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10篇

才智咖 人氣:1.92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10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數學(北京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圖形》第一課時。教科書第75—76頁的內容。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二、說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觀察、操作,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

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四、說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匯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些圖形,你還認識麼?看課件說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體圖形,說給大家聽你手裡拿的是什麼立體圖形?

規範語言:我手裡拿的立體圖形是長方體。

剛才大家認得都很清楚,記憶力真不錯!

它們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大家庭裡,除了立體圖形,還有另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立體圖形,豐富學生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還可以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體會圖形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就藏在你的立體圖形上,它的某一個面就是平面圖形,請你找一找、摸一摸,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

追問:你的手掌上是什麼感覺。(滑滑的,平平的。)摸:平。對了這就是平面圖形。(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辨別出這四種平面圖形,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通過實踐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感知這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徵,並會辨認。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有了一定的動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識,所以這節課我將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釋疑、訓練檢測”四環節教學模式呈現教學內容。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學習。

三、說教學流程

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通過課件出示一個由一些立體圖形拼成的機器人,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做好準備。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達到新課標強調的“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

1、幫新朋友取名

2、給新朋友找家

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自體驗從體上找面,體會面在體上。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後通過觀察課件:面從體上滑下,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突破本課的難點,切實反應“學數學”不如“做數學”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紹

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假如你是這些圖形,怎樣向大家介紹自己呢?我這樣做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徵,突出本課的重點。

(三)、聯絡生活,深化新知。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為了將數學課上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生活中,你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些圖形呢?通過找圖形讓學生體驗到,這些圖形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同時滲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練習,拓展新知

我通過讓學生找、塗、數、拼等多層次的練習,鞏固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1、教材37頁練一練第一題,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先指名學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連一連。

2、第2題塗一塗,第5題數一數。加深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3、拼一拼,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幾何美。

四、板書設計

平面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圓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低年級的數學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都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級數學教學就應遵循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且用於生活的理念,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認為:好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足以證明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一、說教材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60—61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前後”、“上下”的位置與順序,理解了位置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它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理解和掌握其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2、能力目標: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傾聽與交流能力,質疑與評價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用生活中有關“左右”的情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滲透“事物之間相對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認識“左右”位置的關係,準確確定“左右”。

教學難點:

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況下體驗左右的位置,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索性,使課堂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在愉快的“玩”中鞏固了知識。

(2)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所以本節課利用多種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2、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通過靈活、有趣的遊戲和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三、說教學程式

一)、創境激疑

新課開始,我利用課賽情境,讓高興的同學舉手。從而引出課題:《左右》。

二)、互動解疑

1、說一說

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舉例說一說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學生舉例的過程,既是教師瞭解學生認知基礎的過程,也就是他們自己熟悉左右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還有哪些象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樣,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讓他們在各自原有的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2、玩一玩

通過帶著學生玩“舉右手,抬左腿、摸左耳??”這些“聽口令,做動作”的遊戲,幫助學生藉助身體器官認識並正確分辨左右。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選擇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為突破口,藉助身體的器官,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領會左右的含義,分辨左右的位置關係。通過自主尋找、合作討論、遊戲反饋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合作交流的能力,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

3、擺一擺。

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敘述擺學具,通過擺的活動,讓學生把身體的左右遷移到生活中來,使學生學會確定物體的左右。在聽老師的敘述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語言來敘述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通過回答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東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就不同。

三)、啟思導疑

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握手,請學生判斷,老師是用右手握手嗎?為什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後,老師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我們面對面站著,因為方向

相對,用右手握手方向剛好相反。通過質疑、釋疑,讓學生髮現“左右”的相對性。

四)、實踐運用

1、說一說你相鄰的同學是誰?

2、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課本61頁練一練第3題)

3、我問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個小朋友要上樓,你能告訴他應該走哪邊嗎?

如果他不走右邊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學生自由發言)

你知道為什麼“上下樓梯要靠右行”了嗎?

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他們都是靠哪邊走的?

走路時我們要注意什麼?(結合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結: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規則,我國規定每個公民都靠自己的右邊行走或行車。現在請同學們都靠自己的右邊來回走一走歌謠:同學們,請記住,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鬧。走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記住。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認為自己表現得怎麼樣?

在我們的`生活中,認識左右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就讓我們到生活中去體會吧!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有著廣闊的生活背景,也蘊含著深刻的數學思想。本課時是《找規律》知識體系中的起始內容,即讓學生探索,發現最簡單的圖形變化規律。教材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六一”兒童節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包含著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同時還注意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實踐活動去發現規律,創造規律。

3、教學目標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因此可以設計一系列的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基於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通過塗色與擺學具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感受數學的美。

4、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結合農遠資源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並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說學情分析

經過上個學期的學習,我班孩子們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不僅活潑,好動,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風格——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敏捷。

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已經多多少少接觸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和規律性的習題,只是沒有把它作為專項知識進行學習和研究,也就是說《找規律》內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觸,怎樣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索規律,領悟規律的內涵,將是我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遊戲、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遊戲、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找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在教學手段上,運用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端教育資源,圖文結合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找規律、創造規律的主要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落實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環節:

(一)遊戲引入,感知規律

以“動作接龍”的遊戲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上課開始,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引入,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主動參與到遊戲中來,在活動中,初步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增強了學生探究規律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尋找規律

1、看圖找規律

創設情境:“六一”到了,學校組織聯歡會,這是同學們佈置的會場,一起來看看吧。

然後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圖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規律的?

【設計意圖:藉助農遠資源我利用主題圖,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聯歡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探究,在農遠資源的輔助下,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讓學生初步感知到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

學生找到圖中有規律的事物之後,再去完成例1,輕而易舉。(課件出示例1)

最後師生共同小結:這些圖形、物體和小朋友都是兩個為一組,重複出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等活動去發現規律,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去找規律,體現了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逐步發展其動手、觀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規律的美,並掀起了探究規律的高潮。】

2、擺圖找規律

這個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的活動來探索規律,創造規律。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為學習例2做準備的,我並沒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藉助給定的圖形按照一定的規律擺一擺,並說說是按什麼規律擺的,學生們大膽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並進行相互間交流,創造性的擺出多種方法,在操作和嘗試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了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操作後,請學生說說自己組是怎麼擺的,按照什麼規律,緊接著完成例2學習,水到渠成。(課件出示例2)

3、塗色找規律

請學生合作探究:根據從中發現的規律繼續塗下去,看哪個小組塗得又快,又準,又好?塗完後,派小組代表彙報自己組是按照什麼規律塗色的。(課件出示例3)

【設計意圖:我從學生的愛好—畫畫入手,為學生

創設了他們喜愛的塗色比賽情境,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在活動中又一次感知到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4、師生互動找規律

這個環節我利用掌聲來找規律。

【設計意圖:利用掌聲來找規律,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使數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尋找身邊規律的慾望,為後面生活中找規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聯絡生活,創造規律

1、生活中找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絡生活,找出身邊的規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造規律

讓學生自己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創造出美麗的圖案。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新的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的方式,用塗色活動來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大膽創作中加深了對規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現。】

3、欣賞作品

將學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給大家,讓學生們邊欣賞邊評價,並說說作品是按照什麼規律創作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相互間欣賞作品,開闊了視野。在欣賞和評價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取長補短,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的應用創新意識。】

(四)嘗試練習,應用規律

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應用,為了鞏固新知,加深對規律的理解,此環節,我設計了三種類型的練習題。(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習題的設計要考慮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戰性,此環節,我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題,循序漸進,在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驅使下,學生們積極思考,參與創作,增強了應有創新意識。】

(五)課堂小結,欣賞和暢談規律

1、欣賞有規律的圖片。(播放課件)

只要我們留心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規律,比如斑馬身上有規律的條紋,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保護自己;馬路上的斑馬線,提醒我們過馬路的時候注意安全;還有春天生機勃勃,夏日晴空萬里,秋天果實累累,冬天大雪紛飛,冬去春來,夏去秋來,四季有規律的變換等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有了農遠資源庫提供的課件的展示,使學生感受規律美,學會欣賞規律美,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

2、課堂小結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一起歸納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然後教師總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有規律的事物在美化我們的生活,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它,運用它,將來把我們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麗,精彩。希望同學們能夠做一個善於發現美,創造美的孩子!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整個黑板主要用於展示學生塗畫規律和動手創造規律的作品。這樣安排既便於學生觀察,又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板書設計

找規律

例1例3

紅黃一組,重複出現。綠黃一組,重複出現。

綠紫一組,重複出現。藍黃紅一組,重複出現。

紫紅一組,重複出現。

女男一組,重複出現。

例2

正方體、圓柱體一組,重複出現。

三角形、圓形、正方形一組,重複出現。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把8和9的認識放在同一節課中完成,編排與前面6和7的認識基本上一樣,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資源雖不如6和7明顯,卻更豐富。提供給學生數數的物件是以“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生動畫面,其內容有人、花、樹、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畫面除數數外,還體現了環保教育的主題。8和9的序數意義仍是採取6和7的編排方法,不同的是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幾和第幾的意義的不同。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會8和9的基數的含義。

2.瞭解8和9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數含義。

3.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4.結合8和9的學習,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和勞動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

二、教法和學法

很顯然,在教法和學法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動手操作學習。“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三、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渴望動手參與的願望強烈,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加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流程

(一)聯絡生活,談話引入。

利用書上的主題圖,引入8和9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情感和培養學生對城市環保的責任感。

(二)教學8和9的基數含義。

1.教學主題畫。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圖上有什麼,它們的數量各是多少?主題圖為師生提供了數量8和9的物體有:

(1)校園兩旁有8棵樹。(2)花壇裡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個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4)黑板下襬放著9盆花。

(5)有8個同學和一位老師在花壇旁勞動。

(6)有9只蝴蝶在花壇上飛舞。

學生數以上“8”和“9”的物體時,開始是凌亂的、無序的,教師小結時,應引導他們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順序來數,如從上到下,從外到裡,從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數難數一些,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數一數,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如從上到下)數一遍,每數一隻,就做一個記號。

2.展示課前每人收集的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作業。

拿出課前收集的關於8和9的資料,先在小組內向同伴們交流;然後每組推選出一份在全班展評。最後全班同學都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張貼在教室四周並自由交流、評議。

【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資訊,處理資訊,感受8和9的數的意義,形成良好的數感,同時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

3.擺學具。

從學具中數出8個圓、9個三角形擺兩個圖形,喜歡擺什麼圖形就擺什麼圖形。

(三)教學8和9的順序。

1.課件出示計數器,教師逐一撥珠,讓學生數。當撥到第8顆、第9顆算珠時,算珠閃動變顏色。並問學生:7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8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

2.課件出示直尺圖:

教師將教材中直尺圖裡的括號作了一些調整,讓學生通過填空,熟記0~9各數的順序。填好後再讓學生順著數一遍,倒著數一遍。最後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看著直尺上的數,提幾個問題,讓學生互問互答。

(四)教學比較7、8、9的大小。

1.出示點子圖:

先讓學生數出這三幅點子圖的點子數,然後讓學生說說快速數出點子數的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每幅點子圖左邊都有5個點子,只要看右邊的點子數就能很快地數出每幅圖的點子數。】

2.比較7、8、9的大小。

請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學生的答案有以下6種:

7<8 8<9 7<9 8>7 9>8 9>7

3.用“>”、“<”號寫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讓學生在書上填空,注意提醒學生書寫要整潔、美觀。

【在比較7、8、9這3個數大小時,沒有像教材中那樣直接呈現,而是讓學生任意選擇兩個數來比較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

(五)教學8和9的序數含義。

1.做改編題(給每個學生髮一張練習紙)。

左數第8盆開了( )朵花。

開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給左邊的8個花盆塗上紅色。

給從左數的第9個花盆塗上綠色。

【教材提供的這部分內容過於簡單,而在認識6和7的序數意義時,有一部分學生對幾和第幾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將這部分內容作了些調整,設計了將8和9的基數、序數含義揉合在一起的練習,學生通過練習,弄清8和9的序數含義,又將它與基數含義區分開來,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2.把做好了的練習放到實物展示臺上展示,講評。對完成好作業的學生,教師給予鼓勵。

(六)小結。

這節課你知道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你對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要求學生把調查實踐作業和課堂上得到的獎勵,課後收錄到成長記錄袋裡。)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第36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第八課時,所呈現的內容是學生學習8和9的加減法後的一節練習課,本節課是利用可愛的企鵝這一學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提出有關加減法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進一步鞏固8和9的加減法。由於圖中第一次呈現大括號的形式,所以教學中需要教師作適當地講解,對圖中每個符號的出現,都應讓他們清清楚楚,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理解圖中的大括號、問號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對加減法意

義的理解。

2、鞏固8和9的加減法,能夠正確迅速地計算;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

際問題。

3、引導學生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理解大括號、問號表示的意義。

教學難點: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係,準確熟練地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五)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學具圖片、小棒等。

二、說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大部分學生對猜謎語、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有極大的興趣。經過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學生的聽課習慣正在逐步的得到規範,有了初步的數感和問題意識,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很欠缺,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強訓練。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情境教學法。

生動、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數學由抽象變具體,啟用學生的學習思維。因此,我們要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由於本課第一次出現大括號和問號,學生理解其意義有一定困難,因此在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企鵝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驗到用數學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思維。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擺一擺想一想》是一個純數學探索實踐活動課。這個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後安排的一次實踐活動。通過學生用棋子擺一擺,進一步認識100以內數的組成、數位和位值的概念。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100以內的數,最基礎的知識是數的順序;要弄清楚同一個數字放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出來的數就不同;還要弄清楚一個數的組成,它可以分成兩個不大於9的數(或兩個數字)之和。鑑於學生的年齡小,以上內容學起來較難理解,這個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兒童喜好動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習慣引導到學習上,設計出生動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兒童在動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內的數和領會、理解有關的基礎知識,並得到美的感受。這節課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數讓學生“玩”出數學道理來。

教科書出示了活動的兩個範例,學生可以仿照教科書上的樣子進行活動。首先由小精靈提出問題:“能用2個●表示不同的數嗎?”(由於到目前為止,學生學過的數只限於100以內,所以這裡的數只指一位數和兩位數。)下面展示了四名學生小組活動的情景,其中三名學生在數位表上擺圓片,根據十位和個位上圓片的數量說出擺出的數,例如,兩個圓片都放在個位,說明個位上數字是2,這個數就是2;兩個圓片都放在十位,說明十位上數字是2,個位數是0,這個數是20;十位和個位各放一個圓片,說明十位數和個位數都是1,這個數就是11。另外一名學生通過列表的方式把這三種答案綜合起來,表的左邊是所用的圓片數,右邊是擺出的三個數。在這裡,要求學生理解不同數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個十,個位上的2表示2個一),同時熟練掌握2的組成(和是2的加法):2=0 2,2=1 1,2=2 0,就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擺出、說出所有答案。

接下來,用同樣的方法,用3個●擺出不同的數。三名負責擺的同學已經擺出3、12、21這三個數,負責列表的同學已經把他們的答案都寫在紙上,但認為還有沒擺出來的數,提示學生思考除了上面這三個數,用3個●還能擺出什麼數。接下來,小精靈提出問題“用4個●、5個●……分別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數?”提示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實際擺一擺,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補充完整。最後,教材讓學生不用擺,說出用9個●能表示哪些數。這就要求學生在擺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利用歸納的方法來得出答案。

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我從情感、能力、知識三方面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這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和探求知識的慾望,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競爭的心理,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初步的歸納和抽象思維能力。(3)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鞏固對100以內數的認識,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學會歸納整理。

 二、說教法、學法

由於本堂課是一節數學活動課,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所以本堂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活動的形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只是起著一個引導者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按照以上教學目標,我對本課進行了下面的設計。

1.複習鋪墊。

由於這個活動要求學生對數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較熟悉,所以在開始活動前,我就利用數位表和計數器對相關知識進行復習。例如,計數器的十位和個位都是兩顆珠子,讓學生說一說著兩顆珠子分別代表什麼。

2.激發興趣,探索求知。

利用學生熟悉的兩個可愛的小精靈聰聰和明明提問題來引入新課。例如,這兩個數學王國裡的小精靈也來參加我們這個活動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注意發揮四人小組合作,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動手操作,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中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3.導放結合,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這個活動中,我注意儘量多給學生留一些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規律,去歸納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師決不代替;動手讓學生做,動口讓學生說。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去獲取知識,達到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目的。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學的輕鬆,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覺自己的聰明才智.

談話激趣

師:今天有那麼多老師來聽課,大家高興嗎?那麼老師要看一看我們班哪個小朋友表現最好,最聰明,最愛動腦筋,能得到老師發的智慧花。

複習鋪墊

1.數位順序。

2.師:首先,老師提一個問題,前邊我們學過了100以內數的認識,誰能告訴大家,數位順序哪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什麼位?第三位呢?

師:個位上的數表示什麼?十位上的數表示什麼?百位上的數呢?

2.用計數器撥數。

師:現在老師在計數器上撥一個數,看仔細,十位和個位都撥上2個珠子,這個數是多少?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數位上的2分別代表什麼?(學生回答。)你說的真好,大家給他鼓鼓掌。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你的計數器,我說數你撥珠,注意要邊撥邊說4,13,22,31,40。

生:4,個位撥4。13,十位撥1,個位撥3。22,十位撥2,個位撥2。

師:剛才小朋友們在撥這幾個數時,你有什麼發現?

上的數加起來都是4。每個數與前面

相鄰的數相比,都是個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

師:你們說的真好!聽了你們的發言老師真高興,大家給他鼓鼓掌。下面請你們把計數器放在桌角,把數位表和準備的圓片拿出來,我們來搞一個有趣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們就叫“擺一擺,想一想”(出示課題)。在這個活動中大家要善於動腦筋,找規律,使我們的活動進行的又快又好。

激發興趣,合作求知

師:瞧!我們的好朋友誰來了?(聰聰和明明。)這兩個數學王國裡的小精靈呀,也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了。(出示問題。)看,聰聰給我們提問題了“你們能用2個圓片表示不同的數嗎?”

1.用2個圓片擺數。

師: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點,到目前為止,我們學過的數只限於100以內。所以,在數位表上只能擺一位數和兩位數,不擺三位數,大家開始,用2個圓片看能擺哪幾個數?

師:擺好的同學,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麼擺的?要說清楚,你把圓片放在哪一個數位上,這個數是多少?

預生1:我把2個圓片都放在個位上,就是2。

生2:我把2個圓片都放在十位上,個位上沒有,就是20。

生3:我把1個圓片放在十位上,1個放在個位上,就是11。

板書:2個圓片。2,11,20。

師:大家想一想,為什麼2個圓片擺在個位上得到的數是2?而擺在十位上得到的數是20呢?

生4:因為擺在個位上表示2個一,所以是2,而擺在十位上表示2個十,所以是20。

師:你講的真好!大家給他鼓鼓掌。接下來,我告訴大家,看!咱們另一個好朋友小精靈也來湊熱鬧了,他是誰呀?(明明)對,小精靈明明他也要給大家提問題(出示問題)。(1)你能用3個圓片表示不同的數嗎?大家能回答他嗎?(2)用3個圓片擺數,請動手擺一擺,看能擺出幾個數?說一說你是怎麼擺的?

板書:3個圓片,3,12,21,30。

師:從剛才擺的這兩組數中,你發現些什麼?怎樣才能知道擺出的數不遺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聰明。

 2.用4個圓片,5個圓片擺數。

師:看,這兩個小傢伙又給大家提出了更難的問題“用4個圓片,5個圓片……分別表示哪些不同的數”。

好!大家真勇敢!你們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精神讓老師佩服。

3.小組合作,共同探索。

師:下面,咱們分四個小組合作,共同研究討論幾個圓片都能擺出哪幾個數。每一小組老師發一個彙總表,分工合作,3個同學在數位表上擺圓片,小組長在彙總表上作記錄,表的左邊是圓片的個數,右邊是擺出來的數。

師:注意:作記錄的同學要綜合你們小組這三個同學擺的數。不要有重複的數。比比看,哪一組擺的又快,寫的又好,寫字的同學字要大一些,寫工整,活動開始。(教師巡視。)

師:大家在擺的時候呀,要善於動腦筋,善於發現規律,這樣擺起來既快,又不容易遺漏。

4.學生彙報。

師:4個圓片能擺出哪幾個數,哪一組給大家彙報?

生:我們用4個圓片擺出了5個數(板書:4個圓片,4,13,22,31,40)。

師:介紹介紹經驗,你們怎麼擺的這麼快。(表揚這一組。)

師:5個圓片能擺出哪幾個數?(板書:5個圓片,5,14,23,32,41,50)哪一組要補充?

 5.勇於想象,探索規律。

師:從剛才小朋友們用圓片擺數的過程,你發現有沒有規律?下面我們不擺圓片,能不能在腦子裡想擺圓片的方法,直接寫出6個圓片,7個圓片,8個圓片,9個圓片都能表示些數?好,四個人合作,看哪一組填寫的又快又好!學生彙報,教師板書(略)。

總之,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想出儘可能多的方法,並形成交流。

師:是不是所有的小組都擺完了,四人小組長請到前面來,把你們組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大家互相評一評好嗎?

師:大家都擺完了嗎?一齊看黑板,從以上我們所擺的圓片個數和寫出來的數來看,同學們觀察到有什麼規律了嗎?誰能說一說。

 小結

師:誰能說一說今天研究的什麼?你都有哪些收穫?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要學會觀察,善於動腦,發現規律,使我們的學習能提高效率。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觀察與測量》的內容。本單元內容在全冊教材中為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以他們的觀察、操作活動拉近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從有別於數的另一個角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而“桌子有多長”則是學生在測量中首先從釐米引發的對測量的理解,包括對為什麼測量,用什麼測量,怎樣測量和如何記錄等都有一定的掌握,並在頭腦中建立起最初的長度單位——釐米的空間概念,使學生能夠自己估計出一定的長度,經歷由知到識,就像剝豆莢,從皮剝到豆,不斷明確的過程。

學生分析

學生年齡雖小,但都已經大略認識尺子(學生尺每個學生都見過),以他們的經驗出發,知道尺子能用來做什麼,怎麼使用(當然不一定很準確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識也未必全面),比如說,在完成課本第7頁第2題“連一連”的題目中,有的學生就用尺子畫線,他們知道,尺子可以用來畫直線;在裁紙活動中,有的學生沒有剪刀,為了將紙撕齊,以尺子壓紙邊進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見,學生對尺子並不陌生。當全班一起了解物體長度時,有個別學生最先試著用尺測量,就會帶動其他學生效仿。一年級的學生都有模仿和好動的習慣,知道的學生會向不知道的同學甚至全班傳授,公佈結果;而不知道的學生會轉身,回頭,甚至下座位,問、看別人怎麼做。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學中就要給他們時間,有要求、有目的地讓他們表達自己,在爭論與探索中獲取知識。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聰明、積極,經常會出現一些教師始料不及之處,使得課前的設計會發生許多變化,不能按事先預計好的進行下去。所以,教師應面對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從他們的認識基礎出發,主動學習。

設計思路

鑑於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教師應儘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比如說:學生在集體中具體認識尺子後,說明尺子上數字的作用;教師指明“從一個數字到下一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即是1釐米”,及時加深學生對釐米的認識,鞏固、肯定(或糾正)他們原有的看法,利用這點使他們做到舉一反三。

認識尺子之後,是練習鞏固。由學生自己測量同一物體,出現不同答案時,討論找出原因:怎麼會這樣?起點位置對嗎?無論討論是否能立刻給學生一個結果,起碼每個學生都動腦筋思考了這個問題,達到了討論的目的——參與、思考。這也就是讓他們先自己探索獲取資訊的一種途徑,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此時,教師再以一句簡練、切中要害的話總結或提示,就能順利地達到讓每個學生理解和牢記的效果,比起教師限制學生活動,先做示範,再讓學生模仿完成,要來得生動得多,積極得多。

之後,教師從旁引導,走出關鍵的一步,其餘交由學生嘗試完成。

教學目標

1.初步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瞭解實際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概念,能對長度進行估測。

3.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長度進行測量,體會釐米的含義。

4.在合作、討論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繪製放大的尺子圖;製作幻燈直尺圖,便於學生演示自己的測量方法準備各類尺子(米尺、鋼捲尺、皮尺),拓寬學生認識尺子的知識面。

教學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題:我們來了解桌子有多長。

板書課題:測量物體。

二、講授。

1.估計:讓學生試著估計一下自己的桌子長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劃著估,估好後,舉手交流結果。在這裡若出現大多數學生已經很熟練地說出×ד釐米”,在後面的學習中請學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麼?

【這部分安排,讓學生對一個物體的長度提前有一個不具體的感官認識,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能力。】

2.測量:在學生估計得數後,求證一下,(先避開用尺子,給個假設)如果不用尺子,你還能想出什麼辦法來量桌子呢?展開討論,再由各小組彙報用什麼方法?(用文具盒、書、筆等。)測量的桌子是多長呢?(希望是幾個文具盒長,幾本書長……)多提問幾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總結。

師:為什麼測出的桌子長度的說法都不一樣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樣長嗎?

總結:使用的工具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當工具一樣時,結果才會相同,所以,我們才會找一個統一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經過測量,你們認為統一的工具最好是什麼呢?(引入尺子,併為介紹尺子做鋪墊。)

【旨在使學生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感受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3.認識尺子。

(1)師:尺子有很多種,不止是你們手中用的這種,還有這些。(出示各類尺子,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多認識一些尺子。以一句話“它們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結束對尺子種類的介紹。)而在我們的學習中,最常用的就是你們這種(從學生手中取過)學生尺。(同時,黑板上貼出放大的直尺圖。)

(2)師:那麼,請你們看看,常用的學生尺上有些什麼呢?(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再彙報。這樣可避免部分學生不觀察或觀察不仔細,漏掉東西。)

生1:有數字。

生2:有一些小線、小格。

師:這是刻度線,小格就是由這些刻度線分出來的,你們仔細數一數,每一個數字和下一個數字之間,也就是最長的兩條刻度線之間有幾個小格。(幫助學生認準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激起其他學生關注。)

教師再講講cm的含義——c和m合在一起,表示釐米的意思,說明“cm”和“釐米”可以互相替換,而且指出釐米是一個長度單位。

板書:長度單位——釐米(cm)。

教師在學生開始估測時,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解答。請學生說,我們的桌子單位是××釐米。

(3)師:在尺子上找到“0”了嗎?它在什麼位置上表示什麼意思?(生:尺子最左邊,表示開始起點。)

師提醒:量物時,一般從起點0刻度線量起。

師:尺子上還有些數字是什麼意思?( 引出釐米的長度。)請找到尺子上從“0~1”這一段,從0~1是幾釐米?(從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出發。)

學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師:從一個數字到下一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那麼0~1就是(生:“1釐米”)。

在黑板直尺圖上用彩色筆畫出0~1之間是1釐米。

以搶答形式,再讓學生說一說,5~6、9~10、0~2、0~6之間分別是幾釐米等問題。(緩解,調動情緒,及時給予表揚,對最難的問題答對者以獎勵,激勵大家多思考。)

(4)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手比劃感

受一下“1釐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過什麼東西是1釐米長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多給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學生取出統一物體(學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長邊(正好整數),小組討論試著量,再彙報。面對結果不統一時,大家討論原因,說明最好從0刻度量起。並找一人上臺演示,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跟著演示一步步說明要求: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線,再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2)再量這個大三角形(等腰)的一個短邊,不夠整數,全班交流該讀作多少。

師:離哪個刻度線比較近,就是大約幾釐米。

三、練習。

鉛筆長( )釐米。

2.開啟書看第15頁第3題,判斷誰量得對。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說出錯誤原因。指出從一個整刻度到另一個整刻度測量也是對的。

3.小組活動,完成第15頁第1題,先估計,再測量。

四、總結。

師:學完這一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穫?

學生:通過學習這一節課,知道了我的課桌有多長,用尺子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有釐米,釐米也可以cm表示,測量時,要從0刻度開始,也可以從整刻度開始,1釐米有多長,等等。

課後反思

上完課發現,學生已有的基礎是教師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設計好的課無法正常進行下去,課上雖也根據突發情況靈活變動了,但因種種原因,變動後課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許多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能啟用課堂氣氛的構想沒能淋漓盡致發揮作用。面對突發事件,課堂的駕馭能力還要提高,備課時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變應萬變。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四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想。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對本教才進行簡單的分析,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行》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的起始課,是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特徵、周長,還有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4、評價目標: 用評價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

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會辨認這四種圖形;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麵混淆,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體會面在體上。

說教法、學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四維目標呢?新課程標準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對於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它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好動,愛說。針對這種情況,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採用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經歷探索,獲得知識。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及圖形的排列規律。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並能根據找出的規律往下襬、往後塗,加深對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能夠觀察出事物的規律是《找規律》這個知識點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學難點: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麼引導學生跳一跳再夠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裡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學時,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另外,還注意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創設情景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3.聯絡生活,發現規律

4.動手操作,擺出規律,鞏固發展

5.教學總結

四、說學法

本節課要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有數字、算式及圖形的排列規律。學生在學的時候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比較法;2、討論交流法;3、練習法;4、動手操作法。

板書設計:

找規律:一組組重複三次以上稱為有規律