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教版國中語文說課稿三篇

才智咖 人氣:9.9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國中語文說課稿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人教版國中語文說課稿三篇

人教版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及地位

《我的母親》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作者以細膩、真摯、樸實的語言,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時代如何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作者寫童年,寫母親,飽含深情,而行文又極其自然、質樸,很好地表現了母親那無比真摯的愛子之情和優秀的性格品質,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我準備安排兩個課時進行,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梳理文章的結構;第二課時著重分析母親對我的教育和影響。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複述課文大意

課文內容比較豐富,所寫事情較多,通過複述,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內容,這將為後面的梳理文章結構,分析母親對我的教育作鋪墊。

(2)理清文章脈絡,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全文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的身體和性格特點,不僅為後文作鋪墊,而且呼應文末;第二部分寫母親對我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第三部分寫母親對我的深遠影響。全文字裡行間蘊涵著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愛戴和感激之情。

(3)瞭解中國傳統的母親形象,瞭解“母親”的為人處事對作者的影響。本文是寫母愛的,作者通過幾件小事來表現母親。學習本文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感受母親形象,體會母子親情,引起共鳴,從而能夠在平時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深沉的愛,並體會“母親”的為人處事對作者的影響。

2、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母親對我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何引發學生的情感,感悟母愛將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

本課我主要是運用了朗讀、討論、講授三種教學方法。

(1)讀法——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字裡行間蘊涵著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愛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極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真摯情感正是通過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表現出來的,有感情地朗讀可幫助學生領會這種真摯的情感。

(2)討論法——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

(4)講授法——講授法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但起的只是輔助作用,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做點撥。

三、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有一個人,無論你到哪裡都舍不下對你的牽掛,她願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地奉獻給你;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個人就叫“母親”,這一種愛就叫“母愛”。

用以上這段話匯入新課。

2、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及其母親。

(2)速讀課文,準備複述。

(3)複述課文。

(4)理清結構。

(5)重點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3、探究學習

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討:

(1)課文第一部分是否多餘?有何作用?

(2)課文為什麼要寫母親與家人的交往?

4、引言說母愛

(1)《遊子吟》;

(2)名人說母愛;

(3)真情演唱《燭光裡的媽媽》

四、作業

1、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父母親影響呢?回憶一下,並與同學交流,然後以“我的母親”或“我的父親”為題,寫一篇短文,要求表現母親或父親的一個特點。

2、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法定的母親節。請在母親節的那天,為你的母親製作一張賀卡,寫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五、板書設計

我的母親胡適

母親對我的教育:嚴厲、關愛、期望

母親對我的影響:寬容、忍耐、剛氣

人教版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寫的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一曲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樂章。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文章狀物、敘事、寫人都栩栩如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寫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處的童年生活。課文由“我的樂園”領起百草園,寫了百草園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傳說。寫三味書屋時,作者選取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和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刻畫了一位嚴厲而又可敬、可親、有趣的老師。

本課所在單元的教學重點放在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將本文《從百草園道三味書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與示範性。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文章中語言表現的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瞭解與掌握課文的表達與寫作技巧,同時通過學習文章中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時光的描摹,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引導學生健康的成長。

二、說目標

⑴知識目標:掌握重點字詞,瞭解、把握課文內容、品味語言。

⑵能力目標:學會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會分析散文與語段、語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標:體會童年生活的情趣,關注自身的生活與成長,同時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三、說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章通過描寫(以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為主)增強語句表現力、文章感染力。

(3)理解文章寫作順序的特點和利用對比方法突出中心的方法。

2、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和寫作能力

四、說教法

1、情景引導法。

2、提問法。

3、設定環節法。

五、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讓學生收集關於作品和作者的資料,對於文章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2、情景設定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樂園,和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鳴。

3、閱讀法。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重點語段,讓學生通過初讀、細讀、精讀、品讀等過

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尋疑、品味、成誦等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4、合作探究法。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重點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形成初步印象,引導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匯入課文

同學們大家都去過遊樂園,最喜愛的遊樂園是哪裡呢?在遊樂園裡有什麼有意思的東西呢?

今天我給大家再介紹一個遊樂園,不過這個遊樂園和我們往常看到的遊樂園不一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遊樂園是什麼樣子的。

第二部分:介紹作者,走近魯迅

在課前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收集魯迅的資料,為這節課的學習打好基礎。上課前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說說自己眼中的魯迅。不足之處由教師補充。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和照片,讓學生多方面瞭解作者。

第三部分:聽讀課文,理清思路

1、默讀一遍課文,給生字注音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聽錄音,理清文章思路,給課文分段,思考課文可以分成幾段,每一段講了什麼內容。

3、課題,從···到···可知課文按這個順序寫,思考這個“從??到??”的介詞結構表示了什麼?它與全文在結構上的關係是什麼?

4、討論分段結果:第一部分(1~8)記敘了百草園的生活;過渡段(9)從百草園變成了三味書屋,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結尾)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

第四部分: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從“樂園”兩字入手,閱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為什麼作者會把這裡成為樂園,這個樂園裡有些什麼。小組討論得出結果。

2、小組派代表說說自己的觀點,全班討論歸納這部分的內容,寫了三方面對百草園內動物、靜物的描寫,美女蛇的故事和赤練蛇的傳說,“捕鳥”片段。

3、對於動植物的描寫,讓學生說說自己認為寫得好的一些句子,說理由。

4、給學生看教室製作的ppt配樂,讓學生說說教師製作的符不符合課文內容,為什麼。

5、找出兩個句式,說說有什麼效果。增加自己想象的百草園的景物仿寫句子。

6、說說這部分描寫景物的順序從植物到動物,從下到上,由靜到動,有視覺,有聽覺,有味覺,有觸覺,也可以說是有形、有色、有聲、有味。

7、請一位同學閱讀“美女蛇”部分,其他同學思考寫了充滿樂趣得大自然後為什麼要寫美女蛇這部分。並得出結論為百草園蒙上神祕色彩,令小魯迅又害怕又嚮往,符合兒童的心理。

8、請學生默讀一遍“捕鳥”的部分,然後請幾組同座上臺表演。一人朗讀,一人表演,做一下評比,看看哪組最優秀。

9、請表演的最好的那組同學說說,哪些詞讓自己的表演生動,並說說自己怎麼體會作者此時的感受。

10、請學生圈出七個動詞,說說這幾個動詞使用的好處。並仿寫一段,用3-5個動詞。

11、請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用幾個詞來概括你眼中的百草園。概括為色美音美狀美味美。找找這部分的修辭方法。

第五部分:過渡段分析

1、默讀過渡段,思考這一部分寫了什麼內容,作用是什麼

第六部分: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1、請幾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這一部分的內容,概括一下這一部分說了那幾件事。有疑問而老師拒答、學習內容深澀難懂、只能偷偷去後園玩,在老師讀書投入時才能偷偷在下面畫畫。

2、四人小組討論,通過這部分內容,你能得出一個怎麼樣的老師,又得出一位怎麼樣的小魯迅。

3、全班討論,為什麼魯迅把這兩部分的內容寫在一起,有什麼用意。

第六部分:寫作特點分析

1、讓學生說說自己覺得課文哪些地方寫的特別好,為什麼。

2、把學生說的部分總結歸納,針對這幾部分分析寫作特點。

第七部分:延伸

你認為本文的主題講的是什麼,對於私塾這部分是批判還是甜美回憶。

七、說反思

這篇課文寫的是童年的回憶,對於同樣是步入國中的孩子們來說應該是能引起共鳴的。所以通過對自己樂園的回憶匯入課文,引起學生興趣。重點部分百草園通過讓學生自己鉤鉤畫畫、小組討論,得出結果,引導學生思考,並通過表演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這樣的方式既可以達到教學的只適合能力目標,還對情感目標的完成有一定效果。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能在體味文章的情感,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與成長,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

人教版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的冬天》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字、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作者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著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緻,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作者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能力目標:

a、 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作者對濟南的讚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覆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昇華。

二、說教法

1、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字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的多種渠道,蒐集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字,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作者說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老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為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老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並評價老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交流,老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老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