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8篇

才智咖 人氣:5.87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8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於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後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國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後,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於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座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座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係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座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採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藉助資訊科技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座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係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啟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匯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於實際,應用於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座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後,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後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座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後,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座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座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座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座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為後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並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麼?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座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係數法確定圓心座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後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髮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迴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係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引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願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於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國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係數的方法 ①圓心為,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後是什麼形式?

2。方程表示什麼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佈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逐步理解三個引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係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例項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並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後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並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髮現的複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並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並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後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同仁,各位專家:

我說課的課題是《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內容取自蘇教版高中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四冊 第1。2節

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教學內容: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定義域,三角函式值的符號。

地位和作用: 任意角的三角函式是本章教學內容的基本概念對三角內容的整體學習至關重要。同時它又為平面向量、解析幾何等內容的學習作必要的準備,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函式這一基本概念。所以這個內容要認真探討教材,精心設計過程。

教學重點: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三角函式可以看作以實數為自變數的函式、國中用邊長比值來定義轉變為座標系下用座標比值定義的觀念的轉換以及座標定義的合理性的理解;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學生學習能力

1。國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基本的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掌握了銳角三角函式的一些常見的知識和求法。

2。我們南山區經過多年的國中課改,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多數同學對數學的學習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

3。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發展不夠均衡,尚有待加強必須在老師一定的指導下才能進行

針對對教材內容重難點的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三角函式的定義域;三角函式值的符號,

能力目標:

(1)理解並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

(2)正確理解三角函式是以實數為自變數的函式;

(3)通過對定義域,三角函式值的符號的推導,提高學生分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學習轉化的思想,(2)培養學生嚴謹治學、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

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為達到教學目標須精心設計教學方法

教法學法:溫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複習國中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的基礎上一步一步擴充套件內容,發展新知識,形成新的概念;

(2)通過例題講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識,完善三角定義

運用多媒體工具

(1)提高直觀性增強趣味性。

教學過程分析

總體來說, 由舊及新,由易及難,

逐步加強,逐步推進

先由國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

過度到直角座標系中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

再發展到直角座標系中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

給定定義後通過應用定義又逐步發現新知識拓展完善定義。

具體教學過程安排

引入: 複習提問:國中直角三角形中銳角的正弦餘弦正切是怎樣定義的?

由學生回答

SinA=對邊/斜邊=BC/AB

cosA=對邊/斜邊=AC/AB

tanA=對邊/斜邊=BC/AC

逐步拓展:在高中我們已經建立了直角座標系, 把“定義媒介”從直角三角形改為平面直角座標系。

我們知道,隨著角的概念的推廣,研究角時多放在直角座標系裡, 那麼三角函式的定義能否也放到座標系去研究呢?

引導學生髮現B的座標和邊長的關係。進一步啟發他們發現由於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導致OB上任一P點都可以代換B,把三角函式的定義發展到用終邊上任一點的座標來表示, 從而銳角三角函式可以使用直角座標系來定義,自然地,要想定義任意一個角三角函式,便考慮放在直角座標中進行合理進行定義了

從而得到

知識點一:任意一個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

提醒學生思考:由於相似比相等,對於確定的角A ,這三個比值的大小和P點在角的終邊上的位置無關。

精心設計例題,引出新內容深化概念,完善定義

例1已知角A 的終邊經過P(2,—3),求角A的三個三角函式值

(此題由學生自己分析獨立動手完成)

例題變式1,已知角A 的大小是30度,由定義求角A的三個三角函式值

結合變式我們發現三個三角函式值的大小與角的大小有關,只會隨角的大小而變化,符合當初函式的定義,而我們又一直稱呼為三角函式,

提出問題:這三個新的定義確實問是函式嗎?為什麼?

從而引出函式極其定義域

由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知識點二:三個三角函式的定義域

同時教師強調:由於弧度制使角和實數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所以三角函式是以實數為自變數的函式

例題變式2, 已知角A 的終邊經過P(—2a,—3a)( a不為0),求角A的三個三角函式值

解答中需要對變數的正負即角所在象限進行討論, 讓學生意識到三角函式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有關,從而匯出第三個知識點

知識點三:三角函式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的關係

由學生推出結論,教師總結符號記憶方法,便於學生記憶

例題2: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 sinA=0。2 求cosA,tanA

求cosA,tanA

綜合練習鞏固提高,更為下節的同角關係式打下基礎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課外探討

小結回顧課堂內容

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以加強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課堂作業P16 1,2,4

(學生演板,後集體討論修訂答案同桌討論,由學生回答答案)

課後分層作業(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必作P23 1(2),5(2),6(2)(4) 選作P23 3,4

板書設計(見PPT)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本科數學**號選手,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高中數學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第一課時《函式單調性與最大(小)值》。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五個方面來陳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方案。懇請在座的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課主要對函式單調性的學習;

(2)它是在學習函式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又為基本初等函式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他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這一課題的前後章節來寫)

(3)它是歷年大學聯考的熱點、難點問題

2、教材重、難點

重點:函式單調性的定義

難點:函式單調性的證明

重難點突破: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思考,並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辦法來實現重難點突破。(這個必須要有)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函式單調性的定義

(2)函式單調性的證明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瞭解由簡單到複雜,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思想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善於合作的意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新課程標準之處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本著這一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開放式探究法、啟發式引導法、小組合作討論法、反饋式評價法

2、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只是。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題,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影響教學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學法選擇上,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歸納總結法。

四、教學過程

1、以舊引新,匯入新知

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行繪製出一次函式f(x)=x和二次函式f(x)=x^2的影象,並觀察函式圖象的特點,總結歸納。通過課上小組討論歸納,引導學生髮現,教師總結:一次函式f(x)=x的影象在定義域是直線上升的,而二次函式f(x)=x^2的影象是一個曲線,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適當新增手勢,這樣看起來更自然)

2、創設問題,探索新知

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用二次函式f(x)=x^2表示式來描述函式在(-∞,0)的影象?教師總結,並板書,揭示函式單調性的定義,並注意強調可以利用作差法來判斷這個函式的單調性。

讓學生模仿剛才的表述法來描述二次函式f(x)=x^2在(0,+∞)的影象,並找個別同學起來作答,規範學生的數學用語。

讓學生自主學習函式單調區間的定義,為接下來例題學習打好基礎。

3、例題講解,學以致用

例1主要是對函式單調區間的鞏固運用,通過觀察函式定義在(—5,5)的影象來找出函式的單調區間。這一例題主要以學生個別回答為主,學生回答之後通過互評來糾正答案,檢查學生對函式單調區間的掌握。強調單調區間一般寫成半開半閉的形式

例題講解之後可讓學生自行完成課後練習4,以學生集體回答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2是將函式單調性運用到其他領域,通過函式單調性來證明物理學的波意爾定理。這是歷年大學聯考的熱點跟難點問題,這一例題要採用教師板演的方式,來對例題進行證明,以規範總結證明步驟。一設二差三化簡四比較,注意要把f(x1)-f(x2)化簡成和差積商的形式,再比較與0的大小。

學生在熟悉證明步驟之後,做課後練習3,並以小組為單位找部分同學上臺板演,其他同學在下面自行完成,並通過自評、互評檢查證明步驟。

4、歸納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函式單調性的定義及證明過程,並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善於合作的意識。

5、作業佈置

為了讓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我將採用分層佈置作業的方式:一組 習題1、3A組1、2、3 ,二組 習題1、3A組2、3、B組1、2

6、板書設計

我力求簡潔明瞭地概括本節課的學習要點,讓學生一目瞭然。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跟主動性,及時吸收反饋資訊,並通過學生的自評、互評,讓內部動機和外界刺激協調作用,促進其數學素養不斷提高。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導數是微積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為研究函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在前面幾節課裡學生對導數的概念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本節課教材從形的角度即割線入手,用形象直觀的“逼近”方法定義了切線,獲得導數的幾何意義,更有利於學生理解導數概念的本質內涵. 這節課可以利用幾何畫板進行動畫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思維、運用形成完整概念. 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導數是研究函式的單調性、變化快慢等性質最有效的工具,是本章的關鍵內容。

2、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導數的幾何意義、切線方程的求法以及“數形結合,逼近”的思想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的本質內涵

1) 從割線到切線的過程中採用的逼近方法;

2) 理解導數的概念,將多方面的意義聯絡起來,例如,導數反映了函式f(x)在點x附近的變化快慢,導數是曲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等等.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

通過實驗探求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理解曲線在一點的切線的概念,會求簡單函式在某點的切線方程。

過程與方法:

經歷切線定義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體會導數的思想及內涵,完善對切線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逼近、數形結合思想的具體運用,使學生達到思維方式的遷移,瞭解科學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逼近、數形結合、以直代曲等數學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領悟特殊與一般、有限與無限,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係,感受數學的統一美,意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說教法與學法

對於直線來說它的導數就是它的斜率,學生會很自然的思考導數在函式影象上是不是有很特殊的幾何意義。而且剛剛學過了圓錐曲線,學生對曲線的切線的概念也有了一些認識,基於以上學情分析,我確定下列教法:

教法:從圓的切線的定義引入本課,再引導學生討論一般曲線的切線的定義,通過幾何畫板的動畫演示,得出曲線的切線的“逼近”法的定義.同樣通過幾何畫板的實驗觀察得到導數的幾何意義和直觀感知“逼近”的數學思想.因此,我採用實驗觀察法、探究性研究教學和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法相結合,以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學法:為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本節課採取了

自主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具: 幾何畫板、幻燈片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

學生活動——問題系列

問題1 平面幾何中我們是怎樣判斷直線是否是圓的割線或切線的呢?

問題2 如圖直線l是曲線C的切線嗎?

(1)與 (2)與 還有直線與雙曲線的位置關係

問題3 那麼對於一般的曲線,切線該如何定義呢?

【設計意圖】:通過類比構建認知衝突。

學生活動——複習回顧

導數的定義

【設計意圖】:從理論和知識基礎兩方面為本節課作鋪墊。

2.探索求知

學生活動——試驗探究

問一;求導數的步驟是怎樣的?

第一步:求平均變化率;第二步:當趨近於0時,平均變化率無限趨近於的常數就是。

【設計意圖】:這是從“數”的角度描述導數,為探究導數的幾何意義做準備。

問二;你能借助影象說說平均變化率表示什麼嗎?請在函式影象中畫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實踐得到平均變化率表示割線PQ的斜率。

問三;在的過程中,你能描述一下割線PQ的變化情況嗎?請在影象中畫出來。

【設計意圖】:分別從“數”和“形”的角度描述的過程情況。從數的角度看,,Q();從形的角度看, 的過程中,Q點向P點無限趨近,割線PQ趨近於確定的位置,這個位置的直線叫做曲線在 處的切線。

探究一:學生通過幾何畫板的演示觀察割線的變化趨勢,教師引導給出一般曲線的切線定義。

【設計意圖】: 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髮現導數的幾何意義,使問題變得直觀,易於突破難點;學生在過程中,可以體會逼近的思想方法。能夠同時從數與形兩個角度強化學生對導數概念的理解。

問四;你能從上述過程中概括出函式在處的導數的幾何意義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髮現並說出:,割線PQ切線PT,所以割線

PQ的斜率切線PT的斜率。因此,=切線PT的斜率。

五、教學評價

1、通過學生參加活動是否積極主動,能否與他人合作探索,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

2、通過學生對方法的選擇,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價;

3、通過練習、課後作業,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

4、教學中,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學習,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體驗對知識的認識從模糊到清晰,從直觀感悟到精確掌握;

5、本節課設計目標力求使學生體會微積分的基本思想,感受近似與精確的統一,運動和靜止的統一,感受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希望利用這節課滲透辨證法的思想精髓.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說課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拋物線的定義,掌握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形式,及其對應的焦點、準線。

(2)能力目標:通過對拋物線概念和標準方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建立座標系的能力,由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形成學生對事物運動變化、對立、統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德育目標:通過拋物線概念和標準方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嚴密細緻的科學態度,通過提問、討論、思考等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1)拋物線的定義及焦點、準線;

(2)利用座標法求出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

(3)會根據拋物線的焦點座標,準線方程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

教學難點:(1)拋物線的四種圖形及標準方程的區分;

(2)拋物線定義及焦點、準線等知識的靈活運用。

說課方法:啟發引導法(通過橢圓與雙曲線第二定義引出拋物線)。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原理,通過類比、歸納把新知識化歸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二次函式與拋物線方程的對比,移圖與建立適當建立座標系的方法的歸納)。

利用多媒體教學

說課過程:

一、課題引入

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提問學生:1、橢圓的第二種定義: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小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橢圓。(用課件演示)

2、雙曲線的第二種定義: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大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雙曲線。(用課件演示)

由此引出:到定點的距離和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等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

是什麼?

(以問題為出發點,創設情景,提高學生求知慾)

教師用直尺、三角板和細繩演示,學生觀察所得曲線。

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講授新課

1.對拋物線的初步認識

物理中拋物線的運動軌跡;數學中二次函式的圖象;生活中拋物線的例項(圖片顯示)等。

2.拋物線的定義

3.拋物線標準方程的推導:①學生回顧求曲線方程的步驟(建系、設點、列方程);

②若焦點F和準線的距離為()這樣建立座標系?由學生思考:可能出現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1、本節課的內容:拋物線的.定義,焦點、準線的意義及四種標準方程;

2、理解引數的幾何意義(焦準距)

3、利用座標法求曲線方程是座標系的適當選取。

課後作業:119頁習題8.52,4

設計說明:學生在國中學習二次函式時知道二次函式的圖象是一個拋物線,在物理的學習中也接觸過拋物線(物體的運動軌跡)。因而對拋物線的認識比對前面學習的兩種圓錐曲線橢圓和雙曲線更多。所以學生學起來會輕鬆。但是要注意的是,現在所學的拋物線是方程的曲線而不是函式的圖象。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橢圓和雙曲線的基礎上,利用圓錐曲線的第二定義統一進行展開的,因而對於拋物線的系統學習具有雙重的目標性。

拋物線作為點的軌跡,其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充滿了辨證法,處處是數與形之間的對照和相互轉化。而要得到拋物線的標準方程,必須建立適當的座標系,還要依賴焦點和準線的相互位置關係,這是拋物線標準方程有四種而不象橢圓和雙曲線只有兩種形式。因而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的推導也是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好素材。

利用圓錐曲線第二定義通過類比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和對比,啟發學生猜想與概括,利用建立座標系求出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教學過程,真正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對於標準方程中的引數及其幾何意義,焦點座標和準線方程與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必須讓學生掌握如何根據標準方程求、焦點座標、準線方程或根據後三者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特別對於一些有關距離的問題,要能靈活運用拋物線的定義給予解決。

當前素質教育的主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採用學生通過探索、觀察、對比分析,自己發現結論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練掌握求動點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

2、體會數學實驗的直觀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畫板的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創新能力。

2、體會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強化類比、聯想的方法,領會方程、數形結合等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動點軌跡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

2、樹立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激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類比、聯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條件下的軌跡

教學難點:圖形、文字、符號三種語言之間的過渡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觀察發現、啟發引導、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優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組織和澄清,並能清楚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

【教學手段】利用網路教室,四人一機,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上述教學手段,一方面:再現知識產生的過程,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突破學生在舊知和新知形成過程中的障礙(靜態到動態);另一方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模式】重點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模式“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高中數學第三冊(選修)Ⅱ第一章第2節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期望是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反映隨機變數取值分佈的特徵數,學習期望將為今後學習概率統計知識做鋪墊。同時,它在市場預測,經濟統計,風險與決策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為今後學習數學及相關學科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離散型隨機變數期望的概念及其實際含義。

難點:離散型隨機變數期望的實際應用。

[理論依據]本課是一節概念新授課,而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把對離散性隨機變數期望的概念的教學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此外,學生初次應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也較為困難,故把其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例項,讓學生理解離散型隨機變數期望的概念,瞭解其實際含義。

會計算簡單的離散型隨機變數的期望,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概念的建構這一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等合情推理能力。

通過實際應用,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能力和學以致用的數學應用意識。

[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培養其嚴謹治學的態度。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其積極探索的精神,從而實現自我的價值。

三、教法選擇

引導發現法

四、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五、教學的基本流程設計

高中數學第三冊《離散型隨機變數的期望》說課教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從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後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2、從學生認知角度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內容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形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積極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於q=1這一特殊情況,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後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3、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片面、不嚴謹。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靈活運用。

公式推導所使用的"錯位相減法"是高中數學數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所以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並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

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滲透事物之間等價轉化和理論聯絡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過程分析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儘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讚賞,對他說: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後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後,國王大吃一驚。為什麼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故事內容緊扣本節課的主題與重點。

此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引導學生寫出麥粒總數。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了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的值,然後再求和。這時我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捨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丟擲"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求和就想到相加,這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麼不相加而馬上相減呢?在整個教學關鍵處學生難以轉過彎來,因而在教學中應捨得花時間營造知識形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形成繁難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迫使學生急於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2、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在肯定他們的思路後,我接著問:1,2,22,.....,263是什麼數列?有何特徵?應歸結為什麼數學問題呢?

探討1:,記為(1)式,注意觀察每一項的特徵,有何聯絡?(學生會發現,後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探討2:如果我們把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後一項,(1)式兩邊同乘以2則有,記為(2)式。比較(1)(2)兩式,你有什麼發現?

設計意圖: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比較,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推導關鍵是變"加"為"減",在教師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在學生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教學中應著力在這兒做文章,從而抓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

經過比較、研究,學生髮現:(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把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老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並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麼(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後,突然發現上述解法,不禁驚呼:真是太簡潔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類比聯想,解決問題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

這裡,讓學生自主完成,並喊一名學生上黑板,然後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己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成就感。

對不對?這裡的q能不能等於1?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q=1時是什麼數列?此時sn=?(這裡引導學生對q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後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設計意圖:通過反問精講,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接受,變為對知識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能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儘管時間有時比較少,甚至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4、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在此基礎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還有其它方法嗎?我們知道,

那麼我們能否利用這個關係而求出sn呢?根據等比數列的定義又有,能否聯想到等比定理從而求出sn呢?

設計意圖:以疑導思,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營造一個讓學生主動觀察、思考、討論的氛圍、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化歸到,這其實就是關於的一個遞推式,遞推數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是研究性學習和課外拓展的極佳資源,它源於課本,又高於課本,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促進作用、

5、變式訓練,深化認識

首先,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題,再請學生上臺來幻燈演示他們的解答,其它同學進行評價,然後師生共同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採用變式教學設計題組,深化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直接套用公式、變式運用公式、研究公式特點這三個層次的問題解決,促進學生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通過以上形式,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

6、例題講解,形成技能

設計意圖:解題時,以學生分析為主,教師適時給予點撥,該題有意培養學生對含有引數的問題進行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7、總結歸納,加深理解

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引導學生回顧公式、推導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回答,然後老師再從知識點及數學思想方法兩方面總結。

設計意圖:以此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

8、故事結束,首尾呼應

最後我們回到故事中的問題,我們可以計算出國王獎賞的小麥約為1、84×1019粒,大約7000億噸,用這麼多小麥能從地球到太陽鋪設一條寬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約是全世界一年糧食產量的459倍,顯然國王兌現不了他的承諾。

設計意圖:把引入課題時的懸念給予釋疑,有助於學生克服疲倦、繼續積極思維。

9、課後作業,分層練習

必做:P129練習1、2、3、4

選作:

(2)"遠望巍巍塔七層,紅光點點倍加增,共燈三百八十一,請問尖頭幾盞燈?"這首中國古詩的答案是多少?

設計意圖:出選作題的目的是注意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思考的空間。

四、教法分析

對公式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與理解公式的來龍去脈,掌握公式的推導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條件,充分體現公式之間的聯絡。在教學中,我採用"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把整個課堂分為呈現問題、探索規律、總結規律、應用規律四個階段。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地反映了教學內容,使學生思維活動得以充分展開,從而優化了教學過程,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五、評價分析

本節課通過三種推導方法的研究,使學生從不同的思維角度掌握了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錯位相減:變加為減,等價轉化;遞推思想:縱橫聯絡,揭示本質;等比定理:迴歸定義,自然樸實。學生從中深刻地領會到推導過程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銳性、廣闊性、批判性。同時通過精講一題,發散一串的變式教學,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礎上,通過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也培養了學生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