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2.31W

認真擬定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師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一篇說課稿需要簡析教材、闡述教法、指導學法、概說教學程式、教學效果分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說課稿”,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說課稿

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說課稿篇1

一、說教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的認識部分,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2、懂得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3、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懂得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將採用觀察法,從直觀實物入手,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用實踐操作法,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係。如果按以上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在學習中將會自主探究,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認識圓柱

四、說教學過程

為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同學們:課前,我讓大家在生活中尋找圓柱,你們找到了嗎?誰願意來說一說。同學生紛紛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圓柱體(茶杯、藥瓶、鉛筆、柱子。。。。。。)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呀!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

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聯絡生活,說說所見到的圓柱物體,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我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帶的圓柱自學課本第18頁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1)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有什麼特點?叫做什麼?

(2)什麼是圓柱的高?它有什麼特點?

(3)什麼是圓柱的側面?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彙報整理並板書:

兩個相等的圓面是圓柱的底面;

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圓柱有無數條高。

學生結合自己手中的實物閱讀課本,初步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建立底面、高及側面的概念,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圓柱的認識。

3、引導參與,深入探究

(1)、探究圓柱兩個底面相等:學生通過操作後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結合一年級對於圓柱的認識及直觀操作,能夠較準確的得出圓柱兩底面面積相等的結論。

(2)、探究圓柱有無數條高: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證明圓柱的高相等的。(學生可能通過測量或利用平行兩個底面間距離相等進行證明)然後通過出示課件的演示說明高有無數條。

(3)、探究圓柱側面展開圖:

A、猜一猜:如果把圓柱的側面展開,會得到什麼形狀的圖形?此環節讓學生先猜想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形狀,培養學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學生動手把圓柱側面剪開後展開,看能得到什麼圖形?此環節我沒有強調讓學生沿高剪開,而是放手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動手剪,大部分同學展開後得到的是長方形,也有些同學說是平行四邊形或正方形,我及時給予肯定,並讓其說說是怎樣剪的。並引導學生髮現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的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樣學生通過親歷立體圖形與其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逐步建立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絡,進一步發展了空間觀念。

C、論一論:接著讓學生兩人一小組觀察、討論展開後得到的圖形與圓柱有什麼關係?巡視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有的用測量計算的方法等,學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圓柱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與圓柱底面周長相等,寬與圓柱的高相等。如果側面展開後得到的是正方形,那麼圓柱的高與底面周長是相等的。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動,對圓柱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難點。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在空間觀念、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4、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本著思考性、綜合性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絡。我設計以下練習:

(1)、判斷下面哪些是圓柱,並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使學生在不同的擺放方式下,能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這裡有一些做圓柱的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形狀不同的圓柱?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於底面周長的知識,體會側面由不同的捲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圓柱,對應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變。

五、課堂檢測

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六、全課小結

七、教學反思

課堂上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實效性。讓學生結合實物閱讀教材進行自學,很好地利用了教材,並且把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議一議”、“剪一剪”等幾個活動連線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整體。對於“圓柱的高”的教學同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這一環節的處理應再深入一些。上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一下手中圓柱的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它的高有無數條,而且知道測量外側的高比較方便,同時也為後面佈置的實踐作業奠定了基礎。

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說課稿篇2

一、教材簡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的認識部分,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

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特徵和側面展開圖,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製作圓柱模型;

過程與方法:在“做圓柱”的活動中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體會圓柱側面和底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情感與態度: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通過同學間合作做圓柱,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三、教學思路

“做數學”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我想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圓柱的基礎上,通過做一個圓柱來深刻認識圓柱的特徵,自主獲得數學知識。

基於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自主學習,初步認識;動手操作,深化認識;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同學們:課前,我讓大家在生活中尋找圓柱,你們找到了嗎?誰願意來展示一下。

老師也找到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

(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圓柱圖片)

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呀!為什麼要把它們要設計成圓柱形呢?

學生可能會說:因為圓柱沒有稜角,很光滑,所以欄杆、柱子要設計成圓柱形;因為圓柱可以滾動,所以壓路機、刷牆滾子設計成圓柱形……同學們,你們說得很好,圓柱有這麼廣泛的用途,今天讓我們進一步從數學的角度來認識圓柱。(板書“圓柱的認識”)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

接下來,我讓學生結合自帶的圓柱自學教材第10—11頁上的內容。

指導學生學會看書,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認識圓柱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取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同學們:通過自學,你們都獲取了哪些知識?請拿著手中的圓柱來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彙報整理出:

兩個相等的圓面是圓柱的底面;

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動畫閃爍:底面,側面,高。)

其實,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看:長方形以它的一條邊為軸旋轉一週形成一個圓柱。

請拿出學具小旗,轉一轉,試一試。

3、動手操作,深入認識

為了突破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底面周長之間的關係這一難點,我設計了自制圓柱模型的活動。

同學們:我們現在對圓柱有了一定的認識,你們願意自己動手做一個圓柱嗎?請看活動要求:

要求:

①同桌兩人為一組,藉助課前準備的卡紙等工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一個紙圓柱。

②接縫都不要重疊,只需用透明膠紙貼上。

③二人小組彙報,彙報時請指出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各是多少?

在學生製作的過程中我會重點關注每組學生所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難,對有需要的小組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學生做圓柱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形:

(螢幕分兩格分別顯示)

a。利用參照物做

有的學生可能會選擇用圓柱物體做參照物來做,有了實物做參照,能輕鬆得到兩個圓形底面,對於這種做法,我會重點關注他們如何得到圓柱的側面。

學生可能會採取用卡紙在圓柱上圍一圍,或者採用把圓柱在卡紙上滾一滾的方式感受到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在介面做上記號,得到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再剪下和底面進行貼上。

b。不用參照物做(也有的學生不用參照物做)

①先做底面,後做側面

有些先畫出兩個圓做底面,再做側面,沒有參照物,側面該怎樣做呢?通過嘗試他們會發現,用長方形捲成一個圓筒可以形成圓柱的側面。那麼,這個長方形該做多大才能捲成和底面大小合適的圓筒呢?

②先做側面,後做底面

還有些學生可能先做了側面,那又怎樣確定圓柱的底面呢?如果直接沿著圓筒底的周圍去畫一圈,會發現由於紙筒很軟,很難畫出標準的圓。底面怎樣才能畫得又圓又大小合適呢?

不管以上哪種做法,都會促使學生思考側面與底面之間的關係。在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做圓柱後,我再組織他們進行彙報、交流。展示他們的作品,說一說成功的經驗和遇到的困難。

展示中也許會出現這樣的一些作品:

有的製作非常標準,有的或許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側面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樣大、底面和側面接不上……

學生出現的錯誤是教學的重要資源,我緊緊抓住這些問題,讓他們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說一說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讓學生幫助學生,把所做的圓柱修改完善,體驗成功。

同學們:通過做圓柱,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在做圓柱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資訊,對圓柱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很快歸納總結出: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

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

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周長。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讓學生做圓柱更深刻地感受圓柱的特徵,體會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於底面周長,在側面的展開和圍成的過程中,不斷經歷二維和三維空間的轉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4、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最後一個環節我分層次設計了兩個練習和一個活動。

(1)判斷下面哪些是圓柱,並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第一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在不同的擺放方式下,能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這裡有一些做圓柱的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形狀不同的圓柱?

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於底面周長的知識,體會側面由不同的捲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圓柱,對應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變。例如:(2)號長方形可以分別和(1)、(3)號圓搭配做成不同形狀的圓柱。

課後活動:

先用蘿蔔製作一個圓柱,猜一猜它的橫截面、豎切面、斜切面各是什麼形狀?

再切一切,驗證自己的猜想。

這個活動,是課堂做圓柱的進一步延伸。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以上描述的是我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做圓柱來認識圓柱。

製作圓柱的過程,是一個探究與發現的過程,是一個實踐與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互動、合作共享的過程。

我相信:聽過可能會忘記,看過也許能記住,做過就能真正理解。

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說課稿篇3

一、說教材

1、授課內容:

人教版第12冊第二單元第38面至39面(圓柱的認識)、做一做、練習十的第1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圓柱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對它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本單元是國小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圓柱的認識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是學生在學習圓和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來認識的。學生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是以後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圓錐和球的認識的基礎;更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可見,圓柱的認識教學在後繼的幾何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切實學好。

3、教學目標的確定:

(1)使學生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和空間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間的相互聯絡,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立體觀念。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及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這樣編排的:教材首先從直觀入手,通過對常見的圓柱實物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後介紹圓柱的各部分名稱,說明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平的,是兩個相同的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對於圓柱側面的認識,先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再把圓柱側面展開,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的展開土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係。可以看出,理解並掌握圓柱的特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5、教具準備

師:圓柱體的實物、模型和相應電腦軟體

生:自帶貼有標籤紙的圓柱形物體;剪刀、線、尺。

二、教法、學法指導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本節教學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聯絡比較,建立表象——導引結合,探索新知——強化練習,鞏固新知。為了體現這一教學思路,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時擬用“導探結合法”為主進行教學。

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通過師生比賽說長方體的有關知識,既複習了舊知,又激發了學習興趣。

在導引結合,探索新知時,改變以往怕出偏差、怕學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他們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著學生的思路去引導、去釋疑、去點撥,創設有利於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景。結合“觀察、比較、操作、發現”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在自己動手摸、比、看的過程中,利用知識的正遷移,把認識長方體的方法和認識圓柱聯絡起來,發揮學生想象:如學生想到長方體有底面、側面和高,那麼圓柱有沒有底面、側面和高?長方體的對面相等,圓柱的兩個底面會不會相等?圓柱本身還獨具有什麼特徵?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發現知識的異同點、轉化點,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發展區。

充分利用學生好動、好說、好表現的年齡特點,教學時,讓學生在擺一擺、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過程中,採用發言、討論、複述、交流、演說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如在探討圓柱上下底面為什麼相等的方法時,學生通過操作後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

(1)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

(2)把圓柱的底按在紙上描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過來,將另一個底面疊在所描的圖上,正好重合;

(3)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

(4)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

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學生通過操作比較,說出圓柱側面的特徵後,可能有學生會提出,圓柱側面展開圖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並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做的和展開後的圖形與原來圓柱之間又有什麼關係。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好新、好奇、思維活躍、有意注意永續性差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恰當藉助電腦的多媒體作用,如演示把實物圖抽象為立體圖、上下兩圓相同、高處處相等和圓柱的側面展開過程等,讓學生在觀察中,把對圓柱的特徵的感性認知昇華為理性認知。同時,配合教師豐富的情感,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為了實現這個過程,還要通過有效的練習,才能使所形成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和充實。所以,在新課授完後,教師安排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基礎。

這樣,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參與探索、分析、說理、概括的全過程,實現了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通過本節的教學,力求使學生實踐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知識、抽象概括知識的本質屬性的方法;自學課文質疑問難獨立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說過程

為了體現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課前5分鐘,師生進行比賽:(看誰對長方體瞭解得多))

師:我說這個鐵罐(舉出)的形狀像長方體。

生:我說橡皮的形狀像長方體。

師:我說長方體有六個面。

生:我說長方體有八個頂點。

……

(一)、聯絡比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師:課前我們初步複習了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構造)和特徵。(板書:構造特徵)

(1)觀察:

師:(師拿出一個用紅布蒙著的圓柱筆筒,揭開布)這個物體的形狀還能稱為長方體或正方體嗎?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板書:圓柱),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筆筒,今天老師準備把它作為一件禮物,送給大家,誰想得到它呢?看誰表現得好就送給誰。這個筆筒的形狀是圓柱(教師再出現幾個圓柱模型)學生拿出形狀是圓柱的實物。

(2)舉例:誰來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圓柱形的?

(3)認識立體圖

閉起眼睛,在腦子裡想象一個圓柱的形狀,如果我們把觀察和想到的圓柱形狀畫成立體圖會怎樣呢?(電腦演示,貼出立體圖)

(二)、導引結合、探究新知

引入:剛才,同學們舉出了好多例子,這說明了在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離不開圓柱,我們更應該來認識它!(板書:的認識)

1、請你來說一說,你想認識圓柱些什麼?

(現在,我們就隨著這些想法一起來認識圓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討論:圓柱體有幾個面?這些面怎樣?

(2)初步反饋:圓柱體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叫做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在立體圖上標明)(學生閉起眼睛摸手中的圓柱,並說出它的各部分名稱)

(3)請你猜想一下,哪兩個面是一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可用什麼方法來證明?

引導學生從下面幾點來說明:a、剪出來比較;b、量半徑、量直徑;c、量周長;d、沿著模型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媒體演示,上下底面重疊過程)(教師說明:今天我們研究的都是像這樣上下一樣的粗細的,直直的圓柱。)

(4)學法指導。(板書:觀察、猜想、操作、發現)

(5)聯絡比較,強化感知:(媒體出示:)

4、圓柱的高

(1)指上題中高、低兩個圓柱問:哪個圓柱高,哪個低?想想,這與圓柱的什麼有關?(引導學生得出: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

(2)怎樣測量著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呢?

通過圓柱的縱切模型引導學生感知應該測量兩底面圓心的距離最科學,它叫做圓柱的高。同時媒體演示,使學生知道:圓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圓柱的側面上來。(師在立體圖上表示出高,學生在自己的圓柱上畫高。)

(3)重複剛才的媒體操作,問:你還發現圓柱/article的高有什麼特徵?你是還可以怎樣得到?(有無數條高,長度都相等。(板書)(1)縱切面是長方形,可以有無數條高;(2)側面上可以做無數條高;(3)兩底面之間處處可以做高)

5、圓柱的展開圖

(1)圓柱的兩個底面都與側面相交,觀察一下,上面的平面與側面相交形成那條線?這條線就是底面的什麼?下底面也如此。

(2)側面是圍起來的一個曲面,如果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再展開,你能想象出側面會變成一個什麼平面圖形嗎?(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學生動手操作)(媒體演示)

(3)同桌討論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麼關係?(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媒體演示)

(4)什麼情況下展開圖是一個正方形?如果不沿著高展開,側面展開後可能會是什麼圖形?

(三)教學小結

圓柱的認識和教學告一段落後,為了給學生一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看板書,總結學到的知識。

(學生:通過學習,我懂得了……)

(四)、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1、針對性練習

做一做2

2、發展性練習

(1)一張長方形紙,長30釐米,寬20釐米,你能不能用它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圍成後的側面與長方形紙有什麼關係?

(2)一張正方形紙邊長20釐米,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五)、總結整理、深化新知: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進一步把握知識要點,再次進行質疑問難。

2、歸納本節學了哪些知識,學會了什麼,怎樣學,達到強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業

用硬紙做一個底面半徑為2釐米,高5釐米的圓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