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文說課稿國中模板八篇

才智咖 人氣:2.35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國中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語文說課稿國中模板八篇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程式、板書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蘇教版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人生體驗)第二篇課文。《散步》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的情景,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和鑑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三、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學的要求,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具體教法如下:

(1)多媒體教學-激發熱情,引起興趣。

(2)誦讀教學法-熟悉文字,整體感知。

(3)提問練習法-發揮想象,體驗情感。

(4)對話討論法-互動合作,拓展思路。

四、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誦讀法-熟悉文字,自主感知。

(2)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討論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接著讓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悟文字。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並歸納出本文的朗讀要求後,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的?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這樣,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的第一、二節,找出並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的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作者為什麼在文章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通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的主要目標——通過語言的探究,品味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分四人小組合作,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體現“舉輕若重”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這樣,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本文運用“舉輕若重”方法的詞語和句式很多。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為什麼要用‘分歧’這麼大的詞?”等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討論、發表見解,體會文章意境,逐步領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薰陶。

在探討文章中“舉輕若重”的句式時,我注重鍛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通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的一句話:“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文章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強化發現

在這裡,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散步》這篇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因為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於七年級學生有一定難度,我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我儘量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且放杜鵑林中啼”,因為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平等的,從而養成學生平等審視的意識。

然後,我又努力調動學生的積累,向課外拓展。指出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鬆幽默。引導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的例子,從而使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的語言。在學生理解運用之後,我進一步點明:語言運用上有舉輕若重,也有舉重若輕。並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最後進行小結: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然後,我出示北京申奧時何振樑先生的一席話讓學生課後去仔細品味語言的得體、精妙。

(六、比較:驗證發現

在課文後面有一篇題為《三代》的短文,主題與《散步》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各有千秋。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驗證發現,探討哪個故事更感動?並說說理由。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因此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這項任務如果來不及在課上完成的話,就作為一項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通過本課學習後的收穫和啟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我進行總結,並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佈置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佈置了兩個作業: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我認為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2、嘗試用“舉輕若重”的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或者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為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並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六、板書設計

我這節課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板書設計

散步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啟下

本課的板書,我把它分成主機板和副板,主機板設計了一個圍著“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扣住文章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2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好!

很高興能參加這次說課活動。今天我要說的課文題目是《土地的誓言》,這是1941年,“九一八”事變十週年之際,依然流浪在外的作者端木蕻良滿懷激情寫下的充滿濃郁情懷的文章。下面我將從教材、目標、方法、教學過程、板書幾個方面來談談對學習這篇課文的做法。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編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教版採用“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課文。這一單元包括小說《最後一課》,散文《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詩歌《黃河頌》、《木蘭詩》五篇課文。它們所表現的主題就是熱愛祖國。祖國意味著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熱愛祖國,就是熱愛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

《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鄉的身邊……願意付出一切,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墳前。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僅有的兩段文字中,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選用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畫面,前段描繪了淪喪故鄉昔日的美麗、豐饒,後段敘述作者自己在故鄉的成長足跡,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漸增強的氣勢;運用呼告,直接抒發對土地的熱愛、懷念和眷戀,併發出了為解放故鄉而戰鬥,且不惜獻出生命的時代強音。

二、說教學目標和要求

⒈新課標指出,學生應“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感情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據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角度出發,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③學習本文,增強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⒉重點、難點

①重點:本單元的主題是愛國,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濃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本課教學中重點。

②難點:因為本課有些句子語意豐富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有礙於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應作為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談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包含多重關係,首先應該是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因此我準備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閱讀,學生通過讀,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深沉感情;通過讀,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通過讀,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其次還應該是學生和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學生充分接觸文字的基礎上,我採用“對話法”讓學生和老師進行深入的對話交流,在對話、交流中發現、構建意義。

四、談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匯入新課

心理學告訴我們,經驗能使感受性更敏銳,經驗是產生知覺不可缺少的條件。

七年級學生有樸素的情感,豐富敏感的心靈,但因為年齡和時代的限制,根本沒有大故土淪喪,四處漂泊的經歷和體驗,因此儘管他們通過本單元《最後一課》的學習,對亡國之痛有了一點淺層的、區域性的認識,學習本課仍需努力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進入情境學習。

上課之後,簡介本文寫作背景,讓學生看“九一八事變”錄影片斷,重點在難民逃亡的場景。看後,讓學生以其中一個長期漂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身份,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後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進一步渲染氛圍,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閱讀期待,同時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

(二)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⒈默讀課文。①解決字詞,以做到準確朗讀課文。

②找出作者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這是本文關鍵點突破點,找出它有利於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⒉以典型段落為例,指導學生體會文中作者表達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感受作者對故鄉的一片赤子之情。(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己體會出的情感。)

(三)理解、探究

從幼兒到成人,語言感知能力的發展過程大致如下:學前的模仿期、國小的背誦期、國中的警句期、高中的體驗期、大學的評論期和成人的應用期。據此我們可以瞭解到國中學生語言感知能力有自己的特點,這一特點同他們對自然、社會的瞭解需要深化同步。他們已從現實生活和閱讀物中接觸到大量的語言現象,需要選取格言、警句、成語、諺語及其他從常用語言中提煉出來的表現力強的精華語句來記憶、理解。新課程強調學習的探究性,老師對學生需要進行問題解決的指導。明白這一點,結合語文有很強的實踐性的特點,我採用品味、探究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語感,發展他們的智力,增強創新意思,提高綜合能力:

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並深情地朗讀或背誦這些句子。學生互評,老師指導。

然而,因為心理、經歷的侷限,加上文章是作者在特殊地區和背景下寫成的,七年級學生對個別句子深層含意的挖掘是存有一定的困難的,於是我丟擲兩個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找出課文中用語別緻的句子,並說明別緻什麼地方?

⒈“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湧著熱血,因為我深沉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句中的“氾濫”可否換為“擁有”、“充滿”這類詞語?

⒉“在那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為什麼不用“飄蕩”或“迴響”過“我的歡笑”之類語句,而用“埋葬”呢?

通過這兩個詞分析探究,引導學生感受創造的優美意境中飽含的真情,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積蘊的激情以及產生的強烈衝擊力,同時也可以看到前後兩段文字在表現感情上的異同:即都表達了對故鄉的真摯熱愛和深切懷念,但後段在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文章的最後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現自己的堅強的誓言。

“氾濫”、“埋葬”兩個詞的運用逾越了常規。凡是反常之外總是格外引人注目並且令人感到的困惑的,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對於這些特殊的用法應給以方法的指導:①明確該詞的本意;②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後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

(四)拓展昇華

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作用,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教學中我採取下列兩個步驟。

①配《在松花江上》音樂,小聲朗誦第二部分,加深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②展示幻燈片,大聲齊讀剛學過的李大釗的名言: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

用學生的已知來昇華作者的感情,熱愛故土即熱愛祖國,只有對祖國懷有母親的情感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贏得解放,走向富強。化難為易,引起共鳴。戛然而止,言盡而意無窮。

(五)推薦作業以《我愛這土地》寫一篇文章,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五、板書(略)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 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國中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是魯迅先生42歲時“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的童年生活。通過對百草園自和三味書屋童年生活的描繪,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知識,天真、幼稚、愉快的心理。

本課是學生升入國中第二次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內容比較豐富,有的部分還比較含蓄難懂,從七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創造性的吧文章風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我要說的“樂在百草園”並作為這節課的題目。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課:自主學習目標:記住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百草園的樂趣所在,並能發現作者寫景狀物的方法。

能力提升目標:體會作者在寫景記事中滲透的思想感情,仿寫課文中典型的句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

德育目標:回憶自己的生活樂趣,珍惜美好的時光好好學習。

3、 教學重點難點:

(1) 記住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 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3) 體會作者如何在寫景記事中滲透思想感情。

二 、說教法和學法

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適當點撥。並配合學校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通過小組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指導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為了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我採用了是簡單的多媒體課件。

四 、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指導學生回憶在以前的學習中瞭解到的有關魯迅的生平和文章。然後根據課件內容進行總結:幻燈片一

並且給學生出示較為典型的詩歌《自嘲》《自題小像》

那麼這樣的文學家思想家是怎樣描繪他的童年的?我們一起到他的樂園--百草園中領略一翻。

(二、)自主學習檢測:運用多媒體課件,對文中出現的部分詞語進行正音和釋義。幻燈片二

(三、)學生在排除文字障礙後,自讀課文,總體把握這一部分“點題 --樂在百草園--依戀”的結構。

(四、)研讀課文並思考下列問題:

首先,我要求學生對第二自然段進行認真仔細的默讀,並且在默讀的過程中對文中出現的重點詞和語句進行圈點批註,以培養學生自覺地閱讀習慣。

接下來我會針對第二段內容設計以下問題,並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一一解答,幻燈片三

歸納總結:

1、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長吟的鳴蟬,肥胖的黃蜂,輕捷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彈琴的小蟋蟀;斑螯,何首烏,木蓮,覆盆子的等等。)

2、總結:採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但是……”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園裡到處充滿了樂趣,數不勝數。這樣寫既語言簡潔,又突出了重點。)

3、從植物到動物,從下到上,由靜到動,有視覺,有聽覺,有味覺,有觸覺,也可以說是有形、有色、有聲、有味。)

4、這段文字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5、五件趣事:聽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捉蜈蚣;按x蝥;把何首烏根;摘覆盆子

總之,本段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現了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徵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真是色香味俱全,春夏秋具備,那麼冬天的百草園是怎樣的呢?引出文章第八個自然段的學習:

冬天的樂趣:捕鳥(捕鳥的時間,條件,方法,以及收穫)讓學生熟記表示動作的一系列過程,學會這種巧妙運用動詞描繪動作的方法。

如此充滿樂趣的百草園裡,作者為什麼要加上凶險的美女蛇的故事呢?

(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加百草園的神祕色彩)

百草園裡有如此多的樂趣,當要離開百草園的時候,怎能不戀戀不捨呢?那麼作者是怎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一個是:也許,也許排比句式的運用,一個是:“們”字修辭手法的運用)

(五、)課堂總結:對照教學目標進行課堂總結

(六、)能力提高及檢測

仿寫:不必說… …也不必說…… 單是……就

或許是… …或許是… … 或許是… …

出示幻燈片四:

(七、)佈置作業:根據本課學習中學到的巧妙運用動詞描寫動作的方法,寫自己生活中的一種有趣的活動。

五、說板書設計

樂在百草園

春 形

夏 聲

秋 魯 色

冬 迅 味

俱 皆

全 備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4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們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字、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老舍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老舍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著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緻,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老舍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老舍的讚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能力目標:

a、學生們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培養學生們分析、綜合的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們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老舍對濟南的讚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們在反覆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們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老舍在字裡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昇華。

二、說教法

1、尊重學生們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們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們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們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們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們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們整體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們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們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字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們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們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為學生們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們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們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們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們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們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學生們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們利用網路資源的多種渠道,蒐集有關老舍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們的閱讀面,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們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們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們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們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們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字,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們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老舍說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教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為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們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們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教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們再讀課文,並評價教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們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們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教師把學生們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們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們交流,教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們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師對學生們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們討論: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們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情感,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能打動人。在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引起我們的共鳴。這是一篇選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來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寫細緻,中心突出,故事情節緊湊。本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靈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裡,許多人卻重財輕義,他們也疼愛自己的子女,但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也並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課文讚美小朋友們真誠無私的友愛,告誡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們的友誼。

學習這篇文章,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親情,同時更加珍愛友情。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培養閱讀理解、辨別是非的能力。2、提高朗讀能力,正確清楚地朗讀課文。3、學會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文中所讚美的小朋友之間真誠無私的友情,領悟並倡揚文中所表現的純潔真誠的人情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

(三)學生分析

“代溝”是現代中學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話題。“親情”與“友情”發生矛盾也時有所聞。因此,本文所寫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並不困難。

在當今社會日益強調個性張揚的環境裡,如何看待親情與友情,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如教材中的“我”與萬芳的友誼、“我”與父母的衝突,確實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學生的感情傾向可能會與教材不一致,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會觸發學生的另外的感想。教師的眼光不要侷限在如何解決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了解處理這些矛盾的某些必須堅持的原則。而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學理念

該文是一偏反映中學生成長過程中內心情感衝突地散文,重要地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去領悟文章中所蘊含地哲理。

教師要注意使學生地學習方法發生轉變,由過去地被動式閱讀轉變為主動式閱讀,力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特別是像〈羚羊木雕〉這樣地課文,如果不聯絡自己地思想實際,很難有大地收穫。課堂討論時,教師不要用唯一答案來限制學生地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地人文因素,以次培養學生地健康個性,實現學生知識與人格地同步發展。

教學思路

1、朗讀與討論並舉,提高學生地閱讀能力。具體而言,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朗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地感情,同時,讓學生圍繞文章地主旨進行研討,從中感悟文章地親情與友情。

2、閱讀與寫作並行。在閱讀中讓學生體會和學習本文采用多種描寫方式表現人物性格地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採用拓展寫作地方式,讓學生摹仿學習。

三、教學程式

(一)匯入:

(二)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設計構想:設計此環節,使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給學生一個發表自我閱讀感受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設計構想:通過此環節,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四、交流自主合作學習情況

(一)交流學案上的“我的視角”

設計構想:通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主旨,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或家庭實際,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至愛親朋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提高學生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強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問題探究

設計構想:體會本文構思的巧妙,學習本文多種描寫方法,並用之於寫作,提高寫作能力。

(三)拓展延伸

1、寫出至少兩則關於友情的名言。

2、給家人寫一封信,委婉地指出他(她)的某個不足的方面。

3、學習本文人物描寫方法,練習寫一個片段,要求選擇班上某一位同學的某一點進行描寫,突出其特點。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6

探究

教學任務:研讀課文,通過反覆閱讀課文、課堂討論來解釋、分析、解決問題;對本文學習的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在解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語文素養。

學生活動: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逐個解決;最比較困難的問題要學會層層剝開,最終徹底地解決問題。

教師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但也要在巧妙地評價引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最基本的規律;要努力引導學生結合文字來解釋文字,理解文字的豐厚內蘊,讓學生克服架空分析和抽象演繹的毛病;特別要引導學生在分享、交流、切磋、以及相互評判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教師對學生的討論要合理引導,要恰當評價,要有效歸納。

就本課的教學而言,作為教師要特別善於因引導學生將大問題劃分為小問題。比如,我們在討論別里科夫的現代意義的時候,就可以分解成以下的一些列小問題:

標題中的“套子”到底是指什麼?“套子”的象徵意義是什麼?結合文字來做解答。

全城的人為什麼都怕別里科夫?為什麼別里科夫能轄制全城?

課文結尾寫到:“我們埋葬了別利科夫,可是還有多少這類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將來還會有多少套中人啊!”這裡包含著怎樣的深刻含義?

作品的開頭和結尾所寫到的村長的老婆馬芙拉有什麼作用?

如果把作品的標題換成《別里科夫傳》好不好?為什麼?

4.提煉

教學任務:總結反思,提煉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總結語文學習的基本策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學生活動: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自己所學得的東西,學會與同學分享。

教師指導:關鍵是要讓學生生成自己的個性化的東西,要總結提煉出原理性的指示,方法性的知識,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們一定要明白,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收穫,但教師要力求使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收穫;可以讓學生在課內或課外寫學習後記或學習反思。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在設計課外作業的時候,也應該採取多樣化的策略,讓不同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

比如,為了促使學生在課外對文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性閱讀,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作業(或週記):

別里科夫葬詞;別里科夫日記;別里科夫遺書;別里科夫之死;別里科夫祭文。

又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別里科夫性格的現代意義,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課外思考: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還存在“套子”嗎?還需要“套子”嗎?請您寫一篇短文,談談你的理解。

三、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一)可能出現的問題

1.不能提出問題,或者是不能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2.不能對問題進行具體的分解,因而對問題的探究也就不具體不深入;

3.不能結合文字來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

4.不能通過科學的歸納總結,提煉出有價值的“結論”。

(二)應對策略

總的來說,“因材施教”是教學的根本大法。教師的教學策略就是要隨機應變,相機誘導。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

1.引導學學生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從自己沒有讀懂的、有困惑的地方去提問;

引導學生從自己感受最新鮮、最深刻的地方去提問;

引導學生有選擇性地讀課文,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讓學生談閱讀後的感受,引導學生從閱讀的“感受”中去尋找和發現問題;

引導學生結合課後的“思考與練習”來提出問題。

2.引導學生解釋、分析、解決問題

從分解概念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

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去尋找蛛絲馬跡,發現和選擇有利於解答問題的材料;

扣住問題解釋和分析材料,以求對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作出更具體更深入的分析;

善於將學生提出的零散的瑣碎的問題組織起來,使之圍繞主要的核心的問題展開討論。

3.引導學生總結提煉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來概括提煉有價值的原理性知識;引導學生從學習策略的教學來概括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文字中的具體的細節,要善於把握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結合作品分子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命運則要注意扣住情節結構來理解人物命運的曲折變化,挖掘人物不幸命運的深刻的原因。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7

1、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說,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著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啟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裡行間都洋溢著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高階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著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通過書籍或網路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匯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匯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為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著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說是因為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著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為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說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為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著可以說:經過同學們剛才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鑑賞階段

A、朗讀法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為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為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比如學生會問“為什麼私塾裡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為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著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昇華階段

A、前面已經說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C、全文洋溢著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定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8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本文是一篇富於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作者江口渙是20世紀日本知名的小說家、評論家。他採用紀實的描寫手法,通過二個特定的場景去寫高貴、典雅、溫馴的鶴群振翅高空展示的美姿和搏擊倉鷹而凸現的精神。

文章託物而言志,儘管所託之言,所抒之情是含蓄而深沉的,對鶴群進行的描寫也是純客觀的,但卻無處不流露出作者理性的思想和激越的情感。作者藉助鶴這個載體,構架文章的材料,從而折射和體現人的某種精神。

動物世界這一單元,既讓學生見識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活,又讓學生通過解讀動物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神,來解讀人類;透過動物世界看到人的世界。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本課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什麼是託物言志的寫法;

(2)領會本文細緻傳神的描寫;

(3)學會觀察、欣賞、描述,並進行對比閱讀。

3、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學大綱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整體感知,深入感受。本課時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為:

(1)重點:體會鶴群的形象和理解鶴群的精神;

(2)難點:理解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群的驚慌。

二、說教法

關於教法,有一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巨匠,那麼,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係。”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和編者的意圖。據此,我採用電化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教學的容量;指導學生將自己的習作與作品原文進行比較,幫助學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作者;並採討論法來啟用學生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維。

三、說學法

課堂教學要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準備以自學討論法作為總的學習方法,以寫作訓練作為****口,具體操作步驟為:

一看:教學之初就讓學生觀看一段群鶴飛翔的動畫;

二寫:要求學生對這一場景進行描寫;

三比:通過與原文描寫進行比較,體會進行場面描寫要注意從哪些

方面著手;

四議:鶴群開始時的驚慌與文章所要表現的鶴群的精神有無矛之處;

五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創設情景,激發思維首先,由“鶴舞白沙,我心飛翔”這句廣告詞引導學生進入想象的空間。然後播放一段鶴群翔空的動畫,要求學生仔細欣賞全過程,準備用十分鐘時間寫作一段不少於100字的場面描寫(多媒體展示鶴群翔空的動畫)(說明:這個環節設計不直接入題,而是先觀看動畫,目的在於啟用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自讀

1、根據所看動畫,寫一段場面描寫。

2、給加橫線的字詞注音、解釋,然後全班同學齊讀1-9段。佇立()綺麗()湮沒()剽悍()盤旋()輕盈()翱翔()

3、選讀2-4篇習作,學生思考比較

A:比較二者在語言和句式運用上哪一個更準確,更生動,更形象;

B:靜靜思量作者的文章與同學的習作,按他們各自的內容在自己頭腦中勾勒畫面,比較其完整,和諧的優劣之處;

C:經過比較辯析,思考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描寫才能使場面更加形象生動。(說明:比較閱讀是一教高的閱讀層次,在這一關鍵環節中,教師應設計好適合於學生的“臺階”,讓學生達到自學的效果。這三個問題從具體內容到整體感知再到深入認識,一步步引導學生加深對問題的分析,體會鶴群的形象。)

(三)討論

1、對課文第二部分教學,我採用討論法進行教學,設定如下問題作為討論要點:

A、從鶴群搏擊蒼鷹和救護同類這一情節中,你能感受到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

B、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因車禍而倒在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於公共汽車中,人們一般作何反應。與鶴群比較,他們的可貴之處在什麼地方?

C、鶴鷹之戰開始後,鶴群的情形有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為什麼?(說明:這三個問題是針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而設計的,絕大部分同學能準確回答問題A,問題B是由表及裡,由鶴轉入對人的思考,託物言志,引導學生對人類社會的某些行為進行思考。問題C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學會辨析,

全面地思考問題,解決理解課文的難點。)

2、得出結論,各項結論均右學生討論得出,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視作正確答案。

(四)反饋

文章最能打動你心靈的是哪些內容,談談你對這一內容的理解。(說明:這是一道開放性的作業,同學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五)課外作業

課後練習第二題

(六)板書設計

鶴群翔空:場面描寫(生動形象)鶴→人

1、細緻深入觀察,形象:優美、高貴

2、動靜結合描述,精神:團結精神、友愛精神

3、句式多變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