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文說課稿國中彙編五篇

才智咖 人氣:8.58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國中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語文說課稿國中彙編五篇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1

一、教材分析:

第六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送的名家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蘇軾通過行雲流水般的語言營造了天上人間的清冷意境,寫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終以樂觀曠達情緒作結。全詞蘊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本課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要求。

2.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鬱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詞創設的完美意境。

其中聯絡蘇軾的生平經歷,品味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蘇軾曠達心胸為教學重點;理解詞中所表達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構思: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於鑑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鑑賞的板塊教學模式,安排了賞月誦月——品月寫月的教學環節

四、教法學法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交流討論法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將詞改寫成散文,提高寫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步:賞月誦月——

(一)知識積累匯入新課:“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而長大後,天上那一輪明月,卻寄託了人們太多的情感。請欣賞一組月亮的圖片,齊讀古人為我們描寫月亮的詩句。

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在學生齊聲朗讀的情境中,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拓展知識積累,併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二)分層推進式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品讀:以“月”為中心詞,從詞中挑選一些動詞放在“月”的前面組成一個短語,看看蘇軾對月都做了什麼想了什麼?(問、歸、怨、共……)

老師介紹蘇軾的生活經歷,學生選擇詩句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談談:“透過……詩句讀到了……”(讀到了蘇軾對月亮的嚮往、讀到了蘇軾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鬱惆悵、讀到了蘇軾積極豁達的胸懷……)。

4.自讀: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遠離親人的蘇軾,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回答問題——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抑鬱而不失曠達,惆悵而不失樂觀……)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抑鬱——曠達。

5.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6.齊讀:女生齊讀上闋詩句,男生齊讀下闋詩句。

7.背誦:

葉聖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瞭解作者想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通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啟用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課設計,標籤: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國中語文說課稿,

第二步品月寫月——拓展積累式鑑賞:我設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節,漫步古代詠月詩篇中,通過比較閱讀老師蒐集到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中月的永恆魅力。

1.聽:老師朗讀這兩首詩歌,學生做標註。

2.讀:自己朗讀,對照註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說:以“我欣賞————詩句,因為————”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

4.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寫:通過拓展賞析,讓男女生分別將本詞的上下闋改寫成寫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讀。

語文課堂應該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附錄:

《把酒問月》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課設計,標籤: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國中語文說課稿,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2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所選用的教材為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說明。(或加教學評價)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國中數學 年級 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國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哎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 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難點確定為: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只是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絡的一個右擊整體,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藉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瞭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對 進行 等);

2. 通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 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 能力,加深對 函式與防城、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 等數學思想的認識。

3. 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並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 教學方法分析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定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知道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複習就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 是本節課深入研究 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 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裡,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範圍等) ,通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匯入第 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只是、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①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 佈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並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3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由於本課所寫的內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因此我儘量介紹一些關於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的苦難生活,課前也讓學生到圖書館、上網或訪問老人等形式查詢那個時代的情況,以加深對本課所展示的生活景況的理解,藉以去想象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另外,本課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因此學生讀起來比較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聯絡二十世紀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到感悟,對今天的學生來說,由於不是親身體驗,難度要大點兒,因此,我把難點定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學法:

由於本課語言淺顯易懂,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學,預習好課文,處理好字詞問題。理解語句則採用合作探討的方法,加上老師的適當點撥。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可是詩人牛漢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檢查預習:

走近作者: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蒙古族。40年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牛漢詩選》等。牛漢在'文革'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裡突然升起,寫下了不少詩作。

理解詞語:

幽默悽祕翻來覆去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能很輕鬆的完成問題。

(三)整體感知:

1、用五分鐘的時間朗讀課文,然後複述課文主要情節,複述時注意記敘文的六要素。

2、在朗讀感知課文和聽複述的基礎上,回答問題:

a、“我的第一本書”僅僅只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做怎樣的理解?

b、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設定本題是希望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涵。

(四)問題研討:

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就有疑問的句子或不懂或鄉考察同學的句子提出來,請同學解答。

設定本題是希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培養學生的語感。

(五)暢所欲言:

讀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第一本書的故事嗎?

這是進一步考查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六)考考你:

本題是就課文最基本的知識,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

(七)拓展提高:

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人選一個,在課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五分鐘後交流。

設定本題是希望學生閱讀課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調動、啟用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並通過寫作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八)佈置作業:

a、把課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寫在小作文字上。(必做題)

b、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一本書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把書名、作者、主要內容寫下來,並且談談這本書對你的影響。(選做題)

本題是進一步加強能力強的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九)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於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並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為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節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裡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字主動對話的慾望,他們的表現是多麼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於“發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自內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彷彿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本課有兩點收穫:

1、我體會到了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任務分析”的重要。

因為事先讓學生寫寫讀課文後的感受、聽聽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才能瞭解學生真實的需要,並根據他們的需要來確定課堂設計方案。平時牽著學生上課,所有對學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師從經驗出發的判斷,這種“一廂情願”其實是一種武斷的行為。

2、要設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文字產生對話。

但是,目前這些做法還只是個嘗試,如果能帶給學生一點陽光的話,也只是從指縫間流下的幾縷而已。我期盼著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讓自主學習的陽光直射無影!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本文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控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鬥激情的頌歌。據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內涵為切入口,激發國中生興趣,迅速深入文章內容。

2、設計意圖:

本文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力求突出“老師為主導,國中生為主體”的特徵,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國中生。

2、通過精心設計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以便國中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過朗讀、賞析,引導國中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探索求真,展現自我。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國中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將教學目標界定為以下三條:

1、引導國中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國中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積極發展國中生的形象思維。

3、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國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第1、2條作為能力訓練目標,第3條作為德育訓練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設計意圖和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內涵,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徵意義。

3、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國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方法的確定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誦讀法。對於國中生來說,怎樣把實際與作品內容結合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老師範讀和國中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2、提問法。對於形象思維,通過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國中生把握主要形象,並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內涵。

3、練習法。練習能夠及時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我採用仿說練習的方式,檢測國中生的學習效果。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四大塊組成:

第一快:匯入新課。運用詩歌和散文的有關知識,出示海燕的有關圖片,進入《海燕》散文詩的學習氛圍。

第二塊:誦讀。⒈老師範讀。讓國中生在聽讀的過程中理出形象,並抓住特徵,理解作者賦予這些形象的感情。2、國中生自由朗讀,進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塊:理解象徵意義。在第二塊誦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人對不同形象賦予的不同感情,結合時代背景,歸納出本文形象的象徵意義。

第四塊:拓展延伸。讓國中生拋開時代背景,賦予“海燕”新時期新的象徵意義。學習“海燕”精神的內涵,以說話的形式來表現。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與地位

《變色龍》是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也就是小說閱讀訓練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小說是最能廣泛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的內容最為豐富,謳歌美好、神聖、莊嚴,鞭撻醜陋、汙穢、邪惡。閱讀小說,可以更好的認識社會,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作者主要通過精彩的對話刻畫了一個欺下媚上、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警察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國警察制度的反動與虛偽,批判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統治。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義務教育國中階段文學作品教學提出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與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小說教學的要求,結合小說《變色龍》具體特點,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知目標:學習小說通過對話描寫塑造人物性格的寫法。

2、能力目標:從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會意義的入手,初步學會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作者通過人物對話所表現出來的對俄國沙皇走狗的諷刺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導學目標與學生對小說所反映的俄國十九世紀社會現實缺乏瞭解的實際情況,本文導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對話中領會主人公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分析奧楚蔑洛夫這一形象的深刻社會意義則本文是導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本文的教學物件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對小說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賞能力,能夠自主梳理小說情節,理解小說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對運用表情、對話表演小說的情節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並能依據文字評議小說中的人物。

2.教學方法運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根據文章的特色與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課的導學過程中,我把課堂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讀,自由地議,入情地演,盡情扮好學習主人這一角色。

⑴充分地讀:葉聖陶先生說過:“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因此,要給學生儘可能多的時間讀書思考。

⑵自由地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給課文另擬的題目、分析奧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環節中讓他們充分交流,自由地議論,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互相溝通,互相啟發,培養學生的求索精神與創新意識。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事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描寫生動的特點,我將在學生充分領會奧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表演,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小說的語言,領悟文章的主旨。

三、說教學設計

(一)、情境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了激發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匯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不喜歡看中央電視臺的《動物世界》節目啊?下面請同學們來看一段《動物世界》節目曾經播出過的介紹蜥蜴這種動物的錄影片。”在播放介紹蜥蜴這種動物的錄影片後引導:“錄影中的蜥蜴叫什麼名字?變色龍給同學們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麼?”“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通過對話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的題目就是《變色龍》,既然小說寫的是人,作者為什麼要用變色龍這種動物的名字來做為小說的題目呢?下面請同學默讀小說全文,想一想,根據您對小說情節與人物的理解,重新給本文擬一個題目。”

這則導語,藉助多媒體導學手段,通過觀看介紹變色龍特徵的錄影,形象直觀地匯入新課,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文,認真思考、分析小說主人翁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語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旨。

(二)、給課文另擬題目,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在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後,讓學生根據各自對小說的初步理解,另給本文擬一個題目,並說說擬題的原因。

由於學生在擬題時著眼點不一樣,有的學生可能從情節角度去命題,有的學生可能從人物角度去命題,有的學生從小說的主題方面去命題,即使是從同一角度去命題的同學,由於學生對小說的理解不一樣,所命的題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自圓其說,教師都要給予肯定,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讓學生另擬題目的目的有三:①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文,認真思考,理解並領會小說的主題。②,在學生重新給課文起一個題目,對所命的題目進行解釋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③通過另擬題目,教師從中發現可以學生對哪些內容了讀懂了,哪些地方還不完全讀通,需要教師的進一步指導,為下一步有針對地導學調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通過直觀形象的語言,感受到小說的情節發展,品味小說的語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讀結束後,我給學生時間,引導學生去自主評議分角色朗讀的優劣,談談各自對小說的內容的體會與感悟

(四)、啟發點撥,導引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我設想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小說的主題:

1、從剛才同學們分角色朗讀中,我們清楚地看出奧楚蔑洛夫警官在斷案過程中是怎麼變的?

2、他這五次變化的依據又是什麼?從他五次變化的語言中,同學們可以歸納出他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3、小說結尾的這句話“普洛訶爾喊一聲那條狗的名字,帶著它從木柴廠走了。那群人對著赫留金哈哈大笑。”誰能說說那群人笑什麼呢?為什麼笑呢?

4、你們看,狗走了,奧楚蔑洛夫也走了,從他對將軍家的狗的態度中,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奧楚蔑洛夫也是一條走狗,同學們想一想,他是誰的走狗?是什麼樣的走狗?哪位同學能給這條狗加上適當的定語?

5、那麼,是什麼樣的社會,使奧楚蔑洛夫這位執法者變成了一條走狗呢?

這五個層次提問設計,一問把學生閱讀的注意誘引到奧楚蔑洛夫處理案件的奇特之處——根據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導學生想象;二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歸納出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反覆無常的性格特徵;三問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當時在廣場上的人較雜,由於社會地位的不同,對所遇見的奧楚蔑洛夫警官處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雖然同樣的笑,但笑的內涵卻大不一樣,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奧楚蔑洛夫這樣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反覆無常一幅統治者奴才的嘴臉;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這樣一條狗,如果這狗的主人不與將軍沾上邊,結果就不一樣了;有的人可能笑當時窮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條狗……等等,因此,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都要給予肯定,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四問引導學生認識奧的走狗本質;五問引導學生聯絡時代背景理解小說所揭示的社會意義。這五個層次的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與主題。

四、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與依據

為了隨著《變色龍》一文導讀過程,概括小說情節,歸納出其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反覆無常的性格特徵,指出這一形象的走狗本質,為學生結合時代背景理解這一人物的深遠的社會意義提供了幫助。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變色龍》

情節: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事件

變:狗主人不同,斷案結果不同

不變:趨炎附勢、欺軟怕硬、見風使舵的性格

本質:沙皇的走狗

整個板書結構簡潔美觀,板面達意流暢,揭示了小說中的人物、情節、性格、本質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