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才智咖 人氣:2.7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來自**。我說課的題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質》,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三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包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事件的關係與運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質,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質為主。它是本冊第二章統計的延伸,又是後面"古典概型"及"幾何概型"的基礎。在整個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新課改以來考查的熱點之一。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應用;事件的關係與運算。

難點:互斥事件與對立事件的區別與聯絡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瞭解隨機事件間的基本關係與運算;

⑵掌握概率的幾個基本性質,並會用其解決簡單的概率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類比、歸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綜合能力;

⑵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學活動,瞭解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知識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具體情境,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採用實驗觀察、質疑啟發、類比聯想、探究歸納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擲骰子的試驗中,我們可以定義許多事件,如:

c1=﹛出現的點數=1﹜,c2=﹛出現的點數=2﹜

c3=﹛出現的點數=3﹜,c4=﹛出現的點數=4﹜

c5=﹛出現的點數=5﹜,c6=﹛出現的點數=6﹜

D1=﹛出現的點數不大於1﹜D2=﹛出現的點數大於3﹜

D3=﹛出現的點數小於5﹜,E=﹛出現的點數小於7﹜

f=﹛出現的點數大於6﹜,G=﹛出現的點數為偶數﹜

H=﹛出現的點數為奇數﹜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為例講授事件之的包含關係和相等關係。

⑵從以上兩個關係學生不難發現事件間的關係與集合間的關係相類似。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對應起來。

「設計意圖」引出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事件之間的關係與運算

2、探究新知

㈠事件的關係與運算

⑴經過上面的思考,我們得出:

試驗的可能結果的全體←→全集

↓↓

每一個事件←→子集

這樣我們就把事件和集合對應起來了,用已有的集合間關係來分析事件間的關係。

集合的並→兩事件的並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兩事件的交事件(積事件)

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幫助學生區分集合關係與事件關係之間的不同。

(例如:兩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屬於集合A或者屬於集合B;而兩事件A和B的並事件A∪B發生,表示或者事件A發生,或者事件B發生。)

「設計意圖」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打下基礎,

⑵思考:①若只擲一次骰子,則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時發生麼?

②在擲骰子實驗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個會發生?

「設計意圖」這兩道思考題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為引出接下來將要學習的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讓學生從實際案例中體驗它們各自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

⑶總結出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概念,並通過多媒體的圖形演示使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

⑷練習:通過多媒體顯示兩道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們能夠及時鞏固對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學習,加深理解。

㈡概率的基本性質:

⑴回顧:頻率=頻數/試驗的次數

我們知道當試驗次數足夠大時,用頻率來估計概率,由於頻率在0~1之間,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質、

(通過對頻率的理解並結合前面投硬幣的實驗來總結出概率的基本性質,師生共同交流得出結果)

3、典型例題探究

例1一個射手進行一次射擊,試判斷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對立事件?

事件A:命中環數大於7環;事件B:命中環數為10環;

事件c:命中環數小於6環;事件D:命中環數為6、7、8、9、10環、

分析:要判斷所給事件是對立還是互斥,首先將兩個概念的聯絡與區別弄清楚

例2如果從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張撲克牌中隨機抽取一張,那麼取到紅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塊(事件B)的概率是1/4,問:

(1)取到紅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與事件B的並,且A與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與事件D是對立事件,因此P(D)=1—P(c).

「設計意圖」通過這兩道例題,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

4、課堂小結

⑴理解事件的關係和運算

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質

「設計意圖」小結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味與深化,使知識成為系統。讓學生嘗試小結,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補充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識。

5、佈置作業

習題3、1A1、3、4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

概率的基本性質

一、事件間的關係和運算

二、概率的基本性質

三、例1的板書區

例2的板書區

四、規律性質總結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1、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認識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作為數學思想應向學生滲透,強化的有:函式與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價轉化及運動變化思想。不是所有的課都能把這些思想自然的容納進去,但由於“曲線和方程”這一節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它把代數和幾何兩個單科自然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而上述思想能用到大半,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係,為“依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闢了途徑,這正體現瞭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問題。”曲線與方程”是解析幾何中最為重要的基本內容之一.在理論上它是基礎,在應用上它是工具,對全部解析幾何的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另外在大學聯考中也是考察的重點內容,尤其是求曲線的方程,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與方程的含義,才算是找到了解析幾何學習得入門之路。應該認識到這節“曲線和方程”得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大綱的要求)通過本小節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瞭解用座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初步知識和觀點,理解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的意義,初步掌握求曲線的方程的方法.所以第一課我在教學目標上是這樣設定的:

1).瞭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及其關係,並能作簡單的判斷與推理;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

3)會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在“初步掌握”的水平上,但“初步”絕不等同於“含糊”,它反應在學生的學習行為上,即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與方程間必須滿足的兩個關係,才能稱作“方程的曲線”和“曲線的方程”,兩者缺一不可,並能藉助例項進一步明確這二者的區別。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是同步的,在具體操作上結合圖形分析與反例,來辨析“兩個關係”之間的區別,從認識特例到歸納出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一般概念,因而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會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就能更進一步的理解曲線和方程概念的含義併為下節課求曲線的方程打基礎.

3、如何突破重難點

本小節的重點是理解曲線與方程的有關概念與相互聯絡,以及求曲線方程的方法、步驟.只有深刻理解了曲線與方程的含義,才能真正掌握好求曲線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進一步學好後面的內容.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比較抽象,由直觀表象到抽象概念有相當難度,對學生理解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學生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座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為座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係各自所起的作用。有的學生只從字面上死記硬背;有的學生甚至誤以為這兩句話是同義反復。要突破這一點,關鍵在於利用充要條件,函式圖象,直線和方程,軌跡等知.識,正反兩方面說明問題.

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定義中為什麼要規定兩個關係(純粹性和完備性)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任何一個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

4、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今天要講的“曲線和方程”這部分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曲線方程的概念”,“已知曲線求它的方程”、“已知方程作出它的曲線”等。在課時安排上分為3個課時進行教學,具體的課時分配是:第一課時講解“曲線與方程”和“方程與曲線”的概念及其關係;第二課時講解求曲線的方程一般方法,第三課時為習題課,通過練習來總結、鞏固和深化本節知識。如果以為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得關係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得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捨本逐末”得偏見。

在教材中,曲線和方程這一概念是隨著知識的講授而不斷深化,逐步為學生所理解,因而教材中從直線開始,多次,重複地闡述,這說明其重要性.同時也說明理解它,掌握它確實需要一個過程.數學本身是很抽象,把數學和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以上考慮,確定了這節課教學過程的基本線索是:實際問題引入,提出課題→運用反例,揭示內涵→討論歸納,得出定義→集合表述,強化理解→知識應用,反覆辨析。

教材的編寫也往往體現著教法.,例如,本節一開頭說“我們研究過直線的各種方程,討論了直線和二元一次方程的關係。”學生已經有了用方程(有時用函式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在本節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感性認識的作用。從人造地球衛星執行的軌道等生動形象的實際問題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以及對數學的應用有了更高的認識,更激發他們進一步學好數學的決心。(具體……)提出課題。運用學生熟知的知識,1)求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方程和2)作出方程y=x2的圖象作為引例,從曲線到方程,從方程到曲線兩方面入手分析了曲線上的點和方程的解之間的關係,為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實際模型,但是如果就此而由教師直接給出結論,那就不僅會失去開發學生思維的機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而且會使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接著用反例來突破難點。通過反例1)直線去掉第三象限部分,則方程y=x的解為座標的點不都在曲線上,以及2)改方程為,那麼曲線上就混有不滿足方程的點座標就此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通過舉反例和步步追問使我要的答案逐步明瞭,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格性進行探索,學生自已認識曲線和方程的概念必須要具備的兩個關係,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自然得出定義。並且把這個關係板書到黑板上,以示這就是這節課的重點。為了在重難點有所突破後強化其認識,又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係,並以此為工具來分析例項,這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有助於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然後通過運用與練習,糾正錯誤的認識,促使對概念的正確理解,通過反覆重現,可以不斷領悟,加強識記。所以安排了例1,例2(見課件)目的也在於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通過解題辨析“兩個關係”,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此題目中的“曲線”和“方程”都力求簡單,由此得出點在曲線上的充要條件。

曲線是符合某種條件的點的軌跡,為了下節課“求曲線的方程”的教學,安排了例3(見課件)證明曲線的方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由於教材上有嚴謹的證明過程,讓學生閱讀並總結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的方法和步驟,上升到理論上,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閱讀歸納的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通過4個變式引申檢查他們的掌握程度,但難度不能太大,我選擇這樣幾個練習:(略)簡單評講後小結本課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強化“曲線和方程”概念中兩個關係缺一不可,只有符合關係1)2)才能進行數與形的轉化。由於下節課的內容是求曲線的方程,特地安排了一個思考探索題。

5、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和組織

教案的設計與教案的實施往往有一定的距離,本節課有著概念性強,思維量大,例題與練習題不多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整節課將以學生的觀察、思考、討論為主,通過提問,舉例,啟發,互動完成教學,在具體操作上比較靈活,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把握學生的思維規律於數學思想的基本方法。例如,在概念教學中引導學生看反例,通過正反對比的方法,當學生觀察了例1回答不清為什麼,可以舉出幾個點的座標作檢驗,這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或引導學生看圖,比比劃劃,這就是“從直觀到抽象”的方法。只要啟發方法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的認識活動就會順利展開,而且在認知的過程中訓練了探索的能力。強化數形結合、化歸與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完善學生的數學的結構,讓學生動手、動腦,以及觀察、聯想、猜測、歸納等合理推理,鼓勵學生多向思維、積極思考,勇於探索,從中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數學交流與合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的精神。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內容,與國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係有密切的聯絡與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聯絡,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也時常有解三角形的問題,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式聯絡在大學聯考當中也時常考一些解答題。因此,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的知識非常重要。

根據上述教材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及原有知識水平,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正弦定理的內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內容及其證明方法,使學生會運用正弦定理解決兩類基本的解三角形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推導,比較,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正弦定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觀察與邏輯思維能力,能體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情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創造平等的教學氛圍,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

二、教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空破難點,以學業生的發展為本,遵照學生的認識規律,本講遵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 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為基本探究內容,以生活實際為參照物件,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並逐步得到深化。

三、學法

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採取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學習,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了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3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有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本節課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工人師傅的一個三角形模型壞了,只剩下如右圖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長為1m,想修好這個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長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幫師傅這個忙嗎?”激發學生幫助別人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今天的學習課題。

(二)猜想—推理—證明(15分鐘)

激發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發現正弦定理。 提問:那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並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係

注意:1.強調將猜想轉化為定理,需要嚴格的理論證明。

2.鼓勵學生通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提示學生思考哪些知識能把長度和三角函式聯絡起來,繼而思考向量分析層面,用數量積作為工具證明定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三)總結--應用(3分鐘)

1.正弦定理的內容,討論可以解決哪幾類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2.運用正弦定理求解本節課引入的三角形零件邊長的問題。自己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知識後用於實際的價值觀。

(四)講解例題(8分鐘)

1.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簡單,結果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兩角兩角所夾的邊,以及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都可利用正弦定理來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較難,使學生明確,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兩種可能。要求學生熟悉掌握已知兩邊和其中

一邊的對角時解三角形的各種情形。完了把時間交給學生。

(五)課堂練習(8分鐘)

1.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學生板演,老師巡視,及時發現問題,並解答。

(六)小結反思(3分鐘)

1.它表述了三角形的邊與對角的正弦值的關係。

2.定理證明分別從直角、銳角、鈍角出發,運用分類討論的思想。

3.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五、教學反思

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猜想、實驗、歸納等思維方法,最後得到了推匯出正弦定理。我們研究問題的突出特點是從特殊到一般,我們不僅收穫著結論,而且整個探索過程我們也掌握了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在強調研究性學習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指數函式》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指數函式》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式”的第六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內容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指數和函式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式尤其是利用互為反函式的圖象間的關係來研究對數函式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為《指數函式》是進入高中以後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式,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式、三角函式等完整的函式知識,初步培養函式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式》不僅是本章《函式》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式》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絡,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式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通過國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式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式和圖象的關係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式、反比例函式、一次函式,二次函式等最簡單的函式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國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式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式。

技能維度:學生對採用“描點法”描繪函式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為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瞭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鑑於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①掌握指數函式的概念;②掌握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式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式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係。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於《指數函式》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達到不僅使學生初步理解並能簡單應用指數函式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式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今後研究其它的函式做好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我根據自己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式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例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為研究指數函式中底數大於1和底數大於0小於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式”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式的定義,並向學生指出指數函式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於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麼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於底數a範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為研究指數函式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藉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因此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絡.數學的本質是來源於生活,服務於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式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後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例項後,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為理解指數函式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藉助圖象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獲得發展。在生活例項的課堂匯入、指數函式的性質研究、例題與訓練、課內小節等教學環節中都安排了學生的討論、分組、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和記憶知識為在合作學習的樂趣中主動地建構新知識的框架和體系,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

4.注意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在概念、圖象、性質、應用、拓展的過程中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到有挑戰、有收穫,跳一跳,夠得著,不同難度的題目設計將盡可能照顧到課堂學生的個體差異。

四、程式設計

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著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啟發學生逐步發現和認識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教師活動:①用電腦展示兩個例項,第一個是計算機價格下降問題,第二個是生物中細胞分裂的例子,②將學生按奇數列、偶數列分組。

學生活動:①分別寫出計算機價格y與經過月份x的關係式和細胞個數y與分裂次數x的關係式,並互相交流;②回憶指數的概念;③歸納指數函式的概念;④分析出對指數函式底數討論的必要性以及分類的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例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掃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識障礙,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啟發誘導、探求新知

教師活動:①給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式並要求學生畫它們的圖象②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規範地畫出這兩個指數函式的圖象③板書指數函式的性質。

學生活動:①畫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式圖象②交流、討論③歸納出研究函式性質涉及的方面④總結出指數函式的性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作簡單的指數函式的圖象對深刻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學生完成基本作圖之後,教師再利用課前已列表、建立座標系的小黑板展示準確的作圖方法,達到進一步規範學生的作圖習慣的目的,然後藉助“函式作圖器”用多媒體將指數函式的圖象推廣到一般情況,學生就會很自然的通過觀察圖象總結出指數函式的性質,同時對於底數的討論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3.鞏固新知、反饋回授

教師活動:①板書例1②板書例2第一問③介紹有關考古的拓展知識。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於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後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國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後,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於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座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座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係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座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採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藉助資訊科技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座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係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啟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匯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於實際,應用於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座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後,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後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座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後,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座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座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座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座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為後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並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麼?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座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係數法確定圓心座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後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髮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迴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係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引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願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於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國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係數的方法 ①圓心為,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後是什麼形式?

2.方程表示什麼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佈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逐步理解三個引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係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例項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並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後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並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髮現的複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並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並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後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練掌握求動點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

2、體會數學實驗的直觀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畫板的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創新能力。

2、體會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強化類比、聯想的方法,領會方程、數形結合等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動點軌跡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

2、樹立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激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類比、聯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條件下的軌跡。

教學難點:圖形、文字、符號三種語言之間的過渡。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觀察發現、啟發引導、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優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組織和澄清,並能清楚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

教學手段:利用網路教室,四人一機,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上述教學手段,一方面:再現知識產生的過程,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突破學生在舊知和新知形成過程中的障礙(靜態到動態);另一方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模式:重點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模式“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生活中我們四處可見軌跡曲線的影子。

演示:這是美麗的城市夜景圖。

演示:許多人認為天體執行的軌跡都是圓錐曲線,研究表明,天體數目越多,軌跡種類也越多。

演示建築中也有許多美麗的軌跡曲線。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軌跡,曲線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激發學習興趣。

2、激發情感,引導探索

靠在牆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著一個人,我們不禁會想,這個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還是劃了一條優美的曲線飛出去呢?我們把這個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冊88頁20題,也就是這裡的例題1。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式是高中數學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函式的思想貫穿於整個高中數學之中。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函式的一般性質和簡單的指數運算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指數函式及指數函式的影象和性質,同時也為今後研究對數函式及其性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內容十分重要,它對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這節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教學重點定為指數函式的影象、性質及應用,難點定為指數函式性質的發現過程及指數函式與底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分析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指數函式的定義,掌握指數函式影象、性質及其簡單應用。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體會數形結合思想和分類討論思想,增強學生識圖用圖的能力。

3、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嚴謹科學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逐步形成,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思考問題片面不嚴謹。

2、教法分析:基於以上學情分析,我採用先學生討論,再教師講授教學方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用教師的講授來糾正由於學生思維過分活躍而走入的誤區,和彌補知識的不足,達到能力與知識的雙重效果。

3、學法分析

讓學生仔細觀察書中給出的實際例子,使他們發現指數函式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再根據高一學生愛動腦懶動手的特點,讓學生自己描點畫圖,畫出指數函式的影象,繼而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指數函式的性質,學生經歷了探究的過程,培養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問題1:某種細胞分裂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一個這樣的細胞分裂 次後,得到的細胞分裂的個數 與 之間,構成一個函式關係,能寫出 與 之間的函式關係式嗎?

學生回答: 與 之間的關係式,可以表示為 。

問題2:摺紙問題:讓學生動手摺紙

學生回答:①對摺的次數 與所得的層數 之間的關係,得出結論

②對摺的次數 與折後面積 之間的關係(記折前紙張面積為1),得出結論

問題3:《莊子。天下篇》中寫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學生回答:寫出取 次後,木棰的剩留量與 與 的函式關係式。

設計意圖:

(1)讓學生在問題的情景中發現問題,遇到挑戰,激發鬥志,又引導學生在簡單的具體問題中抽象出共性,體驗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從而引入兩種常見的指數函式① ②

(2)讓學生感受我們生活中存在這樣的指數函式模型,便於學生接

受指數函式的形式。

(二)匯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三個函式中,底數是常數,指數是自變數。

設計意圖:充實例項,突出底數a的取值範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產生活實際。函式 分別以 的數為底,加深對定義的感性認識,為順利引出指數函式定義作鋪墊。

(三)新課講授

1.指數函式的定義

一般地,函式 叫做指數函式,其中 是自變數,函式的定義域是R。

含義:

設計意圖:為 按兩種情況得出指數函式性質作鋪墊。若學生回答不合適,引導學生用區間表示:

問題:指數函式定義中,為什麼規定“ ”如果不這樣規定會出現什麼情況?

設計意圖:教師首先提出問題:為什麼要規定底數大於0且不等於1呢?這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難點,採取學生自由討論的形式,達到互相啟發,補充,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的目的。

對於底數的分類,可將問題分解為:

(1)若 會有什麼問題?(如 ,則在實數範圍內相應的函式值不存在)

(2)若 會有什麼問題?(對於 , 都無意義)

(3)若 又會怎麼樣?( 無論 取何值,它總是1,對它沒有研究的必要.)

師:為了避免上述各種情況的發生,所以規定 。

在這裡要注意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

設計意圖:認識清楚底數a的特殊規定,才能深刻理解指數函式的定義域是R;併為學習對數函式,認識指數與對數函式關係打基礎。

教師還要提醒學生指數函式的定義是形式定義,必須在形式上一模一樣才行,然後把問題引向深入。

1:指出下列函式那些是指數函式:

2:若函式 是指數函式,則

3:已知 是指數函式,且 ,求函式 的解析式。

設計意圖 :加深學生對指數函式定義和呈現形式的理解。

2.指數函式的影象及性質

在同一平面直角座標系內畫出下列指數函式的圖象

畫函式圖象的步驟:列表、描點、連線

思考如何列表取值?

教師與學生共同作出 影象。

設計意圖:在理解指數函式定義的基礎上掌握指數函式的影象與性質,是本節的重點。關鍵在於弄清底數a對於函式值變化的影響。對於 時函式值變化的不同情況,學生往往容易混淆,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此,必須利用影象,數形結合。教師親自板演,學生親自在課前準備好的座標系裡畫圖,而不是採用幾何畫板直接得到影象,目的是使學生更加信服,加深印象,併為以後畫圖解題,採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打下基礎。

利用幾何畫板演示函式 的圖象,觀察分析影象的共同特徵。由特殊到一般,得出指數函式 的圖象特徵,進一步得出圖象性質:

教師組織學生結合影象討論指數函式的性質。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他們的潛能,儘量由學生自主得出性質,以便能夠更深刻的記憶、更熟練的運用。

師生共同總結指數函式的性質,教師邊總結邊板書。

特別地,函式值的分佈情況如下:

設計意圖:再次強調指數函式的單調性與底數a的關係,並具體分析了函式值的分佈情況,深刻理解指數函式值域情況。

(四)鞏固與練習

例1: 比較下列各題中兩值的大小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指數值的特徵,思考比較大小的方法。

(1)(2)兩題底相同,指數不同,(3)(4)兩題可化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式的單調性比較大小。

(5)題底不同,指數相同,可以利用函式的影象比較大小。

(6)題底不同,指數也不同,可以藉助中介值比較大小。

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 , 比較 的大小 :

設計意圖:這是指數函式性質的簡單應用,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加深對指數函式的影象及性質的理解和記憶。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你又掌握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

你能將指數函式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小結中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化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併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六)佈置作業

1、練習B組第2題;習題3-1A組第3題

2、A先生從今天開始每天給你10萬元,而你承擔如下任務:第一天給A先生1元,第二天給A先生2元,,第三天給A先生4元,第四天給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簽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嗎?又A先生要和你簽定30天的合同,你能籤這個合同嗎?

3、觀察指數函式 的圖象,比較 的大小。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內容,與國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係有密切的聯絡與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聯絡,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也時常有解三角形的問題,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式聯絡在大學聯考當中也時常考一些解答題。因此,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的知識非常重要。

根據上述教材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及原有知識水平,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髮現正弦定理的內容,推證正弦定理及簡單運用正弦定理與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兩類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推導,比較,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正弦定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觀察與邏輯思維能力,能體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情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創造平等的教學氛圍,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證明,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

 二 教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空破難點,以學業生的發展為本,遵照學生的認識規律,本講遵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 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為基本探究內容,以生活實際為參照物件,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並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點的手段:抓住學生情感的興奮點,激發他們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索,以及及時地鼓勵,使他們知難而進。另外,抓知識選擇的切入點,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識特點入手,教師在學生主體下給以適當的提示和指導。突破難點的方法:抓住學生的能力線聯絡方法與技能使學生較易證明正弦定理,另外通過例題和練習來突破難點

三 學法:

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採取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學習,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了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四 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景,大概用2分鐘

第二:實踐探究,形成概念,大約用25分鐘

第三:應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約用13分鐘

(一)創設情境,布疑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有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本節課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工人師傅的一個三角形的模型壞了,只剩下如右圖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長為1m,想修好這個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長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幫師傅這個忙嗎?”激發學生幫助別人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今天的學習課題。

(二)探尋特例,提出猜想

1.激發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發現正弦定理。

2.那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指導學生分小組用刻度尺、量角器、計算器等工具對一般三角形進行驗證。

3.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係

這為下一步證明樹立信心,不斷的使學生對結論的認識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邏輯推理,證明猜想

1.強調將猜想轉化為定理,需要嚴格的理論證明。

2.鼓勵學生通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提示學生思考哪些知識能把長度和三角函式聯絡起來,繼而思考向量分析層面,用數量積作為工具證明定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4.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來證明正弦定理,佈置課後練習,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圓構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座標法來證明

(四)歸納總結,簡單應用

1.讓學生用文字敘述正弦定理,引導學生髮現定理具有對稱和諧美,提升對數學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內容,討論可以解決哪幾類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3.運用正弦定理求解本節課引引入的三角形零件邊長的問題。自己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知識後用於實際的價值觀。

(五)講解例題,鞏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簡單,結果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兩角兩角所夾的邊,以及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都可利用正弦定理來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叫李長杉,來自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一中學。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圍繞本節課"教什麼?"、"怎樣教?"以及"為什麼這樣教?"三個問題,從教材內容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課堂意外預案等幾個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本節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講,本節課內容的地位體現在它的基礎性,作用體現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國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延續和深化,對已學習過的集合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與後面的函式、數列、三角函式、線形規劃、直線與圓錐曲線以及導數等內容密切相關。許多問題的解決都會藉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個高中數學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體現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大學聯考考試大綱說明、新課程標準精神、高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狀況和學生心理認知特徵,我確定了四個層面的教學目標。第一層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知識目標:熟練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正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第二層面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與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運算和作圖能力。第三層面是德育目標,通過對解不等式過程中等與不等對立統一關係的認識,向學生逐步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第四層面是情感目標,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本節課是在複習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後,利用二次函式的圖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並利用其關係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關鍵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數學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解題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會學習、樂於學習,感受數學學科的人文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為了更好地體現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係和"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緊緊圍繞教師組織——啟發引導,學生探究——交流發現,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我設計了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②交流探究——發現規律,③啟發引導——形成結論,④練習小結——深化鞏固,⑤思維拓展——提高能力,五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注意關注整個過程和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

三。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長期以來,學生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甚至失去信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對學習的情感體驗,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信心,感受學習的樂趣。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以學生熟悉的畫一次函式圖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為背景知識切入,設定一個練習題組,一方面讓學生總結複習已有知識,為後面學習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問題中首先獲得解題成功的快樂體驗,然後以20xx年江蘇省的一道大學聯考試題為引子,引入本節課的新授內容。對於本題,引導學生,利用上面解練習題組1的方法,畫出二次函式圖象來解答。二次函式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本題又給出了函式圖象上許多點,相信學生畫出圖象應該不成問題,只要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不難得到正確答案。以大學聯考試題為背景引入新課,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大學聯考題就在我們的課本中,就在我們平常的練習中。

2.探究交流——發現規律。從特殊到一般是我們發現問題、尋求規律、揭示問題本質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課本例題1、2編為練習題組(一),交由學生用上面解大學聯考題的方法——圖象法去解,學生由於熟知二次函式圖象,求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注意對比兩題的異同,組織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討論,探討第(2)題能不能先把二次項係數化正以後再建構函式畫圖求解。然後達成共識,如果二次項係數為負數時,先做等價轉化,把二次項係數化為正數再解,課本19頁例3、例4作為題組(二),繼續讓學生用上面的圖象法,由學生自己求解,這時我及時提示學生注意這兩題與題組(一)中兩題的不同(例1、例2對應方程都有兩個不等實根,例3對應方程有兩相等實根,例4對應方程無實根)。兩個題組的練習之後,可以尋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規律。

3.啟發引導——形成結論。前面兩個題組的四個小題,基本涵蓋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種情況,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將特殊、具體題目的結論做一般化總結,與學生一起就 △>0,△<0,△=0 c="">0或ax2+bx+c<0 a="">0)的解的情況應該水到渠成。至此,學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須①將二次項係數化為正數,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據①後的二次不等式的符號寫出解集即可,必要時也可以結合圖象寫解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種解法(可稱為"三步曲"法)。

4.訓練小結——鞏固深化。為了鞏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接下來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完成課本21頁練習1-4題。本環節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黑板上書寫解題過程,之後師生共同糾正問題,規範解題過程的書寫。

5.延伸拓寬——提高能力。課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分類推進,分層教學的原則。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提高練習題組,共有三道備選題目,以供程度較好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題能力,取得更進一步的提高。

四。課堂意外預案: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更多的關注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評性。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會提出讓老師感到"意外"的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對"課堂意外預案"的探索和思考,備課時儘量設想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到有備無患,以免在課堂中學生提出讓自己出乎意料的問題,使自己陷入被動尷尬境地。結合以往經驗,在本節課,我提出兩個"意外預案".

1.學生在做課本練習1(x+2)(x-3)>0 時,可能會問到轉化為不等式組{ 或{ 求解對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想法非常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這與下節簡單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關,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種解法——等價轉化法,不在本節課之列。

2.根據以往的經驗,在解(x-1)(x+2)>1一類的不等式的時候,由於受方程(x+1)(x+2)=0 可轉化為x-1=0或x+2=0求解的影響,有可能會出現將不等式轉化為不等式組{ 來求解的錯誤做法,教師要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糾正,指出上面的轉化不是等價轉化。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