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才智咖 人氣:2.11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船長》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小說。課文敘述了哈爾威船主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汽船劇烈撞擊時,冷靜自若,指揮60名海員平安脫險,本身卻屹立在船主的崗亭上隨著客輪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讚美了哈爾位船主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崇高精力。小說按“遇險—自救—殉職”的思緒睜開故事背叛,“遇險”是因由,“殉職”是了局,著力形貌的是船主哈爾威船主怎樣冷靜自若地指揮人們乘救生艇脫險自救,體現了船主崇高的“忘我”精力。本文最大的寫作特點便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體現哈爾威船主的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巨大精力。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關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課文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4、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精神。這一點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文是本冊第二單元中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忠於職守、大愛無疆”。學生在前一課學習的基礎上,又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有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以讀促悟,理解感悟哈爾威船長的偉大精神和人性美。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與手段)

第一課時

(一)、初讀指導,掃清朗讀障礙。

(二)、理清文脈,按提綱“遇險----自救----殉職”給全文分段。第一段是1、2自然段;第二段是3----28自然段;第三段是29----30段。

第二課時

下面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

(一)、複習匯入,整體感知

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麼?

設計理念與思路: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第一課時,學生們通過學習,已經瞭解了課文的基本內容,能夠理解文章的脈絡,對哈爾威船長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讓他們溫故而知新,為學習本節課做好鋪墊,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根據學生地回答板書:遇險----自救----殉職

(二)、明確任務,學有方向。

根據教學目標我制定了本節課的任務,課件出示學習任務:“諾曼底號客輪是在怎樣情況下被撞的?碰撞後的情況怎樣?哈爾威船長一共下達來幾次命令?從哪些地方能體會出哈爾威船長的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讀一讀課文,畫一畫句子,做一做批註。”

設計理念與思路:讓學生學有目的,學有方向。

(三)、品詞析句,體會精神

1、學生根據上面的學習任務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設計理念與思路:《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學中應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遵循這一教學理念,研讀文字就是課堂教學的本質任務了,學生在明確了本節課的任務之後,讓學生再去讀一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寫一寫自己的體會或感悟,在朗讀與靜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2、在學生充分學習之後,進行反饋交流。重點與學生討論以下段落語句:

(1)、研讀第一段,感受“危急”

指名說說諾曼底號客輪是在怎樣情況下被撞的?碰撞後的情況怎樣?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千鈞一髮。

指導朗讀本段——開始時語調平緩、輕快,後來要用急促、緊張的語調讀出情況的萬分危急、千鈞一髮。

(2)、研讀第二段“救援”部分,感受船長“捨己救人”

交流:哈爾威船長在組織自救的過程中,一共下達來幾次命令?

學習第一道命令:

課件出示第3小節: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台上,大聲吼道“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後,必須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說說從這道命令中你讀懂了什麼?(這一句中的“吼”字,能體會出船長在大難臨頭時的沉著、鎮定、臨危不懼。“婦女先走,60人全救出去”可以體會出船長的人道主義精神及捨己救人的形象,使學生進一步豐滿船長捨己救人的精神)

而後,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哈爾威船長的這種精神是通過什麼描寫來體現的呢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從而滲透了本文的寫作特點。)

課件出示第4小節:實際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給忘了。

問題:他真的忘記自己了嗎?(也許他真的忘了自己,也許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無論他忘記自己沒有,現在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把60人全部救出去。)

指導朗讀3、4節——讀出船長臨危不亂、忘我的精神。

學習第二道命令:

課件出示:“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問題:為什麼要下達開槍的命令?這個問題不急著讓學生回答,先問學生這道命令是在什麼情況下下達的?課件出示第5自然段,從這幾句話中你體會到什麼?(人們急於逃命,秩序難以維持,場面非常混亂。)照這樣亂下去,意味著什麼?(小艇會翻,諾曼底號上的人們將全軍覆沒。)所以哈爾威下達來這樣一道命令: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討論:同學們想象一下,大副會開槍嗎?學生可能會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不會,因為船長的職責是救人,他在下第一道命令的時候說“必須把60人全都救出去”。二是認為會開槍,因為當時場面非常混亂,為了控制局面,為了殺一儆百,保證讓更多的人逃生。”

問:此時,哈爾威船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通過上面的分析,哈爾威船長指揮有方,鎮定自若,忠於職守的高大形象彷彿就出現在同學的面前。

再問:“哈爾威船長的高大形象是通過什麼來體現的呢?”“語言描寫。”再次滲透了本文的寫作特點。

課件出示22小節:“大家沉默了,沒有一個人違抗他的意志,人們感到有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上空。”

這一句,要學生體會在當時的情況下,船長是最高的權威,具有組織自救的權利和義務;人們同時被哈爾威船長尊重婦女、愛護兒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的品德所感動,大家從心底對他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成了上空出現的偉大靈魂,所以沒有一個人再違抗他的命令,全部聽從他的指揮,自救工作有序開展。

指導朗讀第二段中重點段落,再次體會船長鎮定自若、捨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3)、研讀第三段,昇華人物“靈魂”

課件出示:29小節“船長哈爾威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做,一句話也沒說,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來深淵。人們透過陰森可怖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了大海。”

指導朗讀:學生通過朗讀,很容易能體會出哈爾威船長捨己救人的光輝形象,然後再通過朗讀,讀出對哈爾威船長的敬佩、崇敬之情。

設計理念與思路: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讀,以讀促思,讀中感悟,讓學生在與文字對話中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導”的作用不容忽視,教師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引導,有感情的朗讀指導,來為學生理解課文、感悟哈爾威船長偉大精神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讀寫結合,昇華感情。

1、課文學到這,哈爾威船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兩個詞形容他。(讓學生到黑板上板書)

2、哈爾威船長以身殉職了(板書:以身殉職),他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偉大形象已經深深的留在我們的心裡。此時,同學們一定有很多話要對船長說,拿出紙和筆,寫下你想說的話。

設計理念與思路:讓學生藉助紙筆,拉近時空的距離,與哈爾威進行交流或對自己今後提出希望,力圖使哈爾威船長的形象能深入學生的心靈。

(五)、總結全文。

老師以豪情的朗誦來竣事本節課。

計劃理念與思緒:此時學生已經與哈爾威船主舉行了交換,情緒得到了昇華,在老師豪情的朗誦中讓學生情緒到達最岑嶺。

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夾竹桃》是著名學者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繪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裡,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全文在第二教時中,我確立這樣的教學目標:

1、重點品讀3、4、5自然段,在自讀自悟中,感受夾竹桃花的花期之長“韌性可貴”的特點,感受夾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為什麼愛夾竹桃。

2、學習寫作方法,進行小練筆。教學過程如下:

一、採用變序,提挈中心

由問題“夾竹桃為什麼是作者最值得留戀和最值得回憶的花?”引導學生瀏覽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從中提挈出關鍵詞、靈魂詞——“韌性幻想”,板書。

二、圍繞中心,直奔重點段。

▲學習第4自然段(兼帶學習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寫夾竹桃的韌性,是文章的重點。我抓住中心詞“韌性”切入教學。

先讓學生理解“韌性”的內涵——堅韌、頑強不屈。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找夾竹桃的韌性體現在哪裡,畫出相關句子,讀一讀,說說自己的體會。品讀三個重點句:

(1)“夾竹桃卻在那裡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

(2)在和煦的春風裡,在盛夏的暴雨裡,在深秋的清冷裡,看不出有什麼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豔。

(3)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說說自己的體會是第一步,認識後兩句的句式特點——雙重否定句,讚美的語氣更強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朗讀是第二步,與第3自然段對比朗讀是第三步。由“這一點韌性,同院子裡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這一句問——院子裡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樣的?哪個自然段描寫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明白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寫夾竹桃一樣也是按從春到秋的季節變換的順序寫的。然後讓學生藉助螢幕內容提示,進行對比朗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夾竹桃獨有的可貴韌性以及默默無聞、謙虛寧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寫第三自然段是為了起對比襯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來反襯夾竹桃的韌性。最後回到迴歸到“韌性可貴”這一中心上來。在學生讀懂了“物”的特點後,我讓學生讀懂物背後的“人”,讓學生明白寫自己喜歡的物,可以言自己的志,抒自己的情。

▲學習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寫夾竹桃引起作者的許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課文的重點段。我引導學生思考兩大問題:(1)月光下的夾竹桃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從花香和花影兩個方面說說自己的感悟,引領學生體會“襲”字的妙,啟發學生調集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葉影參差,花影迷離”,想象其景其境,在頭腦中豐盈意象。

(2)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關鍵詞“地圖”、“荇藻”、“墨竹”,讓學生喜歡哪一種幻想就讀哪一種幻想。師配以音樂,讓學生自己讀、四人小組讀、集體交流讀,以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充分地誦讀,邊讀邊想象,使學生進入美的意境,讀出美的韻味,充分體會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悅、那份浮想聯翩,從中受到感染,獲得情趣。

四、練習寫話,習得方法

作者寫夾竹桃,由看到的景抒發自己的情,由真實的描寫,寫到虛幻的想象,虛實結合,情景交融。讓學生髮揮想象,續寫月光下的夾竹桃帶給自己的幻想。

五、總結全文、深化中心

學完了主要段落,再歸攏到文章的中心上,讓學生說說作者為什麼愛夾竹桃,愛夾竹桃的什麼,使中心問題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進一步強調、突現,使教學始終緊扣中心,完整統一。讓學生再讀第6自然段,領會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總結4、5自然段,總結全文,與第一自然段相呼應。

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們: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草蟲的村落》,下面我分別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草蟲的村落》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感受自然”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將帶領學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學習本組課文,要求學生要注意體會作者是怎樣細心觀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聯想和想象的,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

本篇課文作者以奇異的想象,追隨著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在村落裡,“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蟲村民,看到了像南國少女般的花色斑斕的小圓蟲,看到了甲蟲音樂家們像靈泉一樣美妙的演奏會,看到了“村民們”行色匆匆而又分工精細的勞作場景。使我們感受到作者在神遊這個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來的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作者與小生命交流中所體現出來的那顆晶瑩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裡行間洋溢著的濃濃的生活氣息。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達上頗具特色,作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將一個草蟲的世界生動的展現在大家面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國小語文教學的要求,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特定如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讀中抓重點語句,揣摩其所蘊含的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

3.感受作者熱愛自然、關愛小生靈的情懷。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

 三、說教學重難點:

把握內容,感受作者熱愛自然、關愛小生靈的情懷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是如何觀察、如何展開豐富的想象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是本組課文的教學難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了教師啟發誘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讀是語文學習之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學生在讀中領悟文字的樂趣。

五、說教學設計:

(一)回顧內容,繼續學習。

回顧上節課所學,溫故而知新,自然進入本節課所學,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品讀感悟,體驗情趣:

學貴有疑,有疑則有思。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探究慾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先讓學生品讀交流,學生談自己的獨特體驗,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再加上教師的適時指導,讀相關的語段感情就會充沛、真摯。從字裡行間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及時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更高。有大自然的音樂引發體驗,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所以我設計了“作者認為甲蟲的叫聲“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等重點句子的體會。(小組合作學習)

提升他想想說話,讓學生聯絡實際想象,蟲子世界裡還有做什麼工作的?引領學生深入感悟文字內涵,把文字語言串起來,有機訓練,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對課文理解更加深刻。語文學習要出於教材,但又不能僅侷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

(三)拓展昇華,想象練筆

配樂回讀全文,使學生再次感知“草蟲的村落”給我們帶來的情趣,再現作者豐富的想象。然後討論見過類似的情景這個問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聞,使學生明白動物界裡的各種有趣的知識,進而增加了對本文的興趣。國小生習作從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最後讀寫結合,重點要放在展開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方面。充分鼓勵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個性和拓展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把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引到課外,實現大語文教學觀。

(四)閱讀延伸,提升感悟

法布林的《昆蟲記》

我認為閱讀是一切知識的。增加課外閱讀不斷豐富學生的眼界。學生在五年級學過選自法布林《昆蟲記》中的《蟋蟀的住宅》,對昆蟲有一些瞭解,學生在學習前兩篇課文中學會了一些想象的方法,現在描述自己親近自然、觀察小蟲的生活經歷。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的教學設計非常簡單,主要把的重點內容按順序板書出來,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這樣的板書簡潔明瞭,能幫助學生理清條理,明晰中心。

附:板書設計

3 草蟲的村落

奇異的遊歷

快樂的小天地

5

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努力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在課堂上,充分給予學生主動權,讓學生自己去想,去說,去做。教師引導鼓勵自己的見解,把活躍的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相互合作,師生交往,共同發展,實現教學重心由重知識傳授轉向學生髮展,由教師"教"向學生"學"轉移。

《語文課程標準》又規定,五年級的學生要能"在閱讀中揣摩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教師在課堂中應注重閱讀,儘量多給學生時間去閱讀課文

二。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月光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作者運用聯想,對話描寫等等表現手法,使得課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說,美景,深情於一體。

第一段(第1自然段):簡單介紹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詳細介紹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整個過程。

課文可以分為兩段。

2。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五,六年級的學生要能"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根據教材編排和課文特點,以及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課教學的總目標制定如下:

學會7個生字,理解14個詞語的意思,能用"格外,彷彿"造句。

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通過朗讀,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及分辨實際事物和聯想部分;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第二首樂曲時的情和景。

4。課時安排

本課計劃3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是:按課後練習2中的(1)(2)小題問題研讀課文2—7自然段。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有感情地朗讀兄妹倆的對話 。

第三課時教學內容是:根據課後練習2中的第(3)小題研讀課文第8—10自然段。學生領會課文表現的意境並能有感情地配樂朗讀第9自然段並背誦。

三。說教法學法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物件,學生正下通過教師所講的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知識的。這種觀察和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是一種積極的思維。從這一點出發,本節課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整節課的教法設計體現了"以訓練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儘量讓學生動腦,動口,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精講,善導,激情,引思"八字貫穿各個教學環節。

本節課使用的教學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發學習興趣,熱情參與。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3。討論法——積極參與,得出結論。

4。練習法——感悟課文,體會內涵。

四。說教學流程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為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目標為中心,提問為主線"這一原則,以達到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流程的。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這樣匯入新課,從主觀上吸引了學生,喚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2。解決生字詞並整體感知課文

(1)我給學生提出邊聽朗讀錄音邊找出你認為難讀難懂的生字詞的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聽朗讀錄音,通過聲情並茂的錄音朗讀,學生入情入境。

(2)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學會本文的7個生字,理解本文的14個詞語。

(3)鼓勵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四人一小組討論如何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我又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總結。

這個環節,通過學生自己提出難讀難懂的生字詞及小組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為下一個環節突破重難點做準備。

3。細讀課文,理解教材

(1)理解貝多芬給盲姑娘彈琴的經過,即學習課文第2—7自然段。

為什麼貝多芬要給盲姑娘彈鋼琴曲

貝多芬彈完一首,為什麼又彈了一首

貝多芬是怎樣把第二首曲子記錄下來的

在這一環節,我重點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體會中朗讀。

(2)讓學生找出第8,9段中的實寫部分和由實際事物引起的聯想部分。

這個環節讓學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現出的意境是多麼的美妙。學生帶著這種美的感受朗讀課文,讀的很有感情。學生也更好地瞭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導學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飛奔"各是什麼意思,用在這裡有什麼好處。

3)貝多芬是怎樣把第二首曲子記錄下來的

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精妙,在品詞析句中確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4。歸納總結

(1)鼓勵學生藉助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2)讓學生按事情的發展,瞭解貝多芬感情的變化。

這個環節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鞏固練習

(1)全班齊讀第9自然段並嘗試背誦。

這個環節有利於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誦讀能力。

6。佈置作業

(1)完成生字詞的抄寫。

(2)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3)完成與本課有關的課堂練習和同步練習。

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熱愛。

這篇文章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感情。從結構上說,這篇文章屬於總分總的結構。第1——3自然段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聖的。第4——8自然段分別從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三個層面來寫,表達了西雅圖酋長對白人的強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牢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第9——11自然段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和大地的關係,指出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屬於大地,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點。一方面,課文大量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方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了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裡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與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二、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這篇課文處於第四組中,這一組的主題是“珍愛我們的家園”,其學習要求是“注意把握主要內容,還要聯絡實際,深入思考。同時,積極行動起來,為了我們家園的美好明天,儘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嗡嗡、麋鹿、駿馬、雄鷹、潺潺、松脂、嬰兒、眷戀”9個詞語,並理解“神聖”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體會深刻的句子,揣摩優美的語句,來理解土地的神聖。

3、體會人類與自然休慼相關、不可分離的關係,懂得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教學難點一是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二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說教法

本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保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說。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文,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逐漸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四、說學法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為了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更為了與教法密切配合,我儘可能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來掌握,讓他們自主學習,以情感朗讀來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

五、說教學程式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填空( )的土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各抒己見。緊接著,我便直接揭示課題,與學生一起進入學習新課文的情境中。

(二)整體感知,認識字詞

這一環節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詞語產生聯想,進而走入課文,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初步體會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通過讀詞,一方面糾正了詞語的讀音、理解了部分詞語的意思,另一方面又由詞語學習引入課文的學習。完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

(三)看圖片,入情境

為了激發學生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我用一系列美麗的圖片向學生展示了這片土地的神奇與美好。讓學生進一步走進這片神聖的土地,感受它的魅力,體會印第安人對它的熱愛。

(四)研讀課文,深入探究

圍繞“西雅圖對白人提出的三個具體要求是什麼?”這一問題展開,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分三個方面寫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讓學生研讀課文,自主感悟,使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我還與學生一起通過充分的朗讀體會“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感受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文寓意深沉,內涵豐富,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審美能力。如,我抓住“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這樣內涵豐富的語句,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藉助生活事例和經驗來理解,使教學的難點在學生深刻的體會中得以突破。

(五)總結昇華,加深體會

這一環節是對學生學習本文的一個鞏固和提升。對此,我設計了這麼一個問題:“難道只有印第安人的土地是神聖的,而我們的土地就不神聖了嗎?”此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而這正是我的目的。於是我便列舉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破壞環境的一些事例,加深學生的認識與體會,讓他們明白我們也要熱愛我們生活的土地,讓環保的意識深紮在學生的心中。

六、說板書設計

這節課的特色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所以板書也使用多媒體形式進行展示,既快捷,又直觀:

善待河水

照管好空氣

照顧好動物

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科目:

語文

二、教材:

《尊嚴》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八冊2單元第七課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從內容體會思想。本篇課文抓住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描寫他是一個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食物的人,表現出年輕人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四個生字

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對話”部分;學習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體現人物的品質。

情感目標:

讓學生體會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學生從小就要有自尊心,無論在什麼時候人都要有尊嚴。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抓住描寫年輕人哈默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我把本課的難點確定為透過年輕人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以及理解傑克遜大叔對女兒說的那句話。

三、教學方法:

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本課的教學方法確定為多媒體直觀法、閱讀討論法、以讀代講法、以讀促寫法。

四、學法:

本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質疑問難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讀法、收集材料法。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前需做好以下準備:

(一)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尊嚴“的格言。

(二)課文插圖。

五、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我計劃1課時完成。我把這課時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飢腸轆轆、筋疲力盡的逃難人,有人將食物送到你面前,你會怎麼做?(出示課文插圖)可是有一個年輕人他沒有這麼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讀完《尊嚴》這篇課文,你就知道了。(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求原因的慾望。)

(二)自學質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思維。

1、根據閱讀提示自由讀書感悟,勾畫出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讀懂的和不懂的問題。(這個環節是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培養了自學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2、質疑問難。學生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歸納:年輕人為什麼拒絕擺在他面前的食物?當聽說“沒活”時,他為什麼不高興?當聽傑克遜大叔說要他捶背時,他為什麼又高興起來?為什麼他會從一無所有到後來擁有一筆讓所有美國人羨慕的財富呢?分頁標題#e#

(三)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交流。(探究剛才質疑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祕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以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1、分小組合作學習。重點通過年輕人的神態、動作、語言,想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體會他自尊、自強的精神。學生在朗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如食物擺在年輕人面前時,從他說的話裡,你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嗎?當聽說“沒活”時,他會怎麼想?當聽傑克遜大叔說要他捶背時,他又會怎麼想?學生在提出問題後又進行朗讀,實現在讀中問、問中讀。(這個環節設計是讓學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內容體會思想,加深對年輕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學生在讀中問、問中讀,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自讀自問中和文字、教師、同學進行著心靈的對話,情感得到了昇華,個性得到張揚。)

2、說一說、演一演、議一議

(1)說一說

學生自由說出文中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學生自由暢談後,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和欣賞即興表演“對話”部分。(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其餘幾個學生扮演逃難人進行現場表演,本課的重難點就在寬鬆的氛圍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議一議

為什麼傑克遜大叔對女兒說“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引導討論要放開,自由表達,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學生要聯絡實際,說說自己的體會。有的學生針對當今社會上肢體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討的行為表示鄙視,同哈默相比,簡直毫無尊嚴可言;有的學生針對成績差的學生懶惰、撒謊的壞習慣提出批評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個有尊嚴的人;有的學生針對自己作為一個班幹部談了如何做一個講誠信、熱心幫助別人的有尊嚴的人。學生的獨立見解和獨特感受。讓人深受感動和啟發。學生很輕鬆地體會到:尊嚴是一則廣告;尊嚴是一種力量;尊嚴更是一種崇高。尊嚴對一個人多麼重要!他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人有了尊嚴會不斷髮奮努力。尊嚴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用勞動可以創造財富。鼓勵學生從小就要有自尊心,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尊嚴。(這個環節的設計,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學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關“尊嚴”格言分頁標題

格言如:尊嚴就是拒絕乞討;尊嚴就是以自尊贏得別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後人敬之。(加深對《尊嚴》內容的理解,進一步深化文章主題。)

(五)教師總結並佈置作業

1、總結

課文是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出年輕人自尊自強的品格;作者在寫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鑑;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們學習。

2、作業佈置

(1)模仿格言的寫法,把自己對尊嚴的理解用一句話寫出來。(如:尊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一個人其他什麼東西都可以放棄,惟有尊嚴不可棄之。)

(2)課後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讀《尊嚴》有感

(3)課外找一找有關表現一個人尊嚴的文章來閱讀。

以上幾個步驟安排,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張揚了學生的個性,體現了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實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體現了大語文教育觀,構建了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發展平臺。

國小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陽光面板》一文選自北師大版六上的教材,以對話為主線,通過南非的國際少年班裡自我介紹的一件小事,寫了各國孩子的自我介紹,特別詳寫了“我”的一段話,寫出了南非孩子求平等,求生存的心聲。

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是:

1、指導學生正確讀通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瞭解各國風土人情。

2、通過品評人物描寫,體會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情感,通過文字對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自主分析能力。

3、培養學生維護民族平等,呼喚世界和平,“地球是一個大家庭”的美好心靈。

教學重難點

重點:研讀描寫人物的語句,感悟“我”的內心世界。

難點:理解部分含義深刻的句子,培養學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說教法

這堂課採用讀議結合,情景教學,資料整合,以讀代講,對比、想象等教學方法,輔以現代資訊科技,課堂上儘量關注學生,平等的和學生對話。既有橫向的聯絡,又有縱向的深入,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說學法

1、 採用“畫”、“圈”等批註法學習課文。

2、自主感悟式學習,通過不同的朗讀形式,理解課文內容。

 說教學過程

 一、直接匯入

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一起走進一個特殊的班級,這是一個國際少年班,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陽光面板》。 (鑑於文章的篇幅比較長,為了使學生儘快的進入學習狀態,我們採取了直接匯入。)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一)自由默讀課文:瞭解大意,解決字詞困難。不理解處加上“?”,可以寫寫自己的想法。

(二)全班交流,檢查默讀。

1、出示部分詞語:慣例、自豪、鼓勵、隨即、熱淚盈眶、人頭攢動、噎。指名讀。及時正音。

2、用上部分詞串聯,說說主要內容。 (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能切實地默讀課文,並按要求認真思考,默讀以後要注意檢查效果,決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讀的環節流於形式。)

三、直奔重點,聚焦“我”言行

(一)抓住“我”的心理活動描寫

1、在這麼多人的介紹中,誰的介紹打動了你?生再讀相關語句,彙報交流。

2、多列爾一開始就準備好了嗎?出示:17到21段落。再次瀏覽,交流從那裡看出。

3、主要交流句子:

(1)我的心突然一抖。從一開始,我就思考,我將如何介紹我的非洲,我的南非呢?

(2)現在輪到我了。我站了起來,但是我沒有想好,真的。

(3)我向左邊望望,身邊有我一國的同學。我又向右邊望望,也有。但我半天張不開口。 用一個詞概括我此時此刻的心情。指導朗讀。 (指導學生學生朗讀初步感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心情。在分部分指導閱讀時,每理解完一部分,都要及時指導學生加以小結,再引入下一部分的閱讀。這樣既能使學生沿著作者的思路進行閱讀、思考,又能不斷加深學生對課文部分與整體之間內在聯絡的理解。) 過渡:正當我猶豫為難不知怎麼介紹自己的國家時,發現桑巴哈站起來了。

4、出示這段句子:

這時,我發現桑巴哈站起來,他的左肩是低了些許,哦,他的腳有點拐拐的,我知道。半晌,他不開口,為什麼?是不是被什麼噎住了?他終於開了口:“我們的國家還很落後,缺水,奇缺!還有戰爭!”

(1)學生輕聲讀,交流知道了什麼?(學生明白 ”猶豫不決的原因。因為我們的國家都是缺點。)

(2)轉化角色,朗讀體會。 我知道,我的國家很落後。 我知道,我的國家很缺水。 我知道,我的國家到處是戰爭。

(3)我還知道什麼?猜測桑巴哈的腳拐拐的原因。隨機出示非洲的圖片和桑巴哈的資料。

(4)師生對讀,倒裝練習,再度體會。 桑巴哈的腳拐拐的,我知道。 我的國家很落後,我知道。 我的國家很缺水,我知道。 我的國家到處是戰爭,我也知道。 (這個環節我安排了三處讀的訓練:輕聲自由讀,轉換角色讀,師生對讀。在一次次的讀中學生通過猜想,看圖,認識不斷加深,感情不斷昇華,在朗讀中明白“我”猶豫不決的原因。在第三次讀中我安排了倒裝句句式練習,讀中體會倒裝句的特點和作用。這也是盛新鳳老師說過的方法習慣內隱化的體現。在不知不覺中滲入了寫作方法的教學。) 過渡:這樣的非洲,這樣的南非,這樣的國家,我為難,我該如何介紹呢?找出多列爾是怎樣介紹自己的的國家的。

(二) 抓住“我的”語言

1、理解“陽光面板”

(1)初讀句子,說說黑面板和陽光的關係。

(2)能不能說所有的面板都是陽光面板? 是呀,黑色,是陽光照射的健康顏色,讀句子

2、理解“陽光心靈”

(1)再讀句子,哪個詞深深地烙在了你的心裡,說說理由。

(2)用一個詞語說說白人的行為。拓展: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看了這句話,你有什麼感受?

(3)指導讀出“我”的心情。

(4)感受陽光心靈,他是怎麼做的?再讀句子。

3、昇華“陽光世界” 師:他渴望像一切美麗國家的公民一樣,自由、高昂地生活。回到前文,我們一起看看其餘的同學分別是怎樣介紹的。從他們的介紹中,你又體會到了什麼? 學生簡要說說世界其他美麗的國家和公民。 師:是呀,陽光面板,陽光心靈創造了陽光世界。 (有效地學習是從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過程。在逐步地閱讀理解的同時,認識也在不斷髮生量的變化。體現了層層深入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對文字意蘊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

四、配樂朗讀,感情昇華

背景音樂 邁克 傑克遜《拯救地球》 師總結:我們種族不同,文化不同,歷史不同,還有信仰不同,喜好也不同,但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都希望生活在陽光世界下。 (此時無聲勝有聲,繞樑的餘音正是把學生帶入詩書境界的最好媒介。有了這種浸潤身心的氤氳,生硬的剖析無疑已成多餘。讓時光駐足,把韻味留住,所以這裡我們沒有設計寫的訓練。)

板書設計

世界 心靈 陽光 面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書要求簡單、明瞭。我的設計是從陽光面板到陽光心靈,再到陽光世界。解決了難點,也點明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