到了什麼方法?

3. 我們懂得了什麼道理?

【課後作業】

實踐活動:

查閱有關資料,瞭解酚類廢水的危害和工業上處理酚類廢水的常用方法,並把你收集的資料設計成一份保護環境的宣傳報道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第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鐵及化合物的性質》。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內容介紹及教材處理

本節課內容包括:鐵單質、氧化物、氫氧化物及鐵鹽四部分。我是這樣處理的,因為鐵單質在國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本節課重點學習鐵的化合物的相應性質及Fe2+、Fe3+檢驗。並將Fe2+、與Fe3+的相互轉化這個難點放在下節課學習。學生已經學習過氧化還原反應,Al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均有一定難度,而Fe(OH)2的性質是這兩部分的綜合利用,難度更大。我準備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結合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求知慾望,主動探究結果,達到分散難點的目的。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鐵是金屬中的重要元素,由於鐵是變價金屬,所以大學聯考中對元素及化合物的考查,鐵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你們說課就是會考中的地位。)通常以無機推斷題形式出現。同時,鐵又是日常生活、工業生產及國防中應用極其廣泛的金屬。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鐵的氧化物、氫氧化物的性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教學過程中注意運用歸納、對比的方法。對鐵的化合物形成知識體系。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課本上設定的“學與問”、“科學與探究”,是學生深入瞭解金屬化合物的一些性質,感悟到金屬在生活實際中的廣泛應用。

四、 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為:........

由於......所以我將本節課的難點設定為:......

五、 教學過程

1、對於鐵的氧化物的學習,我是通過讓學生課前預習,完成學案,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2、(你實際的教學設想,大體步驟。對於??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以上是本節課的主要授課內容,為了強化學生對........的理解,我設計了........,另外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進行作業佈置。

對於本節課我也進行了如下反思(這個必須要說,你可以直接用我的)

新舊兩版教材除了在課程安排上又說不同外,對於教學方式由老師傳授、學生被動。轉變為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主導。老師有意圖的設計、引導、啟發,學生自主觀察、歸納、總結,親身體驗。如我本節課.......,讓學生........,是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提升學生們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註明:

1、條理清晰,說出你所要敘述的1、2、3、........

2、幾個方面全面,不能丟項

3、彩色部分的話語是重點語句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氯氣》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課本知識結合實驗的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分析和歸納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構造這節課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全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氯不僅是鹵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對氯氣的性質、用途、製法等進行比較全面、細緻的學習和研究,不僅是下一節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律的需要,也是以後學習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的需要;氯氣的化學性質也是第一章所學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進一步應用和鞏固;在教材中對氯氣性質的認識,是以實驗驗證的方法完成的,這為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氯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難點: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目標分析:

鹵素是一族元素,通過對氯氣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聯絡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識目標: 知道氯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瞭解氯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形成科學的觀察、思維、分析問題和總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鞏固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思想以及嚴謹求實、努力探索的優良品質。

三。過程分析

1。 學習氯氣的物理性質

首先讓學生觀察一瓶氯氣的顏色及其狀態,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餾水,振盪後,在瓶後襯一張白紙,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出氯氣的物理性質。

2。 學習氯氣的化學性質

是本節課的重點,採用推理驗證法。引導學生由氯的原子結構分析,推測它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來驗證,最後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概括出氯氣是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

1。設問激疑:根據氯的原子結構,請學生分析氯氣的化學性質應該如何?如何驗證?培養學生由原子結構推斷性質的化學思想。

2。實驗驗證:

(1)與金屬的反應:做好兩個演示實驗①銅在氯氣中燃燒。 ②鐵在氯氣中燃燒。 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注意反應條件,寫出化學方程式,並註明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應用第一章所學知識)。在做銅在氯氣中燃燒的演示實驗時,教師一面演示一面提出問題。為什麼要灼熱銅,觀察到什麼現象?為什麼不活潑金屬銅能與氯氣反應?把產物溶於水又有什麼現象?進一步加水又有什麼現象呢?鐵燃燒的現象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氯氣能與金屬反應,那它能不能與非金屬反應呢?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與非金屬的反應

做好書上的氫氣與氯氣反應的兩個演示實驗,⑴氫氣在氯氣中安靜地燃燒。⑵氫氣和氯氣的混和氣體見光爆炸。特別是第二個實驗,當學生聽尖銳的爆鳴聲時,會全班鼓掌表示祝賀!這種成功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自來水能不能直接用來養金魚?為什麼?通過這一與學生聯絡比較密切的生活問題引出氯氣與水的反應,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以及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3。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氯氣有一定的認識,掌握氯氣的物理性質,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和歸納氯氣的化學性質。很多活潑金屬和不活潑金屬極其非金屬能在氯氣中燃燒,並且會寫化學方程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機。

4。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1) 氯氣的性質為什麼這麼活潑?其電子結構排布?

(2) 氯氣能與水反應嗎?會反應又生成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