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說課稿6篇

才智咖 人氣:2.29W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說課稿6篇

小班說課稿 篇1

一、教材。

《有趣的根》涉及的範圍很廣,可以說是包羅永珍。大多數人都回涉及根系的區分以及不同根系的作用。而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是直觀性很強,缺乏分辨能力。我班幼兒更是要求趣味性強,易操作的活動,而他們對於藝術活動的興趣很高,注意力集中時間也較長,而有關根系的知識對於我班幼兒來說有一定難度,很難實施。所以我選擇了趣味性較強的藝術課,利用各種有趣的塊根作為操作材料,讓幼兒對這些有趣的根進行裝飾,使幼兒在初步瞭解這些根的外部特徵的前提下,根據這些特點來裝飾根,從而達到開發幼兒想象力的作用。

二、教法

由於小班幼兒現實和想象不易區分,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運用情境引入法,利用老師收到了禮物的情境,引起幼兒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小班幼兒的想象力不同於中大班幼兒,他們的想象力還不夠豐富,思維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這堂課我選擇了實物呈現法,給幼兒出示一些成品給幼兒一定的提示。同時,小班幼兒對於操作課缺乏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所以我採取了教師示範法,通過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瞭解基本的操作方法。比如,眼睛在那裡,小動物還要有尾巴等等。通過教師示範一種有代表性的動物的做法,從而解決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的實際操作問題。如:五官的位置等。幼兒操作時,教師要運用個別指導法進行巡迴指導,,幫助幼兒解決在操作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

三、學法

《有趣的根》是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要求幼兒根據塊根的特點製作漂亮的小動物,這就要求幼兒要先利用觀察法細緻觀察這些塊根,瞭解它們的特點。再運用實踐法進行實際操作。

四、活動設計:

活動名稱:《有趣的根》

活動目標:

1、幼兒瞭解些根的外部特徵,學會用皺紙裝飾根。

2、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創造的慾望。

活動準備:各式各樣的塊根:地瓜、土豆、蘿蔔、胡蘿蔔;幾種根制小動物;各種皺紙、膠水等裝飾材料

活動過程:

1、以郵包形式揭示課題,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徵

教師:今天老師收到了一份禮物,是什麼禮物呢?請小朋友找一找,看一看,告訴老師你找到的東西是什麼樣的?

幼兒:我找到的是地瓜,它的根長在泥土裡,是一串串一塊塊的。我找到的是紅蘿蔔它的根是紅紅的胖胖的圓圓的……。我找到的是胡蘿蔔,它的根是橘紅色的粗粗的。

2、通過教師示範,讓幼兒掌握一些基本的製作技能

教師:小朋友你們說的很好,我們找到的這些都是植物的根。你們知道這些根可以用來幹什麼嗎?

幼兒:可以吃。

教師:不僅能吃還可以幫助植物吸水、儲水、固土,而且還可以做工藝品,你們看老師這裡就有用土豆做的小刺蝟,蘿蔔做的小豬、小鳥,你們看這些小動物可愛不可愛?

師:你們想不想做一個送給好朋友?

幼兒:想。

師:你們就用手裡的這些根做一個你們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好嗎?

教師示範:要給小動物裝上漂亮的五官

幼兒製做過程中,針對個別幼兒實際,在想象和技能上給予適當的指導。

3、互相介紹自制的作品,欣賞作品

師:小朋友你們製作的這些老師非常喜歡,你們能說說自己製作的是什麼嗎?

幼兒:老師我用胡蘿蔔做了一隻小老鼠;我用地瓜做了一隻鴿子;我用蘿蔔做了一隻大公雞……

師:小朋友咱們把這些可愛的小動物放到展示廳去,讓別的小朋友也一起來欣賞好嗎?

幼兒:好!

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和預期指導策略:

我班幼兒由於從來沒有接觸過根的知識,對於活動興趣肯定很高,但對於這些塊根的生長的可能不是很清楚,這些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或者是直接告知。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對於動物的形體把握可能不太準確,可能呈現出來的作品並不“完美”,但是一定會充滿童趣。在活動過程中個別幼兒可能會無從下手,或等待教師來指導,對於這樣的幼兒可能需要教師的鼓勵和幫助,教師可以在活動開始前用語言有意識的引導幼兒,事先對幼兒進行鼓勵和肯定,使幼兒有信心,敢於動手操作。對於個別技能還沒有掌握的幼兒可以再次進行個別指導。

小班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中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班故事教學《方臉和圓臉》。

一、分析活動教材

語言故事《方臉和圓臉》選自小班第二學期的主題活動。這則故事雖然是老教材,但蘊含著諸多的教育價值。所以我從以下四方面對教材進行了分析。

1、故事的情節:故事從老公公老婆婆因分家引出矛盾,在分家中發現生活中的物品有圓有方不能分開。故事情節幽默有趣,從一開始分家裡的物品到後來分凳子、被子、房子時發現東西不能分開,最後發現臉上的五官也有圓有方不能分開。看到這裡時,我們都會為此啞然失笑。老公公老婆婆的情感也從分家時的氣憤到最後的兩人相視一笑,說不分了不分了的喜劇結束。讓整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情感也隨之不斷變化。整個故事富有懸念,結局又在預料之中,充分表達了不分家的美好情感。

2、故事的內涵:整個故事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生活當中,方形和圓形是相互聯絡的,各有各的用處是不能分開的,同時也昇華為人與人之間不分開的美好情感。故事不僅有欣賞性,又有科學知識滲透其中,還有社會情感潛移默化,多方面的有機結合,能讓一個活動體現多領域的發展。

3、故事的語言:整個故事運用了大量的對話,體現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很好的描述了吵架、分家的過程。小班幼兒是語言發展敏感期,這則語言以短句為主,通俗易懂,適合小班幼兒學習理解。

二、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情節,感受故事中老公公老婆婆最後不分家的美好情感。

2、進一步感知物體的形狀,初步瞭解物體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形狀特徵。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情節,感受故事中老公公老婆婆最後不分家的美好情感。

活動難點:初步瞭解物體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形狀特徵。

三、活動準備

背景圖片、貼圖教具、PPT

四、活動流程

《指南》: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援,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充套件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我把活動的主線通過幼兒的已有經驗——欣賞理解故事——發現故事矛盾——建構新的經驗——生活延伸進行開展本次活動。

主要環節

主要策略

設計意圖

一、經驗回顧

談話匯入,引出主題

通過談話,回顧生活中圓形的東西,方形的東西。

二、分段講述理解故事內容

對比老公公老婆婆的臉型,區分圖中物體的形狀。請幼兒遊戲操作對比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進一步感知與發現圓形物體與方形物體的主要特徵。通過分家遊戲引出學習的矛盾,認識到有的物體是圓形和方形不能分開的。

三、完整欣賞故事

加深理解故事

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內容

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四、經驗延伸

提升原有經驗

觀看討論PPT

認識生活中圓形和方形共同存在的東西,明白有的時候方形和圓形是各有各的用處不能分開的道理。

五、我的重難點突破

1、前期準備工作

對故事進行改編,更適合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徵。比如故事中:椽子幼兒在生活中沒有見過,沒有經驗。我就用圓圓的窗戶來代替。故事中的褂子,還有走路用方步。離幼兒的生活經驗比較遠,我就省略了這些內容。在故事當中,有的語言比較書面化,我進行了改編,讓語言更易於幼兒理解。比如說,吵了嘴。我就用吵架了代替。這樣的改編更容易讓幼兒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幫助突破活動的重點。

2、教學準備的重難點突破

重點的突破——教具:貼圖教具具有靈活性的特點,便於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邊講故事邊操作,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內容。

難點的'突破——活動教具、PPT:通過活動教具演示和多媒體的形式,直觀形象的讓幼兒瞭解物體中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形狀特徵。

3、教學環節的重難點突破

(1)經驗回顧

幼兒對於方形和圓形的理解來自於生活,而我把這種生活經驗直接引入到故事當中,為後面的學習不僅引發了興趣而且奠定了知識經驗的基礎。同時將難點前置。

(2)分段講述理解故事內容,將故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初步理解故事:我將故事從頭講述至——分家吧,講述兩遍。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孩子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節。初步理解分家的含義。

第二部分設定故事懸念,由分家引發矛盾,發現故事當中有的東西是不能分的。

第三部分引發故事高潮,引導幼兒觀察老公公老婆婆的臉型發現有的東西有圓有方不可分的道理,並且感受老公公老婆婆在一起的美好情感。

(3)難點突破:在活動分段講述的第二和第三部分,通過圖片操作結合故事講述,直觀的看到物體有圓有方是不能分的。

在最後經驗延伸活動當中,出示實物圖片,更加深層次的幫助幼兒理解物體方中有圓,圓中有方,不可或缺的道理。

活動的反思:在本次活動中,我發現有少數幼兒的積極性還不夠,需要加強調動,讓每個孩子都有說的機會。

小班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綱要>>中要求小班幼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源於生活。秋天主題下的健康活動《不露小肚皮》正好符合這個要求。幼兒可以通過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而從中瞭解認識到保護自己的小肚皮的重要性。 因此,我選擇了既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的《不露小肚皮》這個活動

2、幼兒情況分析:我班的幼兒是九月剛入園的小班新生,他們從原來每家的獨生兒生活,一下子融入到集體生活中,需要一個適應教育的過程。特別是自立能力方面,需要很好地引導加強。 《不露小肚皮》這個既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又很讓幼兒感興趣的健康活動,可以鍛鍊幼兒參與集體活動的能力,發展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並能感受父母愛孩子的孩子的美好情感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我班幼兒年齡小的特點 ,制定了以下目標:

1、通過聽故事、看圖片引導幼兒知道“小肚皮”露在外面,小朋友會受涼生病。

2、教幼兒學會穿衣服時將內衣塞到褲子裡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這是一次健康遊戲活動,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學常識教育,但教學仍以遊戲教育為主。因此,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幼兒反覆操作塞衣服上。

(四)活動準備

寓教於樂是幼兒掌握知識、學習技能的關鍵,如何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科學性、活動性、綜合性,我做了如下活動準備:

1、圖片一張:秋天背景圖:有幾個小朋友在戶外做遊戲,其中一個小朋友露出了小肚皮。

2、與幼兒人數相同的布娃娃、娃娃穿好衣服,但褲子沒穿好,每個娃娃都露出了小肚皮、錄音機、磁帶

二、說教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幼兒嘗試教學法為主, 使整個教學過程動靜結合,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我採用的教法有:

1、示範講解法

是指將抽象的知識內容用直觀、生動的形式來示範講解,從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達到活動目的。如何掌握正確的塞衣方法是本活動的重點。在活動中,我結合自己怎麼塞褲子,激發幼兒嘗試的慾望,並在老師的講解下,引導在自己身上實際操作,教師隨時糾正幼兒不正確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

2、找錯法

在活動中,我故意把衣服沒塞好,讓幼兒主動找出老師的錯誤,幼兒興趣很大,這種方法恰恰符合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師幼的互動性更推進了一步。

3、參照物練習法

活動中我請孩子當爸爸媽媽,讓娃娃當孩子, 從而激發幼兒興趣,直觀生動的將將操作活動內容更深入化,使幼兒始終沉浸在活動的愉悅中。

三、說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年齡特點,讓幼兒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活動,採用瞭如下方法:

1、觀察法

引導幼兒觀看圖片上的小寶怎麼了,體會自己得感冒的感受,提高幼兒對事物的分析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講述、示範、遊戲,讓幼兒認識自己身上的肚皮非常重要,我們要保護好,不能讓它受涼。並儘量營造寬鬆的氛圍,鼓勵幼兒找到感冒的原因。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辨別能力。

四、 說教學過程:

1、教師出示圖片:提問:你看到了什麼?

2、 講故事:《小寶為什麼咳嗽》,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3、 引導幼兒講出小寶咳嗽的原因:衣服沒有塞好,小肚皮露出來了,所以咳嗽了。

4、 幼兒動手操作:請幼兒看看自己的小肚皮是不是露在外面了,讓幼兒自己想辦法不讓它露在外面,(幼兒操作,老師巡迴指導)

5、 老師示範講解:先檢查自己的肚皮是不是露在外面,然後邊講邊示範,重點講解、演示後腰部分餓內衣怎麼塞到褲子裡。

6、 遊戲〈〈長高了、變矮了〉〉聽音樂做遊戲,在遊戲中檢查幼兒的衣服是否都塞到褲子裡。

7、 當爸爸、媽媽

請男孩子當爸爸、女孩子當媽媽,各抱一個娃娃,請爸爸媽媽給孩子穿衣服、塞衣服,老師巡迴指導。

8、爸爸媽媽抱著孩子去秋遊。

本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著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而教師不再是教練式的指揮者,也不是混同於幼兒的玩伴,而是引領舞伴,並與幼兒協調著,合作著,整個活動在有組織、有規範、有秩序中進行,又適合個性發展,而不是隨意,無序的行動,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中,師幼交融互動,幼兒成為獨立自主的建設者和成功者。

小班說課稿 篇4

我執教的是小班區域活動《我和蛋兒做遊戲》,那麼我就從選材和整個活動過程兩方面來說一下。

一、選材

小班主題活動《小小蛋兒把門開》是一個有趣、充滿奧祕的主題,此主題圍繞生活中幼兒最熟悉的蛋和雞進行區域活動,讓幼兒體驗、理解生活中與蛋相關的知識,感受和蛋一起遊戲的樂趣,啟迪幼兒自身的智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因此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班幼兒的基本特點,我選擇閱讀區、益智區、美工區、角色區(娃娃家)、健康區五個區域進行教學活動,並取名為我和蛋兒做遊戲。讓幼兒在自主操作中獲得知識的經驗,從而感受區域活動帶來的樂趣。

二、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分成四個環節,首先是第一環節,瞭解區域材料,激發幼兒興趣。因本次教學設計的材料較多,形式多樣,有書籍、頭飾、拼圖、作畫工具、彩蛋、釣魚棒等等,幼兒對新事物感到好奇,部分幼兒對新材料陌生,不會使用,因此我採用單獨介紹這種教學方法,請個別幼兒來講解,告訴同伴該如何正確使用,在幼兒不能連貫表達時,我給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導,讓幼兒投入到活動中,從而激發幼兒對此區域活動的興趣。

第二環節,自主選擇區域,增加活動慾望。綱要中明確指出:“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援幼兒自主地選擇和計劃活動,並鼓勵他們認真努力地完成任務。”因此在選區時,我們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權,給他們一個自由的權利,拿著“小嘴巴”卡片,到喜歡的區域活動,活動中每個區域人數大概在5~6人。有一個幼兒速度慢了一點,但他很想到益智區去玩,我就鼓勵他說:“沒關係,這次我們速度慢了點,但是其他的區域也有好玩的東西,我們今天先到其他區域去玩好嗎?爭取下次快一點。”他看到美工區的人數還沒滿就到那邊去玩了。因為是第二次選擇,他好像有點不願意,但是我們沒有給他指定區域,還是讓他自主選擇,在活動中我特別觀察了他的表現,發現他在美工區非常非常開心,而且在給蛋寶寶塗色時,顏色也非常。

第三環節,進行區域評價,鞏固提升拓展。在幼兒活動中,我捕捉三個鏡頭,把幼兒活動時的亮點和不足展示出來,讓他們看到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通過請幼兒自己來說說在玩什麼,及時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表揚和鼓勵。活動中,觀察到益智區有個別幼兒數物沒有匹配正確,就及時引導他們再次操作,對沒有遵守規則的幼兒對他們提出新要求,從而提升下次活動的經驗。

第四環節,進入區域整理,提高自理能力。本班部分幼兒自理能力較弱,時常是幾個能力強的幫助整理材料,這次我要求每個幼兒都能將自己所操作的材料整理好,並以區域為單位,整理好後幾個人一起回到座位,通過集體整理,讓能力強的幼兒帶動能力弱的幼兒,從而得到全面發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肯定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給予你的觀點,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小班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活動設計意圖:

繪本《好餓的小蛇》內容簡單、畫面有趣。小蛇吃下東西后發出“啊嗚、咕嘟”的情景具有趣味性,幼兒樂意模仿。這個繪本中沒有很多文字的描述,但小蛇的滑稽搞笑畫面,以及圖書對故事連續性、動態似的表現,能深深吸引著孩子們,適合託班的年齡特點,因此我設計了《好餓的小蛇》這一課題。在活動中讓孩子們以小蛇的角色貫穿整堂活動,教師以“蛇媽媽”的擬人化的口吻和幼兒一起參與活動。故事中小蛇蛇出乎常理的好吃,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同時結合《綱要》精神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嘗試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讓幼兒把自己溶入到遊戲的角色中,在遊戲活動中加深對故事的體驗和理解。並實施教育,讓幼兒懂得吃飯要“細嚼慢嚥”道理,使活動主題得到昇華。

2、目標定位

(1)通過閱讀故事繪本,感受理解小蛇吃水果的情景。

(2)學習用恰當的詞彙描述物體的顏色、形狀等,能大膽地用語言表述自己的觀察、猜測與想象。

(3)感受故事傳達的幽默與滑稽的氛圍,初步體驗閱讀活動的快樂。

本活動的重點是:學習用恰當的詞彙描述物體的顏色、形狀

活動的難點是:能大膽地用語言表述自己的觀察、猜測與想象。

3、活動準備

幻燈片、葡萄圖片、小蛇身體變葡萄形狀的圖片、菠蘿圖片、小蛇身體變菠蘿形狀的圖片

二、學教法

1、情景創設法:利用教師扮演蛇媽媽、幼兒扮演小蛇,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非常適合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極大地調動起孩子參與活動的慾望

2、多媒體課件法:我將這個繪本的圖片拍攝成一幅幅漂亮的圖片,並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給幼兒看。

3、提問法:此教學方法是讓幼兒在觀察圖片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將觀察到的圖片內容用準備、好聽的話來講述圖片。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提問的方法,用有效的提問幫助幼兒理解畫面內容。它能體現了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

三、說學法

1、講述法:繪本教學以幼兒講述為主,教師為幼兒創設輕鬆愉快的氛圍,利用有效提問幫助幼兒對畫面內容進行講述,並學習使用恰當的詞語來描述事物的顏色、形狀等,以此來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多渠道參與法: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能運用多種感官,用適當的方式進行表達和交流。因此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對繪本教學產生興趣。

3、遊戲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活動中引導幼兒參與畫面中小蛇吃水果的各種場景,同時注重幼兒的語言表達,對吃水果時發出的“啊嗚、啊嗚”的聲音進行表現。

四、說流程

1.出示小蛇吃東西的圖片,引導幼兒進行猜測。

提問:請你猜一猜小蛇肚子裡吃了什麼?(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大膽猜測)

2.教師根據課件生動的講述故事

指導語:讓我們一起完整的聽一聽故事,看看小蛇是究竟吃到了什麼好東西。

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小蛇都找到了些什麼好吃的東西?

總結:蘋果是圓圓的、紅色的;香蕉是長長的、黃色的;飯糰是三角形的;葡萄是一串一串的、紫色的;菠蘿是帶刺的。

3.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學小蛇吃東西的樣子。

雙手分開表示小蛇的嘴巴,生動的表情表現“啊嗚”和“咕嘟”這兩個擬聲詞。

4.教師第二遍完整的講述故事

(1)教師和幼兒共同分享圖畫書《好餓的小蛇》

(2)教師講故事,幼兒進行大膽表演。

五、結束

討論:最後小蛇會怎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後環襯和封底。

小結:小蛇吃飽了在呼呼呼的睡覺呢。

小班說課稿 篇6

說構思:

這是我們小班段家長開放日的一個活動,在活動前我們在討論,既然是開放日的活動最好能讓孩子在活動中能於家長有所互動,另外能讓家長們在活動中直觀地看到每一位孩子的表現。所以我們選擇了孩子們喜愛的玩色活動。

說教材:

玩色活動是小班孩子所熱衷的,但作為一個教學活動單純的玩色遊戲內容總覺得不夠豐滿。於是我們將繪本《變色鳥》中白鳥吃三種顏色的果子於有趣的玩色遊戲相結合,使孩子們通過故事和遊戲感知顏色混合所發生的色彩變化過程。

說目標:

本次活動我們主要是要讓孩子們通過大書閱讀和玩色遊戲來理解故事的內容,感知紅、黃、藍三原色混合所發生的色彩變化過程。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們設計了給白鳥喂果子,然後再用塑料紙在顏料做的果子上按壓,在活動中我們稱是幫助白鳥消化消化。顏色變化直觀地展現在幼兒面前,一隻漂亮的變色鳥也就出現了。

說準備:

我們根據繪本《變色鳥》製作了精緻的大書,大書的閱讀是我們小朋友很少接觸的,它的畫面雖然簡潔,但卻充分地反應了故事的主題:顏色和顏色混合在一起是會發生變化的。

畫有白鳥的白紙、三種顏色的顏料、調羹的投放,是為了服務“給白鳥喂果子”的這一情境,情境的創設也是非常符合我們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的。而塑料紙的投放,則是為了配合消化的這一情境。使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發現三原色混合後發生色彩變化的過程。

說環節:

環節一:引題

教師請孩子們來說一說自己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鞏固對顏色的認識。

環節二:看大書前半部分

1、出示大書(遮住大書的封面)“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就藏在這本大書裡,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是誰,發生了什麼事情。”大書的出示和老師的話充分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

2、引導幼兒欣賞大書的前半部分。前半部分是白鳥吃三種顏色的果子,為接下來的玩色遊戲做鋪墊。

3、教師提問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問題一:這隻變色鳥一開始是什麼顏色的?問題二:白鳥吃了各種顏色的果子,成了變色鳥,身上的羽毛都有些什麼顏色呢?教師的提問不僅讓孩子們理解了故事的內容,還鞏固了對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認識,初步瞭解顏色和顏色混在一起會發生變化。

環節三:玩色遊戲

1、教師用過渡句把孩子們從故事的學習帶到玩色遊戲:“顏色和顏色在一起會發生變化,真奇怪,我們也來試一試。”

2、教師出示畫紙,提問:“老師這也有一隻白鳥,我們怎樣使它變出五顏六色的羽毛?讓它變成一隻變色鳥好嗎?”老師的提問喚起了幼兒的已有經驗,並擴散了他們的思維。

3、教師出示畫紙並介紹紅黃藍三種顏色,教師邊示範邊說:白鳥白鳥我請你吃*顏色的果子。並提示幼兒,用完調羹要將它們送回家,不要放錯了。吃完果子我們請透明紙幫幫忙,蓋在小鳥上面,壓一壓,讓它消化一下。

4、幼兒操作

5、尋找顏色混合後發生的變化,並告訴爸爸媽媽。

在這個環節,我們請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找一找三種顏色混合後發生的變化。請幼兒把找到的新的顏色告訴爸爸媽媽。如:紅色和黃色在一起變成了橙色,紅色和藍色在一起變成了紫色,黃色和藍色在一起變成了綠色。

環節四:欣賞大書後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