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3.24W

教師設計課程的水平直接影響到上課的質量!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曹劌論戰》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曹劌論戰》說課稿

今天我與大家交流的是《曹劌論戰》一課的教學設計與分析。

一、 課文的特點

《曹劌論戰》是《左傳》中的精彩段落,簡明完整地記錄了齊魯長勺之戰的史實。這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題目是“論戰”,文章就圍繞曹劌論作戰的道理,因此全文對戰爭的過程沒有一一展開,僅一筆帶過,而將重點放在曹劌“論”戰略、戰術和戰後論述戰爭成敗的原因上。在論述中鮮明地刻畫了曹劌這一人物形象,為了突出人物曹劌,而以莊公為襯托,通過二人針對戰爭問題的對話,生動闡明瞭戰爭中取勝的原則,就是在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後發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講是本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在第一課時中,已經初步完成了文言詞彙的教學任務,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和小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學目標,是:

1. 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課文內容。

2. 圍繞“鄙”和“遠謀”二字,賞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 鑑賞本課的寫作特點。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作為畢業班中的普通班,雖然學生已經學過一些文言文,也具備了初步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數學生的基礎還是比較差的,動口動手的能力也較弱,並且不善於思考、不善於想象,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針對這一現象,我將教學的重點設計為:

把握人物對話,分析曹劌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為:把握本文圍繞論戰為中心選材、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三、教學設計中注意的幾點

針對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教學設計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 課文分析細緻,注重文字的研讀。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閱讀文字為基礎,文言文的閱讀更是如此。我們不能僅僅讓學生停留在會讀、會翻譯課文,瞭解文章大意的層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語言是簡練而生動的。通過細緻的分析,也為最後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寫作特點的歸納奠定了基礎,從而使難點變易。

2.將文言文字詞的基礎教學與課文內容分析相結合。在進行課文內容分析時,我也將文言文字詞教學穿插了進去,讓學生讀,讓學生翻譯,適當提點重要的文言字義和句式,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利於學生的進一步理解和分析。

3. 重視對學生的引導,我們的學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往往考慮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對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逐層深入的引導,讓學生讀而後思,或者把問題再具體細化,讓他先解決小的問題,再一步一步解決大的問題。

4. 利用小班化的優勢,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儘可能讓全班學生都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人人蔘與,人人有話說。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朗讀了全文併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學們在詞語解釋和句子的翻譯上還有什麼困難嗎?(有則幫助解決)

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關注文章的內容。課文的題目是《曹劌論戰》,那麼他是如何論戰的呢?曹劌通過他的“論”又表現出怎樣的形象特點呢?讓我們通過具體的分析來共同瞭解一下吧。

(直接匯入,並說明本課教學的重點)

(二)、研讀第一小節

1. 讓學生齊讀第一小節

2. 提問:面對“齊師伐我”這樣的局面,曹劌有何反應?

學生回答:“請見”

3. 讓學生思考:一個“請”字說明什麼?

(學生說,“請”是請求的意思,說明曹劌是主動求見魯莊公的,說明他胸有成竹。也有學生認為這裡體現了曹劌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

(學生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還不到位,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

曹劌是何身份呢?

(學生在文中找到“其鄉人”,可見,曹劌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百姓。)

那麼在“齊師伐我”這件事上同鄉人和曹劌的態度有何不同呢?

讓學生再讀兩人的對話,並指名學生翻譯這兩句。

(希望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兩個人的不同態度,通過對比感受曹劌身上的品質,也就進一步理解了“請見”的“請”字所包含的資訊了。)

“肉食者謀之,有何間焉?”看出同鄉人對戰事漠不關心,覺得事不關己。而曹劌的一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言論,不僅道出了他請見的原因,而且表現出他是一個關心國事,有責任感的人。

教師總結:從曹劌的請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普通的百姓,在國難當頭之時,他主動請求進見魯莊公,足見他一腔愛國的熱情和一份以國事為己任的責任心。

4. 見魯莊公之後,曹劌和魯莊公討論了什麼問題?

(學生很快找到“何以戰”,即作戰的先決條件,有何準備。)

5. 齊讀這一部分,讓學生看看魯莊公認為作戰的條件是什麼,曹劌又是怎樣評價的。

(這裡我讓一個學生讀文中的對話,一個學生翻譯它的意思,然後再概括。學生在逐句的朗讀、翻譯、概括中可以看到魯莊公借小惠贏得近臣的擁護,借小信贏得神靈的保護,這兩點都被曹劌否定了。在曹劌的啟發下,魯莊公終於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

(因為三次對話在翻譯上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的學生直接概括的能力很有限,所以雖然前一課時中已經解決了字詞的障礙,但閱讀的過程中這樣的提問一來可以讓他們進行文言翻譯的鞏固,二來也可以讓他們一步一步更好的理解曹劌的戰略思想。)

6. 曹劌在見魯莊公時其實心中已有戰略,為何還要問魯莊公呢?

(明確:引導魯莊公,讓他自己明白取信於民的重要。)

7. 再齊聲朗讀第一段,讓學生思考,在戰前這一部分的.內容中,是否印證了曹劌的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在詳細分析第一段之後,這一環節的設計既讓學生的目光放到全段上,由分到總,又抓住“鄙”、“遠謀”二字,為下面人物形象的歸納做好準備工作。)

(學生可以答出魯莊公以為小惠小信就可取勝是他目光短淺的表現,而曹劌卻深知取信於民的重要性,足見其“遠謀”。)

繼續引導學生關注“齊師伐我”時,魯莊公的表現“公將戰”,而曹劌卻問他“何以戰”。這裡可以看出魯莊公雖積極迎戰,卻顯魯莽,沒有深思熟慮,沒有做好戰前的準備工作,僅僅是盲目的迎戰。

教師總結:文章的第一小節,作者通過記敘曹劌和鄉人、曹劌與魯莊公的兩段對話,緊扣“論”字展現了曹劌的愛國熱情和政治上的遠見。

(三)、研讀第二、三小節

1. 戰場上的曹劌是否也發揮了他的作用呢?讓我們齊讀二、三小節

2. 指揮作戰的有兩個人——曹劌和魯莊公,他們在戰場上分別有怎樣的表現呢?

(引導學生明確魯莊公“將鼓”、“將馳”,兩次舉動都被曹劌否決了,說“未可”。直到“齊人三鼓”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後,才認為“可以”。)

3. 曹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學生很快看出,文章最後一段是曹劌在論原因。)

曹劌的解釋可分哪幾層意思?

(兩層。指導學生先找出文中的原句,讀一讀、譯一譯,再理解。)

(分析“將鼓”、“將馳”兩個詞,這是魯莊公面對敵軍過於急躁魯莽的表現,而曹劌的“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就顯得冷靜從容得多。)

明確:不攻擊的原因——時機未到,攻擊的緣故——“彼竭我盈”;

不追擊的原因——“懼有伏焉“,追擊的緣故——“轍亂旗靡”。

表現曹劌考慮周全、行動謹慎。

教師總結:曹劌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實力變化作出正確的判斷。

4. 再讀這一部分,讓學生思考,在作戰和論戰的過程中,是否又印證了曹劌的那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呢?

(魯莊公急於求戰、急於追擊的魯莽行為以及他“既克而不知其故”的無知都可以看出他的“鄙”,而曹劌臨陣從容冷靜,抓準時機、詳察敵情的周到考慮,卓越的軍事才能又可以看出他的“遠謀”。)

(這裡其實也為後一環節——人物形象的歸納做了準備。)

教師總結:文章的第二、三小節,作者同樣是緊扣“論”字,戰場上的簡潔果斷的話語和戰後令人恍然大悟的解釋,不得不讓我們佩服曹劌的卓越才能。

(四)品讀課文,賞析人物形象,鑑賞寫作特點

1. 討論歸納曹劌和魯莊公的形象特點。(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要求從不同角度全面分析,至少說出三句來。)

(經過前面的教學環節,學生在細緻的閱讀中已經較為具體的分析了曹劌和魯莊公的一些做法和他們的性格特點,所以歸納起來並不那麼困難,我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概括提煉的能力。)

(1)曹劌

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謀士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評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2)魯莊公

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於求戰,急於追擊,說明他軍事上的魯莽無知。

提問:為什麼作者要寫魯莊公的“鄙”呢?

(用對比的手法,凸顯曹劌的“遠謀”。)

(對於魯莊公的形象,提醒學生全面客觀的看待,“他的身上是否也有優點呢?”給他一個公平的評價。)

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他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意見;

他作戰用劌,親自參戰,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他戰後問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可見,他是一位缺乏才能見識短淺的人,卻又不失為一個明君。

(這一過程由學生討論得出,使學生能夠縱觀全域性,整體考慮,培養學生細心全面考慮問題的能力。)

2. 《曹劌論戰》的詳略是怎樣安排的?為什麼這樣安排?

(學生思考討論後歸納)

《曹劌論戰》一文緊扣“論戰”,敘述了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材料安排詳略得宜,生動耐讀。

(1)、第一段略去曹劌求見的詳情細節,對曹劌與莊公的論戰作了詳寫。其中又著重於戰前政治準備的論述,因為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前提。

(2)、第二段不作戰爭場面的一般描寫,只概述了作戰的過程。文中只用四個短句直接寫戰鬥場面:“戰於長勺”,交代戰鬥地點,“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概括了魯軍防禦、反擊、追擊三個階段。寫曹劌指揮作戰,只用兩個“未可”,兩個“可矣”,只講其然,不講其所以然。

(3)、第三段是論戰的重點,詳寫曹劌論“何以勝”。“夫戰,勇氣也,”解釋了“擊鼓”一事,“夫大國,難測也,”解釋了“追擊”一事,表現了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這樣安排詳略是表現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題目是“曹劌論戰”,意表現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當然要詳寫論戰,略寫作戰。

(本課在寫作上的一大特點就是作者的選材,詳略安排得當。由於前面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比較細緻,且緊扣了“論”字,學生的歸納總結工作就變得輕鬆了許多。)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深入的學習了《曹劌論戰》這一名篇,瞭解了處於弱勢的國家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認識了深明大義,才能出眾,知己知彼深謀遠慮的曹劌這一人物形象,讓我們深深體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邁和責任感。課後你們還可以去閱讀更多的驚心動魄的古代戰爭故事,去感受更多熠熠生輝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