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集錦10篇

才智咖 人氣:2.1W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集錦10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這篇文章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昨日戰爭”中的一篇。本單元有三篇講讀課,分別是《燭之武退秦師》,《荷花澱》和《赤壁之戰》。這三篇課文《荷花澱》描寫的是現代戰爭,其他兩篇描寫的是古代戰爭,《燭之武退秦師》表現的是個體英雄形象,《荷花澱》表現的是群體形象。與其他三篇相比,《荷花澱》中的戰爭環境是清新的,寧靜的,它的情節不事雕琢,語言的簡潔清麗,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帶給人們以清新的美感,濃郁的生活氣息。

二.說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澱”派的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1、學習運用生動傳神的對話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的偉大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理解對話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在表現人物和推動故事發展方面的作用。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我把教學的主要內容確定為“兩處人物對話,一處細節描寫,兩處景物描寫”。課堂上主要採取分角色朗讀和問題探究的方式來對這些內容進行解讀和賞析。教學過程如下:

三、說過程

1、匯入新課

戰爭,在人們的心中往往是殘忍的、恐怖的。許多作家在描寫戰爭時,總是不惜筆墨濃筆重彩鋪寫硝煙瀰漫的景象,但也有部分作家用別樣的方式來寫戰爭,孫犁便是其中一位。《荷花澱》就是這樣的優秀作品

2、整體感知,理清情節

⑴學生朗讀課文,概述文章故事情節,列出小標題(對學生來說,大體概括小說的情節不成問題,在這裡要求用四字小標題概括,更進一步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

夫妻話別(開端)--探夫遇敵(發展)--助夫殺敵(高潮、結局)--成立隊伍(尾聲)

⑷就整篇文章發問:主人公是誰?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訂正,明確: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群農村青年婦女,描寫的是“群像”。

(此問題主要關係到對全文主旨的理解,只有認識到主人公是群像,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的主旨。)

3、重點探討

1)兩處人物對話。

A.鑑賞“夫妻話別”一節的人物對話。

①分角色朗讀“夫妻話別”一節,朗讀要力求讀出人物內心的情感。

②鑑賞對話

問題:請運用聯想和想像,結合上下文語境,認真分析水生嫂的語言,說說這些話語表現了水生嫂怎樣的內心情感和性格特點?這些對話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有什麼作用?

a“今天怎麼回來得這麼晚?”---表現了水生嫂對丈夫的憂慮和關切之情

“她們幾個呢?”---水生嫂覺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問,只得再次試探(關心)

“怎麼了,你?”---水生嫂察言觀色,感到事情有點蹊蹺,只得逼問(細心,機敏)

(以上幾句,表現了水生嫂體貼、溫柔、細心、穩重的性格和對丈夫的憂慮與關心。)

b“你總是很積極的。”---水生說出自己“第一個舉手”報名參加大部隊。水生嫂此時的心境是十分複雜的,在責怪當中含著讚揚。

“你走,我不攔你。家裡怎麼辦?”

“你明白家裡的難處就好了。”---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確實是個好丈夫,擺正了家庭和民族的關係,統一對丈夫和祖國的愛,決心挑起生產和生活的重擔。

(以上幾句對話,可用詞語替換法或比較重音語氣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水生嫂識大局,明大義的崇高品格)

c“你有什麼話,囑咐囑咐我吧。”---水生嫂為了讓丈夫放心,自覺承擔任務。

“嗯。”---兩個“嗯”字,表現了水生嫂既有中國婦女吃大苦、耐大勞的傳統美德,又有新一代勞動婦女勇敢戰鬥的精神。

小結:“夫妻話別”對話,刻畫了水生嫂這樣一個勤勞純樸、摯愛丈夫、熱愛祖國,識大體明大義的農村婦女形象,為後來寫水生嫂機智勇敢地與敵人鬥爭,發展成為抗日遊擊戰士作了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設定對這一部分的賞析,主要是要讓學生了解人物語言能夠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能存在的困難是分角色朗讀學生不好意思,要做好動員和鼓動;其次,學生的閱歷所限可能使他們理解成年人的內心和情感會有一定難度,解決辦法是反覆誦讀,細細品味,發揮想象和聯想,彼此交流探討。)

B.鑑賞“商量探夫”一節的人物對話。

③學生分角色朗讀“商量探夫”時五位婦女的對話,體會人物各自不同的內心情感和性格特徵。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寡人之於國也》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單元第八課,本文是戰國時期亞聖孟子與梁惠王談論治國安邦之策時的言論。語言嚴謹、條理層次清晰並且內涵深遠。這篇課文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文章,同時也是難以理解的文章。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議論性散文的論點和論據,體會古人聖賢的治國智慧。通過思辨性的文字和深刻的內涵以及雄辯技巧,使學生感受辯論的魅力和治國的思想。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於高中學段,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逐漸養成,他們已經具備了學習文言文的相應知識儲備,也具有學習文言新知的動力和興趣。學生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誦讀文章併合作探究,習得文章的重點並解決情感的理解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和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並捋順文章思路。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主要包括: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和最重要的環節。主要包括:新課匯入、整體感知、深入研讀和延伸作業等幾個方面。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總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好的匯入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可以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我將採取“複習法”進行匯入:通過向學生介紹國中學過的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進行對比閱讀,以此形式進行新課匯入。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迴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板書:寡人之於國也)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以及感情,找出文章中難以理解的字詞;其次,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分析出文章講了什麼?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指導和總結,得出文章的層次劃分: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為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板書:民不加多)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後,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這樣的安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文章大意,並掃清字詞障礙,有利於進一步解決文章重難點問題。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這個階段主要是解決文章中需要重點分析和較為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我會安排三個問題,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環節:首先我會向學生提出疑問:開篇提到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為什麼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通過分析課文內容,總結答案。我們可以得出:梁惠王好戰,對於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啟發性,便於學生接受;這是從表面上解決了“以戰喻”的內容理解,之後帶領學生深入理解這一內容所蘊含的論證方法。此內容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隨後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對現代生活有怎樣的意義和啟示呢?學生就此問題能夠實現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在物質角度要: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在精神文明教化方面: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嚴於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孟子這樣的眼光對於現代生活的意義:啟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板書:王道)對於一篇課文的學習不僅要能夠理解內容,還要能夠賞析文章的寫作特點,因為我再次提出疑問: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麼?(板書:論證技巧)經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我們能夠得出,從修辭角度來說: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再從結構角度來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從語言語體角度: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於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拓展

在這一環節我向同學補充說明有關於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在治國安邦上:孟子提倡“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從人的本性和天性方面: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而身為儒家代表之一的孟子,他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最後,孟子提出的理論多為現實服務,不同於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課堂教學的小結作業環節是課堂回顧的環節。我的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並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作業的完成是對本節課的回顧與總結,也是很好的歸納與梳理。我會佈置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麼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我的板書力求精簡,清晰直觀,有利於學生把握文章重難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我是×××××××,我今天非常榮幸有這麼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說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說課的內容分別是說教材,說教學法,教學程式設計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著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後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簡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託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並使其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於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於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後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麼或者說有什麼感悟接著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著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裡,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後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並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於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麼態度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藉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於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後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為什麼說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說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

明確: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就能不斷髮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後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並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我說課的課題是:蘇(人、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選修) , 模組 《 》。這篇課文在本冊課文中的地位是:

學習本課有以下幾個作用:

2、教學目標及依據。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3、重點與難點突破及途徑。

本節教學重點是:

難點原因:

突破途徑: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及對策:

2、內容的組織安排: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控制變數法、知識遷移法、建立模型法、認識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學習方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如:(自學法、實驗探究法、控制變數法、知識遷移法、模型法、類比法、由簡到繁法、動手動腦)

3、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板書、錄音機等其作用是:

四、 教學程式設計

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 ( 分鐘)

l 匯入……激發興趣,(激發求知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慾同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

第二環節: ( 分鐘)

新課學習:

第三環節: ( 分鐘)

課堂小結:

為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改變傳統的教師總結學生被動聽教學模式,為學生小結教師適時引導補充,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歸納和概括能力。

第四環節: ( 分鐘)

佈置作業:

分為兩部分:

(1)書面作業p……和複習本節。

(2)預習下節內容,目的是為了鞏固本節知識和順利學習下節課做準備。

第五環節:

教學體會

總之,本節課我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採用(實驗探究法、控制變數法、知識遷移法、建立模型法、認識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電教媒體等教學手段,把學生探索知識、培養學生興趣和能力、滲透學生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的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第六環節:

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祭十二郎文》是第五單元中的文章,第五單元主要是古代散文,和前面的《陳情表》一樣,《祭十二郎文》也圍繞著一個“情”字。在文體上《祭十二郎文》屬於祭文,採取的抒情方式“寓情於事”,語言形式上破駢為散,邊泣邊訴。結合本課的特點和古代散文的教學要求,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設定如下:

1、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體會虛詞在表達感情中起的作用。

理解破駢為散和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

瞭解本文融抒情於敘事的特點

2、 教學重點

把握本文融抒情於敘事的特點

掌握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

體會作者的悲痛之情

 3、教學難點

本文較長,敘事較為紛繁,行文中文意的轉折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朗誦法、分析理解導讀法

誦讀體味,聯絡實際討論,找出文章的細節描繪片段,對重點片段進行重點閱讀,體會作者從家常瑣事敘事中的骨肉親情。

三、說教學過程

1、導語的引入

我們已經學過了外國的祭文,比如說《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世界最美的墳墓》等優秀的外國祭文,我們今天來看一下中國古代的祭文方式。

2、整體感知

首先,多媒體顯示作者的介紹和祭文的相關文學常識。

其次,播放錄音,讓學生在朗誦中先整體地感知文字所浸透的情感。結合文章的註釋,積累重點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第三,在初通文意的基礎上將本文分層次理清文章的脈絡。

1. 引子 2~3與十二郎的骨肉親情。

4~9十二郎之死 10弔慰死者,告其身後之事。

 3、研讀賞析

提問:作者是主要從那幾個方面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的?

(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係、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以自己仕途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來深化親情)

提問:第五自然段中“邪”“也”“乎”“矣”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作者悲傷之情無法抑止,又希望“傳之非真”,因此在本段連用三個“邪”字,三個“也”字,表示不願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個“乎”字,表示雖不願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後連用五個“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喪報書信決非誤傳之後的不情願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4、明確本文的藝術特色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感情真摯催人淚下,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

5、總結本文的文言文知識,在練習中完成本課

 四、板書設計(略)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一、說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選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三課,這是一首具有自傳色彩的現代詩,詩人通過對兒時被寄養在乳母家的回憶,展開了對情似母親的乳母——大堰河的追憶。本詩運用反覆和排比相結合的手法,將作者的情感迴環往復的突顯在我們面前,同時也充滿了韻律美。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本首詩在內容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對詩人濃烈的情感加以引導,並且結合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詩歌的誦讀方法,體會排比反覆修辭的好處和詩歌抒發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誦讀和揣摩詩歌語言,鍛鍊朗讀能力,培養鑑賞能力,體會詩人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嘗試著自己動手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情愫。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體會作者對大堰河的感情和文中排比、反覆等修辭運用的好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五、說教學方法

誦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關鍵詞句賞析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與學生共同回憶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引導學生回憶作者對國家深沉的愛,引出作者對於其保姆——大堰河的愛,順勢匯入本課《大堰河——我的保姆》。這樣設計能夠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內容,同時可以達到情感的有效遷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

首先,讓學生通讀全詩,標出小節並試著劃分出節奏讀出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艾青對大堰河的情感。

其次,教師範讀第六小節,劃分節奏。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突出的描寫了地主家庭的富足以及我的不適感,與我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誦讀時,注意:“紅漆雕花”“金色的花紋”“‘天倫敘樂’的匾”“絲的和貝殼的”“油漆過”“安了火缽”“碾了三番”等修飾語都應適當強調,以符合作者突出地主家庭富足這一意圖。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自比為“新客”,比如在讀“摸”“呆呆”“看著”“不認得”“不熟識”等詞語時應用心誦出“忸怩不安”之態,以突出作者的不適感。

最後,學生帶著這個任務繼續讀詩:這首詩很長向我們講述了怎樣的故事?

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的結論,1.分別介紹我和大堰河;2.雪天作者在囹圄中,觸景生情,回憶起自己的保姆大堰河;3.抒發對於大堰河的愛。

通過以上三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環節,將學生的思路與文字緊密聯絡起來,同時運用“以讀促悟”體現誦讀指導法在學習詩歌時的重要地位,為下面的深入詩歌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詩中的細節來反映整首詩的情感,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引導學生髮現第4節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運用哪些修辭手法?

引導學生髮現這是一幅充滿溫情的勞作畫面,大堰河在一天的勞作之後抱起我、撫摸我,充滿溫情。這樣文字讓每一位讀到的人都會感覺到溫暖,比如“厚大的手掌”“懷裡”“撫摸”“灶火”“煮熟”等,與第3節的“雪”“墳墓”“枯死”等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入獄)觸景懷人,引起作者對於溫暖美好的回憶。運用“在……之後”的排比和“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裡,撫摸我;”這樣的反覆,通過排比的列舉突出了“大堰河”的勞作辛苦,通過反覆,突出的體現了大堰河對我的愛並不會因為繁重的生活而有所減少,給幼小的作者帶來了豐富的愛的感受。

其次,設定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作者後來回到了他的家裡,他的感受是怎樣的?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同時明確要求:小組內的成員都要積極發言並且認真傾聽其他人的發言,可以聯絡自身的生活實際去理解作者的心理變化。

引導學生體會,“新客”將作者回到富足的自己家中的不適凸顯了出來,面對家裡華麗的裝飾和物質生活上巨大改變,我產生了強烈的陌生感,這樣的陌生感足以讓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心理崩潰。

最後,通過剛剛分析過的兩節,你認為排比和反覆的修辭在“新詩”當中有怎樣的作用?

引導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個維度上思考。比如:內容上,起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形式上,與古體格律詩比較起來,沒有嚴密的韻腳和整齊的句式,但是通過排比和反覆的運用讓全詩節奏鮮明旋律迴環,體現出新詩的韻律美。

通過這樣的環節學生能夠把握批註式閱讀,深入文字,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課下我會為學生布置了二選一的任務:1.作者的兩個家是“貧與富”“親與疏”“簡陋與華麗”的對立,如果你是作者你更喜歡哪個“家”呢,說說你的理由。2.運用排比和反覆的修辭手法,試著自己寫一首自由詩,內容不限,真情實感即可。這樣不同型別的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歎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匯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然後聽配樂示範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定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著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定,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定,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定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七、說板書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命運難測

八、課後作業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成人大學聯考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現當代散文第四課《淚珠與珍珠》。我之所以選擇此課是因為:高二年級重點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而通過本文研究點在散文教學中發揮語言訓練和情感體驗的整合作用,將重點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此外,大學聯考的現代文閱讀多是散文體裁的。因此,我主要想通過《淚珠與珍珠》一課時的`教學,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本課的學習目標是1、認知目標: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寫的幾種淚。2、能力目標:透過字面含義揣摩文句所滲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標:感受“淚”的深刻含義,熱愛生活,體驗人生真情,營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學習重點是體味眼淚蘊涵的情感 ,學習難點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之所以確定此研究點、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是基於我設計本堂課的教學理念:1、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下,將教師職能轉型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散文的人文性特徵,讓學生通過語言訓練體會散文的情感; 3、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補充提供較豐富的相關資料,初步培養學生自主研究與合作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二、說學生

我所任教的是計算機專業的高二學生,他們的基礎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紮實的。下學期結束時他們就會定向選擇成人大學聯考或對口大學聯考來達到自己靠入大學的目的。《淚珠與珍珠》是臺灣作家琦君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與追求。生活中學生也有流淚的體驗,容易達到共鳴。他們已能通過瀏覽網上資源來完成學案。

三、說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方法是根據學案導學,課堂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瀏覽展示幻燈片和引導學生口頭表達。通過學生小組討論,藉助合作探究式教學手段,教師點撥幫助突破難點;通過瀏覽展示有關老師製作的“淚珠”的幻燈片,使學生從中回顧所學的詩詞,體會散文的思想情感,賞析經典的流淚瞬間,從中獲取更多的有效資訊,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通過口頭作文,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理解鑑賞的能力;作業中通過分層教學,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

四、說教學流程

1、導語

從前幾年電視臺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橘子紅了》——琦君的作品匯入。

如此設計導語妙處有二:一、開門見山;二,新穎獨特,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作者介紹中突出她的“飽經憂患”是為課文張本。突出她的文學史地位是為了激發同學們課外閱讀琦君作品的興趣。這一過程預計2分鐘。

2、聽讀歸納、設計問題

這是本課的關鍵部分,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琦君寫了哪些眼淚?這種種眼淚可不可以顛倒順序來寫?為什麼?2、每一滴淚珠深處都有一顆心,分別加以概括。假如用一個字來概括這麼多顆心,你覺得最恰當的是什麼?3、討論:假如把這些眼淚比做珍珠,那麼貫穿起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線,也就是主旨句是什麼?你是如何理解這一句的,說說看。

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即散文的“形”。設計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把握情感,即散文的“神”,設計第三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走入作者逐步深化的情感世界。

課堂設計問題,預設和生成並重,當然生成更重要。所以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的調控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回答第一、二個問題應該不難。回答第三個問題,就要引導學生,這句話從結構上說起著引領貫串全文的作用;從內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體驗,這些包含著人生豐富高尚的情感的淚珠,在琦君老人眼裡都已幻化成世間最美麗寶貴的珍珠。以上過程預計用時20分鐘。

而自這些淚水中,最讓她感受深刻的是什麼呢?當然是“思鄉淚”,齊讀第五自然段,體味海外遊子血濃於水的望鄉深情。一同欣賞《虞美人》(朗讀)請同學們用學過的古典詩詞鑑賞知識加以賞析,配上吟唱,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達到理解主旨的目的,形成教學的第一個高潮。以上過程預計5分鐘。

3、拓展練習

拓展部分,設計三個環節:一、請同學們展示課本中的眼淚,二、欣賞經典的流淚瞬間。三、口頭作文。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從中回顧所學的詩詞,體會散文的思想情感,賞析經典的流淚瞬間,從中獲取更多的有效資訊,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理解鑑賞的能力。

賞析10個經典流淚瞬間,設計了一段背景音樂,目的是渲染氣氛,形成教學的第二個高潮。

每一張照片每一個故事都承載了太多真摯純潔的情感,每一滴晶瑩的淚珠都凝結了一段人生深沉的體驗和悲歡……不管眼淚背後的內容是什麼,只要是真情流露,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麼,你可有流淚的經歷? 都流過哪些淚?人生感受是什麼。進行口頭作文。以上過程預計用時8分鐘。

4、評價反饋

分4小組組織學生對口頭作文進行評價,看哪一組講得最好。通過網上評價表量化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老師評價來達到了語言訓練和情感體驗整合的效果。以上過程預計3分鐘。

5、說作業佈置

在口頭作文互相借鑑,開拓思路的基礎上,再以“一次流淚的體驗”(何時、何地、為何)寫一篇二百或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設計此環節的意圖是引導學生進行散文初步創作,根據學生情況採取了作業分層法。

五、說教學反思

㈠教學中應將學生的個體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機智靈活地結合起來。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發現和交流,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給予學生一個自主閱讀、交流的空間,讓他們提出問題,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調動起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和熱情;並且還考慮到,就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而言,教學不能太過於隨意性,不能讓學生處於一種自發的生長狀態,而應該給學生以探究的路徑與方向,因而分析學生提出的哪些問題能更好的把握文字並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切實的幫助後,確立了共同探究的兩個問題“思想內蘊”和“整體構思”,來開展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就產生了矛盾,學生即時生成的學習目標與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學習目標間如何協調一致?比如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題目為何取為‘淚珠與珍珠’,取為‘淚與心’,好不好”,這個有價值的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未作以明確的解答,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留下了不解與遺憾。

因而教師需對問題有清醒的判斷能力,併合理運用共同完成目標的彈性,隨著課堂教學的進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有時提出的問題質量並不高,教師不能把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提到課堂上來討論,而一旦課堂上出現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意外問題時,可以把一些次要的目標放到課外來實現,使學習過程富有個性化色彩,又能完成預定任務。這樣,教學目標的靈動與有序既給學生留下閱讀思考空間,又指明學生學習的方向。

㈡教學目標不應只注重“知識目標”,而應關注“終極目標”;不能用“過程目標”取代“結果目標”。

我在研讀文字時設計的教學目標為“正確理解‘淚珠’的內蘊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而在整合學生自定的學習目標時,也從大多數同學的表述中將全班同學的學習目標定位在這一內容和形式上的進一步學習上來。但一切教學目標應服從於終極目標,即“精神成人”“精神成長”,並培養學生的自由、獨立、創新的思維方式。而“正確理解‘淚珠’的內蘊和把握文章的思路”這樣的教學目標只是要求學生完成對文字的理解,卻並未明確規定應喚起他們的精神體驗,感受琦君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教師只著眼於學生獲得、掌握的知識資訊,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文學作品的教育中,不能過多的把眼光放在它的社會意義、思想內容等外部價值,或者段落大意、閱讀技巧等的分析上,忽略了文學教育的實質恰恰是向內面開拓,即使學生髮現自己、認識自己、鑑賞自己、解剖自己的靈魂。而用引導學生從作品中讀出自己這一觀點來指導教學,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理解淚珠的內蘊外,還必須引發學生的感受力,使每一個學生讀出他自己的情感體驗。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與親情友情有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裡都可能出現滴滴晶瑩的淚珠,這些都是作者的心靈與學生的心靈的相契點。因而教學中更應關注終極目標,每一個人天生都有認識自己的精神需要,學生在閱讀中不僅應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應反思自己的心靈世界。

再者這兩個教學目標只是陳述學生在完成學習活動後應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是對學習結果加以的規定。但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的閱讀活動為主,學生才是閱讀的主體,因而符合閱讀教學要求的課堂教學目標不是“結果目標”而應是“過程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圍繞自主選擇、主動發出的一系列行動,應描述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學生才能明確採用何種方法進行自主與創造性閱讀。比如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感悟課文中自認為最優美的語句;表述自己初讀課文的最深感觸;領悟作品的思想內蘊;聯想到生活中最令自己感動的“淚珠”並加以闡釋。這樣“過程目標”實現了對標準化結果的主動迴避,而讓學生能自由自在地彰顯自己的閱讀個性。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說課的題目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是魯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20課),選自《戰國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記敘了鄒忌從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國的道理,進而諷勸齊王納諫,使齊國大治的故事。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由已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明白鄒忌勸說藝術,及齊王納諫而使得國勢強盛的意義,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這篇文章文字易懂,語句流暢,人物生動,故事性強,便於課堂上反覆誦讀;文章中還出現了許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語法現象,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因此,它在本冊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是重點講讀課文。

二、說學情:

九年級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學習基礎,但大多厭煩文言文繁索的學習。因此在制定本課教學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何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依據他們的認知特點和語文素質,本節課將賞讀作為重點,把賞析作為難點,目的是在教學中以讀帶賞,以賞促讀,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說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和本課重點,結合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瞭解《戰國策》有關知識,瞭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⑵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講究說話藝術,能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並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整理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掌握重點語句的翻譯。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為這篇文章要讓學生在疏通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歸納分析人物形象,將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內化成自身的東西。既欣賞和領略了我國語言文學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給學生以啟迪。)

教學難點: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

四、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節課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一)、朗讀法

用以讀帶講的方式,使學生在朗讀中感知課文,理解課文。並學習課文的語言藝術。

(二)、討論點撥法

從不同角度設疑,巧設疑,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髮揮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決疑問,把握課文內涵。

(三)、情景激勵法、比較法、分析法、詮釋法、循序漸進法

針對重、難點,把課文分為三部分,逐個層次分析,使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五、 說學法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揮主使作用,激發學生質疑、辨疑的意識,學生學法重點應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上,而整體把握課文時,可採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討論法,問答法,分析法,比較、仿寫法等。

六、 說教學設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並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

本課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學生自主活動。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問,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或查詢資料、請教老師,以完成學習、能力目標。

第二課時:師生交流探討。在課堂中,將課文的方法目標、能力目標及課文的重難點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引用典故,解題匯入”、“理解內容,探究寫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個步驟展開教學,分別從內容、結構、寫法、思想意義等方面給予分析,在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複習匯入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你們可曾瞭解“一鳴驚人”這個成語的故事呢?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故事結果“百官荒廢,諸候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幕”。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

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今天我們將要繼續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諷是指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設計意圖:引用“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破題匯入,請同學們解題,老師補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對題目的這個“兼語短語”的破解,讓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產生“豁然開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習,整體感知

(一)學生朗讀課文,用圈點勾畫法找出文中採用奇特的“三疊式結構”手法來表達文中主要內容的關鍵語句。(鄒忌三問,妻、妾、客的三答;鄒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見威王的三比;齊威王納諫的三賞;納賞後齊國的三變。)

在內容上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在句式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讀來琅琅上口。

(二)課文中的“比”

①類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國事”,私,畏,求)

② 詳比、略比(如:“鄒忌進諫”寫得詳;“臣民進諫”寫得略)

③ 側比、正比(如:“三問三答”側面比;“四國朝齊”是暗比)

(設計說明:“一字經緯式”的教學方法,加深對課文理解由點及面,力圖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遷移

① 結合課文,分析鄒忌人物形象,並讓學生思考,鄒忌是如何向齊王納諫。

② 分析齊王這一人物形象。齊王納諫效果怎樣?臣民怎麼進諫?

③ 總結,補充相關資料對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請同學們談所瞭解到的歷史上的“進諫”故事。

⑤ 結合現實生活,談談應該怎樣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接受別人的意思。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分析人物形象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開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並在拓展遷移中達到本課要達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標。在互動中進往創作探究性學習。)

(三)贈記名言,師生共勉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現實談自己的體會,引起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在幫助學生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基礎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課堂小結, ①小結知識要點

(五)檢測題

1、背誦課文

2、設計話題,實踐一下諷諫的藝術:

1、諷諫同學不要迷戀網咖。

2、諷諫長輩不要吸菸、酗酒。

3、諷諫教師不要歧視後進生。

4、諷諫上級領導注意環保。

(六)、佈置作業

1、 課外閱讀《觸龍說趙太后》比校觸龍與鄒忌的講話藝術

七、板書設計

妻 私:偏愛讚揚

三問 三答 妾畏:卑微畏怯 三賞 三變

客 有求:逢迎敷衍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歎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一)匯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匯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然後聽配樂示範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定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著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定,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定,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定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七、說板書(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後作業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