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星星的孩子說課稿範文

才智咖 人氣:1.44W

教師在寫說課稿的時候思路一定要清晰,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數星星的孩子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借鑑!

數星星的孩子說課稿範文

數星星的孩子說課稿1

【解析教材】

首先我來分析一下教材,《數星星的孩子》這篇課文內容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首篇文章,寫的是張衡小時候數星星,善於觀察,善於發現,長大成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的故事,是一篇容語文知識、思想啟迪、天文常識於一體的好文章。

【學情分析】

二年的孩子認知水平還較低、學習習慣的和學習方法還在初步養成中,但他們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新奇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特別是對宇宙更是充滿著幻想,所以,此課教學教師絕不能放過這次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指導正確學習方法、激發孩子個性探索、滲透思想教育的機會,從而達到新課標所提到的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我採用開放教學模式,在突出“雙基”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語文課中滲透科學思想啟迪。學習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整體通讀、分角色朗讀、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本課教學是一課時內容 ,據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能夠認識本課生字9個,會正確規範書寫生字12個。

2、能力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學習張衡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好習慣。在引導學生體會故事蘊含的情趣和道理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宇宙奧妙探索的興趣。

以上目標的確立,改變傳統目標只專注知識傳授的不足,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國小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教學重點是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

此重點充分體現新課改條件下“雙基”的重要性,是夯實國小生的基礎知識和培養孩子的基本學習能力的具體體現。

教學難點是情感目標以及讀懂課文“爺爺”的話中有關天文知識。

低年級的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還很差,對於“天文”知識和概念也很陌生,因此,要使孩子真正理解理解張衡身上“善於觀察和善於思考的品質”,以及課文中提到的天文知識,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智慧巧妙的引導。

【課前準備】認讀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更好地突破難點,特設計以下六個教學環節:(課件顯示)

一、情境匯入,檢測學情起點

(一)匯入新課

教師引導:在晴朗的夜空,天空中的星星一閃一閃的特別美麗。大約在1900年以前,有一個像我們這麼大的孩子特別愛數星星,你們想知道他的故事嗎? (板書課題),小手伸出來跟我寫課題。 “數”右邊的反文旁要注意,撇高高在上,橫起筆要低、要短,這一撇要有彎度,捺要出腳。

(二)檢測學情,初識張衡。

首先,引導提問我們知道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名叫——(生:張衡。板書:張衡)緊接著用卡片出示“張衡”這個詞,要求學生自主讀準。

其次,進一步介紹張衡:張衡是我國漢朝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在天文學方面表現了非凡的才能,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觀測天體的渾天儀和觀測氣象的候風儀,創制了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向的地動儀。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

二、初讀課文,指導識字讀句

(一)自由讀課文,自主識字。

請小朋友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找一找下面的拼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爭取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端起書,自己讀自己的。(課件出示“我會認”中的生字)瞧,這一課的生字相信你們會讀了。同桌間你讀給我聽聽,我讀給你聽聽,讀不對的,幫對方糾正。

(二)指導讀句,學習字詞。

教師引導:把這些生字放進句子中相信你們也能讀好。

(課件出示:1.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裡。2.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是看起來它們之間的距離好像是不變的。3.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動。)

三個長句子的教學設計尤其精妙,在此我把鞏固識字、理解詞義、積累詞語、滲透讀句方法、積累語文知識融為一體,又為讀通、讀順課文打下基礎,可謂一舉數得。

三、輪讀課文,隨文識字學詞

教師引導:小朋友,課文就是這樣由一句話一句話組成的。讓我們認認真真地再把課文讀一遍,注意詞語之間的停頓,你會讀得更通順。端起書,自己讀自己的。(生自由讀文)

四、示範引領,學習角色朗讀

(一)聽配樂朗讀一、二自然段

教師引導:孩子們,課文又讀了一遍,喜歡這個孩子嗎?讓我們再次走進張衡家的小院,看看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吧。(板書:小時候)(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師配樂朗誦第一、第二自然段。)

(二)教師帶著動作讀張衡的話

(三)同桌互相讀,一個讀奶奶的話,一個讀張衡的話。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與感受,利用直觀的圖片,圖文結合,幫助理學生理解積累詞語,從而有效地感知內容併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五、重點研讀,正確認識張衡

1、默讀課文,想想張衡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長大能成為著名天文學家(板書:長大後),這其中有哪些原因呢?把你找到的句子畫下來!讓同學交流,隨機出示句子:

⑴一個孩子坐在院子裡,靠著奶奶,仰著頭,指著天空的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體會張衡數星星那麼認真,那麼有愛心)

⑵孩子說:“奶奶,能看得見,……中間總是隔那麼遠。(體會張衡不僅愛觀察,而且樂於思考和探究,反現了星星是在有規律地動)”

⑶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為了驗證爺爺的話,幾次起來看星星,可見他不僅勤于思考,而且有一種樂於探究的精神)

2、分組討論交流:

張衡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勤於觀察、善於觀察、樂於探究)

①我認為張衡是一個 的孩子,“ ”這句話就可以體會出來。

②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句子。

3、爺爺的話告訴了張衡哪些天文知識?我們再來讀爺爺的話。

完成填空:

那七顆星,連起來像( ),叫( )。

4、觀察細心的小朋友就能發現,文中插圖中還藏有北斗七星呢?動筆連一連看看像什麼?

設計意圖:針對二年級學生情況,開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結合詞語教學這一重點,巧抓關鍵詞語,引導他們到文中去體驗、去理解、去感悟,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巧妙利用讀與說的“焊接”,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呈現出詞語教學的深度拓展。

六、佈置作業:

1.抄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抄寫第五自然段。

【板書設計】下面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課文最精華的體現。在這堂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這個詞語式的板書,力求突出重點,做到簡明、概括,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數星星的孩子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而且是寫小孩子的,對學生來說確確實實是一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我們知道,寫人的文章一般通過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品質。這篇文章也不例外。第—部分寫張衡怎樣數星星,通過對張衡數星星的樣子及具體如何去數來反映張衡的認真態度。第二部分通過奶奶認為張衡“傻”從側面來反映張衡的刻苦。第三部分通過張衡說:“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來反映張衡觀察的仔細及決心。第四部分通過爺爺的話來告訴張衡北斗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這跟第五部分張衡幾次起來看星星又有直接的關係,第六部分是對全文的概括,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實際上都是通過言行來表現張衡刻苦鑽研、認真思考的好品質。而第一課時我就解決第六和第一兩個部分。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正確完成有關練習。

2、過程與方法:

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能大致說出:張衡能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的原因:是因為他從小就愛好天文,長大以後又具有刻苦鑽研的精神的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故事中蘊涵的道理,學習張衡從小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啟發學生觀察、研究自然現象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張衡小時候是怎樣觀察和研究星星的;難點是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句子,使學生懂得張衡為什麼能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

四、說教法與學法

在低年級要通過講讀課文反覆不斷地指導學生朗讀,初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培養閱讀習慣,以便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在學課文時,我先提出一個總的問題讓學生自學,在課文中尋求答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主動性,來自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再通過幻燈與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

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我精選媒體,系統設計,寓教於樂,樂中求學。這樣,通過媒體化抽象為形象,既突破了本堂課的重難點,又使學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同時,我還利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激發感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從一年級時學過的課文《小小的船》,引入歌曲《小小的船》。從歌中“月兒”引出“星星”,揭示課題。

(二)、自學新生字。分自由讀,小老師領讀,齊讀,記字音和字形來學習生字。

(三)、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隨機介紹長大以後的張衡,出示最後一段的教學。

(四)、那你想不想知道張衡小時候的故事,而引入第一段的教學。這也這節課學習的重心。抓住“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裡。”展開教學,這麼美的星星,張衡看見了是怎麼做的呢?進行第2句話怎麼樣數星星的的教學,加上動作演示,加深記憶,再從“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來體會張衡數星星的仔細與認真,以及有耐心。

(五)、教學兩個新生字:“珍、珠”。

六、教後反思

整堂課下來感覺還是比較順利的,由於本人自己水平有限,缺少一定的應變能力和教學機制,所以有待自己在以後的教學方面還要進一步的加強,就自己努力的方向做一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