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學說課稿國中錦集七篇

才智咖 人氣:6.27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說課稿國中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數學說課稿國中錦集七篇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資料的波動》(第一課時)。現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探究資料的離散程度及認識“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及其實際意義。主要是運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當兩組資料的“平均水平” 相近時,而實際問題中具體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資料的波動狀況,分析資料的差異,逐步抽象出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的三個量度,並掌握利用計算器求方差與標準差。

2.地位作用:

縱觀本章的教材安排體系,以資料“收集—表示—處理—評判”的順序展開。資料的波動是對一組資料變化的趨勢進行評判,通過結果評判形成決策的教學,是資料處理解決現實情景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本章學習的最終目的與落腳點。通過本節的學習為處理各種較為複雜的現實情境的資料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與方差,並會用它們表示資料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a、掌握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b、會動手與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a.經歷感受表示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b.通過資料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資料,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資料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資料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d.在具體例項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重點:

理解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與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並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並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與本節教學目標,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資料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線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並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通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例項來發現當兩組資料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開啟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啟用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與積極性。

2.比較法。在極差與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通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於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通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匯入與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資料的另一個量度 “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資料,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後,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通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資料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資料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與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並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與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連結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資料,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2)引導比較鑑別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採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資料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

(3)引導練習鞏固: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通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與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與知識。

(4)引導自學法: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與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展示情景(連結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

<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資料求平均數)。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3>、引進概念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與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資料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P—235隨堂練習(1)(通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小結談體會:教師引導回顧所學概念;讓學生談學習、運用的體會。

5、佈置作業:P—199(1)(2)(3-選作題):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便於比較與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2

一、 說教材作用: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這部分內容有關聯的是後面列方程解應用題,學好這一節課,將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義。

2.掌握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瞭解解分式方程時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並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驗根方法。

4.在學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驗根方法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熟練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過學習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轉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問題轉化成已知問題,從而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三、說重難點

本節重點是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轉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設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關鍵,因此轉化過程中主要是找方程兩邊的最簡公分母。難點分析:解分式方程學生容易出錯,關鍵不能理解在方程變形的過程中產生增根的原因,對於七年級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亦可以結合例項讓學生了解方程兩邊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為零不能滿足方程同解變換的原則,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驗根。

四、說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而再加上數學學科的特點,所以本節課採用了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方法。特別注重"精講多練",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上知識點複習課時採用了啟發、引導式的同時,而針對學生的回答所出現的一些問題給出及時的'糾正,在做練習時,這除了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上黑板以外,自己還在下面及時的發現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則全班講評,個別小問題,個別解決。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複習什麼叫分式方程?

設計意圖:主要讓學生區分整式方程與分式方程的區別,能夠使學生能積極投入到下面環節的學習。

(2)解分式方程

①學生回憶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驟,講解例題:

解:原方程可化為:

方程兩邊同乘 ,約去分母,得

(x+3)-8x=x2-9-x(x+3)

解這個整式方程,得

檢驗:把x=3代入最簡公分母 (x+3)(x-3)=0

∴x=3是原方程的增根

∴原方程無解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教師鼓勵同學們親自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鞏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②學習例題交流討論,找兩組同學到黑板上嘗試解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例題的合作研究,使每個學生對分式方程的解法進一步的認識,在此環節,鼓勵同學大膽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聆聽。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教師在此時對學生的問題要做出適當的評價,給同學以鼓勵和引導。

③我還設計了幾個小題讓同學們思考分式方程解的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在知道分式方程的根的情況下求式中字母的值

教師小結:

在方程變形時,有時可能產生不適合原方程的根,這種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大顯身手

設計意圖:鞏固

六、課內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2、提一個問題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數學下冊《分式方程》的第二課時,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介紹。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這部分內容有關聯的是後面列方程解應用題,學好這一節課,將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瞭解解分式方程時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並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驗根方法。

4.在學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驗根方法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熟練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過學習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轉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問題轉化成已知問題,從而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三、重、難點的分析

本節重點是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轉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設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關鍵,因此轉化過程中主要是找方程兩邊的最簡公分母。難點分析:解分式方程學生容易出錯,關鍵不能理解在方程變形的過程中產生增根的原因,對於八年級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可以結合例項讓學生了解方程兩邊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為零不能滿足方程同解變換的原則,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驗根。

四、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再加上數學學科的特點,所以本節課採用了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方法。特別注重"精講多練",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上新課時採用了啟發、引導式的同時,針對學生的回答所出現的一些問題給出及時的糾正,在上課做練習時,除了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上黑板以外,自己還在下面及時的發現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則全班講評,個別小問題,個別解決。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什麼叫分式方程?

設計意圖:主要讓學生繼續區分整式方程與分式方程的區別,為新授做鋪墊,使學生能積極投入到下面環節的學習。

(二)新授:

(1)學生學習例題交流討論,找兩組同學到黑板上嘗試解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例題的合作研究,使每個學生對分式方程的解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環節,鼓勵同學大膽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聆聽。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教師在此時對學生的問題要做出適當的評價,給同學以鼓勵和引導。

(2)講解例題:7/x-2=5/x

解:方程兩邊同乘x(x-2),約去分母,得

5(x-2)=7x解這個整式方程,得

x=5.

檢驗:把x=-5代入最簡公分母

x(x-2)=35≠0,

∴x=-5是原方程的解。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教師鼓勵同學們親自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鞏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3)議一議

在解方程1-x/x-2 = -1/x-2 - 2時,小亮的解法如下:

方程兩邊都乘以X -2,得

1 - X = -1 -2(X -2)

解這個方程,得

X = 2

你認為X = 2是原方程的根嗎?與同伴交流。

教師小結:

在方程變形時,有時可能產生不適合原方程的根,這種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驗根的方法有:代入原方程檢驗法和代入最簡公分母檢驗法。 (1)代入原方程檢驗,看方程左,右兩邊的值是否相等,如果值相等,則未知數的值是原方程的解,否則就是原方程的增根。 (2)代入最簡公分母檢驗時,看最簡公分母的值是否為零,若值為零,則未知數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否則就是原方程的根。

前一種方法雖然計算量大,但能檢查解方程的過程中有無計算錯誤,後一種方法,雖然計算簡單,但不能檢查解方程的過程中有無計算錯誤,所以在使用後一種檢驗方法時,應以解方程的過程沒有錯誤為前提。

想一想:解分式方程一般需要經過哪幾個步驟?由學生回答。

(4)教師歸納小結:

解分式方程的步驟:

1 .在方程的兩邊都乘以最簡公分母,約去分母,化為整式方程

2.解這個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簡公分母,看結果是不是零,使最簡公分母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須捨去。

(5)輕鬆完成:課堂練習:29頁1練習

(6)歸納總結、整理反思

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引導學生不但總結知識上的收穫,也要總結合作交流上,反思整堂課的學習體驗。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本節課歸納總結,感悟知識上的點滴收穫,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反思自己。

(7)課後作業:32頁習題16.3的1大題的8個小題

教學設計說明:

整個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探索、交流等手段,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在教學活動中,我積極地充當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衝動,自願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讓學生在言詞實踐活動中真正"動"起來。變"聽"數學為"做"數學。使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中得到張揚、能力得到發展。最終實現以下理念追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國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實數、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又是今後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式等知識的基礎。此外,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對其它學科有重要意義。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過豐富的例項,讓學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並通過觀察歸納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及已有的知識經驗,本節課的三維目標主要體現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會根據具體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體會方程的模型思想,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數學建模的分析、思考過程,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會做數學的快樂,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3、 教學重點與難點

要運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首先必須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學又要從大量的例項出發 。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由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鑑於學生比較缺乏社會生活經歷,處理資訊的能力也較弱,因此把由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方程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關概念,所以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啟發式、類比法教學。教學中力求體現“問題情景---數學模型-----概念歸納”的模式。但是由於學生將實踐問題轉化為數學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從具體的問題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方程,從而突破難點。同時學生在現實的生活情景中,經歷數學建模,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因為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為素材創設情景,易於被學生接受、感知。通過微機演示課本中的例項,並應用微機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微機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把圖形的靜變成動,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學生自然會想到用方程來解決問題,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學過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順利地進入新課。

2、 啟發探究,獲取新知

通過上述情景分析,讓學生小組合作,列出方程。英國一位著名的數學教育心理學家曾 說:概念的教學要從大量例項出發,通過例項幫助完成定義,而不是教定義。因此,我在課本的基礎上,又補充2個例項,而且,補充的例題所列出的方程正好是一個一次項為0,一個常數項為0 的特殊一元二次方程,這為後面概括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作準備。在學生列出方程後,對所列方程進行整理,並引導學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徵,同時與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較,找出兩者的區別與聯絡,並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來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於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所以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主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進行自我嘗試、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讓學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內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個未知數(3)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因為任何一個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化為 “ax+b=c(a≠0)”的形式,由此類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為“ax2+bx+c=0(a≠0)”;並由一元一次方程項及係數的概念聯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項及係數的概念。

3、 練習反饋,應用拓展

在這個環節,我遵循鞏固與發展想結合的原則,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競賽活動的方式對本課知識進行鞏固。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對概念進行變式應用,可以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 小結歸納,上升理性

引導學生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學習過程中用了哪些數學方法?

(3)確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項及係數時要注意什麼?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5、 作業佈置

考慮帶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分層次佈置作業,以便同時兼顧到學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

四、教學評價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否積極,而且注重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

五、板書設計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是國中幾何第二冊第三章《三角形(二)》的第一課時,是全等三角形的續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見的圖形,由於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質,因而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特別是它的兩個底角相等的性質,可以實現一個三角形中邊相等與角相等之間的轉化,也是今後論證兩角相等的重要依據之一。等腰三角形沿底邊上的高對摺完全重合是今後論證兩條線段相等及線段垂直的重要依據。同時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還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強學生對直覺、猜想、演繹、類比、歸納、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會掌握,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

2、教材重組:《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所以我製作了學生非常熟悉與感興趣的電視轉播塔、房屋人字架等課件,讓學生觀察尋找出其熟悉的幾何圖形,然後動手作出這個圖形,並裁下來,動手摺疊,發現規律。如此把教材內容還原成生動活潑的思維創造活動,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3、學習目標: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瞭解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有關概念,探索並掌握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性質,能應用性質進行計算與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能結合具體情境發現並提出問題,逐步具有觀察、猜想、推理、歸納與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求的熱情與積極參與的意識;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樂於助人的品質。

4、教學重、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探索及其應用。

難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探索及證明。

5、突破難點策略:通過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助自主學習與探索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活動豐富、思維積極的狀態中進行探究學習,組織好合作學習,並對合作過程進行引導,使學生朝著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

二、說學情

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演繹推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結密性、靈活性比較欠缺,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能力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與引導。

三、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為了順利達到這一目標,引導學生探索性學習,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採用了以觀察法、發現法、實驗操作法、探究法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因此,通過本節教學,我將對學生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智慧力投入,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狀態。

2、向學生滲透探究、發現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在合作中國共產黨同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學模式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運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導下,本節課我將採用"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導評價——實踐應用——反思歸納"的教學模式,力求著眼於學生探究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合作精神。

六、說教學程式與設想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據此本節課我分以下環節組織教學。

(一)創設情境,觀察聯想。

1、多媒體展示電視轉播臺、房屋人字架,讓學生觀察找出其中的幾何圖形?(等腰三角形、四邊形、梯形)

2、兩幅圖中都有哪種幾何圖形?(等腰三角形)

從學生身邊的生活與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聯想,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與願望。

(二)動手操作,揭示課題。

3、什麼是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它們有何關係?

4、請學生動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這個三角形,再動手摺疊,當兩腰重合時,找出發現哪些結論。

5、小組交流發現的結論。(兩底重合,摺痕是頂角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 )

6、小組代表用語言表達得出的結論。

7、多媒體演示摺疊過程,再現歸納得出的結論。

8、揭示、板書課題:等腰三角形性質。 讓學生溫習、重現已學相關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新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所以我在這裡力圖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口交流表達,使學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質。

(三)獨立思考,探究新知。

9、對於觀察得出的結論是否能進行論證,請學生動手試一試。

放手讓學生決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帶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現自己的潛能,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有效的學習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創新。

10、當部分同學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而少數找不到思路的同學也充分感知了困難,嘗試了困難後,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與交流,並作為合作者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

組織學生探索、交流,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形成一個既有獨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廣泛交流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五)引導評價,形成規律。

11、小組合作交流後,請各小組一名代表上臺講解(給學困生提供上臺機會,讓他們嘗試成功的喜悅)共有三種輔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線AD、作 AD⊥BC、作BC邊上的中線AD.通過師生、生生的相互補充評價,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

12、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質呢?

學生探索能得出:①每個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邊上的高、中線、角平分線互相重合。

運用知識遷移在新知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學生的探究興趣進一步推向高潮,激勵學生要敢於迎接挑戰,不斷追求,鍛鍊意志。

13、閱讀課本:等腰三角形性質(一)(注意:等邊對等角、三線合一的幾何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準確的幾何語言表達能力。

(六)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頂角∠ABC=100°,過屋頂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據圖中條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數。

把例題改編成開放題,為學生再一次創設探究情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達標練習(搶答) ①填空。設計基礎練習,體現素質教育的全員性,通過搶答訓練,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

②△ABC中,AB=AC,D為BC上一點,DE⊥AB,FD⊥BC交AC於F點,∠A=56°,求∠ EDF的度數 通過能力訓練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③應用:某廠車間的人字屋架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裝中柱CD,你能幫工人師傅確定中柱的位置嗎?說明選用的工具與原理。 進一步體現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

(七)反思歸納,形成結構。

1、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小結:

①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知識、方法、技能),你認為重點是什麼?

②所學知識能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③本節課所運用的學習方法對你今後學習有什麼啟示?

2、佈置作業:(分層佈置)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6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及其內角和》的第二課時。我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多邊形的內角和是在三角形內角和知識基礎上的拓廣和發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深化,是後面學習多邊形鑲嵌的基礎,也是今後學習空間幾何的基礎,學好多邊形內角和的內容,為學生認識探索客觀世界中不同形狀物體存在的一般規律打下基礎,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覺有很大的幫助。

二、學情分析

1、我所任教的班級,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由於自小獨立性較強,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喜歡合作討論,對數學學習有較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較好。

2、本節課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學生對三角形、特殊四邊形的內角和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估計學生在探究任意四邊形內角和時會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邊形為三角形”這一過程會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想辦法把難點分散,有利於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三、教學目標分析

新的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猜想、歸納等探索過程。根據新課標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知識與技能】

掌握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並能熟練運用。

【數學思考】

(1)通過測量,類比,推理等教學活動,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解決問題】

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讓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

1、通過動手實踐、相互間的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

2、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探索。並在探索過程中激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教學難點】探究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因此,本節課我藉助課件輔助教學,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難點,增強直觀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法和學法分析

本節課借鑑了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的理論和葉聖陶先生所倡導的“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時間”的思想,我確定如下教法和學法:

1.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啟發式、探索式教學方法,意在幫助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動手,從實踐中獲得知識。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2.學習方法:

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疑,解疑,組織活潑互動、有效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猜想,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五、說教學流程

1、環節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情景:請學生觀察“上海世博園”的宣傳視訊。

從 “情境認知理論”得知:圖文加情境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圖文和情境並用可使效率提高到300%。通過觀看上海世博園視訊,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並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對建築物的外觀抽象成已知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多邊形。提出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因為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與邊數關係的根本方法是把多邊形轉化為多個三角形,因此喚醒學生已有知識“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有助於解決後面的問題。接下來提出問題,正方形、長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學生回答後進入新課內容,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個確定值,引導學生猜想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喚醒學生已有知識,將有助於本堂課問題的解決,也為後面習題作鋪墊。

2、環節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動1:

猜一猜:圍繞“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多少度?”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正方形、長方形這兩個特殊的多邊形的內角和,很容易猜測出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360度。

議一議:你是怎樣得到的?你能找到幾種方法?這個環節學生可能出現“度量” 、“剪拼”、“作輔助線” 等等甚至更多的方法。為此我又丟擲問題:五、六、七邊形的內角和怎麼求?你發現了什麼?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自然過渡到用作輔助線的方法求多邊形的內角和,同時也要告訴學生在測量和剪拼活動中可能會產生誤差,由此感受到作輔助線在解決幾何問題中的必要性。這一環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推理能力。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適當的引導學生利用作輔助線的方法把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鼓勵學生尋找多種分割形式,深入領會轉化的本質——將四邊形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然後讓學生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用電腦演示四邊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多種方法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想一想:這些分法有什麼異同點?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和鼓勵。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藉助輔助線把四邊形分割成幾個三角形分割的關鍵在於公共點的選取,並演示公共點在圖形內、外、頂點處。利用三角形內角和求得四邊形內角和,這是數學學習中的一種常用轉化的思想方法。

活動2:

做一做:選一種你喜歡的上述分割的方法,類比求四邊形的內角和方法求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等的內角和,讓學生再一次經歷轉化的過程,加深對轉化思想的理解,通過增加圖形的複雜性,再一次經歷轉化的過程,加深對轉化思想方法的理解,體會由簡單到複雜,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多邊形的對角線,我們來看對角線與多邊形的邊數和多邊形的內角和之間有什麼關係?

議一議:

問題1:對比上面探究四邊形內角和的過程,你能得出五邊形的內角和?六邊形的內角和?

問題2:能否採用不同的分割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問題3:n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

活動3:

想一想:採取表格的形式,首先請學生找出將多邊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個數,再根據三角形個數求出多邊形的內角和。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分析並展示自己發現的規律,要求用已“探究”的不同多邊形來有條理地發現和概括出多邊形的邊數與內角和之間的關係,水到渠成地歸納、類比推出n邊形的內角和公式,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根據本組探究過程填寫下面表格的第二、三、四列,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

嘗試完成第五列n邊形的探究。

由於學生不熟悉完全歸納法,採取表格的形式使歸納更富條理性。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我又鮮明的指出:N表示什麼?

但是學生有可能出現其它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由四邊形內角和求五邊形內角和,由五邊形內角和再求六邊形內角和,依次類推,邊數每增加1條內角和就增加 180°。但是這種方法給活動3公式的得出帶來困難。所以教師要因勢利導,給學生正確的評價。在探索的過程中再一次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的能力。

練一練: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鞏固與應用,我特地設計了一組(5個)即時搶答題,通過這些題目學生當堂訓練、獨立計算,並根據學生都喜好競賽的特點,採用搶答式完成。運用所學公式解決問題並鞏固、理解、記憶公式。

搶答:

(1)過一個多邊形一個頂點有10條對角線,則這是 邊形.

(2)過一個多邊形一個頂點的所有對角線將這個多邊形分成五個三角形,則這是 邊形.

(3)多邊形的內角和隨著邊數的增加而 ,邊數增加一條時它的內角和增加 度。

(4)十二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度。

(5)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等於720度,那麼這個多邊形是 邊形.

3、環節三:例題講解,知識鞏固

在此,我設計了2個例題,並對教科書上的例題作了較小的改動,書上的例1簡略講解,這個例題就是對四邊形的內角和的簡單應用,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對於例2我把書後面的85頁習題第9題變成例題,這一道題目具有較好的典型性,特別是知識間的融會貫通,主要要求學生掌握:三角形、五邊形的內角和,正五邊形等相關知識。

4、環節四:分組競賽、情感昇華

(1)智慧大比拼

內容:P87的練習分成2類。

通過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利用當堂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本節知識。

(2)拓展探究

內容:用一把剪刀,將一張正方形卡片一個角截去,剩下的卡片是一個幾邊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

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分析可能的每一種擷取情況,根據不同截法得出不同結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討、勇於創新。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體會成功的喜悅。

(3)情繫世博

內容:20xx年5月1日世博會在上海拉開帷幕,小明為了紀念這一特殊年號,他想用20xx°設計一個多邊形,他的願望能實現嗎?

引導學生利用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解釋小明的設想能否實現。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以及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並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5、環節五:暢所欲言、分享成果

請學生談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收穫,並整理自己參與數學活動的經驗,回味成功的喜悅,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是給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表現的機會,這也是給教者本身一個反思提高的機會。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6、環節六:佈置作業、課後提升

(1)習題7.3第2題、第4題。

(2)選做題:用另外兩種作輔助線的方法證明多邊形內角和定理。

採用分層佈置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及成就感,從而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六、評價分析

評價學生,不僅僅是一個手段和結果,它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新課程對課程的評價應把握形成性、發展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實踐中我打算在課堂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評價在學習中各種能力〈如表達、想象、動手、思維、自學能力等〉的發展情況。

2、評價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表現。

3、評價在學習過程中對身邊事物、社會現實的關注程度。

評價必須最大限度地考慮最終結果,要以培養學生的榮譽感、自尊心和進取心為目的,使其產生獲取成功的動力。

七、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明瞭,便於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並體現教師的示範作用,突出本堂課的重難點,及主要的思想方法。

板書設計:

多邊形的內角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說明,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上說明這節課“教什麼”和“怎麼教”,並且闡明瞭“為什麼要這樣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7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有理數的加法,所選用的教材為人教版7年級上冊第一章第3課時,對於本節課我想做以下彙報: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要求學生經歷有理數加法法則和運算律的探索過程,理解和掌握有理數加法運演算法則,並能運用加法運算律簡化計算。

2.學情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學習基礎較薄弱,學習能力還不夠強。通過國小四則運算的學習,頭腦中已形成相關計算規律,知道數都是指正整數、正分數和零等具體的數,因此學生可能會用國小的思維定勢去認知、理解有理數的加法。但是學生已經知道數已經擴大到有理數,出現了負數,並且學習了數軸和絕對值,這些基礎是學習新課的必備條件。為了學生能切實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中特別設計了反饋練習;對於教材中的例題和練習題,將作適當的延伸拓展和變式處理。

3.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掌握有理數加法的法則,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2)並能進行有理數加法的運算。 能力目標

①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有理數加法法則的過程,深刻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

②學生通過動手、發現、分類、比較類方法的學習,提高了對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絡又是變化發展的辯證觀點的再認識。

情感目標

通過聯絡實際自主探究、自主觀察、分類歸納有理數加法法則,能夠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合作學習中增強與他人的合作。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有理數加法法則中符號的確定。

難點:異號兩數相加的符號。

二、教學方法與教材處理

1.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 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七年級學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認知水平開展教學。學生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情景,發現有些計算方式是不夠的,引發認知衝突,提出需要學習新的知識。引導學生類比探究有理數加法法則,形成師生互動,體現了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2.學法引導

學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討發現。知識是通過學生自己動口、動腦,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獲得。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探究活動中總結有理數加法法則。在活動中注重引導學生體會用類比和數形結合的方法擴充套件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設計理念

《大綱》要求,對於課程實施和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的加法知識基礎上,創設情景,產生認知衝突,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特點、類比歸納、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向學生滲透類比數形結合的思想、特殊與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運用類比、聯想、轉化的思想,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

前提診測,複習提問: 複習舊知識的目的是對學生新課應具備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徵進行檢測判斷",所診測的絕對值意義和數軸與新的內容有關。

提出問題,創設情景: 從實際問題引入,提出表示數量關係僅用正數表示是不夠的,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提出研究有理數加法的問題。

嘗試指導,實施目標: 從例項出發,利用輸贏球得分原理和在數軸上運動方向符號的特點,通過小組探究得出加法法則。

變式訓練,鞏固目標: 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數加法法則,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按照分層遞進的教學原則,設計安排了4個由淺入深的例題。

(1)是整數的異號兩數相加;

(2)是整數的同號兩數相加;

(3)是小數和分數的異號兩數相加。同時配有兩個由低到高、層次不同的鞏固性練習,體現漸進性原則,希望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形成性測試,檢測目標:把"反饋---調節"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結束,應針對教學目標的層次水平,進行測試,對尚未達標的學生進行補救,以消除錯誤的積累,從而有效的控制學生學習上的兩極分化。

歸納總結,納入知識系統: 由學生總結、歸納、反思,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且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