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物理說課稿三篇

才智咖 人氣:1.96W

國中物理說課稿(一)

國中物理說課稿三篇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由五個段標組成,即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條件、聲音的傳播有多快和我們怎樣聽見聲音,是按照"產生——傳播——要有介質——在不同介質中快慢不同——傳到人耳後經過怎樣的途徑引起人的聽覺"的思路安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物體振動發聲的例項,結合國小已有的知識,說明物體發聲的條件。通過與水波、彈簧上的疏密波的對比,引入聲波;再通過實驗,說明聲音傳播要有介質,且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不同。依照國中生物課上已經知道的人耳結構圖,回憶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2、三維教學目標: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並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瞭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通過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難點:聲音的傳播條件。

二、說教法、學法

聲音與我們息息相關,學習本節內容要從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認識出發,並通過探究、實驗,進行分析、歸納,得出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要注意將學到的知識及時服務於社會,解釋生活實際中的聲現象。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動畫、圖片及文字展示聲現象奇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在國小有關聲現象的學習,同時聲現象與人類生活緊密聯絡的,學生的直觀感覺知識豐富,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已有了基本的瞭解,他們對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也產生著濃厚的興趣。國中生對未知世界往往產生好奇心、求知慾,他們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慾望,這些對本節課的學習起著積極的作用。但他們在方法和環節的把握上不夠成熟,因為在做實驗和觀察實驗時不夠仔細,教師要在實驗時,注意提醒學生讓他們觀察什麼,怎樣觀察。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㈠引入新課

⑴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美妙的音樂。

⑵演示:敲擊一下鼓,我們聽到了聲音。

⑶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呢?

㈡新課教學

1、聲音的產生

⑴實驗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①將手指按住自己的喉頭兩側後說話、唱歌;

②撥動張緊的橡皮筋;

③用手攪動水;

④用錘子敲鑼,再用手按住鑼面;

⑤捉幾隻能夠發出清脆叫聲的昆蟲,觀察發聲時的現象;

⑥風吹樹葉嘩嘩響……

⑦做課本第25頁圖2-12所示的實驗,振動的音叉彈起塑料小球,為後面的聲波做好鋪墊。

⑵實驗結論:振動可以發聲,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正在發聲的物體稱為聲源。

⑶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新的發現,我在此設計了一個"想一想、議一議":蟋蟀、蜜蜂、蚊子、樂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樣發聲的?

2、聲音的傳播——聲波

⑴用多媒體演示水滴滴入平靜的水面,指導學生觀察水的振動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體演示彈簧一端振動時,振動在彈簧上形成疏密相間的波。

⑶演示敲擊音叉時,人耳能聽到音叉振動發聲的現象,這時教師用多媒體模擬音叉振動形成疏密相間的聲波向四周傳播的過程。

⑷由學生根據水波、彈簧波的形成及傳播,總結出結論: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3、聲音的傳播條件

⑴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

猜想和假說:聲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麼東西來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麼東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傳播。

進行實驗:

①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學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魚缸中盛有金魚,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上沿,金魚立即受驚;

③用空氣、木杆、金屬棒、塑料棒、書本等物體傳遞振動的音叉聲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注意聲音的變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聲音能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效果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的效果比在氣體中好。在真空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探討:當宇航員到達月球后,他們是怎樣進行相互間的交談的?

4、聲音的傳播有多快

①讓學生閱讀課本,瞭解什麼是聲速?

②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慢,在液體中較快,在固體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質中,聲速跟溫度有關,在15℃的空氣中,聲速為340m/s.

④討論:a、百米賽跑中,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麼?

b、某人在一根較長的有水的自來水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聽到幾次聲音?

⑤這一部分內容學生的感性認識相對較少,可在課後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做一個測定聲音速度的探究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5、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⑴通過"當喇叭發聲時,肥皂液膜會發聲振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知道聲音在傳播過程中是振動形式的傳播。

⑵用多媒體介紹人耳的構造,根據人耳的構造,討論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此時教師進行適當點撥,並用多媒體圖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聲源→聲波→外耳道→鼓膜→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耳蝸→聽覺神經。

㈢小結

根據黑板上簡單的板書內容,讓學生對這節課進行小結。教師引導學生複述有關內容,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利用精煉的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認識,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

國中物理說課稿(二)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都經常用到。這一節內容著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本節共有三個段標,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叫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的知識。在探究活動中允許學生另選器材,給學生的探究活動留有較大的空間,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什麼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教材根據九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寫了應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這樣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則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應用,教材以"活動"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討論例項、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最後,用"sts"欄目呈現《貨車超載,國道不堪重負》一文和圖片,旨在教育學生關注社會,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一節內容又是國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本身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理解壓力的概念,瞭解靜置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重的關係,掌握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單位。

⑵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固體壓強概念的建立、應用壓強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壓力和重力的區別聯絡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採取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學生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儘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參與討論,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國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㈠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將小鉤碼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凹凸情況,並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壓力和壓強)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形象直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能激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㈡講授新課

1、通過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壓力的概念。

問題:(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壓力是否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壓力的方向是否與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師提供一枚圖釘,請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解決以上第二個問題。

學生操作後得出結論:壓力不一定由重力產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例子。通過學生的舉例,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對壓力和重力教師再從三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壓力與重力是不同的兩種力,並強調只有在水平面時,壓力大小與重力相等。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b、提出假設:學生進行大膽猜測

c、設計實驗:教師根據教材圖10-3提供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自選器材,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該實驗提供的儀器較多,因此設計實驗方案比較複雜,設計方案時要圍繞怎樣改變壓力、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形變)等來設計。

d、驗證假設: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並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環節中,要求學生在方框內寫出實驗操作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等內容。例如:選用小方桌模型、細沙、磚塊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寫出如下內容:(a)將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磚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c)將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的深度並測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與(b)中同樣的磚塊,觀察沙面下陷的深度並測量。

e、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受力面積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3、什麼叫壓強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結論: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

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越大。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並說明1牛/米2的意義。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圖10-4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帕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4、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這個活動安排在壓強公式形成以後,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

增大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

積;⑶在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⑶在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上述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圖10-5,明辨哪些屬於增大壓強,哪些屬於減小壓強,進而由學生舉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其他事例。由於教材圖10-6中的三幅圖都是與受力面積有關的事例,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會認為只有改變受力面積才能增大或減小壓強。

㈢小結:

根據板書小結,並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並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㈣佈置作業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㈤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採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明確。

國中物理說課稿(三)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課,引言則是啟蒙課的開篇。向孩子們開啟物理世界的大門,展示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物理世界。通過引言學習讓學生們初步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學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學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們對物理世界有一種新奇感、求知慾,產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引言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育的培養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引言可見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培養學生,而且還將注重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根據的懷疑精神,一定的創新意識等

2、教學目標:

根據國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激發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能力目標(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初步體驗觀察的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

情感目標(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絡。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使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有種新奇感、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二、說教法

物理課是八年級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課程。這門課對於部分八年級學生來說簡直有點"談虎色變",因為聽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同學說物理最難學,所以對物理課已經產生逆反心理和畏難情緒。要改變同學們對物理課的偏見,必須用"興趣"心理去戰勝他們的"逆反"心理。心理學理論指出對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而引言課是八上物理的第一節課,所以我精心設計,力求把它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一接觸物理,就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美好的印象。本節課我採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教師邊演示、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演示實驗和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因為這是國中物理的第一節課,對於這些物理現象,無需讓學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併產生追根究底的慾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四、說教學程式

1、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圖片(如蔚藍色的天空、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浮在水面上的鋼鐵輪船等)和一段二胡曲。從幼年起我們就對自然界中的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祕感,一個個現象覺得就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開啟,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祕,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2、 進行新課

(1)觀察有趣的物理現象

本活動包括兩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完成這兩個實驗本身並不難,教師也無需花費力氣去講解實驗的原理,但在整個活動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對於提出有獨到見解問題的學生要給於鼓勵。例如,放在玻璃罩裡的長、短兩隻蠟燭,誰先熄滅的演示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究竟是那隻蠟燭先滅,引導學生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實驗時控制條件可得出不同的實驗結果。實驗完成後,在啟發學生思考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提問。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會提出各種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接著做水煮金魚的演示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一猜,實驗後,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

(2)動手做一做

這是學生第一次獨力觀察物理現象,我採用同座位的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活動(1)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現了什麼?請同學們做個小小科學家,實驗前先猜測結果,再做實驗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比賽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發現的物理現象最多。實驗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物理現象並說出自己的各種發現。()如從杯子側面觀察發現書本上的字是變大了;發現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近,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大;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遠,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小,其間還有一個字型左右反向的過程;從杯口向下觀察的情況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再請同學們將自己沒有發現的物理現象做實驗驗證。教師不要刻意追求學生得出完整的觀察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最後請同學們參與探究活動(2)隔著玻璃板、課本、搪瓷盤、塑料板等物品,磁鐵對鐵釘的吸引會變化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物理現象,也產生了許多疑問,要想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等你們學習了物理以後,就能將這些謎一個個開啟。

3、 課外作業

(1)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2)做以下的小實驗:

將一個生雞蛋放進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後逐漸向水裡加食鹽並使其溶解,注意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並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

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種一小杯)沿著杯壁依次緩緩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後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蠟燭。將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並提出問題。

4、 板書設計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祕

第一節 奇妙的物理現象

一、 觀察有趣的物理實驗

二、 動手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