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幼兒園小班說課稿彙編六篇

才智咖 人氣:5.46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幼兒園小班說課稿彙編六篇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小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識,對身體各器官逐步產生探索興趣。然而,幼兒對身體器官的認識還很膚淺,愛護身體、保護自己的經驗又比較缺乏,此活動的進行,可以使孩子認識自己的小手,知道小手的用處,對自己的小手感興趣並萌發保護小手的意識。

2、現在的獨生子女是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長大的,家長包辦替代和過度寵愛使孩子失去一些自我服務的機會,通過此活動能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幹,激發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願望,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現有水平,我確定本活動的目標為:

(1)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小手,知道手能做許多事情。

(2)激發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願望。

(3)幫助幼兒初步掌握保護手的方法。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活動教育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確定為:引導幼兒通過活動了解自己的小手,知道手能做許多的事情。

活動的難點為: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出手能做許多事情。

活動準備:根據小班幼兒喜歡玩玩具這一特徵,為幼兒準備了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玩具,有積木、橡皮泥、串珠等。

二、說教法

1、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是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方式,能夠給幼兒帶來許多樂趣。小班的幼兒年齡小經驗缺乏好模仿,所以在活動中多處採用模仿遊戲,如:組織幼兒一起用手變魔術、做手指遊戲等,在遊戲中使幼兒自然習得對手的認識,知道了手能做許多事情。

2、談話法:所謂談話法,就是圍繞活動內容,通過教師提問,引導幼兒回答的一種方法。由於幼兒年齡小,經驗少,在引導幼兒認識小手時,就通過以教師為主,幼兒為輔的談話,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圍繞我的手上有什麼,我的小手本領大,怎樣保護手等問題,師幼進行談話、討論,達成共識完成教育目標。

三、說學法

經驗感知法:由於小班幼兒的經驗缺乏又喜歡模仿,容易在經驗分享中產生人云亦云的現象,如在討論小手會幹什麼時,一個幼兒說我的小手會刷牙,其他的幼兒也會跟著說會刷牙,幼兒的思路打不開,就不能較好地完成教育目標。所以我為幼兒準備了不同的玩具,通過幼兒的實踐操作,拓展幼兒的經驗,再通過教師適時的引導,幼兒的思路就會開啟,經驗就能較好的分享,知道手會玩很多的玩具,會做許多的事情,並能嘗試著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能夠有效的化解難點,突破重點。

除經驗感知法外,遊戲法也貫穿於活動始終,有趣的小手變變變,引發了幼兒的興趣;討論法、談話法引領幼兒認識手指的名稱和作用;經驗感知法的運用使幼兒在遊戲和探索中知道小手能做許多的事情;通過傾聽教師講解、回答問題,孩子認識到手能做許多的事情,瞭解了保護小手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本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包含健康領域、科學領域的內容,我採用猜謎語引入--師生討論--探索感知--談話小結的教學流程,逐步深入,環環相扣,自然達成教育目標。

1、創設情境,引入活動活動開始,教師出示手型玩具匯入活動。

2、在中間環節,通過觀察、比較、遊戲等形式,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小手。

教育不能通過灌輸來進行,必須通過幼兒自己的活動來進行,通過觀察、比較、遊戲等形式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小手,知道每人都有一雙手,有手心手背手指頭。每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通過玩遊戲操作,使孩子在探索中自己發現手能做許多的事情。

3、通過讓幼兒討論。從而懂得了怎樣保護自己的小手。

4、最後以歌表演:小手爬結束活動。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可以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之旅。這個活動我選了蘋果、梨和香蕉作為主體,因為這三種水果都是秋天常見的,孩子們也比較熟悉。我利用幼兒喜歡玩的捉迷藏遊戲,引導他們對常見水果從整體到區域性地進行認知梳理,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整個活動巧妙地運用閱讀大書的形式引導幼兒從蘋果、梨、香蕉的外形、顏色和從區域性觀察整體來區分三種水果的不同。讓幼兒對三種水果從直觀形象到影子形象逐步昇華。整個活動讓幼兒在輕鬆的遊戲中渡過,並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時激發了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索慾望。正如《綱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幼兒現狀分析:

小班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也較差,他們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他們喜歡直觀的、真實存在的東西,需在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徵。

3.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貫穿於一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對活動起著主導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齡的幼兒對吃的、玩的東西很感興趣。為此,我們常常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巧妙地將教育目標蘊含其中,讓幼兒在生活化的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發展。根據小班幼兒的這一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表達交流,又有親身體驗的部分。目標為:(1)嘗試從整體到區域性觀察常見的水果,提高觀察能力。(2)樂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4.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這個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其滲透了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及美術領域等方面的內容,但活動的重點仍以觀察想象、判斷及語言領域的表達為主,主要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大膽運用語言表達想象結果;難點在於引導幼兒從水果的輪廓——>影子——>顏色——>區域性,去觀察、判斷,從而得出水果的整體。

對於突破重點所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以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對於突破難點所採用的方法:注重多觀察多實踐,使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事物的漸變過程5.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為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寓教育於實際操作和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準備:1)自制大圖書;2)用紙盒做成“蘋果的家”,裡面裝入紅、黃、綠蘋果;3)用多張大圖書的頁面遮擋蘋果、梨、香蕉的圖片,在遮擋的頁面上挖洞,越往後洞越大,露出的水果面積越大。4)幼兒操作材料:①用黑色手工紙做成蘋果、梨、香蕉的影子,放於幼兒身邊的桌子上;②用透明塑封紙做成的蘋果、梨、香蕉,藏於大圖書內的信封裡,多種顏色的底板紙。③活動室一角佈置成“水果樂園”

二、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觀察法在整個活動中一直都利用捉迷藏的遊戲讓幼兒去認真仔細地觀察,在幼兒觀察的同時教師不斷地用語言幫助幼兒去完成任務,並把觀察與判斷更好地結合起來。

2.直觀法在活動中有兩處用到了直觀法。在第一環節中出示三種水果目的讓幼兒更有效地建構有關水果形狀的認知經驗;第二環節中出示“蘋果的家”請出三種不同顏色的實物蘋果,拓展了幼兒對水果顏色的認知。教師出示實物進行小結,既讓幼兒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也起到了小結的作用。

3、談話法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4、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始終以水果寶寶和我們捉迷藏為主線,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既能更好地達到活動目的,又能更好地激發出幼兒的豐富想象力,並幫助幼兒鞏固想象結果。

4、操作體驗法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體驗活動:第一次是用捉迷藏的方法讓幼兒把找到的影子與相對應的水果聯絡起來,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主要是讓幼兒從直觀形象轉變成影子形象,並大膽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二次是讓幼兒尋找三種水果的顏色,為水果寶寶找衣服的顏色,從而提升了對顏色的鞏固;通過展示“蘋果的家”拓展了幼兒對水果顏色的認知,並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究水果與顏色之間關係的願望。第三次通過尋找躲在門後的水果讓幼兒從區域性到大體再到整體來提高幼兒的觀察、判斷能力。

此外,我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啟發聯想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種感官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學一學、說一說、動一動多種方式來獲得知識體驗,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判斷,發揮想象、大膽表述及表現。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給幼兒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2、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在活動中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以遊戲貫穿整個活動,讓孩子們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去體驗自己或別人的想象結果。

四、說活動過程:

活動共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尋找蘋果、梨、香蕉的影子。幼兒對操作性較強的遊戲活動較感興趣,尋找水果影子的環節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操作機會,使幼兒在找一找的過程中將影子形狀與水果形狀一一對應,以外形特徵為依據區分蘋果、梨、香蕉。

第二個環節:尋找蘋果、梨、香蕉的顏色。小班幼兒在思考問題時缺乏全面性,這一環節讓幼兒在為蘋果、梨、香蕉尋找顏色的過程中喚醒已有經驗,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使他們在充分互動中產生認知衝突。

第三個環節:尋找躲在門後的水果。這個遊戲是在幼兒對水果的形狀、顏色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驗後進行的,具有挑戰性。三扇門中分別出示三種水果的區域性,讓幼兒通過推理猜測是什麼水果,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3

一、適合年齡

這是個2~3歲幼兒能夠聽懂的故事,古老而又新鮮。故事情節很簡單:老公公種了個大蘿蔔,要拔拔不動,結果大家一個接一個地來一起幫忙,終於拔起了蘿蔔。故事中的語言非常簡明而又口語化,出場的角色又都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所以,很適合小班幼兒玩。

二、遊戲目的

通過玩“拔蘿蔔”遊戲,讓孩子們懂得有些事情光一個人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配合,才能做成一個人不能做成的事情。一個人是要努力鍛鍊自己的生活本領,像老公公那樣,種的蘿蔔比別人的個兒大,但還要與其他人友好相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像“拔蘿蔔”那樣一個幫一個,勁往一處使,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三、教學要求

1.通過遊戲使幼兒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並體驗獲得成功的歡快情感。

2.要掌握的語言表現手段及非語言表現手段。

①咬準字音:長、拔蘿蔔、婆婆、快來幫忙、妹妹。

②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語調、音色講話。

③動作:

(1)老公公種蘿蔔的過程中的動作。

(2)拔蘿蔔的動作一拔不動發愁的動作一拔出來蘿蔔高興的動作。

(3)抬蘿蔔的動作。

(4)蘿蔔長大的動作。

④表情:

(1)掌握面部表情變化:拔不動(發愁)→拔動了(有點高興)→蘿蔔拔出來了(拍手、跳躍、歡呼)。

(2)團結起來一起抬大蘿蔔歡快的心情。

四、遊戲準備

1、角色的分配和妝扮?

老公公一般由男孩裝扮,在鼻子下面貼上白鬍子,老婆婆由女孩繫上一條圍裙裝扮,小弟弟、小妹妹沒有什麼特殊的妝扮要求,由兒童隨意處理。小花狗、小花貓這兩個角色可由兒童戴上頭飾或面具裝扮。?

2、道具表演用的大蘿蔔,可用竹條編成半圓形蘿蔔狀,圍上紅布,上面裝幾片大葉子,也可請穿紅衣的小朋友,頭戴綠葉頭飾蹲著代替。

五、教學指導

1、讓孩子們熟悉故事?

一聽:聽家長和老師講,也可以聽錄音帶,有些地方可反覆講、放。

二講:讓孩子們複述故事。

三熟悉:先讓孩子們一起一段一段地把故事講完整,然後以個人或角色小組為單位,配合講出完整的故事。?

2、示範表演老師先扮老公公,然後再扮老婆婆,這樣一一地把角色的動作和語言給孩子們示範一遍,示範時要注意緊緊抓住各角色的典型特徵,如老公公走路和小弟弟、小花狗走路就不一樣,但動作應寧簡勿繁,以利孩子模仿。

3、自由試演讓小朋友們自由搭配成小組,自由嘗試表演各種角色,家長或老師在鼓勵的同時作適當的指點。

表演的要點有:各角色動作的典型特徵,說話的聲音特徵,想拔出蘿蔔的渴望,拔不出蘿蔔的焦急,盼望幫助的急切和幫忙者的熱情,拔出蘿蔔後的高興等等。

4、觀摩表演即正式妝扮好分組表演,家長或老師以及不上場的小朋友一起觀看。在觀摩中可對出場次序、對話、表演等方面進行一定的提示,但應充分鼓勵孩子的自由發揮。另外,在表演中加入音樂或音響效果,更能增加遊戲氣氛。?

5、遊戲評價評價孩子的動作表現力。拔蘿蔔遊戲中各角色的不同走路動作和用力拔蘿蔔的動作的表演,是主要的評價內容。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4

一、設計思路

《小方和小圓》是怪味豆哲理圖畫書中的一本,不論在主題上、故事結構上、構圖上、還是所傳達的意象上,都體現出一種奇思妙想的創意,體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怪趣!

小圓是圓形的,小方是方形的。一扇圓圓的門,小圓很容易就能進去,可小方怎麼也進不去。小方努力地改變自己,可他不明白,他永遠都不會變成圓的。要改變的究竟是誰呢?這是一本抽象派藝術表現手法和兒童寓言故事巧妙結合的佳作。方和圓,抽象的形狀,被賦予抻奇的生命力,幻化成一個個蹦蹦跳跳的孩童,躍然紙上。從孩子的角色來說,小方和小圓正如幾個頑皮的孩子一般,被賦予了孩子的形象。

二、說活動目標

新《綱要》中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根據這一目標要求,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為突破活動的重點、難點,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個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在看看、聽聽、講講中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2、積極參與閱讀活動,體驗閱讀的快樂,並能在活動中大膽想象和

3、積極參與表演遊戲,體驗表演遊戲帶來的快樂。

三、說教學法

為了能更好地達成活動目標,我運用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語言發展規律,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具,抓住了幼兒的“眼球”,激發了他們仔細觀察的*望,並且鼓勵他們大膽的猜想。通過運用教具演示法、情景教學法、啟發提問法等多種方法,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我採用了遊戲的方式貫穿活動的始終,加上直觀的課件演示,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真正體現了玩中學,學中樂。

四、說活動過程

下面,我就詳細地說明整個活動過程:

1、激趣匯入

我一開通過介紹小客人--小圓,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演示故事

這一節是完成本活動的重難點,在這一五節中,我引導孩子跟著我一起欣賞我演示的故事,在漸入故事的觀察和語言表達的同步理解中,我鼓勵孩子們大膽想象和表述,希望孩子們想出辦法,怎麼能讓小方進入圓門。

3、完整閱讀繪本

通過課件演示,完整欣賞了繪本內容。

4、表演遊戲

我請幼兒和我一起演小圓,請一個小朋友演小方,表演故事。以遊戲的形式,進一步鞏固故事內容,這樣的知識遷移更能激發孩子們與教師進行互動,以增加閱讀的情趣。

五、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課,我覺得比較吸引孩子們,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幼兒和老師互動得較好。在我鼓勵孩子們想辦法,怎麼讓小方進圓門時,孩子們的想象力豐常豐富,思維很活躍。

不足之處是:

1、教具做得不好,如果把卡紙改為硬紙皮做的會更好一些,在幼兒表演環節,道具有些比例不調。

2、在表演遊戲環節,本來重點是在指導幼兒練習角色對話,這個重點沒做好。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基於這點要求,在幼兒聽過故事,學過歌曲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和遊動姿態,通過“觀察—想象—創作—欣賞”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情感,發展積極性思維及操作能力。這不僅僅體現在美術這一學科中,在其他的學科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說幼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幼兒在初步接觸美術後覺得用一支筆可以畫出很多的東西,很有意思。他們就拿著筆隨意的畫啊畫的,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幼兒理解美術,使幼兒都能通過動手操作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讓幼兒愛上美術。

三、說教學目標: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

2、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體現了本節課的主要設計意圖,依據《綱要》中要求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

3、作品展示,欣賞作品並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快樂。【依據《綱要》中“為幼兒創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賞”。在這裡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提供機會,使語言教育滲透在美術活動中。】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

突出重點的方法:主要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來實現幼兒在“興趣”和“體驗”方面的發展。

(2)難點:幼兒對小蝌蚪各種動態的表現。

突破難點的方法:幼兒通過觀看動畫的方式,瞭解小蝌蚪的各種動態。

五、說教法:

①“直觀演示法”,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匯入課題,引起學習的興趣。

②“啟發性提問法”,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並思考。

③“示範講解法”,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主要體現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

六、說學法:

1、“討論法”,在觀察之後和操作之前,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討論,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2、“操作法”美術活動中常用的學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七、活動準備:

1、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準備。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多觀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使幼兒熟悉“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

2、教具及材料準備:《小蝌蚪找媽媽》的課件和“青蛙媽媽”的大圖片;

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每組一盤黑色的顏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筆。

八、說活動過程:

整個活動程式概述為“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觀察動畫、比較形態→自由討論、大膽想象→自我創作、示範講解→作品展示、互相欣賞”五個部分。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手指歌。意圖是利用幼兒學過的遊戲,增加活動的生動性,讓幼兒一開始就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學習。

2、課件裡出現皺著眉頭的青蛙媽媽,教師提問,幼兒帶著問題看圖。意圖是預設情境,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3、說《小蝌蚪》兒歌,課件裡出現找到媽媽的小蝌蚪圖片,青蛙變成高興的表情。意圖是以說兒歌的形式,讓幼兒初步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課件的演示,用來創設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情景來貫穿課的始終,為幼兒創設一個輕鬆的學習情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為活動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

(二)觀看動畫、比較形態

動畫裡出現小蝌蚪往不同方向遊動的畫面。意圖是用啟發性提問法,明確的把“觀察”和“比較”這兩個任務交待給幼兒。

(三)自由討論、大膽想象

1、幼兒通過觀看動畫,討論小蝌蚪的各種游泳形態。意圖是在幼兒頭腦中形成小蝌蚪遊動的初步印象,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提示幼兒要說完整話,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

2、總結小蝌蚪遊動姿態,幼兒想象小蝌蚪的畫法。意圖是在觀察之後和操作之前,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討論,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我創作、示範講解

1、把操作材料都利用起來,請幼兒變出可愛的小蝌蚪。意圖是主要依據於《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這樣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2、幼兒探索畫法,教師示範講解。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後,請畫得好的幼兒上來畫一畫、說一說自己的方法。老師及時表揚和肯定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最後,再來解決這節課的難點。老師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遊動了。”重點指出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後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意圖是避免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時間的隱性浪費,從小培養幼兒學會統籌安排的好習慣。

3、幼兒再次操作,體驗創作的樂趣。

請幼兒再次作畫,同時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意圖是為幼兒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情景環境,同時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體驗創作的樂趣。

請作完畫的小朋友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處,用肥皂把手洗乾淨。意圖是這些看似點點滴滴的常規教育,就蘊藏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機會,鞏固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五)作品展示、互相欣賞

課件裡出現小蝌蚪找到媽媽在圖片,為幼兒創設情景。出示青蛙媽媽的大圖,幼兒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大圖上。引導幼兒相互欣賞,交流自己的創作經驗,師生同唱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意圖是交流自己的創作經驗,誇誇自己能幹的小手,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提供機會。這個環節又利用了情景遊戲,頭尾呼應,把活動推上新的高潮。讓幼兒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九、活動延伸:

充分利用這次繪畫活動師生共同佈置“小蝌蚪找媽媽”的主題牆面,學故事、唱歌曲,學做“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遊戲。請幼兒繼續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祕密”,收集相關資料,相互交流自己獲得的資訊。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6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為大家說的課內容是《認識國寶熊貓》,

教學物件為: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

設計這堂課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學中,把幼兒知識和發展其認識能力相結合

設計亮點

1.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互動法等教學方法。

2.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幼兒在看看、聽聽、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

活動目標:

(1)知道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惜動物。

(2)知道熊貓是生活在深山竹林裡愛吃劍竹的動物。

活動準備:

幼兒去動物園看過大熊貓,與幼兒共同收集熊貓的玩具或照片,熊貓吃竹子的圖片一張,視訊。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熊貓的特徵和生活習性。

教師:小朋友很喜歡小動物,你們看,誰來了?(出示熊貓圖片)

(1)提問:你們喜歡熊貓嗎?為什麼?

(2)提問:熊貓是什麼樣子的?

(3)提問:它生活在哪裡?它喜歡吃什麼?

2.觀看視訊

3、引導幼兒討論大熊貓為什麼是我國的國寶?

提問:你們知道大熊貓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什麼?(叫國寶大熊貓)

它為什麼是我國的國寶?(它是我國的特有的動物,很早就生活在我們國家,現在已經很少,我們都要愛護它。)

4、教師用關愛的情感與幼兒共同小結:大熊貓形態可愛,動作有趣,性情溫和,是我們喜愛的動物,它是我國特有的動物,可現在卻越來越少,它的生存面臨的危險很多,我們都要關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