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化學說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才智咖 人氣:1.19W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化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中化學說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活中常見的鹽(第二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生活中常見的鹽》的第二課時,通過上節課教學,學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見的鹽及主要用途,瞭解了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及鹽的某些化學性質,在此基礎上,這節課主要探究學習複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從《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化學學科自身特點可以看出:複分解反應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內容,它要求學生掌握複分解反應的概念、條件及酸鹼鹽的溶解性;學會判斷複分解反應型別;正確書寫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

本課學習前學生已知道常見酸、鹼、鹽的化學性質和化合、分解、置換反應,但對酸、鹼、鹽之間的反應型別不能做出判斷,從而產生疑問,因此,本課學習複分解反應,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似曾相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緩解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緊張情緒,使學生保持輕鬆、良好的心態。而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又體現了複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系統性,滲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理念,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複分解反應作為化學用語中的“高層建築”,既需要前面基礎知識:元素符號、化合價及化學式書寫等基本化學用語的輔助,也需要酸鹼鹽溶解性和複分解反應條件的支撐。所以,熟練準確的書寫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無論是對國中化學知識的學習還是今後化學的繼續學習,都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提升學生化學學習的綜合素養也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 說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內容,從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複分解反應,能根據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判斷一些常見酸、鹼、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2、初步學會正確書寫複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資訊,能用文字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資訊。

2、學會運用分類、比較等方法對實驗所得資訊進行歸納,概括出反應規律,形成“複分解反應的概念”,通過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體會“複分解反應的條件”、“酸鹼鹽的溶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複分解反應的學習,增強了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和靈活應用能力,初步形成較系統的知識網路,感受到知識之間相互聯絡的重要性,深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三、說學情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化學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化學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要求,本課題的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關注:

(1)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基礎,如:鹽的組成特點及常見鹽的化學性質、酸鹼鹽的溶解性等,學生已經具備。但從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的情況看,還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基礎不紮實、知識不繫統、應用不靈活,再加上我校學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因素都直接制約著學生今後化學學習的提高與發展。因此,本課教學,應採取鞏固完善、系統提高、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在回憶、比較、歸納等過程中形成有關複分解反應內容的學習思路和方法。

(2)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統歸納是學好本課題的重要方法。教學中,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感悟;採用不同的習題練習方式,從不同角度對複分解反應的概念及發生條件進行鞏固,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歸納與綜合應用能力,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系統建構能力。

(3)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是將已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延伸,所以,對基礎知識應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交流回答,並給予相應的肯定評價,提高他們化學學習的自信心;對具有一定綜合難度的問題,讓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敢於質疑,形成善於爭鳴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他們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類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穫、提高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圖片,引出鹽的組成特點及化學性質,分析歸納熟悉的酸與鹽、鹼與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特點,引出複分解反應的概念。

2、直觀形象,突破重難點

九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為了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不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學習器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度。通過flash動畫,動態展示覆分解反應概念中“相互交換成分”是如何進行的,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複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來突破重難點:

環節一,重點突破:理解複分解反應的本質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學生熟練書寫常見酸與鹽、鹼與鹽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播放flash動畫,動態演示覆分解反應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複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環節二,難點突破: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體會歸納出酸與鹽、Na2CO3與Ca(OH)2、酸與鹼發生的反應屬於複分解反應,通過合作探究實驗:NaOH能與CuSO4或FeCl3 反應、NaCl與AgNO3、Na2SO4與BaCl2都能發生反應,並且都屬於複分解反應,有這些已知反應的生成物特點,歸納出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播放flash動畫,從微觀角度形象、動態地演示覆分解反應發生所具備的條件,加深學生對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條件的判斷,突破教學難點。

3、歸納總結

通過書寫常見鹽的化學方程式與置換反應的特點的比較,總結複分解反應的概念,歸納出複分解反應型別。

4、實驗探究

通過CuSO4與NaOH、FeCL3與NaOH、AgNO3與NaCl、Na2SO4與BaCl2實驗探究,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論,鹼與鹽、鹽與鹽發生反應有沉澱生成,對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有了感性認識,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論知識,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化學知識以實驗為基礎”的道理,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認識。

5、拓展提高

通過教學設計中的具體練習,在鞏固複分解反應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提高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複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滲透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五、本課教學設計對我的啟示

我認為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但是對學生教育的過程,也是師生相互教育的過程,更是教師自我教育反省的過程,在此才能發現自己的“弱點”,努力挖掘自己的“亮點”。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2

如何通過試卷評析課使教師對學生前一階段學習的結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使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教師能反躬自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查缺補漏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教材、試題、多媒體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資源(在師生共同交往中產生的情景、問題等),使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意見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等、讓整個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我的試卷評析課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勵志

設計內容:在這一環節中我對考試的成績做總的介紹(包括試卷的難易程度、學生錯誤情況的簡單分析以及和其它班優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對比。)

設計理念:為什麼這樣設計呢?原因有二:1、我認為教師自己應該對所教班級的成績在年級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數,同時瞭解每一位學生的近階段學習情況。只有這樣做,教師才能在後續教學中做到運籌帷幄,正確地幫助、指導學生的學習;2、使學生了解自己在班級、年級、全市的位次,從而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驕不躁、不氣不餒,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環節:愛的互動

得滿分的學生、進步的學生以及在解題中間發現試卷有錯誤的學生、答案有創意的學生頒獎。

每次考試過後,我都用自己的錢去買一些他們喜歡的小禮物,如:資料夾、筆、鑰匙鏈、千紙鶴、鮮花等,還有連同我的擁抱和祝福……一枝玫瑰花、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熱情的擁抱常常讓學生激動不已。在愛與愛的互動中,我與學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從學生綻開的笑驗上,從全班同學專注的神情中,從他們眼中閃動的淚花裡,我分明的看到了愛的動力,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感動是互動的,它所產生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這種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說教所達不到的。

設計理念:在課程改革中我們要求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師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他們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動態資訊交流,這種交流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範等。最終構建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個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對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東西,我們教師應該是“人師”而不是“經師”。教師要知道生個學生都不是一個層面上的,不是共性的。應該瞭解你的學生在這一年齡段具有什麼樣的心理、生理特徵,他或是她最需要什麼。

設計感悟:我之所以這樣做,因為,我認為,對教育而言,愛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藝術。當你找學生談話時,你那愛的目光,會使他放棄戒備心理,營造一種融洽和諧的氛圍;當學生課堂上因緊張回答不出時,你的愛對他是一種激勵;當學生因犯錯誤而惴惴不安、手足無措時,你的愛對他來說是一種諒解;當學做了有益的事情;你的愛對他來說是一種最好的獎賞;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你的愛會給他增加信心和力量。愛,是照耀幼苗的一縷陽光,是滋潤學生心田的一泓甘泉。

記的有人說過: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當我向學生播灑愛的時候,我也得到他們對我愛的回報。學生和我彼此都沐浴在愛的春、夏、秋、冬,伴隨他們的成長,我快樂且幸福的生活著……

第三環節:體驗學習

設計內容:改變原來由教師一人獨霸課堂的局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對於失分率比較高的題,

(1)釋疑:讓學生自己說出錯誤的原因,為什麼錯?是不會、沒有審清題、還是筆下誤等等;

(2)質疑:接下來對自己的錯誤有沒有懷疑,對正確答案是否理解;

(3)答疑:如若自己無法解決就求助其他學生來解釋回答;

(4)評價:讓全班同學來評價答疑同學的對錯或是優劣。對於一些特殊的題,即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仍然得不出結論的,再由我引導他們找到答案。對於失分率低的題,採用下課單獨解決的方法,從而照顧了大多數同學,又可以提高效率。如:在一次評析涉及溫室效應的題目時,學生們各抒己見,從溫室效應的成因、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如何進行解決,到引發二氧化碳是滯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唯一氣體,還有哪些環境問題我們亟待解決,這些問題勢必影響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等等。使學生享受到了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他們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得到了尊重。

設計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因為: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有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的首席”。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動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事物,而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另外,這一環節的設計還借鑑了“洋思教學模式”中的“先學後教”。逐步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設計感悟:通過這一環節的實踐,學生經歷了“體驗性學習”,他們不僅用自己的腦子不想,而且要用耳朵聽,用嘴說,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長的需要。

第四環節:悟學

設計內容:根據自己的考試情況寫出心得體會。

設計理念:我認為教師需要“悟道”,學生應該學會“悟學”。在現代社會,一個人要想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革,那麼就必須成為一個孜孜不倦的學習者、勇於探索的實踐者、不斷總結的反思者(反思者最可怕)。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學生逐步養成了反思的習慣,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使學生終生受益。另外,通過寫心得體會也鍛鍊了他們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使我更多的瞭解學生,便於下一步進行教育教學。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碳的單質》。接下來,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過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該部分屬於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6單元課題1的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石墨和鑽石有所瞭解,同時對於煤炭燃燒,以及冶煉金屬也略知一二,這些對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與生活聯絡的構建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本節課內容源於生活,瞭解碳元素組成不同的物質,體現元素的統一性和物質的多樣性。能夠藉助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結構不同,明確三者物質的性質不同,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也有區別,理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道理。學生學完本課,不僅對碳元素組成的三種物質有了充分的認知,同時能夠提升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常見鉛筆芯、鑽石、玻璃刀等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儲備,便於學生更好的瞭解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同時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碳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識儲備也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但是學生並不能系統概括金剛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質以及其他碳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因此在講課期間可以應用大量的圖片視訊和相關材料,加深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點的認知。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瞭解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對應的用途。

2. 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關圖片和實體物品觀察與分析,提高觀察與總結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慾望,感受化學的奇妙和諧。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碳元素形成的金剛石、石墨和C60及其性質。

【難點】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瞭解三者物質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過渡: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一下四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課程開始我會提問同學,生活中的水和氧化碳,分別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學生經過思考能夠明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進而我會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物質是否可以由同一種元素組成?進而引導學生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碳的單質》。

此環節能夠充分呼叫學生的生活經驗儲備和知識儲備,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金剛石

我會和學生共同瞭解碳元素組成的第一個單質——金剛石。

首先我會給學生在大螢幕上呈現金剛石的巨集觀圖片和微觀結構圖片,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對於金剛石的物理性質進行適當瞭解,隨後同學們可以總結出,金剛石是無色、正八面體的堅硬固體。進而提問同學,金剛石是非常堅硬的固體原因是什麼?學生能夠根據微觀結構圖,解釋是由於金剛石原子是由正四面體堆疊而成,這種結構非常堅固。

隨後我會給學生呈現生活中金剛石的使用領域資料以及相關圖片,並且引導學生總結出金剛石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生能夠回答出:金剛石可以經過打磨和切割,形成鑽石,起到裝飾物的作用;玻璃刀上的金剛石能夠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剛石硬度大這一物理性質等等。隨後我會給學生們總結,金剛石其實是自然條件下最堅硬的物體。

此環節利用圖片展示金剛石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和微觀結構,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能夠總結出金剛石硬度大,是無色透明的固體等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的利用價值,並且一一對應,提升學生們概括總結的能力和觀察能力。

2.石墨

用相似的方法,先給學生呈現巨集觀圖片和微觀結構圖,並且給學生同步呈現石墨在工業以及生活中的用途,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出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生活實際的用途和價值。幾分鐘後,引導部分同學呈現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們能夠總結出石墨的物理性質為:黑色質軟、有滑膩感的鱗片狀固體,導電性優良。生活中鉛筆芯和潤滑劑,利用了石墨滑膩感這一物理性質;石墨電極芯則是利用了其導電性優良這一物理性質。進而我會提問同學,與石墨結構近似的木炭,又會有那些物理性質呢?進而給學生呈現一組實驗。

我給每個小組準備好一個裝有半瓶水的錐形瓶,在每一個錐形瓶內加入一滴紅色的墨水使錐形瓶內液體呈現紅色,隨後加入烘烤過的木炭,讓學生觀察試驗現象並且可以討論原因。實驗結束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錐形瓶內液體紅色褪去,說明木炭具有吸附效果。進而我會總結,木炭的結構疏鬆多孔,具有吸附性,所以在工業中常常利用木炭的這一性質吸附一些工業產物的色素,除此之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強,目前在生活中被廣泛利用在除味,淨化空氣等等領域。

此環節的目的是理論聯絡實際,提升學生們觀察能力,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化學知識。

3. C60

此部分學生在生活中並不能夠找到太多相關的生活經驗,所以這部分主要會用講解法給學生們普及一些相關知識。同樣我會給學生展示分子結構圖,同時引導學生總結:C60分子是由60個C原子構成,結構類似足球,非常穩定。憑藉其特殊的結構特點,C60也會有很多特殊的應用價值。C60被廣泛應用在超導、醫療等領域當中。

此環節主要讓學生了解C60的應用價值,所以這部分我會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幫助學生們完成學習任務。

環節三:鞏固提高

此環節我會詢問學生狗一個問題:戰爭爆發年間,一些國家曾經使用過“石墨炸彈”,能否用本課的知識解釋“石墨炸彈”的危害有哪些?並且給學生髮放相關歷史資料。

學生經過閱讀和討論能夠得出結論:石墨炸彈是大量的石墨粉末經過爆炸散步到空氣當中,由於石墨具有優良的導電性,空氣中彌散的石墨粉末就能夠使城市上空的電網迅速短路,從而造成整個城市電網的癱瘓,進而切斷通訊裝置。

這一環節與歷史學科聯絡。擺脫傳統教學單一教學的束縛。提升學生靈活使用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的使用領域。

佈置作業:查閱相關資料,三種物質除了本節課提及的生活利用價值,還有那些領域應用了三種物質,分別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質?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體現教學重難點,方便學生梳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我的板書直觀而簡明,請各位老師看我的板書,在我的板書上呈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內容,學生能夠很容易把握本堂課的重點和基本知識。

謝謝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題以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簡要史實引入並展開,通過水的電解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和分析介紹了水的組成,說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在認識了水的組成的基礎上,又學習了一種新的物質——氫氣,並結合前一單元所學氧氣的知識,從組成上的區別歸納出單質、化合物的概念。在課題之後還提供了稍詳細些的資料——水的組成揭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系統知識。

本節內容是為今後學習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筆,對正確書寫化學符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水的物理性質。

②通過電解水的實驗瞭解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它的化學式為H2O。

③瞭解氫氣的性質。

④瞭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區別。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和運用知識等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態度。

(2)在教學中滲透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

(3)保持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3. 教學重、難點

實驗探究認識水的組成及區分單質和化合物是本課題的重點;從瞭解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是本課題的難點。

4.教具準備

直流電源、水電解器、電解用水、火柴,木條,酒精燈,小試管、投影儀。

二、說教法

創設學習情景→實驗探究→驗證實驗→講解總結

三、說學法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方法有:

1.探究學習

學生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基礎上,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

2.多種感官協同法

化學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需要耳聽、眼看、腦想、手寫等結合起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應做好以下指導:指導正確使用教科書;指導學生正確聽課。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學習情景

在上課之初,先請同學們看一段視訊。

觀看之後,學生意識到人們對水寄予的感情和人們對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見的物質之一,不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種生物體內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資料

生物體內都含有水

2、實驗探究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水曾被看作是一種元素。直到18世紀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拉瓦錫通過對水的生成和分解實驗的研究,才確認水不是一種元素。

[引導學生看課本P45資料(水的組成揭祕)]

拉瓦錫讓水蒸氣通過一根燒紅的槍管,得到了“易燃空氣”,而我們通過電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氣”,並可以揭開水的組成祕密。

取水電解器,加入電解用水,接通直流電源,觀察與電源正、負兩極相連的電極上和試管內發生的現象。

在做實驗之前,提醒學生注意:

1.提示學生觀察兩電極產生氣體的體積有何差異。

2.為了增強水的導電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

實驗完畢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現象:

①通電後,兩根電極上都出現氣泡,即產生氣體,氣體都是無色的。

②一段時間後,與電源正、負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的氣體體積比約為1:2。

3、驗證實驗

在得出上述現象後,緊接著問:

兩極上得到的氣體分別是什麼呢? 在前一單元學生已經學習瞭如何驗證氧氣的方法,自然會想到用木條去檢驗。

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試管1中的氣體,用點燃的木條檢驗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向學生提問試管1和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分別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回答

①試管1中產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是氧氣。

②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可以在空氣中燃燒,火焰顏色呈淡藍色。

教師在學生髮現問題的基礎上講解試管2中產生的這種無色氣體叫氫氣,它在空氣中能夠燃燒且火焰顏色呈淡藍色,它就是拉瓦錫所謂的“易燃空氣”。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得出以下結論:

①與電源正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的氣體是氧氣。

②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一種新的氣體叫氫氣。簡稱負氫(父親)

4、講解總結

教師向學生提出:在水的電解實驗裡,有新物質生成嗎?水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電解水的實驗過程中產生了氧氣和氫氣兩種新物質,水發生了化學變化。

那麼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把這個變化表示出來。

這個反應的反應物為水(化學式H2O),反應條件是“通電”,生成物為氫氣(H2)和氧氣(O2),所以此反應可表示為:水 氫氣+氧氣。

由此可見水中含有氫(H)、氧(O)兩種元素,即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教師向學生提出:電解水這個反應屬於前面我們所學過的哪一種反應型別呢?為什麼?

要求學生回答:因為它的反應物只有一種物質——水,而生成物有兩種物質——氫氣和氧氣,滿足“一變多”的特點,所以它應該屬於分解反應。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氣體——氫氣,大家對於氫氣了解多少呢?

學生討論後得出:

1.氫氣是一種可燃性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

2.從網上了解到,氫氣是一種新型能源,將會是未來世紀最主要的能源;

3.查閱資料可知,若是不純的氫氣燃燒會發生爆炸,所以在點燃前必須檢驗氫氣的純度;

4.氫氣名稱的來源可能與它的密度有關,因為“輕”“氫”諧音。

看來大家對於氫氣了解得還真不少,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些有關氫氣的知識。

誰能描述出氫氣的有關物理性質呢?

1.從電解水的實驗可見氫氣是一種無色的氣體,若聞它的氣味,還會發現它是一種無味的氣體;

2.試管2內既有氫氣又有水,而氫氣的體積沒有減少,可見氫氣是一種難溶於水的氣體。

向學生展示氫氣爆炸的投影。

氫氣具有“可燃性”這個化學性質。那麼該如何去檢驗氫氣的純度呢?你能結合課本圖3—3進行描述嗎?

學生討論並總結:收集一小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燈的火焰。然後移開拇指,如果聽到尖銳的爆鳴聲,表明氫氣不純;如果聽到很小的聲音,則表示氫氣較純。不純的氫氣不能點燃,需重新檢驗氫氣純度,直到聲音很小表示氫氣較純了才能點燃。

接著提問:是不是隻要空氣中混有一點點氫氣或氫氣中混有一點點空氣在點燃時就會發生爆炸呢?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出結論

我們知道,世界上絕對純淨的物質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氣中有一點氫氣或氫氣中有—點空氣點燃就會發生爆炸。它有一個限度,我們稱為爆炸極限。若空氣中混入氫氣的體積達到總體積的4%~74.2%,點燃時就會發生爆炸,這個範圍就是氫氣的爆炸極限。

剛才還有同學說到了氫氣名稱的由來,這確實與它的密度有關。在相同的條件下,氫氣是所有氣體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說,它是最輕的氣體,因此,它的名稱為“氫氣”。

在能源逐漸短缺的當今世界,氫氣作為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國科學家看好。 展示下列資料

新型燃料——氫氣

現代世界所使用的礦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它們燃燒後產生較多的氣體汙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尋找一種不會產生汙染的燃料,是各國科學家努力的目標。

氫氣作為燃料行許多突出的優點:第一資源豐富、以水為原料;第二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多;第三燃燒產物是水,無毒、無汙染,且可以迴圈使用。所以,氫氣被稱作綠色能源。

據報道,1988年,前蘇聯採用液氫及天然氣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進行了圖—154噴氣式客機的試飛。日本研製的氫引擎汽車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德國賓士汽車公司研製的以氫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貨車已經接近實用階段,大眾汽車公司研製的10輛燃氫汽車,已試執行8萬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輛用氫氣和氧氣作燃料動力的無汙染出租汽車已在美國紐約街頭亮相。這輛名為“千年計程車”的環保汽車幾乎聽不見任何嗓音,尾氣排放量為零。

儘管氫能已在一些國家進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這種綠色能源並沒有被普通使用,這是由於氫能屬於二次能源,需要藉助別的能源來製取,加之生產成本高,經濟上也划不來,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學家們預汁,21世紀氫能將進入越來越多的領域為人類造福,城市空氣汙染狀況將因此顯著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將因此進一步提高。

可見。氫氣真是未來世紀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學習,並能為氫氣的普遍使用作出貢獻。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水電解生成的氧氣和氧氣的組成與水的組成有什麼不同。教師寫出氫氣(H2) 氧氣(O2) 水(H2O),啟發學生從元素種類的角度去考慮。

學生討論後發現氫氣和氧氣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而水卻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

你能說出以下物質是由幾種元素組成的嗎?

①鐵(Fe) ②銅(Cu) ③過氧化氫(H2O2) ①高錳酸鉀(KMnO4) ⑤四氧化三鐵(Fe3O4)

答案:分別是①1種 ②1種 ③⑤兩種 ①3種

對學生講解化學上我們把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叫做單質,如氧氣(H2)、氧氣(O2)、氮氣(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純淨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

2.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

單質和化合物就是根據純淨物中所含元素的種類來進行分類的,可見分類的方法在化學科的學習中運用的非常的多。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是由氫(H)、氧(O)兩種元素組成的。我們還通過電解水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看到水在通電的情況下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我們還簡要介紹了一些有關氫氣的知識。根據水、氫氣、氧氣等物質組成中元素的比較,我們還了解了單質和化合物。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5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中學生們要想更好地學習化學學科知識,那麼必須要懂得看說課稿內容,下面小編為同學們分享滬教版國中化學說課稿,希望對同學們學習化學有所幫助。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元素》,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祕》課題3。本節課分為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週期表簡介三個部分。本節課是化學的“工具性”課程,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學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後學習化學的重要理論知識和工具。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結構,本節課是對前面知識的一個延伸和後續,而且是學習以後離子,化學式和化合價的重要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對於國中九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已經初步形成,在課堂上不喜歡老師的單純灌輸講解,希望老師建立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創造性和才能。本節課中我多數設定討論、看圖歸納總結,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氫、碳、氧、氮等與人類密切的元素;記住並能正確書寫一些元素的名稱和符號;2.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週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元素概念的建構,學會從一類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徵,從而獲取概念的能力;

2.通過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認識事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元素符號的學習,初步形成“巨集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徵的化學思維方式。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及含義;能用元素週期表查取一些簡單資訊。

【難點】

對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號的含義。

過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增強學生對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採用瞭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表格總結法等。並通過使用投影展示,將知識體現的更加具體形象。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匯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

通過提出疑問:缺鈣會引起骨質疏鬆症,那麼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補鈣的物質嗎?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幾種常見的補鈣食品(或藥物)。提出疑問幾種食品名稱中的“鈣”、“鋅”指的是什麼?(分子,原子,還是……?)通過生活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並製造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1.建構元素概念,並區分元素與原子的概念

教師提出疑問:那麼什麼是元素呢?運用投影展示兩組物質:

從組成上分析每組物質的共同點,學生討論交流,得出規律,得出“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中的質子數”的結論。最後教師總結:元素是質子數(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是用來描述物質的巨集觀組成的,只論種類,不論個數。這樣的設計,從知識上,是為學生建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礎;從能力上,是為了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氧氣、鐵、硫酸銅,講解物質從微觀上來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等粒子構成的;從巨集觀上來說是由元素組成的。並建構物質的組成(或構成)的關係。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質組成與構成的關係。培養學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化學觀念,並認識元素的分類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比較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學生分析、討論得出: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種類和元素種類不變;分子種類發生變化。培養學生髮現規律,並總結提煉規律的能力。

3.認識身邊物質中的元素

教師組織活動學生看教材圖2—8,將構成地殼成分元素的質量分數做一些常識性介紹,並簡單向學生說明地殼中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是怎樣測定的。學生觀看圖片、瞭解、討論認識到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氧、矽、鋁、鐵。

教師總結:地殼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矽鋁鐵鈣鈉鉀鎂。(養閨女貼給哪家美)元素化學性質與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數目有關。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4.元素符號的書寫及元素符號的含義

教師講解(投影教材P61圖3-19)一個不懂漢語的外國學生走進了我們的實驗室,看著試劑瓶上的標籤的情景。引出“元素符號”。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認識體會學習元素符號的必要性。

提出問題(投影教材P62表3-4)請同學觀察一些常見元素的元素符號,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嗎?教師講解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則。並投影規範的元素符號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圖文並茂,將抽象的規則形象化,有利於學生記憶書寫規則,並養成良好的規範書寫習慣。

5.認識元素週期表

教師講解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科學家把它們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把它們科學有序地排列起來,這樣就得到了元素週期表。投影介紹門捷列夫。提問仔細觀察元素週期表,發現規律。

教師總結:元素週期表的工具性。元素週期表共有7橫行,18縱列,每個橫行叫做一個週期,每個縱列叫做一個主族,按核電子數遞增順序進行,對於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用不同顏色標註。進一步學習元素週期表,體會元素週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

第三環節:鞏固提高

通過習題練習鞏固理論知識。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歸納總結並填寫“原子和元素比較表”,體會二者的區別和聯絡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質》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課程中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推匯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以及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學習本節課,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同時,它又是會考中常設計的內容,因此,在國中化學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瞭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表達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是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分析實驗的基本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拉進化學與生活的距離。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化學反應原理

二、說學情

本課時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並且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關於二氧化碳的知識的瞭解,所以學習起來不會很難。又由於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尤其對化學實驗充滿濃厚的興趣,但是學生對實驗的動手和分析能力弱,還沒具備自主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我採用組成小組進行實驗探究來形成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法

好學教育:

(一)教學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意識。

(2)實驗探究法:本節課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分析實驗現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質。

(3)問題討論法:在教學中恰當的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通過討論完成探究實驗。

四、說學法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指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實驗探究,提煉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

2、指導學生利用分析、對比的思維方式,使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發生聯絡。

3、引導學生定勢思維為發展思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激趣:有一種物質,農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的糧食;消防官兵讚美它是滅火的先鋒;建築師稱它是粉刷匠;而環境學家卻指責它是導致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謎底:是什麼?

(二)新課講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1)老師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分別從顏色、氣味、狀態三方面進行回答。培養學生觀察並能準確描述實驗現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體播放視訊向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接著問學生,為什麼在擁擠的人群裡,蹲著比站著難受?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開啟學生思路,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向預先準備好的盛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內傾倒水,震盪)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實驗中得到二氧化碳溶於水。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我們開啟汽水瓶蓋會有氣體產生,氣體是什麼?又體現了什麼性質?從而加深學生對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 引導學生回顧“向盛有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裡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瞭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援燃燒,從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二氧化碳不支援燃燒,也不燃燒。

(2) “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探究(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老師指導:從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內取出

好學教育:

少量的液體放入試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觀察: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引導學生猜想: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呢?學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學生操作實驗分析對比得出結論。目的是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若干組實驗,此時,絕大部分的學生會因實驗得出而興奮起來,掀起一個小高潮)。並加熱紫花觀察到紅花變紫色,說明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養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能力以及書寫化學方程式能力。

(3) 學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吹氣,注意現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應這一原理。並說明這是CO2的一條重要性質,可用於檢驗CO2氣體。

(4) 即時應用,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證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並操作實驗驗證,以便使知識學以致用。

過渡: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要求學生通過剛學習的二氧化碳的性質的理解,並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聯想、推斷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後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二氧化碳有這麼多的用途,那麼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從而引出了“溫室效應”這一熱點話題。培養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真正做到了“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這一教學理念。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出本節課的收穫,從而瞭解學生對本節課掌握情況,及時強調、歸納、突出重點,設定課後思考(多媒體體現),將學生的探究慾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五)練測平臺

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我有針對性的選擇了習題,力圖達到“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說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質

顏色氣味狀態密度溶解性:

無色無味氣態比空氣大能溶於水

二、化學性質

1、不支援燃燒,不燃燒

2.與水發生反應

好學教育:

CO2+H2O=H2CO3

3.與石灰水發生反應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滅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倡導學生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由於本課時的內容較緊湊,實驗較多,部分後進生思維可能會跟不上,所以,我將通過課後輔導來加深這些同學對知識的消化能力。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學生學習稀硫酸、稀鹽酸後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後學習“鹼的通性”、 “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培養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並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㈠知識目標:

1、 瞭解酸的涵義。

2、 瞭解酸的通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 瞭解金屬活動性順序(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㈡能力目標:

1、 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情意目標:

1、 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律有其侷限性。

二、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採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㈠總體思路:

⑴匯入→⑵回憶已學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⑸酸的通性的本質→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生反應的題目)→⑻質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⑿鞏固遷移

1、 以資訊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基於現代認知(資訊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資訊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資訊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 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 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過感覺登記器登記資訊 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的預期

③選擇性知覺資訊,以便在STM中儲存 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容

④通過複述在STM中保持資訊 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材料,確保選擇性知覺

⑤為在LTM中儲存對資訊進行意義編碼 ⑤以適當的語義編碼指導學習

⑥將LTM中的資訊提取到STM中 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⑦反應生成並進入效應器 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⑧學習結果學習者的環境中 ⑧評估作業,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⑨通過執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 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第二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