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資訊科技《製作課程表》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1.2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資訊科技《製作課程表》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小資訊科技《製作課程表》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及地位

本課是省教版《國小資訊科技》(下冊)第五課。主要介紹了在word程式中建立表格的方法,及通過合併單元格、插入斜線表頭、調整行寬列高等操作來編輯表格的方法。表格是文書處理中常見的表現形式,而課程表是日常學習、生活中對錶格的一個重要的應用。

《江蘇省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資訊科技課程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題材和範例組織學生的資訊科技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因此,課文提出了一個學生熟悉的任務——製作一張課程表,並藉以引出在word中建立、編輯表格的方法。課程通過任務的完成,來驅動學生對錶格製作方法的學習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

2、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行、列、單元格的概念;2)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的方法;3)掌握合併單元格的方法;4)掌握插入斜線表頭的方法;5)掌握在單元格中輸入內容的方法;6)掌握調整列寬和行高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探究學習的方式,掌握表格操作的基本知識;2)學會評價作品,交流體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探索的精神;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快樂。

3、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平時在學習、生活中對錶格的接觸與瞭解,我發現,學生對錶格中的行、列的概念相對清晰一些,但是對於單元格的概念幾乎沒有。而單元格恰是在word程式中建立表格的常常提及的一個概念,所以,我認為,需要將單元格的概念作為一個重點,深化學生的理解。此外,根據學生平時接觸表格的複雜性來看,學生接觸的表格中帶有合併單元格和斜線表頭的表格比較少,因此,學生在學習上可能出現的盲點和較多的難點。同時,對於行寬、列高的設定時,對學生的滑鼠操作熟練度有一定的要求。

綜合以上觀點,我對重點、難點的設定如下:

重點:1)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的方法;2)掌握合併單元格的方法;3)掌握插入斜線表頭的方法;4)掌握調整列寬和行高的方法。

難點:1)掌握合併單元格的方法;2)掌握插入斜線表頭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電腦的學習已有一年半的時間了,對於計算機的基礎操作有了一定的熟練度。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也已經學習了word程式的基礎操作,對word程式有了一定的瞭解。

同時,藉助數學課的學習,四年級學生對錶格已經有了一定的初步認識,對錶格中的行、列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認知,可以促進學生對本課的更好的學習。

但是,對於我校的學生來說,很多學生的家庭情況不是很好,很多學生平時接觸不到電腦,這直接影響到他們對電腦操作的熟練度。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1、教學方法:

《江蘇省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資訊科技的學習可以採取專案引導、任務驅動、主題活動等形式,選取體驗學習、模仿學習、遊戲學習、探究學習、實驗學習、設計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方式進行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以及多種形式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充滿快樂體驗、充滿探究挑戰的人生經歷。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我使用到的教學方法有:

1)、任務驅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建立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按照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並更大地激發起求知慾望,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2)、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藉助小組合作討論,通過觀察,自己發現問題,親自嘗試、合作解決、最後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來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教師為課堂的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探究活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2、教學手段

實物教學、多媒體光碟、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準備

1)2張實物示例課程表;

2)網路機房。

五、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徵的探究性學習模式,以此來實現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的目的。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建構並用其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資訊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物件。

1、匯入: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起點,首先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從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認識事物過程中產生的良好情緒。這種心理狀況會促使學習者積極尋求認識和了解事物的途徑和方法,並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在國小資訊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匯入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

比較分析匯入法具有簡潔、直觀、省時的優點。

在課程的開始,先向學生展示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的課程表,一種是常見的`表格化的課程表,另一種是純文字敘述式的課程表。通過這兩種課程表的呈現,向學生設問:你更喜歡哪種課程表?為什麼?從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體會,歸納出表格的作用。

2、新授:

課文內容將製作課程表的過程差分為了5個細化的任務,這5個任務並非層層遞進式,而是相互並列的關係,其中插入表格、在單元格中輸入內容、調整列寬與行高任務相對簡單,而合併單元格和新增斜線表頭的任務學生理解相對困難。

在學生探究出表格的作用之後,我會以展示的表格化的課程表為例,向學生以集體講授的方式提示行、列的概念,並著重強調單元格的概念。

接著,我會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每組7-8人。鼓勵學生先根據課本內容,藉助小組討論自主完成課程表的製作,當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再停下,然後請各小組彙報,比一比哪個小組的課程表製作的最完善。

接著再請有疑問的小組提出自己的問題,以做小老師的方式,請已學會的學生來幫助不會的學生,從而進一步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果,此時,全班同學都遇到了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由老師演示操作,以集體講授的方式,告知學生操作方法。

當所有小組都沒有疑難之後,我會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先去修改各自的課程表。這時由於接受過幫助,學生的操作會相對熟練一些,所以給定的時間要較短一些。然後,當大部分小組都完成之後,再次請每一小組對其的課程表進行展示。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探究本課重點之一:合併單元格的意義,在學生第一次彙報過程中,我會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1、為什麼要合併單元格?2、你再哪些地方合併了單元格,為什麼?

也為了更好讓學生理解本課重難點之一:斜線表頭的作用,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我同樣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覺得添加了斜線表頭有什麼作用?

3、教學評價

學生交流作品,我會從行、列數正確、表格完全、文字大小合適、行寬、列高合適,表格整體協調等方面引導學生互評。評價的結果不再是單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勵性活動給予肯定性評價,這樣做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辨別的能力,讓學生不要單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說好在哪裡。實現主體的多元化,評價結果的多元化,並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4、總結

引導學生自我闡述學習心得與成果並完成“資訊積累卡”的填寫。

5、課後作業

製作一張日曆。

6、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